桩土结构论文-胡贺松,廖湘英,陈晓斌

桩土结构论文-胡贺松,廖湘英,陈晓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桩土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随钻跟管桩,桩侧注浆,桩—土结构层,直剪试验

桩土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胡贺松,廖湘英,陈晓斌[1](2018)在《修正剑桥模型在DPC桩—土结构层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DPC桩—土结构层开展大型直剪试验,基于试验分析,在考虑DPC桩—土结构层注浆影响上引入临界应力比,构建了可描述应变软化的修正剑桥模型应力应变方程。直剪试验表明DPC桩—土结构层剪切特性表现为剪切软化,具有明显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其特征与超固结的黏土的剪切应力应变曲线特性类似。推导出的修正剑桥模型能较好的解释实验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对DPC桩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谷亚东[2](2018)在《快速重载条件下桥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高速铁路高标准的线路要求,工程建设主要以桥梁为主,而且高速列车的运行速度远高于普通火车,因此高速铁路桥梁的动力响应远高于普通铁路桥梁,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不可避免要采用大跨高墩桥梁形式,在地质条件复杂,尤其是在软土地基的情况下,列车振动引起的桩-土相互作用将对结构动力行为产生影响。目前对于高速铁路的相关研究还远没有成熟,因此针对高速铁路桥梁应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过往研究中,有单纯针对地基土-桩动力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这些研究中有些建立整个地基土模型进行分析,或者将桩-土相互作用等效为连续分布的弹簧-阻尼器单元,也有把地基土的贡献等效为弹性抗力附加到墩底进行考虑的。而针对上部结构的研究中,可以将列车等效为多体模型,建立列车与轨道耦合动力方程,这些研究从力学原理出发揭示车-桥耦合动力行为的本质特征。但这些研究过于复杂,且缺乏实用性,因此很难应用到实际工程。因此如何合理的考虑列车振动荷载,并简化桩-土相互作用分析模型,使之更加有效的在实际工程中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对高速铁路桥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总结高速列车振动荷载相关研究,给出高速列车振动荷载简化表达式,本文将采用基于轨道不平顺法所推导的列车振动荷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同时介绍了求解移动荷载作用下的时变系数微分方程组的几种逐步积分方法。(2)基于动力Winkler地基梁模型,建立不考虑轴向力影响的动力平衡微分方程,利用Laplace变换和传递矩阵法求得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水平动力阻抗,同时求得群桩动力相互在作用因子和群桩动力阻抗,通过模型计算结果验证其频率相关性,同时推导了多荷载分量振动荷载作用下的水平动力阻抗。(3)根据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ANSYS单元,建立考虑与不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86m×142m×86m叁跨高速铁路刚构桥有限元模型,分析高速列车通过时两种模型的动力响应,通过与相关试验结果对比,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4)分析列车运行速度、墩高、土层压缩模量、桩长和轨道不平顺等参数对于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各参数变化均会对桥梁动力响应产生影响,为高速铁路桥梁在设计阶段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影响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28)

毛龙[3](2017)在《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输电塔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的紧缺,电力作为清洁的二次能源将逐渐成为主要的能源消费方式。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而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的第一步就是建设特高压电网,长距离、大跨越电力输送已成为常态。通常,在进行输电塔的设计时主要考虑风荷载的作用,但近年来地震荷载作用下输电塔发生破坏的例子屡见不鲜。调查表明,当输电塔发生震害时,大多可见基础及场地土的严重破坏。因此,开展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对输电塔动力特性影响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研究内容主要由以下叁个部分组成:(1)在四种不同的场地条件下建立了四个考虑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输电塔的有限元模型;在刚性地基条件下,建立一个输电塔的有限元模型。首先对这五个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并对比它们之间周期和振型的特点,得出考虑相互作用后,输电塔的周期延长,振型滞后。其次,运用时程分析的方法分别对考虑相互作用的四个模型和刚性地基条件下输电塔的模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对比计算结果得出,在软土和中软土场地条件下,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的动力响应产生不利影响。(2)在软土场地条件下,建立四个横隔数目不一样的桩-土-输电塔整体有限元模型。分别对四个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并分别对比他们周期的特点,得出随着横隔数目的增加结构的周期变小。然后分别对四个模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研究发现增加输电塔的横隔后,有效的减小了塔顶的位移峰值和加速度峰值,但是输电塔根部最大轴力和基底最大剪力有所增大。因此并不是横隔数目越多,输电塔的抗震性能越好。(3)在软土场地条件下,建立叁个桩长不一样的桩-土-输电塔的整体有限元模型。分别对叁个模型进行模态分析,桩长变长后结构的刚度变大,周期变小。对叁个桩长不同的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响应分析,研究发现桩长增加后塔顶的位移和加速度减小,但是塔根部最大轴力和基底剪力增大。因此在工程实际中要根据现场土体条件合理选择桩的长度,并不是桩长度越长,上部结构抗震性能越好。(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期刊2017-05-01)

沙萱[4](2016)在《移动载荷作用下缺陷周期性高架桥的桩—土—结构耦合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架桥是高速铁路的一种重要结构形式,因此,对高速铁路高架桥在列车移动荷载作用下的振动及其控制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缺陷周期性高架桥在移动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对缺陷跨所引起的规则周期性高架桥动力特性的改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研究成果可作为对高架桥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和振动控制的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刚性支撑规则周期性高架桥(ROPV)在移动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利用Fourier变换,得到移动载荷在频率波数域内的表达式,这样原问题就转化为求ROPV受频率波数域内的单位简谐荷载作用的动力响应问题。利用ROPV每跨梁和墩的有限元方程,梁-梁-墩联接处的联接条件以及简谐载荷作用下ROPV每跨的周期性条件,可得单位简谐荷载作用下ROPV单跨的有限元方程,由此可得ROPV在移动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利用ROPV单跨的有限元方程还可建立ROPV的特征方程。数值结果表明单位水平载荷作用下梁截面的轴向位移和轴力比单位竖直载荷作用下的相应量大若干量级;而对梁截面的横向位移,转角,剪力和弯矩,情况则相反。在高速载荷作用下,频域响应共振峰较少;对垂直荷载,ROPV的第一、第二和第叁通带都有共振峰,但主共振峰位于第一或第二通带;对水平荷载,共振峰则都处在第一通带内,即能量更加集中在低频部分。(2)刚性支撑缺陷周期性高架桥(RDPV)在移动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与ROPV的情形类似,可将求RDPV对移动载荷的动力响应问题转化为求RDPV对频率波数域内的单位简谐荷载的动力响应问题。后者可进一步化归为用有限元方法求解左、右半无限周期性高架桥和缺陷跨等叁个问题。左、右半无限周期性高架桥中的波场可分解为假设无缺陷跨时的自由波场和由缺陷跨所引起的散射波场。对左、右半无限周期性高架桥和缺陷跨分别应用有限元方法可得自由波场和散射波场。数值分析发现,缺陷跨会导致附加的缺陷态频率;缺陷跨的出现不改变和ROPV相关联的共振峰位置;由于散射波的高度衰减性,缺陷的影响往往局限在缺陷跨及其附近,而对远离缺陷跨的各跨,影响不明显。(3)桩基础支撑周期性高架桥(POPV)和桩基础支撑缺陷周期性高架桥(PDPV)在移动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为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建立了频率波数域内桩土边界元模型以确定桩基础柔度,并通过其来实现上、下部结构的耦合。对POPV和PDPV上部结构的有限元处理和刚性支撑情形类似,区别在于这里须考虑墩底和桩顶的联结条件。通过对耦合与刚性支撑情形数值结果的比较,发现ROPV和POPV频域响应的共振峰位置相同,但后者的峰值较前者小;ROPV和POPV时域响应幅值相当,但后者衰减较前者快。造成差异的原因是,POPV存在能量辐射,其特征波阻尼要大于ROPV的特征波阻尼,故而其特征波衰减更快。PDPV的缺陷跨及其附近也存在振动局域化,与RDPV不同的是,这里缺陷态频率数量较少甚至没有明显的缺陷态频率。(4)提出了缺陷周期性高架桥受等间距移动荷载列作用时的共振和消振条件。此条件普遍适用于工程中含缺陷单元的直线型周期性结构。当等间距荷载列中相邻荷载时间间隔等于结构在相应单荷载作用下频域某主峰周期的整数倍时,将产生共振;当时间间隔等于主峰周期的半整数倍时,会产生消振现象。只有在单个载荷作用下频域内共振峰个数不多的条件下,受同样速度等间距移动荷载列时,才会出现较明显的共振和消振现象。(5)建立了单个竖向和水平载荷功率和拖拽力的表达式。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二者随速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在v=0~300m/s范围内,对竖直和水平载荷,速度在v=170 m/s及v=240m/s左右,移动载荷经过一跨的功率相对较大。移动载荷经过ROPV和POPV代表性跨的平均功率和拖拽力随速度的变化规律类似。在v=0~150m/s范围内,考虑桩-土-结构耦合作用后,竖向移动载荷通过PDPV缺陷跨的平均功率和拖拽力比没有考虑耦合作用的略小,而对水平载荷的情形,二者的值则比没考虑耦合作用时大。(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6-06-15)

冯玉林[5](2016)在《考虑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高墩大跨桥梁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桥梁工程作为交通路线上重要的枢纽,其抗震性能直接关乎人民日常生活和震后抗震救灾工作的大局,相关的抗震研究倍受重视。目前,桥梁抗震的研究工作大多未考虑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在复杂地震动作用下考虑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更是难以预测,尤其是高墩大跨度桥梁,准确把握其抗震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工程价值。因此,本文基于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深入研究考虑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高墩大跨度桥梁在复杂地震动下的地震反应,具体工作如下:(1)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掌握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机理、对理论方法及研究方法做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2)浅析当前强大且开源的有限元软件Open Sees的构架机理和文中所用到的相关材料与单元,以及对SHAKE91程序使用方法的介绍,为以后学者的使用起到一定参考作用。(3)基于有限元软件Open Sees建立叁维桩-土不同接触方式的模型,研究不同建模方式模拟效果及优劣,建议单桩时可以采用多点接触模型,群桩时可以采用中心点接触模型。(4)利用动力p-y曲线法建立考虑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桥梁简化模型,对其进行参数的敏感性分析以及对近场土体的非线性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可知,动力p-y曲线分析模型可以用来模拟桥梁在考虑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5)基于上述两种建模方法建立高墩大跨的固接模型和考虑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模型,并对其在水平与竖向耦合地震动和仅水平地震动两种作用形式下的地震响应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考虑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及竖向地震动是有必要的。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考虑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高墩大跨度桥梁在复杂地震动下的地震反应,可知,对高墩大跨桥梁进行抗震设计与研究时必须考虑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及竖向地震动。文中使用的建模、模拟、分析方法、所得结论在实际工程设计与研究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6-04-18)

吴凯[6](2016)在《考虑桩—土—结构共同作用的大跨度矮墩连续刚构桥静力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连续刚构桥综合了T型刚构和连续梁桥的特点,顺应了桥梁建设的发展,为适应上部结构在预应力、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因素下的变形,多采用高墩,而受到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制约,有的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设计成矮墩,其是否能适应连续刚构的受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本文以某大跨度矮墩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作了如下研究:1、结合墩身变形机理及计算图式对连续刚构常用的单肢墩和双肢墩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双肢薄壁实心或空心墩更适合矮墩连续刚构桥的结论。2、以某工程背景采用Midas/civil按照直接嵌固法建立模型,因墩身受力不理想得到了改善后的考虑基础作用的全桩模型。3、根据工程背景中实心墩的尺寸得到空心墩的尺寸,并对比分析实心墩和空心墩分别按直接嵌固法和全桩法建立模型时主梁和墩身的受力,结果表明:主墩的墩顶位移在节段悬臂施工时变化不大,而在合拢阶段较大;全桩模型计算的墩顶位移比直接嵌固模型的大,特别是在合拢阶段,相差可达到73%,但在成桥10年时两者位移偏移基本相等;施工过程中双肢墩的两肢有相靠拢的趋势,升温荷载会使主墩背离中跨方向偏移,降温荷载会使主墩向中跨方向偏移;实心墩计算的应力比空心墩的小,约相差4MPa;对于主梁的内力,空心墩计算的比实心墩的略大,在1%之内,直接嵌固模型和全桩模型计算的主梁内力相差也不大,在5%以内。4、通过改变墩高,对比分析了不同墩高时实心墩和空心墩基于上述两种模型的受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墩顶顺桥向位移随墩高增加而增加,墩高大于40m时,两种模型计算的墩顶应力随着墩高的增加越来越趋于一致,应力相差较小,而墩高小于40m时结果相差较大;墩较矮时采用实心墩比采用空心墩更合理,而墩较高时,采用空心墩更合理;主墩墩顶处的主梁内力与桥墩的形式有较大的关系;当墩高小于20m时在对主梁的内力计算分析应该考虑基础的作用,以得到较好的计算结果。(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徐渊函[7](2016)在《考虑桩土结构共同作用的大型冷却塔风致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冷却塔是一种典型的高耸薄壳结构,在工业生产中常被用作水循环冷却设备。近年来,冷却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朝着更高、更大的方向发展。冷却塔具有体量巨大、塔身高耸、壁厚极薄的特点,风荷载是其主要的控制荷载。当风流经冷却塔,顶部和底部由于端部叁维流效应的存在,其流场与中部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顶部、中部和底部风压分布的不同。本文通过风洞试验,对冷却塔叁维流效应进行研究,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了冷却塔刚性地基有限元模型以及“塔筒-支柱-环基-桩”的一体化有限元模型,比较两种模型在自振特性、风致响应及局部稳定性上的差异,利用一体化有限元模型分析风洞试验及规范风压分布产生的结构风致响应及局部稳定性差异。此外,本文还对冷却塔建立了基于接触分析的单桩、群桩模型,计算水平群桩效率系数并建立基于水平群桩效率系数分析的一体化冷却塔有限元模型,为工程应用提供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冷却塔端部叁维流效应研究。本文对冷却塔单塔进行风洞试验,并获得其风洞试验风荷载下的外表面风压分布,总结了各国规范对冷却塔外表面风压分布的规定并与风洞试验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端部叁维流效应对冷却塔风压分布带来的影响。(2)基于地基反力法的桩-土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介绍规范推荐的水平桩土作用的计算方法,并将这些种计算方法获得的土体水平抗力-位移曲线运用于COMBIN系列弹簧单元,建立描述各深度下桩身土反力-位移相关关系的弹簧-梁单元模型,计算典型荷载工况下的单桩桩身响应并与FB-Pier专业桩基软件进行核对,发现p-y曲线法结果与实际的单桩受力响应最为接近。(3)冷却塔一体化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建立刚性地基冷却塔有限元模型,获得风洞试验风荷载作用下的塔体风致响应及局部稳定性分析结果;利用弹簧-梁单桩模型,连结冷却塔上部结构与下部基础,建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塔筒-支柱-环基-桩”的一体化计算模型;通过分析平均风、脉动风响应,局部稳定性以及自身振动特性,比较了刚性地基模型与一体化模型的受力特性差异并以此模型计算比较了各国规范与风洞试验风荷载作用下冷却塔整体结构的风致响应及局部稳定性差异。(4)基于接触分析的冷却塔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建立单桩土体接触分析模型,分析单桩在不同桩径、桩长、粘聚力、土体刚度以及内摩擦角工况下的水平极限承载力;建立针对冷却塔环基的承台-群桩模型,分析群桩在不同桩距工况下的水平群桩效率系数。(5)建立基于水平群桩效率系数分析的一体化冷却塔模型,分析考虑群桩效率系数折减后冷却塔结构风致响应的变化;分析不同环基桩间距下冷却塔的风致响应差异,并给出合理布桩间距BC=4D。(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4-01)

朱龙[8](2016)在《考虑间隙的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高速铁路桥梁桩基础普遍采用桩身较长的摩擦灌注桩,在目前的桥梁抗震设计研究中,桥墩的非线性研究较为成熟,甚至部分成果已纳入相关规范中,但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分析桩基地震反应须计入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准确地模拟桩基的动力反应,对桩基设计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总结桩基在罕遇地震下的结构和受力特性的基础上,对比目前各种处理方法,尝试用一种较为简便的能够反映桩基动力反应的数值模型。该模型采用日本铁路规范中对桩基土抗力和力-位移骨架曲线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考虑桩与土在地震作用下的相对运动状态。为以后桩基设计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目前用于桩基动力分析的各种模型,分析其实现的难易程度以及能否适应用实际;(2)详细地介绍了桩基动力弹塑性分析的本构模型,运动方程的建立和求解;(3)详细地介绍了土体基本参数的选取过程,对影响桩基动力反应的初始参数进行详细推敲,争取以最大程度地精确模拟桩基动力反应,以高速铁路中常见的标准32m跨桥梁桩基为例,建立了详细考虑墩身非线性、桩身非线性和土体非线性建立全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对桩基的结构参数和土体土性参数进行参数分析,分析影响桩基动力反应的主要因素以及考虑非线性后结构反应的特点;(4)采用无拉力弹簧来模拟桩与土之间的滑移和间隙的发展,研究地震作用过程中桩-土连接单元的滞回过程,并与普通弹塑性模型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研究间隙的发展趋势和对桩基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石小林,张克跃,叶葵葵[9](2015)在《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模型和方法、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各种模型的分析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对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研究未来作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5年06期)

杨佳[10](2015)在《基于土体软支撑模型的桩—土—结构动力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实际工程抗震设计大多采用刚性基础假定,在此基础上根据经验或规范建议对结构反应进行有利的折减,但研究表明,考虑桩土柔性参与,结构周期延长并不总伴随着较小的结构动力反应,片面地强调SSI有利面会使结构计算出现较大误差而无法满足工程需要。开展桩(基础)-土-结构物相互作用体系动力数值研究,辅以振动台试验为模拟对象,从定性和量化两方面分析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响应,并有效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设计和评估中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意义。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述了相互作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概括介绍了常用的桩-土-结构体系简化分析模型和完全有限元模型,给出了本文采用的考虑群桩-土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整体PGSS体系模型,并对模型中使用的ANSYS相关单元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介绍了基于层状土中群桩效应的土体软支撑模型,对桩(筏)-土间、桩周近域土、远域土的弹簧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进行了计算推导,在此基础上,以一平面桩-土(软支撑)-框架结构相互作用体系模型为例,进行了地震动作用下的时程分析,对比固基、线性、非线性叁种分析方法结果,且与现有的试验成果有良好的一致性。建立了叁维纯框架和带支撑框架桩土(软支撑)-结构相互作用模型,针对不同桩土条件和不同地震作用分别进行了非线性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某些地震动和土-基础条件下,上部结构非线性动力反应结果可能大于固基假定情形,且桩-土软支撑模型对上部结构柔弱层位置产生影响。指出在结构抗震设计中考虑桩-土-结构动力非线性分析十分必要。基于已有的振动台试验模型参数,建立了相应的纯框架-桩土结构及带支撑框架-桩土结构模型,分别进行了动力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比,并进一步的研究了下部桩基础尺寸和土层属性变化对带支撑框架-桩土相互作用体系动力反应的影响。桩基的特殊性会弱化或加强土-结构共同作用体系的一般性特点,不同的结构体系甚至会表现出新的特征。以简化非线性弹-阻单元的形式等代桩-土实体单元接触面,建立基于土体软支撑的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简化数值分析方法,可以快速、较准确有效地进行复杂的上下部结构动力时程分析及抗震评估。(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5-25)

桩土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高速铁路高标准的线路要求,工程建设主要以桥梁为主,而且高速列车的运行速度远高于普通火车,因此高速铁路桥梁的动力响应远高于普通铁路桥梁,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不可避免要采用大跨高墩桥梁形式,在地质条件复杂,尤其是在软土地基的情况下,列车振动引起的桩-土相互作用将对结构动力行为产生影响。目前对于高速铁路的相关研究还远没有成熟,因此针对高速铁路桥梁应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过往研究中,有单纯针对地基土-桩动力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这些研究中有些建立整个地基土模型进行分析,或者将桩-土相互作用等效为连续分布的弹簧-阻尼器单元,也有把地基土的贡献等效为弹性抗力附加到墩底进行考虑的。而针对上部结构的研究中,可以将列车等效为多体模型,建立列车与轨道耦合动力方程,这些研究从力学原理出发揭示车-桥耦合动力行为的本质特征。但这些研究过于复杂,且缺乏实用性,因此很难应用到实际工程。因此如何合理的考虑列车振动荷载,并简化桩-土相互作用分析模型,使之更加有效的在实际工程中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对高速铁路桥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总结高速列车振动荷载相关研究,给出高速列车振动荷载简化表达式,本文将采用基于轨道不平顺法所推导的列车振动荷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同时介绍了求解移动荷载作用下的时变系数微分方程组的几种逐步积分方法。(2)基于动力Winkler地基梁模型,建立不考虑轴向力影响的动力平衡微分方程,利用Laplace变换和传递矩阵法求得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水平动力阻抗,同时求得群桩动力相互在作用因子和群桩动力阻抗,通过模型计算结果验证其频率相关性,同时推导了多荷载分量振动荷载作用下的水平动力阻抗。(3)根据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ANSYS单元,建立考虑与不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86m×142m×86m叁跨高速铁路刚构桥有限元模型,分析高速列车通过时两种模型的动力响应,通过与相关试验结果对比,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4)分析列车运行速度、墩高、土层压缩模量、桩长和轨道不平顺等参数对于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各参数变化均会对桥梁动力响应产生影响,为高速铁路桥梁在设计阶段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影响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桩土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胡贺松,廖湘英,陈晓斌.修正剑桥模型在DPC桩—土结构层中的应用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2018

[2].谷亚东.快速重载条件下桥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D].湖南大学.2018

[3].毛龙.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输电塔抗震性能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7

[4].沙萱.移动载荷作用下缺陷周期性高架桥的桩—土—结构耦合模型[D].江苏大学.2016

[5].冯玉林.考虑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高墩大跨桥梁地震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6

[6].吴凯.考虑桩—土—结构共同作用的大跨度矮墩连续刚构桥静力性能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6

[7].徐渊函.考虑桩土结构共同作用的大型冷却塔风致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6

[8].朱龙.考虑间隙的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数值分析模型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

[9].石小林,张克跃,叶葵葵.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综述[J].四川建筑.2015

[10].杨佳.基于土体软支撑模型的桩—土—结构动力数值分析[D].湖南大学.2015

标签:;  ;  ;  ;  

桩土结构论文-胡贺松,廖湘英,陈晓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