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机制论文_韩少杰,吕一博,苏敬勤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机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机,学业,自动机,情绪,机制,孵化器,必然性。

动机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韩少杰,吕一博,苏敬勤[1](2019)在《企业孵化器孵化动机与治理机制的适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探索性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东北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标杆——大连创业工坊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其对8家代表性新创企业的成功孵化治理为分析单元,探讨企业孵化器对新创企业的孵化动机、治理机制及其适配关系。在具体研究中,首先,基于团队预期和项目预期两个维度解构了孵化器对新创企业的孵化动机,并识别出4种孵化定位:明星孵化企业、团队孵化企业、项目孵化企业和鸡肋孵化企业。进一步地,发现孵化器对新创企业的孵化动机与治理机制存在适配关系,即在"团队—项目"双元预期决定的不同孵化动机下,孵化器对新创企业采取差异化治理机制:明星孵化企业采取信任机制,团队孵化企业采取基于信任的契约机制,项目孵化企业采取基于契约的信任机制,鸡肋孵化企业采取契约机制。在不同的孵化动机下,孵化器合作风险水平和长期合作意愿是孵化器治理机制选择的主要考量。最终,本文提出了孵化器对新创企业"孵化动机—治理机制"的适配框架,为孵化器管理者针对性地高效孵化新创企业提供了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管理评论》期刊2019年11期)

周剑敏,胡海刚,钱云霞[2](2019)在《WSN中利用广义学习自动机和休眠机制的部分覆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WSN)部分覆盖中的能耗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广义学习自动机(GLA)和休眠机制的部分覆盖方法。首先,将WSN网络构建成一个连通图模型。然后,通过GLA算法从中选择一定数量的节点构成主干网络。最后,检查主干网络是否满足部分覆盖要求,并根据各节点的覆盖性能来选择合适的休眠节点进行激活,从而以最少数量的节点来满足覆盖要求,并保持节点之间的连通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选择传感器节点来满足覆盖条件,减少了工作节点数量,提升了WSN的寿命。(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杨征,叶龙,郭名[3](2019)在《职场地位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亲社会动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创造力互动理论,分析职场地位和创造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和相应的情境机制。通过342份有效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职场地位能够激发员工创造力;亲社会动机在职场地位和创造力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人-组织匹配调节了职场地位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调节了亲社会动机的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安琪,朱海东,朱洵,乔亲才[4](2019)在《情绪动机方向诱发额叶皮质不对称激活的神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个体在高趋近动机和高趋避动机情绪条件下的注意力捕获和情绪感知脑区不对称性激活的潜在神经生理机制。方法 26名被试观看叁类典型情境图片(美食、恐惧、中性)后诱发相应的高趋近动机、高趋避动机和中性情绪,并记录其脑电数据。结果对于P1波幅,高趋近动机、高趋避动机、中性情绪状态下叁者之间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P2和LPP波幅,高趋近动机和高趋避动机情绪状态分别与中性情绪的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显示,高趋近动机情绪在左前额区,而高趋避动机情绪在右前额区,相比中性情绪诱发了更大的LPP波幅。结论早期感觉加工阶段,高趋避动机情绪在视觉皮质纹外区占用更多的注意资源。中期和晚期的注意分配阶段,高趋近动机与高趋避动机情绪的激活过程促进了注意力的分配和信息资源的获取,且在晚期阶段,高趋近动机情绪在左前额区而高趋避动机情绪在右前额区表现出更强的情绪感知力,表明前额皮质区域对情绪动机方向处理的不对称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谭慧林,吴玲[5](2019)在《消费者选择社区团购的动机和优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购物模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传统的电商平台泛滥,各种弊端暴露,消费者产生购物疲劳,他们亟需一种新的购物模式,社区团购为电商行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本文通过对社区团购发展的必然性进行分析,研究消费者参与社区团购的动机,针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实现消费者获得相对应性价比最高的购物体验。(本文来源于《营销界》期刊2019年33期)

王雪[6](2019)在《学业动机与情绪对奖赏学习的影响及学业情绪的最优调节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有情绪体验,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学业动机可以促进个体进行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体验产生影响。以往研究对学业情绪、学业动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多探究,而对于二者之间的实验研究比较罕见。本研究首先通过心理测量和实验任务来考察不同学业情绪和学业动机的特点,然后采用建构模型的方法探讨大学生的学业情绪调节策略,考察学业情绪的最优调节机制。研究一采用心理测量法,测量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业情绪和学业动机,探究两者的特点。研究二采用实验法,探讨不同学业动机和情绪类型对基于奖赏经验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包括叁项实验任务,任务一探讨外源性奖赏对注意选择的影响;任务二探讨内源性奖赏对注意选择的影响;任务叁考察奖赏对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研究叁采用大学生学业情绪问卷,学业动机量表,学业情绪调节量表和情绪管理问卷,通过建构模型的方法,进一步探讨学业情绪调节策略与学业情绪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学业情绪的性别差异显着,在消极高唤醒情绪上男生显着低于女生,在积极低唤醒情绪上男生显着高于女生。积极低唤醒情绪的专业差异显着,文科显着高于理科。内在动机的性别差异显着,男生显着高于女生。四类学业情绪重测的相关系数在0.63-0.74之间,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重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和0.63。(2)注意任务中在高价值条件下的反应时显着短于低价值条件,记忆任务中在高价值条件下的反应时显着短于无价值条件,低价值条件下的反应时显着短于无价值条件。高积极情绪高动机的被试反应时显着短于低积极情绪低动机被试、高消极情绪高动机被试,即积极情绪和动机水平更高的个体比积极情绪和动机水平更低的个体反应更迅速,积极情绪和动机水平高的个体比消极情绪和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反应更迅速。(3)内在动机既可以直接预测积极高唤醒和积极低唤醒情绪,还可以通过有效调节策略间接预测两种情绪;积极调节策略在有效调节策略与积极高唤醒、有效调节策略与积极低唤醒情绪间起调节作用。外在动机既可以直接预测消极高唤醒情绪,还可以通过无效调节策略间接预测这种情绪;消极调节策略在无效调节与消极高唤醒情绪间起调节作用。综上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学业情绪和动机中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学业情绪和动机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奖赏学习说明,习得的奖赏影响注意捕获、视觉工作记忆。不同学业动机与情绪类型影响奖赏学习,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的个体表现优于体验到更多消极情绪的个体。学业情绪的最优调节机制为,内在动机通过有效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影响积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情绪,且积极调节策略进一步对该过程起到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白仲琪[7](2019)在《序列不道德行为的动机机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道德行为的成因是当前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班杜拉等学者从道德推脱、利己辩护、双重评价等机制解释人们做出单一不道德行为的现象,并提出这些心理策略可以使人们习惯性重复做出不道德行为,这使得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人们有关道德的初始与后续序列行为表现。根据初始道德(或不道德)行为对后续行为的影响,这种序列行为表现可以有四种具体形式:道德-道德、不道德-不道德、道德-不道德、不道德-道德。前两种是行为的一致性,具体表现为道德一致性和不道德一致性;后两种是行为的平衡性,又称道德平衡性,具体表现为“道德-不道德”的道德许可和“不道德-道德”的道德净化。以往研究认为以上四种形式体现了序列道德行为不同方向的道德调节。本研究用“序列不道德行为”指代人们初始与后续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这一序列行为表现,即人们会连续性、习惯性和重复性做出不道德行为,行为呈现出不道德一致性。关于序列不道德行为有叁项很有启发性的研究。Kouchakia和Gino(2016)从记忆遗忘现象角度解释序列不道德行为的研究中提出,人们重复做出不道德行为是因为忘记了曾经的不道德行为,这是人们记忆功能为不道德行为给道德自我概念带来威胁做出的自我保护,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失德失忆症”。Zhang等(2014)基于调节定向理论(RFT)提出,不同的道德行为领域都存在预防-重复效应,即具有强烈预防定向的个体在随后的行为决定中会重复自己先前的道德和不道德行为,这是由于以预防为定向的个体具有维持由先前行为决定所建立的现状的需求。Schwabe等(2018)发现,在调节定向对消费者道德行为影响作用的研究中,激活消费者的预防定向,个体在做决定时会重复先前的道德或不道德消费行为;但激活消费者的促进定向,个体则会通过道德许可或道德净化来调节自己初始与后续的消费行为。这些研究都是以西方群体为研究对象,是否直接适用于东方文化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另外,在道德一致性与道德许可的研究中发现个体解释水平也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调节变量,即个体倾向于对初始行为做出抽象高解释水平还是具体低解释水平的心理表征,可以影响人们有关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序列行为。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尝试验证与探究了理解人们序列不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与心理过程。基于有关记忆的理论、调节定向与调节匹配理论、解释水平理论,选取2340名被试样本,从记忆遗忘、动机的自我调节和心理表征视角进行了7项实验研究,对人们序列不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与心理过程进行了实证探索,并提出了预防、干预与改善序列不道德行为的策略。本研究发现:第一,记忆遗忘对人们序列不道德行为的影响没有以往研究结论所示的明显。虽然人们初始做出不道德行为后,自传体记忆内容和记忆准确性,包括对道德准则的记忆都会发生变化,并且研究一中也发现了自传体记忆的记忆分享维度对初始与后续不道德行为的部分中介作用,但总体来说,记忆遗忘对序列不道德行为的解释效力并不稳健,并不能肯定地认为人们的序列不道德行为由于记忆遗忘的作用。根据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论,人们习惯性的“失德”行为似乎并不能用“失忆”这样一种看似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第二,动机的自我调节能够解释人们的序列不道德行为,即本研究发现了动机机制对人们序列不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特质性与情境性调节定向达成的调节匹配,是促使人们不道德行为呈现一致性的强大心理动因,本研究发现存在“调节匹配-序列不道德行为效应”。具体而言,主导特质性预防定向个体会重复初始的不道德行为决定,后续也更有可能表现出不道德行为的“预防-重复效应”,且这种效应具有一定程度的跨文化稳定性,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解。特别是当个体特质性与情境性调节定向达成调节匹配后,对当前行为的正确感与参与性增强了后续不道德行为的行为偏差,即使是主导特质性促进定向个体在形成调节匹配后,后续做出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也有所提升。另外,初始行为道德模糊性调节了调节匹配对序列不道德行为的中介作用。初始行为道德模糊性程度不同,调节匹配对序列不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也不尽相同,只有当初始行为具有较低程度道德模糊性时,调节匹配才会显着影响个体后续依旧做出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呈现出序列不道德行为。研究叁至研究五的研究结论提示,频率和程度较轻微的初始不道德行为可能更容易使得人们后续持续做出不道德行为,这为提前预防人们的序列不道德行为提供了独特视角。研究表明,帮助人们了解自身行为的心理机制与心理过程,如动机的自我调节功能、心理表征等心理因素,以及这些特质特征与情境线索的匹配作用,有助于从预防序列不道德行为角度实现个体行为层面的道德重塑。第叁,解释水平能够说明初始行为道德模糊性程度不同时,动机的自我调节对人们序列不道德行为产生的不同影响。具体而言,在初始不道德行为具有高、低不同道德模糊性时,解释水平分别起到了调节和中介作用。初始行为具有较高程度道德模糊性时,人们做出不道德行为并形成调节匹配后,具体低解释水平个体更有可能后续做出不道德行为,即呈现出序列不道德行为;抽象高解释水平个体即使达成调节匹配,后续做出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也较低。初始行为具有较低程度道德模糊性时,人们做出道德行为后,序列行为呈现出“道德-不道德”的道德许可效应,调节匹配与调节不匹配的个体具有具体低解释水平时,相较于抽象高解释水平的个体,后续更有可能依旧做出不道德行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可能基于如下原因:当个体倾向于对行为事件做出较低水平的具体解释时,由于模糊性、耗费的时间以及暂时利益等现实问题使得道德行为并不是个体当前的优先选择。而抽象高解释水平则使得个体能够思考指导行为的核心道德标准与价值准则,进而提高了自我控制,可以改变调节匹配对序列不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使人们保持对长远目标的坚定追求。本研究认为个体的自我认知也应包含对动机自我调节和心理表征的认识与理解,尤其是要关注个体特质与情境线索达成匹配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这将有助于人们对序列不道德行为的认识理性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研究还据此提出通过有效增强个体自我控制、合理运用个体-情境互动关系以及搭建融合美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的教育体系,构建改善序列不道德行为的有效路径,希望可以帮助人们在理性感知和领悟的基础上“去标签化”地了解、预防和干预自己与他人的序列不道德行为。本研究是在实验室情境下考察了被试的实际行为表现,这也使得本研究中的不道德行为并未涉及严重的道德失范,或者不道德行为产生的结果并未与被试重大利益密切相关。但人们严重的习惯性道德失范最初就是由看起来并不重要或并没有产生恶劣影响的轻微不道德行为逐步发展而来,因此本研究同样具有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付景涛,王一鸣,龙依静[8](2018)在《绩效工资感知抑制员工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成就动机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平感知可以满足成就动机需求,由此带来的积极情绪可以抑制反生产行为。绩效工资感知测量的是员工对绩效与回报密切联系程度的判断,现有研究很少分析绩效工资感知抑制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本研究运用成就动机理论构建了一个包含被调节的中介作用的理论模型,面向五种不同类型组织的242名员工收集了调查问卷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绩效工资感知对反生产行为有消极影响;对分配公平感知有积极影响;分配公平感知,对反生产行为有消极影响,对绩效工资感知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对绩效工资感知与分配公平感知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同时也调节了绩效工资感知通过分配公平感知抑制反生产行为的间接效应。(本文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评论》期刊2018年02期)

叶萍[9](2019)在《女性创业者创业动机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叁维度的对自身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的评价。本研究以广西、广东、湖北、江苏、浙江等地的女性创业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79份有效问卷,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阶层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构建和验证创业动机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理论模型,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女性创业者创业动机对主观幸福感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创业动机的叁个维度,即自我实现型动机、工作推动型动机、财富追求型动机均能显着正向影响主观幸福感。第二,女性创业者的创业行为在创业动机与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自我实现型、工作推动型、财富追求型创业行为分别在自我实现型、工作推动型、财富追求型创业动机与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第叁,女性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在自我实现型创业动机与自我实现型创业行为间起正向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张罕仑[10](2019)在《依法环境抗争动机及其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近些年,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引发了我国社会矛盾的凸显,其中,环境治理和公民的环境抗争行为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政府实践层面都受到极大的关注。由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及其带来的后果十分恶劣,以往对于环境抗争的研究多集中于群体性暴力事件的遏制、疏导、管控机制研究,而忽略了其中仍有一部分属于“被批准的抗争”——依法环境抗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要从环境抗争管控转型为环境抗争治理,其主要途径就是鼓励、引导公民依法进行环境抗争。因此,有必要单独对依法环境抗争加以深入研究。本文基于现有文献梳理出引发公民环境抗争的两大主要内在动机,即基于理性范式的利益动机以及基于认同范式的价值动机,并以此作为主要研究框架,结合价值-信念-规范理论、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对目前中国公民依法环境抗争的动机展开定量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3)、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财政年鉴等微观和宏观数据,本文首先实证了公民依法环境抗争行为存在利益和价值两大动机,且利益动机仍然占据主导位置。接着,为进一步分析利益动机的作用机制,本文从利益受损风险及其风险感知的角度验证了“环境认知—环境风险感知—依法环境抗争”的中介模型,同时发现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满意度会正向调节环境风险感知对依法环境抗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鼓励引导公民依法开展环境维权抗争的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第叁章为研究设计,主要阐述了模型的构建及其依据,实验数据来源和变量的选取与处理;第四章对依法环境抗争的动机及利益动机的作用机制展开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第五章总结了数据分析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动机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WSN)部分覆盖中的能耗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广义学习自动机(GLA)和休眠机制的部分覆盖方法。首先,将WSN网络构建成一个连通图模型。然后,通过GLA算法从中选择一定数量的节点构成主干网络。最后,检查主干网络是否满足部分覆盖要求,并根据各节点的覆盖性能来选择合适的休眠节点进行激活,从而以最少数量的节点来满足覆盖要求,并保持节点之间的连通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选择传感器节点来满足覆盖条件,减少了工作节点数量,提升了WSN的寿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机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韩少杰,吕一博,苏敬勤.企业孵化器孵化动机与治理机制的适配研究[J].管理评论.2019

[2].周剑敏,胡海刚,钱云霞.WSN中利用广义学习自动机和休眠机制的部分覆盖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3].杨征,叶龙,郭名.职场地位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亲社会动机视角[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王安琪,朱海东,朱洵,乔亲才.情绪动机方向诱发额叶皮质不对称激活的神经机制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9

[5].谭慧林,吴玲.消费者选择社区团购的动机和优化机制研究[J].营销界.2019

[6].王雪.学业动机与情绪对奖赏学习的影响及学业情绪的最优调节机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7].白仲琪.序列不道德行为的动机机制探究[D].吉林大学.2019

[8].付景涛,王一鸣,龙依静.绩效工资感知抑制员工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成就动机理论的视角[J].人力资源管理评论.2018

[9].叶萍.女性创业者创业动机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19

[10].张罕仑.依法环境抗争动机及其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政府对产品质量外部性的监管企业正面声誉管理动机的机制分析图一1心理契约违背的动机机制模型(...企业负面声誉管理动机的机制分析图5.2群际地位稳定条件下,群际地位与违...节点剩余能量(20个节点)

标签:;  ;  ;  ;  ;  ;  ;  

动机机制论文_韩少杰,吕一博,苏敬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