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和方法

郭静陈建杰凌琪华(上海市曙光医院200021)

【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2-0075-02

乙型肝炎起病隐匿,容易复发,易迁延成慢性,并有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趋势。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保肝降酶治疗是目前西医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但迄今尚无理想的治疗乙肝的药物。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现对随师学习时的一点感悟同大家商讨。

1慢性乙型肝炎的辩证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脏疾病最常见的原因。乙型肝炎病毒具有疫毒的特性和致病特点,即传染性、流行性、症状相似。疫毒常与湿邪相兼为病,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与疫毒相合,侵入人体。慢乙肝病程长,迁延难愈,符合中医湿邪致病特点。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不但引起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其发病,还可蛰伏于体内,通过传染,致使他人发病。因此,湿热疫毒感染应是导致乙型肝炎的主要发病因素。

乙肝为湿热疫毒,侵入人体,蛰伏于肝及血脉,滞留血分,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和虚损。肝受邪扰,疏泄失常,气机郁滞,血流不畅,滞而为痹。湿邪损伤阳气,热毒耗伤阴血。乙肝日久遂致气血阴阳亏虚。肝气郁滞,郁而化火,内耗肝阴,肝肾同源,穷必及肾,形成肝肾阴虚。邪入于肝,抑郁肝木,势必乘土,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脾气虚弱,日久阳气不足,累及于肾,发展为脾肾阳虚。总之,乙肝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为湿热,气滞,瘀血和痰湿。初起以邪实为主;日久正气亏虚,不能祛邪外出,正邪相争,长期对峙,使病情迁延难愈,形成慢乙肝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不同程度的正虚邪实状况。

2病机为正邪相争、长期对峙

湿热疫毒侵入机体,导致肝郁气滞,肝气乘脾犯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水谷津液不能正常疏布,变生内湿。因此,乙肝患者除有胁肋胀痛,性情变化等肝郁症状外,每易出现脘腹胀闷,厌食油腻,恶心呕吐,便溏苔腻等脾虚湿盛症状,疫毒湿热留滞日久,或内困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郁久化热,耗伤阴液,损伤肝阴,而乙癸同源,肾阴亦受损,且肝脾受损,日久及肾,导致肾阴肾气不足,“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同为性命之根,脾肾功能失常,正气亏虚,无力驱邪外出,湿热疫毒难以清除,导致疾病缠绵难愈。久病入络,久病入血,毒、瘀阻滞肝脉,致使病情复杂化、严重化,故正邪相争、长期对峙最终导致乙肝缠绵难愈,而扶正祛邪则是治疗乙肝的基本大法。

3中医治疗的个体化

中医具有个体化治疗的特点。慢乙肝的基本病机是疫毒深伏,肝胆湿热,肝血瘀阻,脾肾两虚。这是多数患者共有的改变。但由于每个患者禀赋不同,病变程度及治疗因素不同,故其临床表现亦不尽相同,主要病机亦有侧重,形成个体差异。临证时当针对每个患者的特点予以相应的治疗,此即所谓“因人治宜”。此外,同一个患者随着病程的推移,病变的转化,其临床表现和主要病机必然随之而变化,故辨证必须贯穿于慢乙肝的全过程,随时观察病情,及时辨证施治,做到证变、法变、药亦变。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所在。同时,要注意在使用药物时有季节性的差异,不同季节在选用药物上也有不同,这就是所谓“因时治宜”。

4治疗方法

根据慢乙肝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病人体质等不同,将乙肝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五种证型。注重辨证论治,整体治疗。按照中医“整体理论”的原则,慢乙肝的主要病位在肝,但常累及脾、胃、肾等脏腑乃至全身,故治疗本病要整体辨证,整体调治,在立法、组方时既要着眼于治疗肝脏局部的病理改变,还要注重调治全身整体的病理改变,通过局部和整体的全方位调治,促使肝脏病变尽快康复。在实施具体治疗措施时应注重整体调节,如补阴或补阳,一般不宜纯补,补阳以配阴,补阴以配阳,正如《景岳全书》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欲补某脏必兼调理相关脏腑,如补脾气必兼和胃、疏肝、疏导大小肠,方能发挥其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化生气血的作用。

应根据每个脏腑的生理特点调节其气机的升降,在与本病密切相关的脏腑中肝气主升发,脾气主升清,胃气主降浊,大小肠主通降传导。若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或升降不及与升降太过,均会影响疗效。调气和血也是治疗本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活血必兼调气,理气当佐和血,才能达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要求的“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目的。此外,要整体兼顾,不可顾此失彼,如补益不可助邪,祛邪不可伤正;理气不可破气,活血不可耗血等。

在治疗时还要注意固护胃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用药时不可攻伐太过,防止气血生化乏源,影响患者的治疗。

4.1湿热中阻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脘闷腹胀,厌食,恶心呕吐,口苦口腻,小便黄赤,大便不调,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以清热化湿解毒,佐以调理脾胃,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4.2肝郁脾虚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善太息,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倦怠乏力,腹胀纳呆,便溏不爽,肠鸣矢气,苔白,脉弦或缓弱。治以疏肝健脾解郁和胃,方用:逍遥散加减。

4.3气滞血瘀临床表现为面色晦暗或见赤丝红缕,胁肋刺痛或胀痛,肝脾肿大,心情抑郁或烦躁,可有肝掌、蜘蛛痣,女子则痛经,经水色暗有块或经迟,舌暗红,脉弦涩。治以理气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4.4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为胁肋隐痛,腰酸膝软,头晕眼花,耳鸣健忘,目涩或咽喉干燥,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或细数。治以滋补肝肾,方用:一贯煎加减。

4.5脾肾阳虚临床表现为面色无华或晦暗,畏寒肢冷,腰酸膝软,倦怠乏力,腰膝或下腹冷痛,或食少便溏或晨泄,或浮肿尿少,甚者腹胀如鼓,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治以温补脾肾,方用:右归丸加减。

乙肝因免疫功能失调,通过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对肝脏组织形成损伤,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血清酶ALT和AST等活性增高。降酶护肝在治疗乙肝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既可用于血清酶增高,更用于血清酶正常之时,以防止和延缓肝细胞的受损,此乃“治未病的反映。药物的代谢和肝脏最为密切。若不适当地服用过多所谓保肝药物,可加重肝脏负担,或损害肝脏,使乙肝病程迁延,甚至恶化。乙肝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治疗时应以整体观为指导,综合性治疗为原则。另外应对患者进行一定的乙肝知识教育,加强患者的依从性,坚持服药,持之以恒,方可获得良效。

作为当代中医人不但要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临床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和吸收现代科学和现代临床医学的先进技术,要熟练掌握先进的诊断设备和诊疗技能,将其融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中,为我所用。如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B超等,在乙肝的诊断和疗效评定中,都是应该采用的,应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是中医治疗乙肝的客观需要。

标签:;  ;  ;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和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