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湿度对糙糯米収芽过程中淀粉结构及糊化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快速粘度测定仪等方法测定糙糯米淀粉结构和糊化性能。结果収芽处理破坏了糙糯米淀粉的颗粒结构、结晶结构和螺旋结构,使其淀粉颗粒表面出现凹坑和孔洞,颗粒粒径减小,淀粉结构无序化程度增加,且随着収芽过程中湿度条件的改变,趋势越加明显。此外,由于収芽处理对淀粉结构的影响,致使淀粉的糊化温度、热糊稳定性升高,而降低了淀粉糊的黏度性能。结论収芽湿度条件能够显著影响糙糯米収芽过程中淀粉结构特性及糊化性能。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冯志强,肖乃勇,孙建伟,张照勇,王宏伟
关键词: 収芽湿度,糙糯米,淀粉,结构特性
来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年20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轻工业手工业
单位: 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省食品生产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収计划子课题(2018YFD0400604-02)~~
分类号: TS213
DOI: 10.19812/j.cnki.jfsq11-5956/ts.2019.20.016
页码: 6808-6812
总页数: 5
文件大小: 1351K
下载量: 86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北方现代粟、黍及其野生近缘种的淀粉粒形态数据分析[J]. 第四纪研究 2010(02)
- [2].安徽定远侯家寨遗址二期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淀粉粒证据[J]. 人类学学报 2020(02)
- [3].春小麦淀粉粒的分布及其与品质的相关性[J]. 麦类作物学报 2013(06)
- [4].小麦胚乳A、B型淀粉粒分离纯化方法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10(02)
- [5].磷素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淀粉粒微观特性的影响及其形成机理[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22)
- [6].中国常见现代淀粉粒数据库[J]. 第四纪研究 2012(02)
- [7].鲁麦21和济南17胚乳发育过程中淀粉粒的动态变化[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03)
- [8].小麦胚乳A、B型淀粉粒粒度分布与晶体特性相关性研究[J]. 作物杂志 2012(06)
- [9].小麦籽粒A-型和B-型淀粉粒的理化特性[J]. 作物学报 2009(09)
- [10].小麦胚乳小淀粉粒是复粒淀粉的结构观察[J]. 麦类作物学报 2008(05)
- [11].通过烟台午台遗址人牙结石淀粉粒探究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J]. 人类学学报 2020(03)
- [12].破损淀粉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及其测定方法[J]. 粮食加工 2019(03)
- [13].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5种食物淀粉粒分析[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12)
- [14].淀粉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饲料博览 2018(10)
- [15].不同磷素水平对小麦淀粉粒形态及品质特性的影响[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16].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月庄等遗址为例[J]. 东方考古 2011(00)
- [17].氮肥对玉米子粒淀粉粒形态及分布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3(01)
- [18].基于模拟实验的淀粉粒形态变化及其农业考古学意义——以小麦为例(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11)
- [19].食物加工过程中淀粉粒损伤的实验研究及在考古学中的应用[J]. 考古 2010(07)
- [20].大麦胚乳小淀粉粒的发育[J]. 作物学报 2008(10)
- [21].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的淀粉种类的快速鉴别研究[J]. 现代园艺 2019(05)
- [22].黑龙江种植区不同玉米品种胚乳淀粉粒发育对比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17)
- [23].淀粉粒分析在石制品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J]. 草原文物 2015(02)
- [24].不同玉米品种角质和粉质胚乳淀粉粒的粒度分布特征[J]. 吉林农业科学 2015(04)
- [25].不同类型甘薯品种块根淀粉粒粒度的分布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21)
- [26].淀粉粒分析揭示浙江跨湖桥遗址人类的食物构成[J]. 科学通报 2010(07)
- [27].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败育及淀粉粒分布的细胞学观察[J].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008(04)
- [28].小麦强、弱势籽粒中淀粉粒度分布特征[J]. 河南农业科学 2008(09)
- [29].冬小麦不同穗位籽粒淀粉粒差异及其与粒重的相关性[J]. 作物学报 2012(10)
- [30].不同供水条件对小麦强、弱势籽粒中淀粉粒度分布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