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1]2003年在《中阳方言语音演变的几个特点》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描写了中阳方言的语音系统,并从中古音出发,比较中阳方音与中古音系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阳方言语音演变的特点,与唐五代、宋西北方音比较,在比较中显示出中阳方音保留和继承了中古西北方音演变的一些特点。全文分五部分:一、中阳方言的语音系统。把实地调查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对中阳方言声、韵、调做全面描写。二、中古音与中阳方音的比较。从中古音出发详细考察中古每一个音类在中阳方音中的情况。叁、声母演变的特点。对特殊的声母演变现象,结合唐五代及宋西北方音声母加以解释。四、韵母演变的特点。对特殊的韵母演变现象,结合唐五代及宋西北方音韵母加以讨论。五、结语。总结全文。
曹晓燕[2]2012年在《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可以说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一种动力和自然法则。方言和标准语因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两者长期共存并用必然会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再加上外部因素的作用,其接触情况也就变得异常复杂。方言与标准语(普通话)的这种接触现状已经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密切关注。如今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频繁,对此现象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本文以无锡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为例通过研究不纯的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探讨了语言接触的深层次特点及语言变化的规律。尽管方言口音普通话和方言自身的变异分别是普通话和方言两个系统的演变结果,但语言接触是两个系统演变的外在诱因之一,结构的自我调节是两个系统演变的内在因素,结构差异和标记差异是两个系统变化的区域,语言规则的迁移是两个系统演变的机制之一。全文一共五章。绪论从方言和标准语的互动变异模式谈起,介绍了变异理论和接触理论在方言变异和方言口音普通话研究中的运用;同时对目前有关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方言演变和方言口音普通话以及无锡方言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尚且存在的问题,并说明选题的相关情况;介绍了本文所使用的调查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无锡方言语音的特点,为考察方言变异和方言口音普通话提供参照点;第二章主要运用传统方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以语言变异理论、语言接触与词汇扩散理论为依据,将显像时间研究材料和真实时间研究材料结合起来,对无锡方言变异与变化问题进行多角度描写、分析与研究,主要涉及声韵调、文白异读的演变,并以尖团变化的现象为例从微观的角度考察影响方言变异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有关无锡方言的显像时间的研究材料均来自笔者的社会调查,真实时间研究材料主要来自地方志或前辈时贤论着中的有关材料。第叁章描写了不同程度无锡口音普通话的音类偏误和音值偏误。通过无锡方言和普通话的音类对应关系寻找偏误产生的原因。同时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方言口音普通话中的音值缺陷进行了更加直观和细致的分析。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首先在带口音的普通话中有的方言成分被保留得多一些,有的方言成分保留得少一些,结果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近似系统”类似于中介语的连续体。近似系统的不断演化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其次无锡口音普通话主要以单向性偏误为主,但是在不同程度的方言口音普通话中表现并不一样。重度口音以单向偏误为主,中度和轻度口音双向性偏误逐渐增多,尤其到了轻度口音阶段,几乎都是双向性偏误。这说明普通话水平越高的人,对于方言和普通话差异的辨别能力越强,但是有时难免会矫枉过正。最后分析了产生偏误的各种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无锡人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语音时的难易程度。第四章总结了方言变异和变化的原因。其中有语言接触中外界因素的影响,目前来看,普通话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大部分的变化都是不断在向普通话靠拢。但是我们也看到新老方言之间的差异并不都是受普通话影响所致,语言接触的一个明显事实是强势语言向弱势语言输入语言成分。而实际上,我们通过方言口音普通话和方言自身的变异情况看到,弱势语言也会对强势语言产生影响。不管怎样,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语言演变离不开自身结构系统调整的需要,也会受到经济原则的制约,同时使用者的态度也会影响到语言变异的方向和速度。第五章从方言口音普通话的角度考察了方言成分的强弱程度对语言迁移的影响。我们已经知道迁移的发生显然不是单凭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就可以解释和预测的。那些容易被迁移的成分往往是方言中的强势成分,反之则为弱势。方言成分的强弱程度也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可能会涉及到方言本身的稳定性、方言和普通话的标记性、典型性、相似度等等。余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后续的研究思路。
郭贞彦[3]2016年在《山西中北部晋语声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西中北部晋语包括山西晋语并州片、吕梁片、五台片和大包片,本区域方言的声调从共时类型到历时演变都很有特点,并具研究价值。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山西方言研究备受瞩目,在山西方言声调研究方面亦有丰富的成果积累。不过,已有研究在研究范围上多关注山西北区、南区、东南区的方言,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文献整理和理论探讨,在研究对象方面多着重讨论单字调。本文着眼于山西中北部晋语,重视现代方言的描写和比较,运用田野调查、语音实验、地图绘制、数据统计等方法,对本区域方言的声调进行了力求精细、全面的研究。共时层面,采用从点到片、由片及面的方式来展示本区域方言的声调现状;历时层面,围绕“平声不分阴阳”、阴平和上声合调、入声调、轻声共四个问题来考察本区域方言声调演变的历史过程。全文共分10章。除了第1章的绪论和第10章的结语之外,正文部分是按照由声调的共时面貌描写到历时演变探讨的研究顺序安排的。第2、3、4、5章是共时描写部分。其中,第2、3、4章是对山西中北部晋语17个代表方言点的声调描写,以及对各方言片声调概况的总结;第5章是对各片方言声调类型的比较和对整个区域声调类型的综论。此部分的创新之处有:第一,部分有重要价值方言点的声调首次被调查和描写;第二,山西中北部晋语这一区域的声调总体面貌,特别是连读变调的面貌得以呈现;第叁,单点方言的声调描写框架和过去大多数的晋语声调研究不同,把非重迭两字组区分为重重型两字组和重轻型两字组,把轻声字细分为词汇性轻声字和语法性轻声字;第四,发现太原方言的AA式重迭名词连调中,古清平字和古浊平字的连调有别;第五,借助praat软件,发现本区域的入声调时长至少有两种类型,舒声长于入声和入声长于某些舒声。第6、7、8、9章是历时演变部分,对中部晋语并州片的平声、北部晋语五台片的阴平上、中北部晋语的入声调以及轻声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第6、7章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首先是基于对相关地区单字调和连读变调的比较,划分、整理了并州片平声和五台片阴平上在单字调和连调中的分合类型与调值表现,其次是在研究角度上,尝试通过与周边晋语、近亲官话方言古今调值的比较,来推论平声和阴平上的历史演变过程。结果发现,并州片的平声和五台片的阴平上分别有叁大分合类型,且各类型之间具有连续性,可能都经历过先分后合的过程。不同方言及不同连调位置的合并程度不尽相同,合并方式有音值渐变式和词汇扩散式,合并原因主要与生理机制、强势方言的影响,以及两调之间调值、调型、调域接近有关。第8章的创新之处是,通过对入声字今读数量的统计,重新对山西中北部晋语的入声调和入声舒化字的归派进行了分类,并在其基础上,探讨了入声调各类型之间的关系和入声字舒化归派的动因。结果发现,本区域入声调的类型有叁大类8小类,叁大类型之间具有一定的演变顺序关系;入声字的舒化归派类型分为四大类10小类,归派以外部动因为主。第9章把过去晋语研究中较少关注的轻声纳入了研究范围,并对山西中北部晋语的轻声类型进行了初步归纳,发现本区域的轻声多中和,音值不轻短或轻短,中轻型轻声也不少;轻声的弱化程度受词汇和语法来源、轻声字本源调、前接字声调、分布地区等条件的制约。
李晰[4]2014年在《山西方言声调研究》文中指出山西方言声调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有些问题长期有争议或探讨不够深入。本文在现有基础上,从叁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具体如下:一、利用公开的资料和自查材料,通过比较、统计,从单字调和非迭字二字组连读变调两个角度概括山西方言声调的特点。山西官话以四调为常,晋语以五调和六调为常。山西方言最少有叁个调类,分布在晋南官话区;最多有八个调类,分布在晋东南晋语区。山西官话主要的调拱匹配方式是:阴平(低降)、阳平(升)、上声(平/高降)、去声(高降/平);晋语情况复杂,大体上讲,阴平以降升拱为主,阳平以平拱为最常见,上声以降升拱为主,去声升拱、降拱比例相当,阳入以降升拱为主,阴入除了没有降升拱,其他拱形都有,如果只有一个入声调,调拱情况与有两个入声调方言的阴入相同。山西中原官话汾河片河东小片、大包片连读变调比较简单,连读组合式合并的情况较少;其他地区连读变调都比较复杂,尤其是晋东南上党片,连读变调情况不但复杂,而且内部一致性差(该片单字调数目也很悬殊)。整体上看,山西方言连读变调是晋南、晋北简单、一致性强,中部、西部、东部(含东南部)复杂、一致性差。二、利用公开的资料和自查材料,探讨山西方言调类的分合情况。调查调类分化情况主要是利用选定的调查用字,考察它们在代表点同音字汇材料中的声调读音。研究调类合并,主要分两步:1.使用声调对比字检验,被认为合并的两个调类是否合并;2.在调类合并区中心点以外设点,考察调类合并情况;3.通过调类合并的不同步,推测调类合并过程;4.通过与周边方言比较、考察连读变调情况等,分析调类合并的原因。山西方言调类分化主要有清浊分调,文白分调,全次分调①。山西方言平、去、入的清浊分调很整齐,有的清浊分调后,又发生了新的合并。全次分调主要发生在上声、入声。上声的全次分调主要表现为全浊上声归去声(如果分阴阳去则归阳去),清上和次浊上归上声。部分点入声也发生了全次分调,基本情况是全浊入一类,次浊入、清入一类。山西方言文白分调罕见,主要分布在晋东南,主要发生在次浊入,表现为常用于书面语词的次浊入字独立为一个调类②,常用于口语词的字归阴入。调类合并在山西很普遍,本文共选了六个与调类合并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1.高平方言阴阳平合并的过程,主要是根据各乡镇方言阴阳平合并的不同步,推测调类合并的方向和大致过程;2.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的性质,通过分析,认为并州方言平声不分阴阳的性质是先分后合,不是存古;3.五台片阴平、上声是否合并考察,通过声调对比字听辨实验,认为五台片阴平、上声合并不普遍,多数点没有合并,先前的调查大多失实;4.山西叁调方言调类合并分析。分析了临汾古县、运城垣曲调类合并的过程和原因。认为垣曲古城镇叁调方言的形成是因为阴平归到了阴去,阳去归到了上声;阳去归上声发生在阴平归阴去之后。古县方言叁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阳去归到了上声,阴去归到了阳平。这两点调类合并的原因都是调值接近和连读变调的影响;5.晋南临汾市区方言阴阳去合并的原因,认为临汾市区方言阴阳去合并的方向是阳去归阴去,主要原因是外来方言和连读变调的影响。叁、通过考察选定的入声字在代表点同音字汇材料中的读音,总结古入声字在山西晋语和官话中的声调演变特点。研究发现,山西晋语区各点都有入声舒化现象,但除了北部五台片、大包片,南部吕梁片隰县小片的少数几个点外,大多数点舒化程度不高。山西晋语入声字舒化后,浊入主要归阳平,次浊入主要归去声,清入字归并方向不集中,主要是归阴平和去声①。入声舒化字有很强的一致性,有些入声字在几乎所有的山西晋语中都读舒声调。山西入声分阴阳方言入声合并的方向是阳入归阴入,原因主要是强势方言的影响,此外,连读变调的影响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原官话汾河片的清入、次浊入主要归阴平,浊入主要归阳平。晋南运城、临汾交界处有几个点比较特殊:浊入主要归阳平,清入、次清入主要归去声。文章以运城新绛方言为例进行了分析,认为次浊入、清入主要归去声的原因是该方言的阴平正向去声合并;次浊入归去声所占比例高于清入的原因主要是次浊入字从普通话借入读音的字占的比例比清入高,这些字的调类一般与普通话相同,普通话中次浊入主要归去声,因此,这些字在新绛方言也归去声。
王仲黎[5]2009年在《祁阳方言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祁阳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方言属湘方言永全片东祁小片。本文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从历时、共时角度着重对祁阳方言全浊声母今读及清化、古来母字塞化、高元音擦化、鼻音韵尾演变、历史层次等语音现象进行了深入考察,尝试通过比较来深化对祁阳方言甚至湘方言某些音类演变的认识。全文共分六章,分章介绍如下:第一章共分五节,第一、二、四、五节简要介绍了祁阳县的地理、人口、历史沿革及研究材料来源、凡例。第叁节重点介绍了祁阳方言归属及语音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对本文选题缘由、研究方法作了一个前期梳理。第二章介绍了祁阳方言音系概况。本章细致描写了现代祁阳方言音系,运用语音格局方法描写了祁阳方言元音声学空间。针对祁阳方言语音内部差异,绘制方言地图,直观展示语音差异地理分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语音实验结果,列出祁阳方言新派同音字表。第叁章是祁阳方言浊声母专题研究。本章重点研究祁阳方言全浊声母及来母今读塞音现象。祁阳方言保留一套较为完整的全浊声母系统,本文着重探讨了祁阳方言全浊声母声学特征及其音值,并将其与其它湘方言全浊声母进行了横向比较。在此基础上,我们统计了祁阳方言浊声母字清化比例,结合湘方言其它各片全浊声母清化类型及条件,提出祁阳方言全浊声母清化模型,并结合方言实例予以证明。古来母塞化一节重点分析了塞化的条件、类型及其机制,证明了来母塞化现象是一种后起音变现象。第四章是祁阳方言韵母专题研究。本章主要研究了祁阳方言元音擦化、鼻音韵尾类型两类现象。高元音[i]、[y]擦化导致中古同音类的声母今读分化,其音变结果通过词汇扩散方式实现,受强势普通话影响,青少年层出现“回头演变”。鼻音音位分单字音、边际音、派生音,边际音、派生音受单字音底层音位规则制约。第五章是祁阳方言声调专题研究。本章采用声调格局方法对祁阳方言单字调、连读变调进行声学实验统计分析。运用社会学方法对祁阳方言各年龄层次单字调、两字组连读变调进行动态分析,详细分析了祁阳方言新老派声调调类、调值、调型特点。第六章为祁阳方言语音历史研究。本章运用历史层次理论,梳理祁阳方言声韵音类历史层次。结合地方志方音记载和方言今读,分析祁阳方言部分音类140年来音值变化。结语总结了制约祁阳方言语音演变的一些规律,指出了研究中的创见部分及不足之处。
白彩艳[6]2014年在《阳曲方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阳曲县位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的北部,地处忻定盆地和晋中盆地之间,北接忻州,南抵太原。由于阳曲处于太原和忻州之间,所以在给晋语分片时,对阳曲方言的片属划分出现混乱:有的将其划入并州片,有的将其划入五台片。目前,关于阳曲方言的专门研究,只有1991年出版的《阳曲方言志》。《阳曲方言志》只是对阳曲县县城及距县城不远的东黄水镇的单点调查,它并没有对阳曲方言内部进行系统的调查,更没有从历时的角度挖掘阳曲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也没有对方言的词汇和语法进行调查描写。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加大对阳曲方言语音的调查力度,对境内黄寨区、东山区、西山区叁区进行细致调查。并在语音调查的基础上再加大对词汇、语法的调查力度。通过调查,获取可信的材料,明晰其声韵调系统,理清其语音内部差异,呈现词汇和语法面貌,并且对阳曲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与层次作了一定的探讨。除此之外,将阳曲方言语音与晋语并州片的太原话、晋语五台片的忻州话的语音进行共时的比较,整理和分析了阳曲方言语音与这两片语音的共性和差异,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为阳曲方言的片属划分和晋语并州片及五台片的管辖片区归划提供语音方面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能为山西晋语乃至整个晋语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本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阳曲方言的地理概况、发音合作人以及阳曲方言的研究概况及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二章:阳曲方言的语音系统。本章分五小节,首先对以县城话为代表的阳曲方言的共时语音系统作了描写和分析,接着从非迭字两字组的语音变调和迭字组的音义变调两个方面讨论了阳曲方言的连读变调。然后通过阳曲方言语音与以《广韵》为代表的《切韵》音系的比较,分析了阳曲方言语音从中古音到今音的演变。之后又对阳曲方言语音内部的地域差异作了分析、描写,主要是对阳曲方言内部叁小区的语音进行比较,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从语音角度对阳曲方言的片属划分作了探讨。通过阳曲方言与以太原话为代表的并州片、以忻州话为代表的五台片的共时比较,为阳曲方言的片属划分提供语音依据。第叁章:阳曲方言的词汇描写。本章我们主要描写了阳曲方言中的古语词,并从音节差异、构词差异、意义差异等方面来分析阳曲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差异。第四章:阳曲方言的语法专题研究。在这一章中,我们主要分析了阳曲方言中的前缀、后缀以及重迭这几个词法和被动句、疑问句这两类句法,并对阳曲方言中的体貌范畴进行了描写分析。第五章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作简要的概括。最后在附录中列出同音字表、分类词表、语法例句。
王利[7]2008年在《晋东南晋语语音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晋东南晋语语音为研究对象,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描写法、比较法等基本研究方法,从整体上全面、深入地描写并探讨了晋东南晋语的语音特点及其历时演变。全文共分五章,其中第二、叁、四、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附方言地图8幅。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要介绍了晋东南地区的地理概况和建制沿革:其次,界定了晋东南晋语的范围并扼要评述了晋东南晋语的研究现状,包括前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中尚存的一些不足之处;最后,交代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材料来源。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对晋东南晋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共时面貌和历时演变进行研究。这叁章在写作模式上基本一致:首先简要介绍晋东南晋语声韵调的总体情况,然后重点描写较有特点的语音现象,并对其中某些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二章,声母。主要讨论尖团音、中古知庄章组声母、中古影母和次浊声母在晋东南晋语中的读音类型及其演变情况。关于尖团音。在晋东南晋语中,有13个方言分尖团,与山西晋语其他片和中原官话汾河片方言相比,晋东南可以说是山西方言中分尖团比较集中的地区。本文在对古精见组细音在不分尖团的方言和分尖团的方言中今读音全面描写的基础上讨论了尖团音分混的历史层次问题。关于中古知庄章组声母。中古知庄章组声母在晋东南晋语中的分合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合一型和二分型。合一型方言中,中古知庄章组声母已经合而为一,或读为[ts]组,或读为[t(?)]组,或读为[f∫]组。二分型方言中,中古知庄章组声母今读为两套声母,大部分方言是一套为韵母是洪音的[ts]组或[t(?)]组或[t∫]组,一套为韵母是细音的[t(?)]组或[t∫]组。从音类上看,二分型各方言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方言合口知庄章组已经合并,开口知庄章组因等呼摄的不同而未完全合并。有些方言开口知庄章组已经合并,合口知庄章组因等呼摄的不同而未完全合并。有些方言开口知庄章组和合口知庄章组则都因等呼摄的不同而尚未完全合并。根据中古知庄章组声母在二分型方言中的音类分合条件,本文将其细分为上村型、店上型、壶关型、沁县型、百尺型、景凤型、沁源型、黎城型、平顺型、东阳关型和礼义型。关于合一型和二分型之间的历史层次,本文认为二分型中的沁源型和景凤型有可能是中古知庄章组合一并读为[ts]组方言的早期阶段,而合一型与其余二分型则是中古知庄章组声母合并之后在不同方言中平行发展的两种类型,是语音系统中声韵母和谐发展的结果。关于中古影母和次浊声母。本文主要讨论开口影疑喻母、合口影疑喻母和微母、泥来母的分混、日系字、儿系字的读音及其演变问题。开口影疑喻母在晋东南晋语中有六种读音类型,本文在对其全面描写的基础上还详细讨论了开口影疑喻母在各类型方言中的演变情况。与山西晋语其他片相比,影疑母在今开口洪音韵母前今读[γ]声母以及今读开口呼零声母的情况可以算是晋东南晋语声母方面的特点之一。合口洪音影疑喻母与微母的读音有叁种:①长治型,合流为[φ]。②沁县型,合流为[v]。③阳城型,合口洪音影疑喻母今读[φ],微母今读[v]。本文认为与沁县型和长治型相比,阳城型处于一个比较早的层次。泥来母在绝大多数方言中都不相混,只在高平一带的方言中部分相混。日系字和儿系字在各方言中的读音表现不同:儿系字的读音有[(?)r]、[(?)]和[(?)]叁种,日系字的读音有[(?)]、[z]、[(?)]、[φ]和[l]五种,而且大部分方言的日系字都与中古知庄章组擦音呈清浊相配的格局。本文在全面考察儿系字和日系字读音情况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二者在晋东南晋语中的演变情况。第叁章,韵母。分别以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为专题对其相关特点进行详细的描写和讨论。阴声韵部分主要讨论假摄开口叁等、遇摄合口叁等知庄章组字的韵母、蟹止摄合口一叁四等以及[i][y]韵母的舌尖化现象。关于假摄开口叁等。中古假摄开口叁等精组、影组字今读韵母已经合流,从其在各方言中的读音差异可以看出今读韵母主要元音的高化过程:ia→iε→iE→i(?)→ie、iγ→i。假摄开口叁等章组字韵母在晋东南晋语中有两种读音类型:今读齐齿呼的沁县型和今读开口呼的晋城型。本文认为这两种类型的形成与章组声母的卷舌化有关。卷舌化以后的章组声母与叁等韵[i]介音在拼合上不和谐,这种拼合上的不和谐势必会引起声母或韵母上的变化:沁县型选择了变化声母的方式,晋城型则选择了变化韵母的方式。关于遇摄合口叁等知庄章组字的韵母。遇摄合口叁等庄组字与知章组字今读韵母的读音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二者读音有别的情况,一种是二者读音相同的情况。本文在对其读音类型共时描写的基础上讨论了遇摄合口叁等知庄章组字韵母在各类型方言中的演变情况。关于蟹止摄合口一叁四等。在晋东南晋语中,蟹止摄合口一叁四等帮系字今都读开口呼,见系字今都读合口呼。而蟹止摄合口一叁等端组、泥组、知章组、精组字今读韵母在各方言中则不尽一致,有五种读音类型:①北留型,今都读开口呼。②长治县型,知章组字今读合口呼,其余都读开口呼。③武乡型,泥母字今读开口呼,其余都读合口呼。④沁源型,泥组字今读开口呼,其余都读合口呼。⑤长治型,今都读合口呼。本文在此基础上,并联系蟹止摄合口一叁四等在其他一些方言中的读音情况,认为北京话中今读[uei]韵母的蟹止摄合口一叁等合口介音在晋东南晋语中是以帮系、泥母、来母、端组、精组、知章组的顺序呈阶梯式状态消失的。关于[i][y]韵母的舌尖化现象。在沁县、新店_(沁县)、武乡、涌泉_(武乡)、韩北_(武乡)、景凤_(沁源)、西营_(襄垣)、南涅水_(沁县)、王和_(沁源)方言中存在此现象。本文根据[i][y]韵母舌尖化后对韵母系统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并讨论了其历史层次。关于[i][y]韵母舌尖化的音变性质,本文认为把其看作是一种拉链式音变更合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拉链式的音变过程。阳声韵部分主要讨论阳声韵韵尾的读音情况、消变次序以及与阳声韵有关的韵类分合。本文在全面考察阳声韵韵尾读音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出晋东南晋语阳声韵韵尾的消变次序由快到慢依次为:咸山摄>宕江摄>深臻摄>曾梗通摄。而且,还讨论了阳声韵与阳声韵的韵类分合以及阳声韵与阴声韵韵类合并的问题。入声韵部分主要讨论入声韵的读音类型、入声韵今读韵母的演变规律以及入声韵的舒化问题。入声韵的今读有叁组入声韵母型和两组入声韵母型两种类型。入声韵今读韵母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两个规律:①较高元音组入声韵母相对稳定,低元音组入声韵母容易变为较高元音组入声韵母。②叁组入声韵母型方言中,中元音[ε?]组入声韵母不稳定。各方言在保留入声韵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小部分入声韵丢掉喉塞尾变为阴声韵的现象,本文分别从古声母清浊和古韵摄的角度对晋东南晋语入声韵的舒化字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第四章,声调。主要讨论平声不分阴阳、去声分阴阳以及入声舒化、舒声促化等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晋东南晋语部分方言平声不分阴阳的事实,本文认为平声不分阴阳是阴阳平分化之后又合流的结果。在晋东南晋语的长治等24个方言去声分阴阳,沁县等26个方言去声不分阴阳,本文认为去声分阴阳是声母的清浊影响声调分化的一种超前形式,而去声不分阴阳则是一种存古现象。晋东南晋语在保留大量入声的同时,还存在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化现象。晋东南晋语入声舒化后的归调情况是不论声母清浊大多数都归入去声(或阴去和阳去)。与舒声促化字的比例相比,入声的舒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与未舒化的入声字的比例相比,入声舒化字的比例则相对较少,因此,入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继续存在下去。第五章,语流音变。主要讨论两字组连读变调、特殊变调和变韵现象。本文以16个重点方言为研究对象对其非迭字组连读变调和迭字组连读变调的情况作了详细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非迭字组连读变调的四个特点以及迭字组变调涉及到的四个条件。此外还讨论了晋东南晋语的轻声、儿尾变调、儿化变调、子尾变调和z变调等特殊变调现象。在有轻声的多数方言中,轻声的调值要受前字调类的制约。在有儿尾和子尾的方言中,儿尾多变读轻声,子尾都变为入声调。在有儿化变调和z变调的方言中,入声字儿化和z化后一定都变为舒声调。变韵现象部分讨论了儿化韵和z变韵。儿化韵在晋东南晋语中尚未彻底形成,在有儿化韵的方言中,其儿化韵都属于元音卷舌式,本文在对各方言儿化韵读音情况全面描写的基础上讨论了其儿化韵的音变规律。z变韵分布在晋城等7个方言中,本文在详细描写各方言z变韵读音的基础上,通过与晋南、豫北方言中z变韵的比较,揭示了晋东南晋语z变韵的语音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余论部分在与晋语腹地方言、官话方言的语音特点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语言内部特征和地理历史背景两个方面对晋东南晋语的形成问题作初步的讨论。
王琼[8]2012年在《并州片晋语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并州片晋语作为晋语的核心区域,存在丰富的文白异读,对这些文白材料的分析有助于厘清并州片语音的历史层次。本文在离析本地层、外来层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本地层的语音特点。并州片本地层在保留晋语的特点上具有典型性,深入研究其语音特点对于晋语研究有重要意义,有些较为古老的特点还可以为音韵史研究提供佐证。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采用共时描写,历史层次分析法、历史比较等多种法对并州片晋语的语音特点作深入的区域性研究。本文分四章,其中第二章、第叁章、第四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并州片晋语涵盖地理区域的概况,包括地理、行政区划、历史沿革等。其次考察并州片晋语的研究概况,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其中着重介绍了语音的研究概况,内容包括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不足。最后说明本文的目的、意义、方法,材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声母。主要讨论并州片晋语声母的读音类型和演变情况。首先介绍并州片声母的概况,重点讨论全浊声母、泥母、知庄章组、影疑母。全浊声母平声字有文白异读,文读送气,白读不送气,归纳出其本地层全浊声母清化都不送气,这是区别于晋语其他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显着特征。并州片本地层全浊声母清化都不送气与晋语西南部的吕梁片隰县小片和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全浊声母清化都读为送气音相对立,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格局。泥母分两类,大多数方言中只为一个n,在平遥、介休、孝义、文水四点泥母读音比较复杂,表现为一二叁四等读音不同,一四等互补,二叁等对立,形成一四等、二等、叁等的对立。这不同于后文归纳的韵母格局:一二等对立,叁四等合流,形成一等、二等、叁四等对立的格局。据此提出早期并州片有两个不同的泥母,这似乎反映音韵史上泥娘有别,但并不密合。知庄章叁组声母的分合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知庄章合一型,一类是开口知二庄与知叁章分立型。其中,第二类按照合口读音有别分为两类:一类是合口声母读同开口声母,一类是合口读为pf组。其格局为:开口知二庄、知叁章对立,合口知庄章合流。这是在开合口都分二叁等的《中原音韵》之后发生的合流。从娄烦合口读为pf组来看,并州片合口曾都合流为ts组。疑母一二叁四等基本读为鼻音声母,影母仅只有一二等和疑母合并,呈现出二和叁等对立。疑母读为舌根鼻音-η,与影母分立的格局,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影母已丢失声母,疑母仍读舌根鼻音的格局。第叁章,韵母。首先按照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的顺序对并州片韵母的文白异读作历史层次分析,根据词汇环境以及韵类分合情况离析本地层和外来层。然后着重对其本地层作深入的描述和分析,从而归纳出并州片本地的韵类格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年代。二等韵读音一致,主元音为a。多数方言二等与一等合流,少数方言一二等有别,一等主元音为e。一二等合流不包括果假摄、曾梗摄,合流后的主元音a类。一二等有别早于《中原音韵》的格局,合流则是较晚的变化。宕江曾梗阳声韵文白异读丰富,据此离析出来的本地层宕江曾梗摄读为开尾韵。宕江摄舒声韵有些方言开合口主元音都是。类,有些方言开口为α类,合口为。类。开合一致的。类音值与《千字文》宕摄(除“糠康”)相似,反映唐五代西北方音。曾梗摄本地层二等主元音为a类,叁四等与蟹止摄叁四等合流为i类。该特点也与唐五代西北方音格局相似。入声韵有喉塞音韵尾,根据主元音合并为几组分叁类,一组型读a?,二组型读a?和(?)?,叁组型读a?、(?)?、(?)?。多数方言为二组型。并州片入声韵基本看不出一二等的差别,仅在太谷、太原柴村、孝义等地能看出一些痕迹。第四章,声调。首先分析并州片声调格局和特点,然后着重讨论平声不分阴阳的问题,以及入声的来源和发展趋势。平声不分阴阳是并州片声调的一大特点,学界对平声是先分后合还是从未分过阴阳有争论。本文赞同先分后合说,并进一步从连读变调和音值的角度来证明。并州片入声按声母清浊分阴入、阳入,现代阳入有向阴入合并的趋势,本文从连读变调的角度加以证明。本文还分析了入声舒化现象,提出有两种舒化方式,一是入声调时长加长,归入调型相似的平声或上声;二是读为与普通话相应的调类。当前以第二种方式为主流。第五章,结语。对全文作了简要的总结。指出本文的研究在文白异读和历史层次分析、利用晋语特点考察音韵史问题、音韵特征的地理推移等方面对晋语语音研究有所推进,但在方法论上存在不足,希望今后能运用语言接触、实验语音学等方法对语言现象进行更加合理、有说服力的解释。本文对并州片周边方言点的调查也存在不足,以后将扩充周边方言点的材料,从而对并州片语音现象做更充分的解释。
彭晓辉[9]2008年在《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汉语方言复数标记为研究对象。文章在类型学理论、标记理论、词汇扩散理论、生命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等的指导下,按照由面到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典型、逐层深入的思路,采取静态分析和动态考察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历时考察和共时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展示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的基本面貌,深刻地揭示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特点。以此为基础,本文在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下概括并总结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蕴涵共性,这进一步深化了对汉语方言数范畴特征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语法理论系统,同时为类型学的发展提供了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持,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现代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研究体系。全文共分为6章。第一章简要地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缘由,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目标、思路和方法,以及材料的来源等。第二章在深入讨论现代汉语数范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汉语方言存在数范畴的观点,重点探讨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界定标准,并具体提出了叁条综合性判断标准。这一章还对标记理论、生命范畴理论以及名词小类的划分进行了简单地介绍。第叁章从不同的角度给汉语方言复数标记进行了分类:从语义角度可以把汉语方言复数标记分为复数、准双数、准少量数标记;从构成角度可以把汉语方言复数标记分为附加型、屈折型、合音型。这一章重点探讨了汉语方言附加式复数标记,并从语法性质角度把它分为词缀标记和词汇标记两个类型。本章还从语音、语义、功能等多个角度对汉语方言复数标记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一步系统地总结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特点。第四章首先对现代汉语“们”字研究进行综述,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其次在明确了“们”的性质后列出了语音类型,深入分析了“们”的语音特点;再次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汉语方言的复数标记“们”的发展演变情况,重点对“们”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在词汇扩散理论的指导下对“们”的竞争演变过程进行了考察。第五章首先考察了湖南泸溪话的复数标记系统,着重分析了泸溪话复数标记系统的类型学意义:其次考察了湖南祁东话的复数标记系统,重点分析了复数标记“一各”的语法化过程以及表示双数的“两个”;最后考察了贵州贵阳话的复数标记系统,主要比较了复数标记“们”和“些”的构形功能,并重点对“们些”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第六章从汉语方言数范畴内部、数范畴和名词范畴的相关模式的角度概括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蕴涵共性,揭示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类型和共性,着重探讨了汉语方言数量类复数标记的类型学意义。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并提出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崔容[10]2014年在《太原盆地方言语音研究》文中提出太原盆地方言是晋方言的核心方言,保留了晋方言的诸多典型特点。由于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太原盆地方言语音具有很多有别于官话方言的特征。本文是在实地调查和利用前人材料及成果的基础上,对太原盆地方言语音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运用描写法、历史比较法、文献考证法和历史层次分析法对太原盆地方言所做的整体性研究。全文共四章。第一章,概说。本章首先介绍太原盆地的概况,包括地理、历史沿革、行政区划、人口迁徙等。其次简要介绍了太原盆地的方言,对太原盆地方言进行了界定,交待了对太原盆地方言研究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交待了本文的写作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材料。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对太原盆地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共时特点和历史演变作了分析。第二章,声母。主要讨论了中古塞音塞擦音全浊声母、知庄章叁组声母、见系、疑母和影母在太原盆地方言的读音类型和演变方式。前贤一般认为,太原盆地方言古全浊塞音塞擦音的清化类型为无论平仄声都不送气型。根据调查情况,我们把太原盆地方言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平声字的清化类型分为两组:一组是不送气音占较大比例,一组是不送气音占比例较小。而古全浊塞音塞擦音仄声字基本上都不送气音,但也有少数字读为送气音。本文认为太原盆地方言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无论平仄读为不送气音是晚唐五代的读音层次,读为不送气音是太原盆地方言固有的层次。太原盆地方言在反映此类读音时,其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读音有较大差异。太原盆地方言既受汾河片方言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仄声读送气音的影响,同时,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平声读不送气和仄声读送气音也对晋方言北部、西部方言产生影响。中古知庄章叁组声母在太原盆地方言中读[ts]、[ts]两组声母,从大的类型来看,太原型方言知庄章声母以[ts]为主,与精组洪音字合流,平遥型方言开口庄组、知组二等字与章组、知组叁等字对立。本文认为,知二庄和知叁章分立应该代表较早的语音层次,知庄章叁组合流则代表较晚的语音层次。知系字读为唇音声母字不是语音系统自身的演变,而是方言接触的结果。见系字在太原盆地方言中的演变与官话方言的演变速度不一致,太原盆地方言的演变有超前的一面,也有滞后的一面。疑母和影母字在太原盆地方言中读音类型大致相同,影母字大多仍读零声母,疑母合口字今读零声母,合口呼来自一二等,撮口呼来自叁等,疑母合口与影母合口合流了。从演变方向看应该是疑母并入影母,疑母和影母的合流应该是较晚的语音演变。疑母和影母在宋代还是分立的,到元代疑母和影母已经相混,因此太原盆地疑母和影母的合流也应为元以后的演变。第叁章,韵母。主要讨论果摄、假开二叁等字、止摄、宕江摄、深臻曾梗通摄的读音和演变情况。果摄分一叁等,果摄字应该有这样几个层次:太原盆地方言的“个”类字保留了[i]类韵尾尾,可以看作上古层次;太原盆地方言读低元音[α]类的果摄字如“他、茄、瘸”等和假摄开口二等字、开口叁等白读字的合流,可以看作中古之前的层次;果摄字读[α]类高化后的元音可以看作中古之后的层次。假摄开口二等字在太原盆地方言有的点中读为低元音,和假摄开口叁等字同韵。这种白读应该是宋以前的读音,因为这个元音的高化在宋西北方音中已经开始。太原盆地方言中,止摄合口叁等字与部分止摄开口叁等字同韵,从唐五代至今,太原盆地方言一直保留着止摄叶韵的特点。宕江摄在太原盆地方言中已经合流,宕江摄只有一个层次并且读为鼻化韵的方言点有4个,有一个层次并且读为元音和有两个层次且白读层为元音的方言点有17个,可见太原盆地方言宕江摄鼻音韵尾已经脱落,文读层多与咸山摄合流,白读层多与果摄、假摄合流。深臻曾梗通摄已经合流为一组韵母。太原盆地方言深臻曾梗通摄白读系统的读音特点是鼻尾韵脱落,主要元音成为纯元音,有些还与其他阴声韵合流。第四章,声调。主要讨论了声调的数量、调值、调型、古今调类的演变以及平声和上声的读音类型和演变情况。中古平声和上声的分合可以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分立和阴阳平不分且平声和上声分立,阴平、阳平分立,阴平和清上、次浊上合流读为上声两种情况。
参考文献:
[1]. 中阳方言语音演变的几个特点[D]. 王晓燕. 山西大学. 2003
[2].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研究[D]. 曹晓燕. 苏州大学. 2012
[3]. 山西中北部晋语声调研究[D]. 郭贞彦. 河北大学. 2016
[4]. 山西方言声调研究[D]. 李晰.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5]. 祁阳方言语音研究[D]. 王仲黎. 南开大学. 2009
[6]. 阳曲方言研究[D]. 白彩艳.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7]. 晋东南晋语语音研究[D]. 王利. 山东大学. 2008
[8]. 并州片晋语语言研究[D]. 王琼. 北京大学. 2012
[9]. 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 彭晓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0]. 太原盆地方言语音研究[D]. 崔容. 山西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