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肠粘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粘液,病原菌,杆菌,鲤鱼,弧菌,细胞,膀胱。
肠粘液论文文献综述
柴静静[1](2018)在《乳清蛋白纳米载体与肠粘液层渗透性的构效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人体胃肠道表面的粘液层是一种粘弹性凝胶层,它能够有效的捕获和移除病原体等外来颗粒,但也限制了药物递送系统的有效扩散和吸收。目前研究较多的粘膜粘附纳米颗粒虽然能够延长其在胃肠道的滞留和释放时间,但是由于胃肠道内粘液层的不断更新,很大程度限制了纳米载药体系的递送效果。因此提高纳米颗粒的粘液穿透能力可以避免药物被快速清除,实现纳米载体的有效递送。目前快速发展的纳米技术通过对纳米载体的理化性质的不断创新以克服这种生理障碍。事实上,大多数在粘液中具有高迁移率的细菌具有棒状形状,说明形状可能会影响颗粒的粘液穿透能力。本文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乳清蛋白为原料,构建了具有不同形状和粒径的四种纳米颗粒,利用Transwell渗透扩散和MPT(Muptiple Particle Tracking)法两种技术考察了不同纳米颗粒在肠粘液层中的扩散速率。利用Caco-2/E12共培养细胞模型考察不同纳米颗粒的细胞摄取和跨膜运输能力。同时利用该模型研究纳米颗粒在粘液层中的行为以及它所介导的细胞内化机制和打开紧密连接的能力。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探究不同纳米颗粒在肠粘液层中的渗透能力。制备了四种具有不同粒径和形状的乳清蛋白纳米颗粒,分别是NS(30nm),BNS(300nm),LNT(20 × 800 nm)和 SNT(20 × 200 nm),它们的电势均为-20 mV 左右。利用Transwell小室扩散法和MPT法两种方法证明了粒径和形状对纳米颗粒穿透肠粘液层有影响,四种纳米颗粒在肠粘液中的扩散速率顺序为:BNS<LNT<NS<SNT。同时扩散速率更快的纳米颗粒SNT在肠粘液层中具有更深层次的分布,可见粒径较小的管状纳米颗粒具有潜在的穿透肠粘液层的能力。2.成功构建了 Caco-2/E12共培养模型,探究不同纳米载体的跨膜运输能力。结果表明,四种纳米颗粒在共培养细胞上的毒副作用很低,说明乳清蛋白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用NAC清除共培养细胞上的粘液层后,四种载体在细胞水平上的摄取和转运能力均有所提高。说明粘液层确实是纳米颗粒吸收的屏障。与BNS和LNT相比,SNT和NS在体外共培养细胞水平上表现出与上皮细胞很好的亲和力,从而提高了细胞内吞量并增强了其跨膜转运能力。说明粒径和形状对颗粒的细胞摄取和跨膜转运能力有影响,其中,粒径更小的SNT表现出最佳的细胞摄取和跨膜转运能力。同时,与球状的纳米颗粒(NS和BNS)相比,管状的纳米颗粒(SNT和LNT)能够瞬时可逆的打开细胞紧密连接。上述研究结果为实现纳米药物的有效递送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0)
周忠惠[2](2009)在《乙状结肠新膀胱肠粘液分泌规律的观察及护理体会(附31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膀胱全切、乙状结肠正位膀胱术后患者新膀胱内粘液分泌规律和特点,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从术后第2天至第23天,对31例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和膀胱癌根治术乙状结肠正位膀胱术的患者术后新膀胱内肠粘液进行测量、计算和统计。结果新膀胱内粘液在术后第二天开始分泌,平均(60.4±10.3)mg/cm2,术后第9天达到高峰(550.8±19.6)mg/cm2,持续5-7天后,逐渐减少。结论乙状结肠新膀胱内粘液的分泌具有规律性,膀胱冲洗时应注意,以防止术后并发症。(本文来源于《川北医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王益平[3](2008)在《肠球菌、柠檬酸杆菌和芽孢杆菌对鲤鱼前肠粘液的体外粘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细菌对鲤鱼(Cyprinus carpio)肠道的粘附特性、建立有效筛选鲤鱼肠道益生菌的方法,本试验采用体外固定鲤鱼前肠粘液于96孔细胞培养板,并结合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9株细菌的粘附特性和作用机理,以及有益细菌对病原菌粘附的抑制作用。本试验从四川农业大学教学农场水产养殖基地养殖池、动物微生态实验室水族箱和鲤鱼肠道共分离出20株细菌(CM2、WP1、WP2、WP3、GL1、GL2、CI1、WL1、C3、Z2,D1、D2、D3、D4、E1、E2、E3、L1、L2、L3),以及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微生态实验室保存的8株芽孢杆菌(JS01、D9401、ND1、ND2、ND3、ND4、ND5和ND6)作为本实验的试验菌株。通过常规的耐热试验和双层平板法拮抗试验,筛选出具有一定耐热性并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具有拮抗作用的5株细菌(Z3、C3、L2、E2、D2),通过16S rRNA测序,进行菌种的鉴定,最后确定为2株芽孢杆菌(Bacillus),2株肠球菌(Enterococcus)和1株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本试验中,由于同位素标记物γ-~(32)P-ATP是粘附试验的示踪材料,因此做了γ-~(32)P-ATP对细菌生长影响的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同位素标记物的细菌均出现活菌数降低的情况,但是差异不明显,甚至有些细菌出现活菌数增加的现象,说明所有细菌在培养过程中尽管添加了同位素γ-~(32)P-ATP,但是其活菌数均不受影响,能达到试验所需要细菌数量(10~8~10~9cfu/ml)。对来源于鱼肠道的肠球菌和柠檬酸杆菌以及养殖环境中的芽孢杆菌的附着活性、细菌表面凝集素和粘液蛋白的受体的化学组成、其对病原菌附着鲤鱼前肠粘液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鱼源的肠球菌的相对粘附数量极显着高于异源的芽孢杆菌(p<0.01),同源的柠檬酸杆菌与异源芽孢杆菌的相对粘附数量差异不显着(p>0.05)。致病性强的嗜水气单胞菌AH2相对粘附数量极显着高于嗜水气单胞菌AH1、大肠杆菌CVCC2060和大肠杆菌ATCC25922(p<0.01)。5种菌经高碘酸钠和蛋白水解酶修饰后的附着试验表明,高碘酸钠能极显着降低芽孢杆菌、肠球菌和柠檬酸杆菌的粘附率(p<0.01),而蛋白水解酶修饰对多数菌株的影响不显着(p>0.05)。粘液蛋白经蛋白水解酶处理后,部分菌对其的附着数量显着降低(p<0.05),而粘液蛋白经高碘酸钠处理后,5株菌的粘附率显着上升(p<0.05)。由于细菌表面的凝结素存在差异,导致其相对粘附数量的不同。因此,作为鲤鱼肠道的原籍菌,肠球菌L2的相对粘附数量极显着地高于其他细菌(p<0.01)。部分细菌通过排斥、竞争、取代的方式能够显着降低部分病原菌的粘附率(p<0.05),同时出现显着提高病原菌粘附率的现象(p<0.05),这是由于细菌改变了粘液表面结构所致。9株菌均能粘附到粘液体外模型,细菌表面的凝集素主要为具糖蛋白性质的物质,粘液蛋白上存在的5种细菌的特异性受体物质可能为蛋白质。取代作用对于病原菌的粘附抑制效果最好,叁种作用方式均具有菌株特异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黄剑飞,李健,刘淇,王群[4](2008)在《纳豆芽孢杆菌对健康和鳗弧菌感染牙鲆肠粘液粘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纳豆芽孢杆菌在对健康和鳗弧菌感染牙鲆肠粘液粘附中的作用。[方法]应用5 mol/L LiCl提取纳豆芽孢杆菌表面蛋白,利用蛋白印迹法鉴定在纳豆芽孢杆菌表面蛋白中分子量及参与粘附的特异蛋白。[结果]对提取的纳豆芽孢杆菌表面蛋白进行SDS-PAGE后,发现仅出现一条明显的主要蛋白条带,分子量为29.58 kDa。经蛋白印迹分析,该蛋白质参与了健康和鳗弧菌感染牙鲆肠粘液的粘附过程;纳豆芽孢杆菌全菌蛋白在健康和鳗弧菌感染牙鲆肠粘液中有一个相同的粘附受体,蛋白分子量为13.91 kDa;健康个体还有一个粘附受体,分子量是29.86 kDa。[结论]纳豆芽孢杆菌的表面蛋白在对牙鲆肠粘液的粘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7期)
鄢庆枇,陈强,邹文政,马甡,庄峙厦[5](2006)在《不同环境条件对溶藻弧菌粘附大黄鱼肠粘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作用。采用细菌计数法测定溶藻弧菌的粘附作用。粘附的细菌经SYBR GreenⅠ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用数码相机拍照后在电脑上计数。试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量随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并在1~1.5h内趋于饱和;粘附作用在15~30℃、pH偏酸时较强;盐度在5~35范围内对前肠粘液的粘附作用影响不明显,后肠粘液的粘附作用在此范围内随盐度增大而加强,在盐度为0时,溶藻弧菌对前、后肠粘液都无粘附作用;56℃热处理5min及60℃处理1h均能大幅减弱溶藻弧菌对两种肠粘液的粘附作用,表明溶藻弧菌表面的某些热敏结构在粘附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认为溶藻弧菌能够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肠粘液层,其粘附作用受温度、盐度、pH值等环境因子影响很大,溶藻弧菌表面的某些热敏结构可能在粘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作用是可控制的,这对于鱼类养殖疾病的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张福淼,杨桂文,袁金铎,尹苗,安利国[6](2005)在《鲤鱼肠粘液细胞膜IgM受体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我国常见养殖鱼类鲤鱼(Cyprinus carptio L.)为材料,采用SephadexG-200凝胶层析技术分离纯化鲤鱼血清IgM并制备鲤鱼肠上皮细胞膜蛋白溶液,利用纯化鲤鱼血清IgM与溴化氰活化的琼脂糖凝胶Sepharose 4B结合制备的IgM-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柱,分离纯化得到一分子量为43kDa 的鲤鱼肠上皮细胞膜IgM受体蛋白(简称fpIgR)。以fpIgR为抗原制备豚鼠抗血清(简称Anti-fpIgR), 利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对该IgM受体分子在肠组织和脾脏细胞中的分布进行观察和分析。对肠组织的标记分为叁个部分:第一,利用FITC标记的鲤鱼血清IgM(简称FITC-IgM)直接标记肠组织, 结果表明,鲤鱼肠组织上皮细胞层粘液细胞呈阳性反应;第二,利用Anti-fpIgR抗血清作为一抗, FITC标记的羊抗豚鼠IgG全分子抗体作为二抗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标记实验。结果表明,鲤鱼肠组织上皮细胞层的细胞呈阳性反应,且其分布与鲤鱼肠粘液细胞的分布一致;第叁,利用Anti-fpIgR封闭鲤鱼肠组织后,再进行FITC-IgM标记,结果表明,封闭后的肠组织上皮细胞的阳性反应强度大大降低。对鲤鱼脾脏淋巴细胞的标记分为两部分。第一,FITC-IgM直接标记,鲤鱼脾脏淋巴细胞能结合IgM,而红细胞则不能;第二,Anti-fpIgR及其荧光标记二抗对鲤鱼脾脏淋巴细胞进行间接标记,结果表明,脾脏中的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均不能被染色,说明由亲和纯化得到的鲤鱼肠上皮细胞膜上fpIgR并不存在于脾脏淋巴细胞表面。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从鲤鱼肠组织细胞膜表面分离纯化了鲤鱼血清IgM受体,分子量为43kDa,主要分布在鲤鱼肠组织粘液细胞表面,而脾脏细胞表面则没有分布,该受体在鲤鱼粘液性免疫球蛋白转运中可能起着关键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了解鱼类粘液性免疫球蛋白的来源和粘液免疫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0-01)
张福淼[7](2005)在《鲤鱼(Cyprinus carpio L.)肠粘液细胞对血清IgM转运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我国常见的鲤鱼(Cyprinus carpio L.)为材料,首先纯化鲤鱼血清IgM,然后利用纯化的鲤鱼血清IgM 制备亲和层析柱,获得鲤鱼肠上皮细胞膜IgM 受体分子(简称fpIgR),再以fpIgR 为抗原制备豚鼠抗血清(简称Anti-fpIgR),利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对该IgM 受体分子的分布进行观察和分析。采用SephadexG-200 凝胶层析和MBP 亲和层析方法分离纯化鲤鱼血清IgM,分子量约885kDa。利用SDS-PAGE 和HPLC 对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血清IgM可以解离形成重链和轻链,分子量分别是82kDa 和29kDa。利用凝胶层析纯化的鲤鱼血清IgM 制备亲和层析柱,获得了鲤鱼肠上皮细胞膜IgM 受体fpIgR,SDS-PAGE 和HPLC 检测结果表明,该受体分子的分子量为43kDa,HPLC 检测呈现一个主峰。将纯化的fpIgR 与血清IgM 过夜孵育后再进行HPLC 检测,结果表明,纯化的肠上皮细胞膜IgM 受体fpIgR 仍具有与血清IgM 结合的能力。利用不同的荧光标记物对鲤鱼肠组织和脾脏淋巴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对肠组织的标记分为叁个部分。首先,利用FITC 标记鲤鱼血清IgM(简称FITC-IgM),观察发现,鲤鱼肠组织中含有较多粘液细胞的上皮细胞层具有对其血清IgM 的结合性,此外,粘膜固有层也具有部分结合性;其次,利用亲和纯化的fpIgR免疫豚鼠制备抗血清Anti-fpIgR,二抗采用FITC 标记的羊抗豚鼠全分子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标记。结果表明,鲤鱼肠组织中具有该受体分子fpIgR,且其分布与鲤鱼肠粘液细胞的分布一致;再次,利用Anti-fpIgR 封闭鲤鱼肠组织后,再进行FITC-IgM 标记,结果表明,封闭后的肠组织对IgM 的结合能力大大降低。综合上述结果可知,在肠组织中参与IgM 结合的主要为fpIgR,此外,在肠组织粘膜固有层也有部分染色,可能是其中含有的弥散的淋巴组织造成的,它们能结合IgM,并且其结合方式可能与淋巴细胞相似。对鲤鱼脾脏淋巴细胞的标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FITC-IgM 标记显示,鲤鱼脾脏淋巴细胞能结合IgM,而红细胞则不行;第二,Anti-fpIgR 及其荧光标记二抗对鲤鱼脾脏淋巴细胞进行标记,结果表明,脾脏中的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均不能被染色,说明由亲和纯化得到的鲤鱼肠上皮细胞膜上fpIgR 并不存在于脾脏淋巴细胞表面。脾脏细胞的上述标记结果表明,鲤鱼脾脏淋巴细胞表面参与IgM 结合的不是fpIgR。综上所述,纯化得到的IgM 受体分子fpIgR 只存在于鲤鱼肠上皮细胞,不同于脾脏淋巴细胞表面的IgM 受体分子。本研究通过亲和层析方法获得的鲤鱼肠上皮细胞膜IgM 受体分子在鲤鱼的粘(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5-05-27)
马玉龙,许梓荣,尤萍[8](2004)在《细菌对肉鸡肠粘液的粘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禽大肠杆菌O78、大肠杆菌ATCC 2 5 92 2、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与肉鸡不同部位肠粘液糖蛋白的粘附性能 ,探讨两歧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对所试病原菌的抗粘附作用。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肠道部位 ,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与肠粘液糖蛋白均有不同的粘附作用 ,而禽大肠杆菌O78、大肠杆菌ATCC 2 5 92 2在各肠段粘液上的粘附性能则相近 ;在相同的肠道部位 ,所试益生菌的粘附能力大于病原菌 ;两歧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对所试病原菌的粘附有不同的阻断作用 ,同时二者有时还存在互补抗粘附作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马玉龙,许梓荣,尤萍[9](2004)在《乳酸杆菌对病原菌粘附肉鸡肠粘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嗜酸乳杆菌、禽大肠杆菌O78、大肠杆菌ATCC25922、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与肉鸡不同肠段粘液糖蛋白的粘附性能,探讨嗜酸乳杆菌对四种病原菌的粘附排斥作用。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肠道部位,嗜酸乳杆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与肠粘液糖蛋白的粘附能力不同,而禽大肠杆菌O78、大肠杆菌ATCC25922在各肠段粘液上的粘附性能相近;在相同的肠道部位,所试菌与肠粘液糖蛋白的粘附能力有差异,其中嗜酸乳杆菌的粘附作用最强;嗜酸乳杆菌对所试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粘附排斥作用,其中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粘附排斥较强,而对大肠杆菌ATCC25922的则较弱。(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马玉龙,许梓荣,尤萍[10](2004)在《双歧杆菌对病原菌粘附肉鸡肠粘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两歧双歧杆菌、禽大肠杆菌O78、大肠杆菌ATCC25922、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与肉鸡不同肠段粘液糖蛋白的粘附性能,探讨两歧双歧杆菌对四种病原菌的粘附排斥作用。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肠道部位,两歧双歧杆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与肠粘液糖蛋白的粘附能力不同,而禽大肠杆菌O78、大肠杆菌ATCC25922在各肠段粘液上的粘附性能相近;在相同的肠道部位,所试菌与肠粘液糖蛋白的粘附能力有差异,其中两歧双歧杆菌的粘附作用最强;肠粘液糖蛋白经两歧双歧杆菌处理后,禽大肠杆菌O78、大肠杆菌ATCC25922和鸡白痢沙门氏菌的粘附作用受到抑制,而鼠伤寒沙门氏菌在十二指肠、空肠粘液上的粘附率未见下降。(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肠粘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乙状结肠正位膀胱术后患者新膀胱内粘液分泌规律和特点,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从术后第2天至第23天,对31例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和膀胱癌根治术乙状结肠正位膀胱术的患者术后新膀胱内肠粘液进行测量、计算和统计。结果新膀胱内粘液在术后第二天开始分泌,平均(60.4±10.3)mg/cm2,术后第9天达到高峰(550.8±19.6)mg/cm2,持续5-7天后,逐渐减少。结论乙状结肠新膀胱内粘液的分泌具有规律性,膀胱冲洗时应注意,以防止术后并发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肠粘液论文参考文献
[1].柴静静.乳清蛋白纳米载体与肠粘液层渗透性的构效关系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2].周忠惠.乙状结肠新膀胱肠粘液分泌规律的观察及护理体会(附31例报道)[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
[3].王益平.肠球菌、柠檬酸杆菌和芽孢杆菌对鲤鱼前肠粘液的体外粘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
[4].黄剑飞,李健,刘淇,王群.纳豆芽孢杆菌对健康和鳗弧菌感染牙鲆肠粘液粘附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
[5].鄢庆枇,陈强,邹文政,马甡,庄峙厦.不同环境条件对溶藻弧菌粘附大黄鱼肠粘液的影响[J].水产学报.2006
[6].张福淼,杨桂文,袁金铎,尹苗,安利国.鲤鱼肠粘液细胞膜IgM受体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C].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5
[7].张福淼.鲤鱼(CyprinuscarpioL.)肠粘液细胞对血清IgM转运机制的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8].马玉龙,许梓荣,尤萍.细菌对肉鸡肠粘液的粘附作用[J].微生物学报.2004
[9].马玉龙,许梓荣,尤萍.乳酸杆菌对病原菌粘附肉鸡肠粘液的影响[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4
[10].马玉龙,许梓荣,尤萍.双歧杆菌对病原菌粘附肉鸡肠粘液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