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磁扰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磁,阜阳,异常,传感器,磁导率,九寨,负反馈。
电磁扰动论文文献综述
吕亚轩,王新安,黄继攀,雍珊珊[1](2019)在《基于AETA电磁扰动对九寨沟Ms 7.0级地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8月8日中国四川省九寨沟县Ms 7.0级地震前,在震源200 km范围内的九寨沟、松潘、平武、青川、茂县和汶川布设AETA系统的6个监测台。采用窗口为30日的滑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对6个台站的电磁扰动进行特征分析,探讨九寨沟Ms 7.0级地震前后AETA系统观测的电磁场变化特征,并由此提出一种新的临震特征,即AETA电磁数据经滑动PCA方法处理后得到的"条带异常"。结果显示:1)除九寨沟Ms7.0级地震发震当日,九寨沟监测台于震前5日至震后15日,每天在同一时段(5:00am—6:00am)出现异常点,形成"异常条带",异常程度在震前大体上呈递增变化,震后大体上呈递减变化;2)震源附近其他监测台也存在异常点,但发布零散且异常程度较小;3)九寨沟Ms 7.0级地震"异常条带"消失后的两个月内,未出现新的"异常条带",且无强震发生。(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燕,卢永,刘静,黄永明[2](2019)在《基于磁负反馈及斩波放大的地震电磁扰动感应式磁传感器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地震电磁扰动的监测需求,研制一种感应式磁传感器.在结构设计上,提出磁通反馈与电路反馈相结合的双反馈方法以消除谐振频率对工作频带的限制;根据斩波放大原理,在信号调理电路中将信号与噪声分离进而滤除噪声,设计感应式磁传感器.测试结果表明,研制的磁传感器满足地震监测的性能要求.(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黄继攀,王新安,雍珊珊,王墨,刘众[3](2019)在《2017年九寨沟7级地震前电磁扰动异常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前的电磁扰动现象曾被多次观测到,但需进一步研究。在中国地震局的支持下,可以监测电磁扰动数据的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AETA在中国境内已经布设了200余套。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级地震。震中周边500 km范围内当时已经布设22套AETA设备。基于滑动四分位距法(时间窗为27 d)分析了这些台站震前30 d的数据。11个台站出现了异常,其中震中周边200 km内的6个台站有4个发生异常。同时,正异常明显多于负异常。另外,大部分异常发生在夜间(20时~6时)。(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张学民,钱家栋,吴迎燕,赵庶凡,娄文宇[4](2019)在《高压输电系统引起的空间电磁扰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大力推进,高压输电系统逐渐成为电磁环境监测的主要人为干扰源之一。本文总结了以法国DEMETER卫星电磁场数据为主开展的高压电力线辐射研究的最新成果,对电力线产生的各类空间电磁扰动现象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其中包括电力线谐振辐射(PLHR)、磁层线辐射(MLR)、ELF/VLF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并对与其耦合机制相关的电磁波传播及波粒相互作用模型进行了总结讨论,旨在对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1)数据处理方法、干扰识别和地震弱信号提取分析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9年01期)
孙鸿博,赵楠,陆立[5](2018)在《合肥地区电磁扰动数据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合肥和肥西两个地震台的电磁扰动数据作为样本,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数据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台站的数据年变化和日变化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由于仪器安装深度不同,记录震后数据的变化有很大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8年24期)
冯志生,何畅[6](2018)在《叁分量全波形采样地震电磁扰动观测技术验证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认为与地震有关的电磁信号来源于震源区及其附近区域,信号源距离观测位置只有几十至几百公里,周期介于几百秒到几百赫兹之间,信号波长在10万km到10km左右,根据电磁场传播理论其观测点位于近场区(姚休义,2018)。在近场区,电场更具有静电场特性,磁场更具有稳恒磁场特性,电磁信号在近场区来回震荡,并非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且电场和磁场方向不垂直于信号传播方(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2:震震源物理与断层力学研究进展、专题2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期刊2018-10-21)
李军辉,何康,郑海刚,王俊,王雪莹[7](2018)在《安徽阜阳4.3级地震前电磁扰动异常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超限率方法分析了淮南台2013~2015年电磁扰动数据,结果发现2015年3月14日安徽阜阳4.3级地震前40天左右电磁扰动脉冲超限频次和超限幅度均出现明显的增强,异常持续10天;进一步分析了该台异常时段电磁扰动的脉冲的时间分布及日变化,认为2015年淮南台电磁扰动脉冲增强变化与阜阳4.3级地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地震》期刊2018年03期)
张治广,高歌,邢喜民,高丽娟[8](2018)在《新疆阿瓦提电磁扰动仪前兆异常特征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电磁扰动观测即通常所说的电磁波观测,作为捕捉地震短临异常的较好方法之一,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地震学家的广泛重视。阿瓦提电磁扰动仪型号为GS-2000-DC,架设于2011年10月,采用井下安装方式以减少地面人为因素影响与气象因素的干扰。电磁扰动仪可以获得清晰的地下电磁扰动信息,用于记录地震孕育过程中能量聚集与释放产生的电磁辐射异常变化等(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08期)
李军辉,何康,王俊,郑海刚,王雪莹[9](2018)在《安徽阜阳4.3级地震前电磁扰动异常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超限率方法分析了淮南台2013—2015年电磁扰动数据。结果显示:2015年3月14日安徽阜阳4.3级地震前40天左右电磁扰动脉冲超限频次和超限幅度均出现明显的增强,异常持续10天;进一步分析了该台异常时段电磁扰动的脉冲的时间分布及日变化,认为2015年该台电磁扰动脉冲增强变化与阜阳4.3级地震具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安徽科技》期刊2018年07期)
卢永,张敏,王佳,单菡,戴波[10](2018)在《地震电磁扰动感应式磁传感器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电磁扰动观测需要研制高灵敏度、低噪声的感应式磁传感器。本文通过对感应式磁传感器等效电路的分析,得出增加磁芯的有效磁导率以及线圈的有效面积可提高传感器性能的结论,进而完成感应式磁传感器设计。通过理论分析及实践检验,研制的感应式磁传感器可以满足地震电磁扰动观测的需要。(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8年01期)
电磁扰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地震电磁扰动的监测需求,研制一种感应式磁传感器.在结构设计上,提出磁通反馈与电路反馈相结合的双反馈方法以消除谐振频率对工作频带的限制;根据斩波放大原理,在信号调理电路中将信号与噪声分离进而滤除噪声,设计感应式磁传感器.测试结果表明,研制的磁传感器满足地震监测的性能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磁扰动论文参考文献
[1].吕亚轩,王新安,黄继攀,雍珊珊.基于AETA电磁扰动对九寨沟Ms7.0级地震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刘燕,卢永,刘静,黄永明.基于磁负反馈及斩波放大的地震电磁扰动感应式磁传感器的研制[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黄继攀,王新安,雍珊珊,王墨,刘众.2017年九寨沟7级地震前电磁扰动异常分析[J].地震.2019
[4].张学民,钱家栋,吴迎燕,赵庶凡,娄文宇.高压输电系统引起的空间电磁扰动[J].地震.2019
[5].孙鸿博,赵楠,陆立.合肥地区电磁扰动数据对比分析[J].科技资讯.2018
[6].冯志生,何畅.叁分量全波形采样地震电磁扰动观测技术验证研究进展[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2:震震源物理与断层力学研究进展、专题2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2018
[7].李军辉,何康,郑海刚,王俊,王雪莹.安徽阜阳4.3级地震前电磁扰动异常分析[J].四川地震.2018
[8].张治广,高歌,邢喜民,高丽娟.新疆阿瓦提电磁扰动仪前兆异常特征初步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8
[9].李军辉,何康,王俊,郑海刚,王雪莹.安徽阜阳4.3级地震前电磁扰动异常分析[J].安徽科技.2018
[10].卢永,张敏,王佳,单菡,戴波.地震电磁扰动感应式磁传感器研制[J].中国地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