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苯胺复合微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粒,聚苯,电化学,纳米,原位,铁氧体,复合材料。
聚苯胺复合微粒论文文献综述
于清波,钱叶嘉,张雷刚,王雪雪,李宪华[1](2015)在《叁维聚苯乙烯/聚苯胺/石墨烯复合微粒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扩展石墨烯的宏观应用,制备性能优异的叁维聚苯乙烯/聚苯胺/石墨烯(PS/PANI/graphene)复合微粒具有重要意义.以聚苯乙烯微粒为模板,通过2种浓度苯胺单体的原位生长得到2种聚苯乙烯/聚苯胺复合微粒,再利用氧化石墨烯与苯乙烯/聚苯胺微粒间的静电、共轭相互作用制备叁维PS/PANI/graphene复合微粒.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对其微观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电化学测试对叁维复合微粒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保持了聚合物微粒的基本形貌,具有叁维结构,并有优异的比电容(578 F/g)和循环稳定性(循环900次,容量保持81.5%),其电性能远优于单纯石墨烯和聚苯胺.(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艺》期刊2015年06期)
李雪艳[2](2007)在《二氧化钛/聚苯胺复合微粒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聚苯胺改进锐钛矿型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前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化学氧化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二氧化钛/聚苯胺复合微粒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透射电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激光粒度分布、热失重分析等手段对复合微粒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不同种类复合微粒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苯胺含量、氧化剂种类和浓度、掺杂酸种类和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制备条件对复合微粒材料的结构和性质有重要影响。复合微粒在溶液中的分散性明显优于TiO_2;制备过程中TiO_2的晶型没有发生改变;红外光谱分析表明TiO_2和聚苯胺之间可能存在配位键和氢键等相互作用。提出了化学氧化法原位聚合制备二氧化钛/聚苯胺复合微粒材料的过程机理。聚合过程中,TiO_2和苯胺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苯胺附着在TiO_2微粒的表面,在其表面和盐酸溶液中同时发生聚合反应。溶液中聚合得到的聚苯胺也可能被TiO_2微粒吸附,得到TiO_2/聚苯胺复合微粒材料。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复合微粒材料在紫外光区的吸收减少,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增加;而且其吸收边带明显的发生红移,说明其禁带宽度降低。分析讨论了复合微粒材料不同层次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光学特性和光吸收间的关系。复合微粒材料分散性的提高增加了充分接受光照的表面积,提高了表面对光子的吸收能力,掺杂态聚苯胺增强了对可见光的吸收,复合微粒界面间配位键和氢键作用使其吸收光子后能量的传递更容易,电子结构决定其光吸收后能级的跃迁。研究结果还表明,TiO_2/聚苯胺复合微粒材料光催化降解苯酚、甲基橙、2-萘酚的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光催化反应速率符合L-H动力学方程。复合微粒材料对光吸收的变化,以及光生电子-孔穴复合率的降低,增强了空穴的氧化性,提高了光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7-05-01)
蒋静,李良超,徐烽,颜冲[3](2007)在《聚苯胺-LiNi铁氧体复合纳米微粒的原位合成及其键合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原位溶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LiNi铁氧体(LiNi0.5Fe2O4)复合纳米微粒,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紫外-可见光谱(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技术表征了复合物的结构、形貌和磁性能.结果表明,复合物在室温外加磁场下表现出亚铁磁性物质具有的磁滞现象,铁氧体颗粒对苯胺的聚合起到了核的作用;复合物中铁氧体与聚苯胺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键合作用,探讨了铁氧体与聚合物分子链之间的键合机制.(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陈忠平,褚道葆,尹晓娟,吴何珍[4](2006)在《铂微粒修饰碳纳米管-纳米TiO_2/聚苯胺复合膜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循环伏安法,在200 mmol.L-1苯胺与500 mmol.L-1H2SO4的混合溶液中,在-0.1 V~0.9 V扫描(50 mV.s-1),实现了苯胺在碳纳米管-纳米TiO2膜电极上的电化学聚合,得到翠绿色的聚苯胺膜(PANI),并用交流阻抗谱对PANI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在PANI电极上修饰铂,制得铂微粒修饰PANI电极(PANI-Pt)。研究发现PANI-Pt对抗坏血酸的氧化有很高的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06年06期)
陈忠平,陈君华,过家好,褚道葆,尹晓娟[5](2006)在《铂微粒修饰碳纳米管-纳米TiO_2/聚苯胺复合膜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氧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循环伏安法,在含有0.2mol.L-1苯胺的0.5 mol.L-1的硫酸溶液中,以50mv.s-1的扫描速度,在-0.1~0.9V范围内实现苯胺在碳纳米管-纳米TiO2膜电极上的电化学聚合,得到翠绿色的聚苯胺膜,并用交流阻抗谱对复合膜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在该电极上修饰铂,制得铂微粒修饰聚苯胺复合膜电极,研究了其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氧化,发现修饰后的电极对抗坏血酸的氧化有很高的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黄怀国,陈景河,邹来昌,席燕燕,郑志新[6](2004)在《半导体纳米微粒/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近年来新发展的几种半导体纳米微粒/聚苯胺复合材料的构建方法,总结了半导体纳米微粒/聚苯胺复合材料性能表征的部分工作,讨论了半导体纳米微粒的尺寸大小、粒度分布及复合材料的光学和光电化学性能研究等。(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04年09期)
郭亚平,郭亚军,吕君英,谭秀民[7](2004)在《替代Ti-Mn-钡铁氧体/聚邻甲苯胺复合微粒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沉淀-熔盐法合成的BaFe8(Ti0.5Mn0.5)4O19纳米颗粒掺杂在邻甲苯胺的酸性溶液中,采用原位复合法制备导电聚邻甲苯胺磁性复合颗粒。借助FTIR、XRD、UV-Vis、TEM和VS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复合粒子的形貌、结构及其光、电和磁性能。结果表明,BaFe8(Ti0.5Mn0.5)4O19以15nm左右的晶粒分散于聚邻甲苯胺(POT)基体之中,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铁氧体纳米粒子的团聚。但是BaFe8(Ti0.5Mn0.5)4O19与POT之间不存在化学键合作用,此现象与其它文献报道不一致。POT/BaFe8(Ti0.5Mn0.5)4O19复合颗粒的导电性随POT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而比饱和磁化强度随之下降。(本文来源于《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期刊2004-09-01)
隋晓萌,褚莹,邢双喜,吴子生[8](2004)在《反胶束体系中合成聚苯胺-无机物复合纳米微粒》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2 乙基己基琥珀酸钠 (AOT)形成的反胶束作为微反应器合成了聚苯胺 -氯化银和聚苯胺-硫酸钡复合纳米粒子 ;考察了搅拌因素和不同合成步骤对聚苯胺 -硫酸钡尺寸及形态的影响 ;并利用TEM ,IR ,UV vis ,XRD和四探针电导率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研究结果表明 ,反胶束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有机 -无机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 .(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吴其晔,方鲲,崔陇兰,李守平,杨静漪[9](2003)在《两步连续反相微乳液法原位合成铁钴镍/聚苯胺核-壳型纳米复合微粒》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并采用了两步连续反相微乳液法原位合成铁钴镍 /聚苯胺核 -壳型纳米复合微粒。第一步 :用反相微乳液法还原氯化亚铁、氯化镍、氯化钴等电解质 ,制备铁钴镍纳米微粒 ;第二步 :利用苯胺盐酸盐的水溶性 ,引发苯胺在水核内发生自由基氧化沉淀聚合 ,原位生成以金属微粒为核 ,聚苯胺为壳的核 -壳型纳米复合微粒。采用红外光谱、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复合微粒进行了表征与分析。(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1期)
孙磊,张治军,王治华,党鸿辛[10](2002)在《硫化铜-聚苯胺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硫化铜-聚苯胺复合纳米微粒,并对其形貌进行了表征,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硫化铜-聚苯胺复合纳米微粒添加剂对液体石蜡抗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纳米微粒为纺锤状,平均粒径约250 nm,其作为新型润滑油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能显着提高基础油的失效载荷。(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会议论文集(一)》期刊2002-08-01)
聚苯胺复合微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聚苯胺改进锐钛矿型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前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化学氧化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二氧化钛/聚苯胺复合微粒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透射电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激光粒度分布、热失重分析等手段对复合微粒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不同种类复合微粒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苯胺含量、氧化剂种类和浓度、掺杂酸种类和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制备条件对复合微粒材料的结构和性质有重要影响。复合微粒在溶液中的分散性明显优于TiO_2;制备过程中TiO_2的晶型没有发生改变;红外光谱分析表明TiO_2和聚苯胺之间可能存在配位键和氢键等相互作用。提出了化学氧化法原位聚合制备二氧化钛/聚苯胺复合微粒材料的过程机理。聚合过程中,TiO_2和苯胺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苯胺附着在TiO_2微粒的表面,在其表面和盐酸溶液中同时发生聚合反应。溶液中聚合得到的聚苯胺也可能被TiO_2微粒吸附,得到TiO_2/聚苯胺复合微粒材料。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复合微粒材料在紫外光区的吸收减少,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增加;而且其吸收边带明显的发生红移,说明其禁带宽度降低。分析讨论了复合微粒材料不同层次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光学特性和光吸收间的关系。复合微粒材料分散性的提高增加了充分接受光照的表面积,提高了表面对光子的吸收能力,掺杂态聚苯胺增强了对可见光的吸收,复合微粒界面间配位键和氢键作用使其吸收光子后能量的传递更容易,电子结构决定其光吸收后能级的跃迁。研究结果还表明,TiO_2/聚苯胺复合微粒材料光催化降解苯酚、甲基橙、2-萘酚的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光催化反应速率符合L-H动力学方程。复合微粒材料对光吸收的变化,以及光生电子-孔穴复合率的降低,增强了空穴的氧化性,提高了光催化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苯胺复合微粒论文参考文献
[1].于清波,钱叶嘉,张雷刚,王雪雪,李宪华.叁维聚苯乙烯/聚苯胺/石墨烯复合微粒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5
[2].李雪艳.二氧化钛/聚苯胺复合微粒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
[3].蒋静,李良超,徐烽,颜冲.聚苯胺-LiNi铁氧体复合纳米微粒的原位合成及其键合机制[J].化学学报.2007
[4].陈忠平,褚道葆,尹晓娟,吴何珍.铂微粒修饰碳纳米管-纳米TiO_2/聚苯胺复合膜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J].合成化学.2006
[5].陈忠平,陈君华,过家好,褚道葆,尹晓娟.铂微粒修饰碳纳米管-纳米TiO_2/聚苯胺复合膜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氧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
[6].黄怀国,陈景河,邹来昌,席燕燕,郑志新.半导体纳米微粒/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04
[7].郭亚平,郭亚军,吕君英,谭秀民.替代Ti-Mn-钡铁氧体/聚邻甲苯胺复合微粒的合成与表征[C].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2004
[8].隋晓萌,褚莹,邢双喜,吴子生.反胶束体系中合成聚苯胺-无机物复合纳米微粒[J].化学学报.2004
[9].吴其晔,方鲲,崔陇兰,李守平,杨静漪.两步连续反相微乳液法原位合成铁钴镍/聚苯胺核-壳型纳米复合微粒[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10].孙磊,张治军,王治华,党鸿辛.硫化铜-聚苯胺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C].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会议论文集(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