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贫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赵旭[1]2003年在《贫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今的贫困主要存在于农村。贫困的结果投射于教育,表现之一就是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待遇和生活境况偏低。贫困农村的穷,现象在经济,实质在人才,根子在教育。而发展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一支数量足够、质量优良和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无从谈起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加强贫困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发展贫困农村的教育,振兴贫困农村的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广大贫困农村的教师队伍并不稳定,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或偏低,教师流失多,来源少,后继乏人。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即取决于教师可能获得的工资率。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我国存在着较明显的城乡差别。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比较差,工资偏低,存在较严重的拖欠,其后果是影响到在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师后备军的培养、农村的教育水平和农民对教育的态度,从而制约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贫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偏低、拖欠的现状、影响、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教育平等及社会公平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根据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有关理论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这对于促进贫困农村的教师队伍建设,从而促进当地教育、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丁克贤[2]2009年在《免费政策实施后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深入了解当前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在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之后以及“两基”攻坚过程中出现大的新问题、新困难。因此,本论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向甘肃、宁夏、贵州3省区、6个国家级贫困县共17所学校的460名教师、2156名学生发放问卷,并访谈了4位教育局局长、17位校长、26位教师及14组学生进行研究调查。截至目前,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寄宿制学校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寄宿制配套设施不足;学校图书资料、信息化教学设备缺乏。2.学前教育开设率低;普通高中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突出。3.教师缺编比较严重;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专科教师普遍缺乏。4.教师住房紧张;教师的福利、奖金普遍缺失。5.特岗,支教教师来源庞杂,队伍极不稳定;招聘、代课教师数量多,业务能力不强。6.新“读书无用论”思想波及整个西部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比例较高,留守学生的思想教育困难;辍学学生以初中中途辍学以及初中升入高中的不免费阶段为主。7.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问题、困难较多:新课程实施的配套设施不完备,无法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求;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降低了教师大胆尝试新课程的动力;教师对新教材的驾驭能力差;新课程实施效果不佳。8.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资源缺少以及缺乏专业发展方面专家指导使得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水平提高困难。9.“区域内优质教师流失,优质生源流失”是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失衡的一个典型现象。10.教师工作满意度低,最不满意的是工资待遇;代课教师与公办及特岗教师收入差距大,教师职业与非教师职业人员的工资差距大;不能安心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比例大。11.教师对学校评价制度合理性的认同度比较低,教师评价模式单一严重的制约着教师教学的积极性。12.学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现象非常普遍,学生的管理难度增加;大部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处于不良,由于健康问题已经给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困难。13.免费政策实施之后,家长对学校的依赖心理增强;家庭教育意识淡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基本上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家庭教育几乎失去了作用。针对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加大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及配套设施建设,重视教学资源建设,规范和扶持学前教育,明确高中教育的发展定位,定向培育与人事制度相结合,增强学校用人的自主权,均衡学校间的发展,满足新课改所需的软、硬件资源,从根本上消除“读书无用论”,并重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认识住房是教师“安心”工作的关键,健全教师福利、奖金制度,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提高代课教师收入,拓宽教师专业发展渠道等。学生的管理、厌学及健康问题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最后,更新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让家长掌握教养子女的方法,建立长期与学校的联系机制,基于以上提出的对策,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借鉴之意。

汪传艳[3]2014年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政府财政责任不明确、农民义务教育负担过重等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难题。2005年,我国颁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从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及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几方面入手,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此次改革对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城镇化发展为背景,立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大规模问卷调研和访谈,探讨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新机制改革工作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理顺了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关系,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校日常运转、减轻了农村家庭经济负担、确保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然而,此项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其中既有改革过程中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也有机制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机制改革保障范围不全。新机制改革保障范围主要包括四项内容,许多需要正常开支的项目如代课教师工资、后勤人员工资、中心校运转资金、配套设施建设资金、债务偿还及学校维稳费用等项目都未被考虑在政策范围内,导致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不足或造成违规列支行为。(2)公用经费拨付方式不合理。我国按照学生生均人数单一的拨款方式对学校规模、学校类型、地域类型及教育政策、教育目标等影响学校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考虑不够,客观上造成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公用经费不足。其中,农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及高寒地区学校最为严重。(3)公用经费拨付总额不足。总体上看,公用经费拨付额度仅能维持最基本的运转需要。公用经费不足的具体体现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高寒地区主要体现为取暖费不足;中部地区主要体现为日常运转资金不足;东部地区主要体现为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资金不足。(4)贫困寄宿生补助政策的实施存在地区差异,补助比例、受惠群体范围及补助方式均存在不合理之处:补助比例过大或过小,不能适应实际需求;部分群体因政策因素被排除在外;一次性发放现金的方式造成资金利用低效。(5)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呈现出“中部塌陷”格局。较之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县级财政在各项目的责任分担上均承担了更多的投入责任,但经济发展水平及中央政府资助力度均赶不上其他地区,从而使得中部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6)政府间的财政责任划分不合理。对具体项目而言,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对“分项目”的责任划分存在错位现象,将占义务教育经费大头的教师工资交由县级财政负担;而将不易核定、需要因校制宜的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交由省级财政负担。这种责任划分方式导致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及校舍维修改造机制成为新机制改革成效最低的两项内容。(7)“问题导向型”改革方式对社会时代背景考虑不够。“问题导向型”改革方式拘泥于解决过去体制下存在的问题,缺少对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的考虑。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学校布局及农村学生上学方式、就学地点都有了较大变化,新机制改革执行“城市”、“农村”两种不同的标准,使得部分农村学校、部分农村学生无法分享改革利益。通过上述研究,研究者认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应立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立足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建立科学、合理的拨款方式,进一步理顺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维持运转的正常开支项目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内。

邵忠祥[4]2016年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充足的营养是保障学生身体发育和学习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滞后,中西部农村地区学生的营养不良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城乡教育公平的实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好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简称《营养改善计划》)颁布实施。涉及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99个县近3000万农村中小学生。本研究主要探讨了《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对推进《营养改善计划》政策的深入执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012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曾作出过重要批示:“贵州这样的西部省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应予推广”。作为来自贵州的国家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博士,出于对家乡教育的热爱,本研究选取《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国家试点县较多的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对该省的麻江、台江、丹寨、贞丰、织金、紫云、德江、黔西、威宁、施秉、惠水、桐梓、荔波13个国家试点县共58所中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并对贵州省部分农村中小学进行预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了《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执行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研框架和调查工具。《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执行的现状,主要立足于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多个角度从《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执行的成效与突出问题两个维度来调查了解。影响因素则借助公共政策执行影响因素理论,分别从政策问题因素、政策资源因素、执行主体因素、目标群体因素、政策运行机制因素、教育文化环境因素六个维度分别进行描述。共发放教师问卷848份,收回有效问卷806份;家长问卷106份,收回有效问卷86份;学生问卷1578份,收回有效问卷1428份,问卷有效率分别为95.1%、81.0%、90.5%,数据通过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教育局营养管理办公室人员、中学小校长、学生进行了访谈。研究发现,《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在贵州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国家试点县总体上已全部实现了食堂供餐,同时还进行了地方试点,使贵州国家试点县近350万的所有农村中小学生和地方试点县30多万农村中小学生吃到了营养餐,达到了“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的目标。学生的营养不良状况有改善,学习成绩有提升;出勤率提高,课堂疲倦感减少;家长和学生对营养餐总体上较为满意。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一些地区统购管理存漏洞,食品安全隐患大;经费投入不足,公用经费被严重挤占;工勤人员不足,部分教师工作量增大;县域间投入不均衡,食堂设施差距大;监督机制不健全,尤其缺少家长监督;同时浪费问题仍然存在。与此同时,发现影响《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执行成效的首要因素是运行机制因素,主要体现为相关的激励约束和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第二是政策执行者的政策执行能力和责任意识较差;第叁是政策运行经费、食堂工勤人员及食堂设施等政策资源不足;第四是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过程非常复杂;最后是《营养改善计划》政策的执行缺少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针对《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研究最后提出促进《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一要健全政策执行的激励约束与监督管理机制,具体是明确激励与约束的具体措施,以提高政策执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同时要强化执行组织的管理,促进监督主体的多元化。二要定期对各级政策执行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政策执行者对《营养改善计划》的重要性认识,同时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政策执行能力。叁要制定更具操作性的执行细则,通过细化政策目标,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通过建立政策诉求的表达机制,提高政策执行的针对性。四要明确地方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比例,保证稳定的政策执行经费。五要发挥公益组织积极作用,减轻政府在经费及管理上不足。六要构建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形成一种关注学生营养和健康的学校校园文化环境。最后建议推动营养立法,为《营养改善计划》政策长期实施提供法律保障。总体而言,本文重点研究《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执行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影响因素、促进《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有效执行的政策建议,以期能为《营养改善计划》政策的执行提供参考,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贡献。难点是调查工具的设计与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论文力图创新:研究选题上,《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是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但目前缺少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研究;研究视角上,本研究基于公共政策执行的视角来分析《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方法应用创新。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用数据说话,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诚然,由于受到研究能力与方法等方面的限制,本研究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后续研究中继续加以完善。

马冉冉[5]2008年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各国教师教育共同的发展趋势,也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目前,作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中数量最多的群体,农村教师的素质高低及其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未来国民素质的发展。因此,关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发展,深入农村实地进行调研,了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探求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对于农村基础教育乃至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为理论依据,在进行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访谈、理论研究等方法,以河南省新蔡县余店乡为个案,对贫困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成因开展了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发现余店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有待于整合优化;待遇低、压力大,社会地位有待提高;专业素质低下,有待于优化提高;培训经费投入及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方面的问题。针对以河南省新蔡县余店乡为个案的广大贫困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教师人事制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学校及教师个人等教育内外部因素入手,分析了影响贫困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力图从政府、教师培训部门、学校及教师个体等多个层面,寻求促进贫困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从建立健全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保障体系;加强教师培训机制建设,构建适合农村教师发展需求的继续教育体系;立足区域实际,开展校本培训;提高自我发展意识,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

曾新[6]2012年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此相适应,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关系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和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试图通过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好公共教育资源,适当集中办学,调整和撤销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和教育质量低的中小学,实现区域(县、市、区)内或更大范围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那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否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研究经历和调查,就这一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政策建议。按照上述逻辑思路,全文共分为七章进行探讨: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确定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深入分析了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研究思路。第二章对与本文的核心概念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从理论上分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第叁章分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宏观背景和目的,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大调整,既可以说是税费改革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我国社会转型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它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四章分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主要成效,指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一大批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中小学被调整和撤销,教育资源得以进一步集中,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使得更多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促进了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第五章分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存在的问题,指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尽管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质量,但也对农村学校发展带来了不少问题和阻碍,学校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部分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第六章分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未能从根本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指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未能从根本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但其主要原因是:注重效率,忽视公平;注重调整的速度,忽视科学的规划;重视集中办学,忽视分散办学;重视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忽视偏远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重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忽视教师队伍建设。第七章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未能从根本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提出促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适应的对策思路,即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受教育权利;科学地进行学校布局规划;既要重点支持集中办学又应适当照顾分散校点;协调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与偏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农村中小学师资均衡配置。

王献玲[7]2005年在《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文中提出民办教师在新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长达半个世纪中,民办教师安贫乐教,艰辛奉献,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扫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研究中国民办教师历史,一为传承其风范精神,二为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激励、鉴戒当今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秉此总纲,言叁十万,由绪论、正文八章、结语共十部分构成。 绪论:界定了民办教师的概念,阐述了选题的缘起、意义及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待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论述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渊源。从清末到民国,因经费困难,师资匮乏,国家推行义务教育步履维艰,有名无实;而稍后的中国共产党在红色区域实行群众路线,走群众办学的道路,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些教训和经验对新中国建立后“穷国如何办大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第二章:阐述中国民办教师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与国家财力不足的矛盾,号召群众办学,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于是,民办教师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从1949年到1951年是民办教师的出现阶段;1952年到1956年是初步整顿阶段;1957年到1966年是跌宕发展阶段;1967年至1977年是急速膨胀阶段。 第叁章:讲述民办教师队伍的治理整顿。“文革”结束后,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从1978年到1993年这15年,对民办教师队伍进行了规范建设。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减少民办教师的比例,健全民办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民办教师素质,改善民办教师待遇,民办教师长期存在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第四章:讲述民办教师的光辉业绩。在半个世纪中,民办教师撑起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半边天,担负着农村扫盲教育的主要工作,同时在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第五章:讲述民办教师队伍的艰难生存。民办教师的奉献与他们应得到的社会回报存在着极大的反差。民办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如耕教矛盾,待遇低,与公办教师同工不同酬,生活极端穷困,社会地位低下,受人歧视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民办教师队伍的建设,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六章:讲述民办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时国民经济已有很大的发展,已有能力增加教育投入,于是,从1994年到2000年,党和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措施,基本上解决了民办教师问题。 第七章:主要阐述贫困地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经验及启示。不少经济落后地区由于领导重视教育,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把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落到实处,民办教师问题解决得很好,这说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领导重视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八章:主要阐述代课教师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吸收新的民办教师的门关死之后,代课教师开始出现,并逐步壮大。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老、少、边、山、穷”的农村穷困地区,承担着这里的基础教育和扫盲教育。他们对中国教育如同当年的民办教师一样,作出了同样的贡献,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是,代课教师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本部分提出了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若干思考。 结语部分:主要阐述民办教师问题对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反思。长期以来民办教师队伍生存的艰难,管理上的紊乱,农村办学条件的极端简陋,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吸取这些教训,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战略地位,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建设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

屈莹莹[8]2009年在《农村教师劳动报酬之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教育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振兴农村教育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则是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高、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但目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农村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农村教师流失严重,优秀人才引进困难,农村教师队伍后继乏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固然有多个方面,但最主要原因之一则是农村教师劳动报酬偏低。因此,为农村教师确定合理的劳动报酬已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农村教育研究的重点所在。本文以农村教师劳动报酬为研究对象,以叙事的、“自下而上”的方法,走近农村教师的生活世界,倾听教师的声音,“原汁原味”地呈现农村教师劳动报酬的真实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农村教师劳动报酬存在问题的分析,进而挖掘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改善农村教师劳动报酬偏低,“劳”与“酬”不相符,城乡教师劳动报酬差距显着的局面。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总体设计和基本支撑,主要包括叁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问题来源、目的意义、方法路径、文献状况、体系框架等;其次,阐释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即教师劳动报酬理论、按劳分配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本文研究的意义;最后,介绍了本文叙事研究从选取研究对象到形成研究文本的主要过程。第二部分:叙事。本文讲述了叁位农村教师的故事,分别代表村小教师、乡镇“代课教师”和县城教师这叁类农村教师,期望由此了解叁类农村教师劳动报酬的真实状况,以及劳动报酬对其职业、生活的影响和农村教师对改善其劳动报酬的真实愿望。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第叁部分:梳理,是对叙事内容的梳理。通过整理现场文本和研究文本,总结农村教师劳动报酬的现状;并通过区域内城乡教师劳动报酬对比和区域间农村教师劳动报酬对比,归纳出同一区域内城乡教师和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农村教师劳动报酬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分析劳动报酬对农村教师职业的影响情况,以及农村教师对合理劳动报酬的预期。第四部分:分析,是文章第叁部分内容的延展和深化。在二、叁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农村教师劳动报酬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为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做好铺垫。第五部分:结论,是本文解决问题的部分,是针对农村教师劳动报酬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对策建议。本文通过叙事研究和典型分析,全面地剖析教师劳动报酬的内部结构,丰富了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颇具学术价值。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在实践中合理确定农村教师劳动报酬,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徐婷婷[9]2012年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才流动在现代社会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原因涉及个人、家庭、单位、社会等各个方面。近年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且普遍由农村中小学流向城镇中小学、经济贫穷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因此,以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中小学教师、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收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文献资料,在梳理、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把有关文献结合在自己的研究中。调查问卷法主要选取了湖南省具有代表性的七所农村中小学校,对其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从个人基本情况和对教师流动的态度进行调查,分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现状特点和成因。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的背景和动因、选题的价值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目现状、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对中小学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流动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是对湖南农村七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进行教师流动的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归纳。第叁部分是对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其中,主要包括:经济因素、个人需要、学校管理的不当、教师流动政策的不完善。第四部分是规范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管理的对策建议。主要的对策建议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学校管理模式;完善中小学教师流动政策;多渠道吸引优秀教师流向农村学校。

崔青松[10]2013年在《教育公平视阈下W县义务教育经费的历史考察(1978-2011年)》文中指出本论文以教育公平为视角,对研究个案——W县改革开放30多年的义务教育经费进行历史考察,微观呈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历史变迁。本研究基于大量一手档案资料和口述访谈,一方面从历史纵向以专题史的形式,对改革开放后30多年W县义务教育经费体制、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投入、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与办学状况的演变进行了专题研究;另一方面从横向进行了城乡对比,对W县与同市B区及近邻天津市的义务教育经费进行比较。从而全面、立体、细致地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发展演变。在研究中综合运用了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学与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教育公平视阈下,审视改革开放30多年来W县义务教育经费的历史特点与存在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公平的对策。本研究主要形成了如下新观点:第一,本研究发现,在新机制“省级统筹”下,W县与同市B区的义务教育经费差距在缩小,而与相邻天津市的差距在扩大。因此,在充分肯定新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为了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差距,需尽快将“省级统筹”上升为“中央统筹”。第二,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明确县级政府教育财政投入主要用于义务教育。第叁,通过对W县新机制前后各初中学校考入W县一中人数对比发现,乡镇农村初中学校考入县一中的人数比重在减少,而县“重点”初中学校考入县一中的人数比重在增加。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教育效果,达到高质量的均衡发展,为农村学生提供获得学业成功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基本完成后,如何推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一个迫切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建立中央统筹、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公共财政机制,加大中央和地方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如此,才能推进中国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贫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D]. 赵旭.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2]. 免费政策实施后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研究[D]. 丁克贤.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3].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研究[D]. 汪传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邵忠祥. 西南大学. 2016

[5]. 贫困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马冉冉.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6].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 曾新.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7]. 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D]. 王献玲. 浙江大学. 2005

[8]. 农村教师劳动报酬之叙事研究[D]. 屈莹莹. 河南大学. 2009

[9].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徐婷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10]. 教育公平视阈下W县义务教育经费的历史考察(1978-2011年)[D]. 崔青松.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贫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