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蒙古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内蒙古,高原,沉积物,同位素,表层,湖泊,因子。
内蒙古高原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砥砺前行 只为心中那片“高原蓝”——内蒙古高原蓝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绿色发展纪实》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不断传播,一颗环保科技新星在内蒙古草原上冉冉升起,这就是内蒙古高原蓝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原蓝环保")。高原蓝环保的创始人赵卫军年轻时也许不会想到,自己会和环境保护事业结下不解之缘。那赵卫军究竟是怎样走上环保道路的?他又是如何在环保道路上砥砺前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监察》期刊2019年11期)
王雪松[2](2019)在《内蒙古高原(亚高原)资源(4周模式)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亚高原训练(4周模式)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血象指标、有氧能力及无氧能力等身体机能的影响。方法 :将选取的20名男子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分成亚高原组(实验组:10人)和平原训练组(对照组:10人),进行4周的对照实验,采用Monarch功率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USA,BECKMAN STKS)及身体素质测试完成运动表现的指标测试测试与分析。结果 :(1)亚高原训练组中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在训练期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显着下降(P﹤0.05),平原训练组没有表现出显着变化;(2)亚高原训练组的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及平均红细胞容积(AHct)与平原训练组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但亚高原训练组在第4周末各指标呈现出恢复状况;(3)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训练结束后的1周末表现出同负荷状态下乳酸浓度的降低,即运动效应的明显增强,但实验组在第4周末的同负荷状态下的乳酸浓度明显增加。结论 :(1)4周的亚高原训练效应并不是在训练结束时,而应该是训练结束后的1周时间,这就要求合理安排亚高原训练和比赛的时间安排;(2)4周的亚高原训练应该是最低时间保障,4周末虽然出现了血象指标的恢复迹象,但显然不是最佳的运动表现时机;(3)未来应加强对亚高原训练的时间及训练后最佳训练效应出现时间的研究力度。(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教育》期刊2019年21期)
陈东雪,王维,刘立娜,姜亚娟,李岩岩[3](2019)在《内蒙古高原等地湖泊表层沉积物孢粉与植被覆盖度定量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植被覆盖度重建在长尺度气候模拟和陆地生态环境演变机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现代过程的孢粉—植被覆盖度转换函数研究,可为利用孢粉地层数据重建过去植被覆盖度变化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以内蒙古高原等地39个湖泊和7个水库中心的表层沉积物孢粉组合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法(WA-PLS)、局部加权加权平均法(LWWA)和最佳类比法(MAT)分别建立了孢粉—NDVI转换函数;通过留一交叉检验法、自助法和空间自相关性等检验,筛选出最优模型并应用于古地层孢粉数据,实现定量重建过去植被覆盖度变化。结果表明:MAT和WA-PLS模型均受到空间自相关性的显着影响,而LWWA模型则是建立孢粉—NDVI转换函数的最优模型。与已有类似转换函数表现能力的对比表明,本研究建立的转换函数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应用潜力。基于本研究转换函数重建的内蒙古辉腾锡勒(HTL)区域全新世植被覆盖变化与孢粉重建的植被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进一步印证了本研究转换函数的较强潜力,均表现出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9年05期)
蒙红[4](2019)在《在内蒙古高原播撒“人道种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蒙红)4 月20日,2019内蒙古自治区“光明行”社会公益活动走进巴彦淖尔暨“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推进会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举行。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自治区红十字会名誉会长布小林宣布活动启动,并向“光明行”社会公益活动和“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红十字报》期刊2019-04-30)
王慧[5](2019)在《内蒙古高原等地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高原及其邻近地区55个湖泊近150个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C/N)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植被、气候影响因素及湖泊水文等沉积因素,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初步判识了湖泊有机质的来源,从区域尺度和湖盆尺度上揭示了上述代用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机制,进而揭示了其古环境古气候指示意义,为区域古环境古气候重建提供依据。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内蒙古高原等地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总有机碳(TOC)含量介于0~11%之间,大部分TOC含量小于3%,体现了内蒙古高原等地湖泊生产力较低的特点。(2)有机质碳氮比(C/N)值总体较低,介于8~19之间,有机碳同位素(δ~(13)C)在-28‰~-21‰之间变化。双端元模型、C/N与δ~(13)C分析均反映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为内外源混合,以内源为主,内源主要为水生植物,外源主要为陆生C3植物。(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同位素(δ~(13)C)与降水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表明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值可能与降水量有关。不同植被类型地区湖泊中心位置表层沉积物δ~(13)C箱线图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自荒漠、荒漠草原、草原、草甸草原、森林草原,δ~(13)C呈降低趋势。考虑到内蒙古高原等地湖泊湖心位置无显着浮游植物和挺水植物生长,内源有机质主要为沉水植物贡献,造成的δ~(13)C变化不大,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变化主要取决于陆源有机质输入。研究区自西向东随着降水量的增加,依次发育荒漠、荒漠草原、草原、草甸草原和森林草原,C4植物丰度逐渐减少,C3植物丰度逐渐增多,从而造成湖泊沉积物有机质有机碳同位素(δ~(13)C)逐渐降低。(4)湖盆尺度上,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与水深呈显着正相关,可能与水深相关的保存条件、陆源无机碎屑输入以及细颗粒物吸附等过程导致了TOC与水深的显着正相关关系,表明TOC或可以反映水深的变化。碳氮比(C/N)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与影响因素无显着相关性,表明C/N和δ~(13)C无法对湖盆尺度影响因素进行重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4-15)
萨如拉,张荣,高润宏[6](2019)在《内蒙古高原有蹄类动物资源的分布与历史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高原有蹄类动物有4科10属13种,其中西伯利亚狍和马鹿是林草交错区分布的动物,以林为主,但也渗透到草原;藏原羚、岩羊、盘羊和北山羊栖息于高原的一些山地和丘陵,不进入高平原区;普氏原羚、蒙原羚、塔里木鹅喉羚、赛加羚、野骆驼、蒙古野驴和普氏野马是典型的高原物种,其中蒙原羚和塔里木鹅喉羚是北方草原和荒漠的代表种。但是,近现代以来,这些物种的分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普氏野马、藏原羚、普氏原羚和赛加羚近代已从内蒙古高原消失,野骆驼疑似在阿拉善的马鬃山有分布,而盘羊、岩羊和北山羊挤压到草原和荒漠的几个山地孤岛上,大范围分布的蒙原羚和和普氏原羚种群呈线性下降。造成这些动物的种群减少和消失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的结果,这些干扰表现为:垦殖行为、围栏割裂行为、水资源过度消耗行为。为保护这些动物建议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同时预留生态空间。(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9年01期)
李文宝,刘志娇,杨旭,李畅游[7](2019)在《内蒙古高原达里诺尔湖夏季水体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内蒙古高原寒-旱区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相对集中的夏季大气降水、强烈的蒸发作用等典型区域气候环境特征,结合湖泊水体温度、盐度等理化指标变化,对夏季达里湖湖水、入湖河水、区域大气降水等样品中稳定氢、氧同位素(δD、δ~(18)O)值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整体上达里湖夏季水体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物理性质"跃层"(如温跃层、盐跃层等),水体理化指标的空间分布相对稳定,但是夏季湖水中δD、δ~(18)O值却随着水深增加逐渐偏负:δD值由表层水体(0~1 m)到底层水体(7~9 m)偏负约1.40‰,δ~(18)O值由表层水体到底层水体偏负约0.27‰.达里湖夏季"大气水线"为δD=8.22δ~(18)O+6.82,显示大气降水中δD、δ~(18)O值受季风降水效应影响的同时受到区域蒸发作用影响.特别是7、8月大气降水同位素变化受降水效应的影响比6、9月更明显,而6、9月大气降水同位素变化受蒸发作用的影响比7、8月更明显.这也导致达里湖夏季上层水体受大气降水的稀释作用影响显着;伴随水深的增加,降水效应及蒸发作用的混合影响逐渐减弱,底层水体受区域地下水补给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则可能更加明显,即达里湖夏季上层水体和底层水体中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靳雪艳[8](2019)在《浅析内蒙古高原地区公路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护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道335线乌不浪口至乌根高勒段公路工程为例,分析内蒙古高原地区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特点及危害,提出施工期间分区水土保持措施和施工管理要求,为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水利》期刊2019年02期)
韩满都拉[9](2019)在《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区域草原资源和促进经济发展。[方法]以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而通过加权函数法计算可持续发展指数综合评价值。[结果]要素层和指标层中权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要素层的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自然资源(0. 309)、社会因素(0. 278)、草原资源(0. 267)和经济因素(0. 146),说明自然资源对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最大,而自然资源中气温的权重最大(0. 115),社会因素中草原产权制度的权重最大(0. 104),草原资源中牧民草场面积的权重最大(0. 094),经济因素中饲草利用率的权重最大(0. 072)。而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 428,说明目前该地区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也就是说仍需进一步加强建设,以达到较高或高水平。[结论]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地畜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该区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9年01期)
耿倩倩,杨九艳,李奉时,杨欢,张亚杰[10](2019)在《内蒙古高原锦鸡儿属地理替代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对不同气候环境的适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 Kuang er H.C.Fu)和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是内蒙古高原锦鸡儿属(Caragana Fabr.)从东到西分布的3个地理替代种,均为多年生灌木,具有重要的生态和饲草价值.选取内蒙古高原自然分布的4个小叶锦鸡儿种群、7个中间锦鸡儿种群和2个柠条锦鸡儿种群,利用扫描电镜对其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测定,并结合气侯因子、土壤因子分析环境对锦鸡儿叶表皮特征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锦鸡儿都密被表皮毛,气孔下陷,具有角质层,为旱生特征. 13个种群叶片上表皮的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平均值(±标准误)分别为212.44 (±127.80)个/mm~2、309.40 (±103.38)个/mm~2、10.17 (±3.21),叶片下表皮分别为184.60 (±132.74)个/mm~2、254.20 (±112.83)个/mm~2、9.66 (±4.03).从东到西分布的3种锦鸡儿,表皮毛密度呈现增加趋势,上表皮气孔密度呈下降趋势.种群间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和气孔大小都有明显差异(P<0.05),小叶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的表皮毛密度变化最大,其次为气孔密度,而柠条锦鸡儿的表皮毛密度变化最小,气孔指数及密度变化较大.环境差异对3种锦鸡儿的表皮毛密度、气孔大小及分布影响较大,但不同类型锦鸡儿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以适应干旱环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均降水量、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机碳对表皮微形态特征变化有显着影响(P <0.05).本研究表明3种锦鸡儿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受气候环境因子显着影响,同时为应对环境变化产生了适应分异;结果可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的适应机制及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图5表8参46)(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内蒙古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研究亚高原训练(4周模式)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血象指标、有氧能力及无氧能力等身体机能的影响。方法 :将选取的20名男子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分成亚高原组(实验组:10人)和平原训练组(对照组:10人),进行4周的对照实验,采用Monarch功率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USA,BECKMAN STKS)及身体素质测试完成运动表现的指标测试测试与分析。结果 :(1)亚高原训练组中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在训练期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显着下降(P﹤0.05),平原训练组没有表现出显着变化;(2)亚高原训练组的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及平均红细胞容积(AHct)与平原训练组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但亚高原训练组在第4周末各指标呈现出恢复状况;(3)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训练结束后的1周末表现出同负荷状态下乳酸浓度的降低,即运动效应的明显增强,但实验组在第4周末的同负荷状态下的乳酸浓度明显增加。结论 :(1)4周的亚高原训练效应并不是在训练结束时,而应该是训练结束后的1周时间,这就要求合理安排亚高原训练和比赛的时间安排;(2)4周的亚高原训练应该是最低时间保障,4周末虽然出现了血象指标的恢复迹象,但显然不是最佳的运动表现时机;(3)未来应加强对亚高原训练的时间及训练后最佳训练效应出现时间的研究力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蒙古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1]..砥砺前行只为心中那片“高原蓝”——内蒙古高原蓝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绿色发展纪实[J].中国环境监察.2019
[2].王雪松.内蒙古高原(亚高原)资源(4周模式)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J].内蒙古教育.2019
[3].陈东雪,王维,刘立娜,姜亚娟,李岩岩.内蒙古高原等地湖泊表层沉积物孢粉与植被覆盖度定量关系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9
[4].蒙红.在内蒙古高原播撒“人道种子”[N].中国红十字报.2019
[5].王慧.内蒙古高原等地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古环境意义[D].内蒙古大学.2019
[6].萨如拉,张荣,高润宏.内蒙古高原有蹄类动物资源的分布与历史变迁[J].林业资源管理.2019
[7].李文宝,刘志娇,杨旭,李畅游.内蒙古高原达里诺尔湖夏季水体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J].湖泊科学.2019
[8].靳雪艳.浅析内蒙古高原地区公路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护措施[J].内蒙古水利.2019
[9].韩满都拉.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
[10].耿倩倩,杨九艳,李奉时,杨欢,张亚杰.内蒙古高原锦鸡儿属地理替代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对不同气候环境的适应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