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弹簧,动脉瘤,栓塞,颅内,基底,铂金,疗效。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论文文献综述
严周[1](2019)在《电解与机械可脱微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电解与机械可脱微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接受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选用机械性可脱式弹簧圈(MDS),观察组采用电解性可脱式弹簧圈(GDC)。比较2组栓塞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观察组栓塞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GDC进行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效果明显优于MDS,且其可控性好,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河南外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王东清[2](2017)在《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颅内动脉瘤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局部血管异常变化而出现的脑血管瘤状突起,临床中的常见因素有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少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为脑血管痉挛、闭塞或者由于动脉瘤对周围组织神经结构产生压迫,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一旦动脉瘤破裂出血则可能造成患者死亡。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1])。我科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共开展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8例,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对患者予以精心护理干预,得(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7年04期)
黄焜云,唐伟泰,莫浩伟[3](2016)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均为单发。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S)栓塞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结果、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脑出血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组30例患者中完全栓塞者22例(73.3%),>90%栓塞者5例(16.7%),<90%栓塞者3例(10.0%)。其中致密填塞者22例,弹簧圈均稳定;部分填塞者8例,其中稳定者7例,缩小者1例,且无出血。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6.1±3.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3.9±4.3)d(P<0.05);两组患者手术室费用及总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一例死亡,对照组死亡4例(13.3%),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治疗组ADL≤Ⅱ级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P<0.05)。治疗组术后4例(13.3%)发生并发症,其中脑梗塞、脑积水、偏瘫及肺部感染各1例。对照组术后11例(36.7%)发生并发症,其中脑梗塞3例,脑积水2例,偏瘫2例,肺部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1例;治疗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P=0.03)。结论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可靠且安全,值得深入研究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周静文,陈德基,何明基,练辉[4](2016)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治疗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在多种原因所致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和技术要点,评价其可行性和疗效,为处理移植肾血管并发症和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5年收治的9例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介入诊疗资料。9例患者移植肾血管吻合方式均为移植肾动脉-右侧骼外动脉端侧吻合,根据动脉瘤位置特殊均选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并视不同情况辅以支架植入术。术后定期复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9例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瘤腔均成功完全栓塞。术后随访3~21个月,平均12个月,复查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酐(SCr)值、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复查示弹簧圈及支架无移位,未见假性动脉瘤残留或复发,移植肾动脉和髂外动脉保持通畅,未出现移植肾或下肢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因位置特殊不适合常规载瘤动脉栓塞术和覆膜支架瘤腔隔绝术治疗的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可以完全栓塞瘤腔,同时保持移植肾动脉和髂外动脉通畅。该治疗方法微创、安全有效,一定程度上可代替外科手术,但远期疗效尤其是复发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段琛,熊江,王立军,郭伟[5](2015)在《电解可脱弹簧圈联合微弹簧圈治疗宽基底肾动脉瘤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介绍患者女,70岁。2013年3月因腰部疼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发现右肾动脉瘤,大小20 mm×20 mm×20 mm(图1)。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肾功能正常,无家族性肾动脉瘤病史。手术在导管室进行,采用局麻下右侧股总动脉穿刺置鞘(6F),泥鳅导丝配合猪尾导管置于肾动脉水平造影,提示右侧肾动脉瘤;Cobra导管超选右肾动脉主干造影,提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周江,朱光耀,陈茂送,孙成丰,丁方[6](2014)在《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203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探讨其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0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应用电解脱弹簧圈直接栓塞162例,支架辅助31例,双导管技术2例,球囊辅助3例。结果 203例中198例成功栓塞。术后即刻DSA造影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121例,Ⅱ级56例,Ⅲ级21例。出院时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169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6例,重度障碍8例,死亡5例。全部病例随访3~36个月,均病情稳定,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再出血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来源于《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期刊2014年01期)
徐育智,李松年[7](2013)在《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治后肿瘤完全栓塞23例,次全栓塞5例,不全栓塞2例,痊愈19例,显效8例,一般2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栓塞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可脱式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好,且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黄宁,杨维竹,江娜,郑曲彬,黄兢姚[8](2013)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在医源性肾出血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在医源性肾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保守治疗无效医源性肾出血患者,按介入时间顺序随机抽取采用GDC、明胶海绵、微弹簧圈为栓塞材料进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每种方法 10例,观察其治疗效果,肾功能损伤情况,肾梗死范围。统计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治疗患者均一次栓塞获得成功,术后血尿完全消失,随访未出现再发出血,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术后梗死范围比较,明胶海绵组、微弹簧圈组、GDC组的梗死范围分别为(57.50±7.071)%、(18.36±3.776)%、(4.09±1.758)%。明胶海绵组与微弹簧圈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明胶海绵组与GDC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0),微弹簧圈组与GDC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0),且GDC栓塞患者肾梗死范围最小。结论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为保守治疗无效的医源性肾出血提供了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GDC的使用可更好地防止栓塞后正常肾组织缺失。(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潘文,徐振锋,吴金棉[9](2012)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监视下,对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血管内栓塞术,观察术后栓塞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100%栓塞7例(13.5%),90%~99%栓塞27例(51.9%),70%~89%栓塞18例(34.6%)。术后2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2例患者出现额叶血肿,1例患者出现轻微意识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9.6%。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确切,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中操作应仔细,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2年12期)
朱继人,王芸芝,范波胜[10](2012)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6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科自2007年以来在上级医院医师指导下对1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行栓塞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患者中男9例,女7例;年龄36~60岁,平均50岁。临床均表现为突发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经Hunt-Hess分级为:I级4例,II级8例,III级4例;均经(本文来源于《河南外科学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颅内动脉瘤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局部血管异常变化而出现的脑血管瘤状突起,临床中的常见因素有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少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为脑血管痉挛、闭塞或者由于动脉瘤对周围组织神经结构产生压迫,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一旦动脉瘤破裂出血则可能造成患者死亡。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1])。我科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共开展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8例,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对患者予以精心护理干预,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论文参考文献
[1].严周.电解与机械可脱微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效果比较[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9
[2].王东清.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7
[3].黄焜云,唐伟泰,莫浩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6
[4].周静文,陈德基,何明基,练辉.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治疗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
[5].段琛,熊江,王立军,郭伟.电解可脱弹簧圈联合微弹簧圈治疗宽基底肾动脉瘤一例[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
[6].周江,朱光耀,陈茂送,孙成丰,丁方.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203例[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4
[7].徐育智,李松年.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
[8].黄宁,杨维竹,江娜,郑曲彬,黄兢姚.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在医源性肾出血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
[9].潘文,徐振锋,吴金棉.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
[10].朱继人,王芸芝,范波胜.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6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