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文学作品鉴赏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文学作品鉴赏的主人

常伟郑州市第七十九中学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2-0000-01

摘要:中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比重加大,科学引导学生鉴赏这些作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创新,与教师一起探讨质疑;教师梳理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升华内化为其文学素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文学作品的主体。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学;学生;鉴赏;主体

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然选择和最赏心悦目的一块内容,文学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息的。翻开古代文学作品,捧一杯香茶,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赏心怡情;静下心来,打开音乐,一曲《枉凝眉》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想到《漏斗户主》“陈奂生”,则为现代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哑然失笑等等。语文教学工作者最希望学生能够满足于这种阅读带来的愉悦。这种美是浑然的,无论是作品的语言还是思想,无不浸润着生活的智慧与幽默,美感与哲思。语文教学如何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2—3部;高中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不少于300万字。现代语文教学观认为,学生接受文学薰陶主要是在中小学期间,能够到大学接受文学薰陶的人少之又少。而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确实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培养,实际上就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一、文学鉴赏、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读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要随着形象的展开而波动起伏;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去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丰富和充实作品里形象的内涵。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文学鉴赏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学生应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种能力是最高一级的语文能力,是个人语文能力的最高体现。

笔者认为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个性形成、发展时期,他们渴望得到认可,渴望用自己的审美观、世界观去看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去表达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和思考。而他们由于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阅历、知识储备等,决定了他们对文学作品会产生不同的理解,需要正确引导。

二、强化阅读,奠定鉴赏的基础

我教给学生阅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整体感知——妙点揣摩——质疑创造。一部文学作品,凝聚了作家多年的心血,这其中既有作家的人生经验,又有作家丰富的情感,还有精美的艺术创造,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的整体美。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情感应该受到感染,同时也应该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如果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审美性,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仅仅把它们作为讲授知识的“范例”,这只会将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也会越来越感到乏味和无趣,失去文学欣赏的意义。

三、理清阅读思路,提升鉴赏的品质

首先,阅读全文,知其大意,这就是整体感知的基础。须扫清文中的语言障碍,并做适当的勾画圈点,必要时还应将各个段落的主要信息提取出来,加以整合。其次,抓住文脉,理清思路,这是整体感知的重点。细察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文章的思想脉络,将结构框架准确地描画出来,这是了解作者观点和思想的前提。第三,把握主旨,领悟情感,这是整体感知的关键。须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归纳、分析和综合,把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从纷繁的文字中剥离出来,这是衡量我们是否真正读懂文章的一个显著标志。

四、让学生成为鉴赏文学作品的主体

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要让学生的主体感悟代替教师的主观分析。应如何调动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鉴赏文学作品的主体呢?1.让学生的“眼睛”动起来

阅读,是鉴赏作品的首要条件。一个思维再活跃、再具创新能力的人,他若不将作品通读、细读,都不可能成鉴赏主体。???在上《雷雨》课之前,我已把阅读课文两遍作为预习任务布置给了学生,并要求他们在上课时能简单概括课文的情节内容、人物关系,并能尝试分角色朗读。回去自己读,课上听别人读,使学生用眼睛、用耳朵整体地感受了文学作品。2.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

所谓动脑筋,就是让学生在读过作品之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感悟作品。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将感情投入到作品中去,让他们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悟作品。这样才能与作家、作品产生共鸣,真正读懂文学作品。

3.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

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辩论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读——思——辩——说,笔者认为是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学四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往往通过读产生感想,通过思考领悟精粹,通过辩明确观点,通过说表达体会,这才能真正有所得。???只有让学生在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脑”去想的基础上再去用自己的“嘴”去说,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这“三动”,笔者觉得学生才真正了成为鉴赏文学作品的主体。正如冯梦龙先生说的:“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一过程如何特殊,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感知,在他们自己的头脑里进行,别人谁也代替不了。”“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语文、鉴赏文学作品的主体。

五、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质疑,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创新

在熟悉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渐渐发现自己已往所学的知识满足不了新文本的阅读,这正是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即所谓的“教学最佳期”。此时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维持学生的这种兴奋。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给学生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学生对已知的知识充满自豪,对未知的知识充满渴求。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跳一跳”这个过程?笔者认为有如下三种方式:

1.对简单的字词理解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加以解决,对文意的理解可以借助课后习题、练习册上的习题加以补充。

2.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完成原有知识的整合。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应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学生之间通过互帮互助完成对新文本的第一次探讨。

3.当前两者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时,教师应托出自己储备的知识,随时等待学生的提问。待学生储备了足够的知识量之后,打开思路,思考作品的文风文思,并加以创新升华,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的话言之有理。教师梳理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升华内化为其文学素质。当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更替后,应引导他们完成一次自我发现创新,然后,教师再对作品相关的创作背景及文体知识等作适时梳理,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补充升华其认识。这样,学生对作品的印象才会更深刻。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转

标签:;  ;  ;  

让学生成为文学作品鉴赏的主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