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绿洲演化与生态平衡

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绿洲演化与生态平衡

一、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绿洲演变及生态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王博[1](2021)在《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系统特征和生态环境演化分析》文中指出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人类活动的影响对自然界输入了关键驱动因子,因此在人类活动带来的强烈扰动条件下,对生态环境地质在一定周期尺度内发生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尤为必要。喀什噶尔河流域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处塔里木盆地西缘,生态环境脆弱且容量有限。地下水是维系平原区生产、生活、生态的重要水源,长期持续大规模开采已诱发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进而由量变至质变导致生态环境演化发展,探究其内在机制对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水资源调查评价,综合运用地下水动力学、遥感解译分析、统计学、数值模型模拟等多学科研究技术手段,揭示了地下水系统水流特征和循环机理,分析了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绿洲的演化规律,重点对其盐渍化的成因和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还从突出实践性的角度对地下水两级功能区划分进行了优化改进,对超采区进行了划定和复核。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根据地形地貌、含水层特征、富水性特征、地下水流场特征、水化学特征和地表水河流展布等特点的相似性和关联密切性,将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流动系统划分为克孜勒苏河地下水流亚系统(Ⅰ1)、盖孜河-库山河-依格孜亚河地下水流亚系统(Ⅰ2-3-4)、恰克马克河-布谷孜河地下水流亚系统(Ⅰ5-6),作为调查评价研究区地下水资源的理论基础;(2)根据均衡计算得出,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总量(M≤2g/L)为14.61×108m3/a,其中:克孜勒苏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02×108m3/a;盖孜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20×108m3/a;库山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2.48×108m3/a;依格孜亚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0.82×108m3/a;恰克马克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0.21×108m3/a;布谷孜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0.88×108m3/a;(3)根据地下水资源管理实践经验,从更加突出功能导向、更加突出水质因素、更加突出优先保护、更加突出后备水源、更加便于基层管理出发,对地下水两级功能区划分进行优化改进,将一级功能区分为生活功能区(L)、生态功能区(E)、生产功能区(P);将二级功能区在一级功能区的基础上又分为8类功能区,分别是生活功能区(L)中的集中式供水水源区(L1)、水处理供水水源区(L2)、备用优质水源区(L3),生态功能区(E)中的水源涵养区(E1)、生态脆弱区(E2)、生态保护区(E3),生产功能区(P)中的生产开发区(P1)、应急水源区(P2)。按照优化后的地下水功能区划分体系,喀什噶尔河流域共划分集中式供水水源区(L1)4个,面积为49.86km2;水处理供水水源区(L2)7个,面积为75.49km2;备用优质水源区(L3)2个,面积为1952.54km2;水源涵养区(E1)8个,面积为45302.54km2;生态脆弱区(E2)14个,面积为3949.56km2;生态保护区(E3)7个,面积为3457.97km2;生产开发区(P1)11个,面积为9104.73km2;尚未规划应急水源区(P2);(4)喀什噶尔河流域下游六县市尚未出现大范围、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但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湿地等天然水域萎缩、局部植被退化,局部已出现地下水超采,但程度尚不严重;(5)喀什噶尔河流域下游六县市2000~2010年期间、2010~2017年期间盐渍土主导变化类型均为极重度盐渍土向重度盐渍土转化。2000~2010年盐渍化严重度指数相对变化率为-6.68%,2010~2017年相对变化率为-8.05%,盐渍土的修复速度有增加趋势,表明土壤盐渍化问题总体上正在趋于好转。NDVI、ET、LST三个参数的变化与土壤盐渍化严重度的变化呈显着线性关系(P<0.01),且△ET和△NDVI可有效解释盐渍化严重度变化量,其中△ET对盐渍化严重度变化的解释能力最强。此外,研究区地下水位正在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也是土壤盐渍化不断改善的一个重要因素;(6)对于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典型区域伽师县,现状地下水开采量方案情况下,势必将导致地下水位持续快速下降,地下水过度开采终将引起湿地等天然水域的萎缩和天然植被的退化,或将引发更加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适度的地下水开采量方案情况下,地下水位在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将略微上升,生态环境将逐步趋于好转;相对较小的地下水开采量方案情况下,地下水位将缓慢回升,虽生态环境有向好的趋势,但也存在引发较大次生盐渍化问题的风险。从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角度出发,应制定适度的地下水开采计划。

布威艾加尔·买合买提[2](2020)在《新疆沙雅县绿洲发展适宜规模的评价与控制》文中研究表明绿洲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经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活动对绿洲区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绿洲发展规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以新疆沙雅县绿洲为研究对象,借助遥感技术对沙雅县绿洲规模的演变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运用熵值法研究了沙雅县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状况。其次,凭借目前所能获取的沙雅县绿洲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选取了12项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沙雅县绿洲规模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最后,以协同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数、协调度指数的定量分析对干旱区绿洲的发展规模进行适宜度评价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沙雅县1988-2017年绿洲发展规模的适宜程度做出了综合的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分析了沙雅县绿洲1990、2000、2010、2018年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图。结果表明,1990-2018年期间,沙雅县绿洲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从1990年的948.56 km2增长到2018年的2026.61km2;草地面积处于持续减少的状态,从1990年的6590.41 km2不断下降到2018年的2557.90 km2;水体面积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先是从1990年的317.64km2增长到2000年的348.36 km2,而从2000年开始逐渐减少,2018年减少到244.97 km2。说明在这30年期间,尽管耕地面积在不断增大,绿洲和交错带面积却有所减少。2.沙雅县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结果显示,1988到2017年沙雅县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熵产生、熵流以及系统总熵变整体上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在这一时间段里,系统的发展状况基本稳定,系统正朝着合理、有序的方向演化。其中,在1996-2000年以及2014、2017年系统总熵变呈现出小幅度上升的状态,说明在这些年份里系统的发展受到了某些限制。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了沙雅县绿洲规模演变的驱动力。结果显示,1988-2017年沙雅县绿洲规模变化过程中,人类活动是主要驱动因子。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文影响因子在绿洲规模变化过程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4.建立了干旱区绿洲发展规模的适宜度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出沙雅县绿洲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数和协调度指数,据此对1988-2017年沙雅县绿洲规模的适宜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0年间,沙雅县绿洲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数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经济效益指数上升的幅度最大、速度最快,其次为社会效益指数。按照时间顺序,将沙雅县绿洲规模适宜程度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88-1994年,沙雅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的协调度指数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绿洲发展规模的适宜度也从1988年的不适宜逐步发展成为良好适宜;1995-2007年,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度指数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3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有所恶化,导致系统整体协调度指数不断下降,到2007年绿洲发展规模的适宜度转变为勉强适宜;2008-2017年,由于社会效益子系统的发展速度继续回升,3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显着改善,导致系统整体协调度回归了上升的趋势,绿洲规模也就从2007年的勉强适宜变为适宜及良好适宜。上述模型评价结果与沙雅县的发展趋势相一致,说明本文所提出的评价模型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可以为干旱区类似绿洲发展规模的适宜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祖拜代·木依布拉[3](2019)在《新疆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可持续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北干旱区流域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干旱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区域,塔里木盆地一直是干旱区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区。克里雅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是塔里木盆地中重要的河流之一。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绿洲开发日益增强的驱动作用下,该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土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使流域可持续性研究突显其重要性。鉴于此,本研究基于遥感、气象、水文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统计法分析了克里雅河流域1995-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过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表径流变化和植被生长状况,以及在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时空变化特征,评价了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和绿洲稳定性,为流域水土资源的合理规划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克里雅河流域制定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以及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克里雅河流域1995-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LUCC)时空变化较明显。除了荒漠以外,草地是整个流域内分布最多的LUCC类型。冰川雪地和湖泊分布在河流上游,耕地主要分布在中游,灌木林主要分布在下游。在以河道为中心的缓冲带内,离河道越近低覆盖草地、耕地、中覆盖草地、灌木林和有林地分布面积越大,反之亦然。从时间变化趋势看,上游冰川雪地减少、草地和林地增加。河流中、下游,尤其下游东侧低覆盖草地退化最明显。耕地增加最明显的区域在河道附近;2)克里雅河流域1995-2015年景观格局变化较大。景观水平上,景观多样性在河流上游增加,中游和下游降低。河流中游和下游的绿洲-荒漠过渡带景观破碎度变大。类型水平上,上游冰川破碎度变大,林地和草地连接度越来越大。中游河道附近耕地分离度变小、聚集度变大,草地和林地破碎度变大。草地景观格局变化在绿洲-荒漠过渡带较明显。下游林地、灌木林、草地破碎度变大;3)1960-2015年克里雅河流域气候与地表径流变化显着。流域年均气温为11.8℃,增幅为0.16℃/10a(P<0.01),冬季最低气温升高对年均气温的贡献最大。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3 mm,有缓慢增加趋势。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ET0)为1323.24 mm,以34.21 mm/10a的幅度显着减少,其变化主要受风速的影响。流域年均径流量为7.48亿m3,增幅为0.4亿m3/10a(P<0.01)。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夏季径流占年径流的66.4%。地表径流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4)过去20年克里雅河流域植被归一化指数空间差异较大,变化显着。河流中游NDVI最高,下游NDVI最低,离河道越近NDVI越高,反之亦然。1995-2015年,随着气温的升高和径流增加,河流上游(P<0.05)和中游(P<0.01)NDVI显着增加,下游NDVI显着降低。河流上游NDVI变化与降水显着正相关(P<0.05),中游NDVI变化与气温相关性较显着;5)克里雅河流域植被生态需水时空变化较大。1995-2005年植被生态需水量在下游最大、上游最少,2010-2015年上游最大、下游最少。整个流域植被生态需水量在1995-2005年呈增加趋势,而在2010-2015年明显减少。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植被生态需水有影响。上游PD、LSI、PARAMN、IJI、SPLIT和COHESION等景观指数与植被生态需水量显着相关,对中游植被生态需水有较好解释能力的有COHESION和SPLIT,下游LSI、SPLIT、SHDI和IJI等景观指数与植被生态需水变化相关性最显着;6)克里雅河流域典型农作物需水量有增加趋势。流域内典型农作物有棉花、玉米和小麦,平均需水量分别为754.94 mm、581.92 mm和458.08 mm,均呈增加趋势。三种典型农作物在各生育阶段的需水大小排序为:生育中期>快速发育期>成熟期>初始生长期。典型农作物需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平均气温和作物播种面积。从典型农作物需水预测结果看,气候变化情景下研究区典型农作物需水量在未来20年将会持续增加;7)克里雅河流域需水结构变化较大,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在各业需水中农业需水和生态需水占总需水的98%。从需水变化趋势看,1995-2015年生态需水减少,农业需水、生活需水和畜牧业需水增加,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农业需水。2010-2015年农业需水占生态需水的两倍以上。水资源供需平衡结果表明,除了 2010年流域供水量同时满足河流中、下游需水以外,其它年份供水量只满足了中游需水,下游均处于缺水状态;8)过去20年,流域内绿洲稳定度较低,绿洲开发规模较不合理。基于水热平衡原理的绿洲稳定度计算结果表明,在保持绿洲稳定度为0.75时,2005年和2015年耕地超出了适宜发展规模。当稳定度为1时,只有2010年耕地面积在合理规模之内。从克里雅河中游未来两个时期的耕地适宜发展规模预算结果得到,2025年研究区耕地适宜发展规模为321.13-428.38 km2,2035年适宜发展规模为340.79-454.62 km2。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来减缓由农业开发程度大而造成的环境压力是保持流域长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邓一帆[4](2017)在《清代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开发及生态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传统历史时期中,清代是中原王朝对新疆的开发历程的第三次高潮期,清政府对新疆的开发举措也是极具现代国家意义的。本文主要分阶段研究阐述了清代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的历史历程,在探讨农业开发的同时,讨论其与环境变迁之关系。以期系统呈现地区农业发展及转变的契机与该时期农业迅速发展所造成的生态影响。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汇集耙梳清实录、地方志、奏稿、游记等历史材料,以图重构该历史时期,地区农业发展及其生态影响概况。自农业史角度分析,清代自乾隆二十四年新疆抚定至清帝国崩溃,南疆塔里木河流域分别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步恢复与发展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兴垦时期;以及税制改革后的深化发展时期。乾隆时期,在清政府以“重北轻南”与民族隔离为主基调的新疆发展政策的指导下,南疆社会处于封闭的经济、技术环境之中,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从战争的阴霾中恢复后,仍依之前的农业发展速率循序发展,并未有明显进步。直至张格尔叛乱以后,出于稳定边疆的考量,道光帝放松了对南疆地区的隔离,南疆弛禁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转折点。光绪十年(1884)新疆置省后,清政府在该地区施行的移民屯垦等积极政策密切了该地区与清帝国的联系,交通、商业的往来和源源踵至的移民,不断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入南疆,促使区域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田面积与农业人口数量亦有进一步增长。在近两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内,南疆农业技术与内地不断交流,农业人口不断增殖,发展势头逐渐与内地齐平,清政府农业政策不断的调适,使该区域的农业有了长足发展。然而垦荒面积扩大、人口的增殖均对环境资源提出了更进一步深度开发的要求。高强度集中的农业开发对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显着的影响,农业迅速发展的趋势与生态衰退的趋势呈现出紧密的相关关系。清代作为传统历史时期的技术阶段开发时期的节点,落后的农业技术与进一步开发的意愿形成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低效且粗放的经营模式给生态环境施加的压力,直接导致了水生态的恶化,甚至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难以为继,农业投入产出效益减少。这对现今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具有警示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历史时期的过度开发业已造成流域生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今的流域开发当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姚一平[5](2016)在《基于绿洲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绿洲适宜规模研究 ——以于田绿洲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绿洲是干旱区人类与社会财富的集中地,也是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地处大面积的荒漠背景中,绿洲区气候异常干旱,地表植被稀疏,水资源匮乏,生态系统比较脆弱。近年来,随着干旱区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绿洲资源的开发力度日益增强,绿洲规模的演变也受到了一定的扰动。由于受到不同人类活动的影响,绿洲规模的演变呈现出了绿洲化(扩张)和荒漠化(萎缩)两种不同趋势。合理地开发利用绿洲资源可以在保证绿洲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盲目地开发绿洲资源则会破坏绿洲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导致了一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于田绿洲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的南缘,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下,近30年以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绿洲资源的过度开发,引发了绿洲规模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何合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将绿洲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成为了当地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借助RS技术对19952010年于田绿洲规模的变化情况进行提取与分析。同时,采用信息熵计算法对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引起于田绿洲规模变化的不同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对绿洲规模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提取。此外,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绿洲规模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于田县19802010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出于田绿洲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间的协调度指数。最后,据此对不同时期于田绿洲规模的适宜程度作出综合评价。主要的研究结果有以下四个方面:1.由1995、2000、2005、2010年于田绿洲的四期遥感影像的分类结果可知,19952010年于田绿洲中草地、水体的面积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尽管在这一时期耕地的面积有所扩张,但是绿洲与交错带的面积整体上却有所减少。2.根据这一时期该地区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结果可知,19802010年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熵产生、熵流以及系统总熵变出现波动性变化的状况,但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说明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比较稳定,系统在向着相对有序方向发展。但是,20042010年社会经济系统的总熵变呈现出上升趋势,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在这一时段受到了一定的限制。3.在对于田绿洲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数据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该绿洲规模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提取。结果显示,19802010年于田绿洲规模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人文影响因子。在人文影响因子中,人口总量、农业生产规模和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于田绿洲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在自然影响因子中,气温与降水量对绿洲规模变化的贡献最大。4.通过对19802010年于田绿洲规模适宜度评价的各指标数据的处理和运算,得出在这一时期于田绿洲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的效益指数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度指数,并据此对不同年份于田绿洲规模的适宜度进行了评价。根据计算结果可知,19802010年于田绿洲的经济效益指数与社会效益指数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而生态环境效益指数却呈现出波动变化的状态。从时间上将于田绿洲规模适宜程度的变化大体划分为三个时期:上世纪80年代于田绿洲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的协调度指数相对较高,绿洲的发展规模适宜;90年代,三大子系统的协调度指数相较于前一阶段有所下降,绿洲的发展规模转变为较为适宜;20002010年,三大子系统的协调度指数处于三个时期中的最低水平,绿洲发展规模的适宜度也从2003年起由适宜转变为勉强适宜和不适宜。

秦鹏[6](2016)在《气候变化下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研究》文中提出绿洲适宜规模是绿洲经济社会水平和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重要指标,受到绿洲水资源量的制约。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新疆的绿洲面积明显扩大;与此同时,区域气候变化对新疆的水资源利用产生重要影响,对依据水资源利用扩大绿洲规模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新疆渭干河绿洲为研究区域,以控制绿洲适宜规模的关键因子——水资源利用量为主线,借助遥感影像、水文、气象资料、社会经济数据、区域发展规划等多源信息,研究了渭干河绿洲气候变化对地表地下径流特征、耕地时空变化和水资源利用特征等的影响,探讨了未来气候变化下绿洲的水资源利用、耕地变化、需水量和耗水量的变化,建立了基于水热平衡原理的干旱区绿洲适宜规模计算模型,明确了渭干河流域绿洲现状年(2005、2010年)和预测年(2015、2025、2035年)的绿洲适宜规模和耕地适宜面积,提出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和耕地适宜面积的“红线”、“黄线”和“最小值”,为渭干河流域绿洲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近60年来,渭干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表现为:林地>耕地>荒漠>建设用地>水域,耕地面积占26%-36%。耕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经历了“缓慢扩展—中速扩展”发展态势;其扩展方式表现为“内部填充和对外扩展—对外扩展—内部填充”的变化。耕地分布由绿洲上部向下游扩展,新垦耕地主要为下游荒漠林地。水资源变化和人口变化是渭干河流域绿洲耕地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力。(2)近54年来渭干河流域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总体上夏季>秋季>春季>冬季,预测未来径流量年内分配会更趋不均衡。其年际变化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19601976年的枯水期、19761993年的平水期和19942013的丰水期。近54年流域径流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夏季增长明显,冬季径流量有减少趋势。未来渭干河流域径流量将呈增加趋势。气温和降水量亦呈增加趋势,突变点在1970s末和1990s初,与径流变化特征吻合,两者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其中夏季径流量变化主要受降水影响,秋冬季径流量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3)通过气候模式预测,渭干河流域绿洲未来气温、降水、径流均呈现增加趋势,预计2015、2025、2035年平均气温为14.17°c、14.97°c、15.52°c。年平均降水量为69.20mm、87.16mm、87.76mm。预计2015、2025、2035年平均径流量为22.72×108m3-41.76×108m3、23.09×108m3-45.85×108m3、23.14×108m3-87.76×108m3。(4)渭干河流域绿洲2005、2010年耗水总量分别为58.66×108m3、57.16×108m3。其中非植被耗水量分别为5.10×108m3、5.29×108m3,植被耗水量分别为53.56×108m3、51.87×108m3。若按照当前发展模式和耗水特征,预计2015、2025、2035年总耗水总量将分别达到57.58×108m3、59.87×108m3、61.32×108m3,其中非植被耗水分别为4.99×108m3、5.82×108m3、6.82×108m3,植被耗水量分别为52.59×108m3、54.05×108m3、54.50×108m3。(5)基于水热平衡原理建立了干旱区绿洲适宜规模计算模型,2005、2010年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分别为6506.17km2和7756.18km2;绿洲耕地适宜面积分别为2927.78km2和3490.28km2。通过人为调控措施,预计2015、2025、2035年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分别为6021.94-8818.69km2、5686.59-8821.23km2、5259.08-8411.80km2,绿洲适宜耕地面积分别为3010.97-4409.35km2、2843.30-4410.61km2、2629.54-4205.90km2。现状年渭干河流域绿洲实际规模已经达到适宜规模上限,绿洲实际耕地面积均已超出适宜耕地面积。(6)2015、2025、2035年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最小值分别为6021.94km2、5686.59km2、5259.08km2;“黄线”为6609.20km2、6316.78km2、5876.17km2;“红线”为8818.69km2、8821.23km2、8411.80km2。2015、2025、2035年耕地面积最小值分别为3010.97km2、2843.30km2、2629.54km2;“黄线”为3304.60km2、3158.39km2、2938.09km2;“红线”为4409.35km2、4410.61km2、4205.90km2。预计2015、2025、2035年渭干河流域绿洲实际规模将保持在“红线”以下,2015、2025年实际耕地面积也将保持在“红线”以下,但2035年实际耕地面积或超过“红线”,应当引起当地政府重视,应该调整发展策略,科学发展,控制绿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阿不都克依木·阿布力孜[7](2016)在《且末绿洲时空变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绿洲是干旱区人民生存发展的基地,其发展变化一直是干旱区生态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研究的核心。绿洲规模直接影响着绿洲的稳定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绿洲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始终制约着干旱区内部资源的利用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绿洲时空变化过程,准确把握绿洲化与荒漠化发展变化的特征与规律,探讨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对防治荒漠化和促进绿洲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且末绿洲为研究区,应用3S技术,通过重建1965至2013年间10个典型时期(1965、1972、1979、1990、1998、2002、2006、2009、2011、2013)且末绿洲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库,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获取绿洲退缩与扩张、绿洲化区域差异以及绿洲景观格局变化等指标数据,分析且末绿洲近48年间时空格局变化的特征与规律,并结合实地调查、统计和文献资料,揭示绿洲动态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因素,并运用基于SD和CLUE-S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预测了2025年车尔臣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状况。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相关结论包括:(1)在RS和GIS软件支持下,基于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法,通过大量的试验,对且末绿洲1965、1972、1979、1990、1998、2002、2006、2009、2011年和2013年遥感影像图进行分类,得到且末绿洲10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并通过精度检验。(2)建立且末绿洲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库,对且末绿洲时空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且末绿洲主要在车尔臣河及其支流向外延伸,近48年来且末绿洲面积呈现波动型增加趋势。绿洲面积由1965年的51820.34 hm2缓慢增加到2002年的62543.41 hm2,2013年绿洲面积迅速扩张到103502.06 hm2,绿洲面积48年间增加了49.93%。1965-2002年为绿洲化阶段,绿洲耕地面积较缓慢扩大,其原因是人口的迅速增加,人类开发活动加剧。2002-2013年为绿洲的城镇化、工业化阶段,绿洲面积不断快速扩张,在该阶段,虽然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增长都进入较快速的时期,但且末绿洲城镇化速度加快,小工业不断兴起并发展,所以导致绿洲规模的不断扩张。(3)且末绿洲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1965-1972年、1998-2002年和2006-2009年绿洲处于萎缩状态,其他时间段均处于扩张状态。不同时期各子区域的绿洲变化亦不相同,以莫勒切河绿洲最为剧烈,其次是车尔臣河绿洲,喀拉米兰河绿洲最弱。绿洲在扩张过程中呈现出景观斑块的分散-融合-扩张的变化过程。(4)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绿洲变化的驱动力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这些影响因素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共同影响绿洲面积的扩张与变化。其中,农业生产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的综合作用加速了且末绿洲面积的变化。绿洲盐碱化问题的加重直接遏制了天然植被的生长,使天然植被的面积越来越少,人类以取暖为目的的滥伐滥砍活动使绿洲的景观不断发生变化,荒漠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另外,人类在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不断地开荒撂荒活动导致的且末绿洲的水土流失也是威胁绿洲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5)基于以上影响且末绿洲时空变化的原因分析,收集相关数据对且末绿洲的主要部分,即车尔臣河流域绿洲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到2025年,绿洲呈现出显着增加的趋势。从总体上看,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依靠对未利用地、草地和林地的开发,未利用地转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是总体趋势。总之,对于且末绿洲来说,以绿洲的不断扩张为背景,绿洲外围环境的恶化、绿洲-荒漠交错带的消失是影响绿洲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且末绿洲目前处于亚稳定状态,绿洲内仍然有大量肥沃的土地资源,但是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短缺和利用失衡,绿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调整绿洲内部结构,实现资源较合理的空间配置,减少盐碱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是维持绿洲稳定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绿洲开发亟待解决的决定性问题。

程钢[8](2013)在《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石河子垦区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部,过去60年的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是天山北麓乃至整个新疆绿洲发展的缩影。60年间,垦区在一片荒漠和天然绿洲中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农业区,发展成为一个南接天山、北达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大型绿洲经济带,成为建国后新疆后开垦建设的最大的新绿洲之一。期间,玛纳斯河流域水土资源得到全面开发,垦荒者们从内陆地区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引进了优良生物物种,较显着地改变了流域的生物结构,与开发前相比,总生物量大大增加,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农业开发的进行,石河子绿洲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片荒漠和荒漠草原被开发成为耕地,人工绿洲替代了广袤的荒漠和天然绿洲,过去分散的古老绿洲斑块联结成片,绿洲面积大幅扩张;与此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方式,绿洲外缘也出现了荒漠化的趋势,并带来了盐渍化、尾闾湖干涸、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污染、湿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开发改变了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耕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不同程度地增加,林地先减少后增加,总体保持平衡,牧草地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结构改变引起系统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58-2010年间,石河子绿洲生态功能明显改善,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14.64亿元增加到26.18亿元,52年间增加了78.81%,各项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也呈不同程度的增加,总趋势持续上升。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石河子绿洲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但总体上却呈下降趋势,目前已接近临界,绿洲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迫在眉睫。研究发现,过去60年来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主要是基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是绿洲存在和演变的关键因素,其利用方式和水平决定了绿洲农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但就绿洲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几近极限,今后该区绿洲农业开发的方向应该是:在进一步完善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绿洲农业生产结构与产业布局,增粮减棉,扩草兴牧,扩园植林,促进农牧结合,优化绿洲土地利用,实现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农业开发顺利进行,提出以下措施:创新农地制度,保障生态用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绿洲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协调兵地关系,实现垦区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宋国慧[9](2012)在《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及植被生态演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降水稀少的干旱荒漠区,是维系荒漠区天然植被生态平衡的重要部分。因而,深入探讨地下水生态系统变化与天然植被生态演替之间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干旱荒漠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植被生态环境退化,土地沙漠化加剧。究其原因,除了地质构造变动、全球气候条件变化外,与地下水系统变化密切相关。例如我国西北的干旱荒漠区,从地理空间格局看,具有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的特殊地理空间格局。其中,大型内流盆地主要包括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以及吉兰泰—河套盆地等。由于气候极端干旱,盆地内呈现出典型的荒漠景观,然而盆地周边都有高山峻岭分布,如着名的祁连山、天山、昆仑山、贺兰山、阴山等,这些山脉在区域上成为干旱地区大气中水分凝聚中心,降水量相对较大,为风沙覆盖的山前洪积平原和湖积盆地地下水提供了重来的补给来源。所以说,在沙漠湖盆区,尽管生态环境恶劣,但是在地下水浅埋的风沙覆盖盐湖附近仍然生长着许多天然植被,它们对于维护该地区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沙漠湖盆区为研究对象,依托SEE生态协会资助项目:“乌兰布和沙漠地下水资源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以乌兰布和沙漠覆盖的吉兰泰湖盆地区为例,综合运用理论分析、野外调查、室内试验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区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开展了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及植被生态演替机制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1作者重新界定了地下水生态系统定义,认为地下水生态系统,是指地下水系统及与地下水有依赖关系的生态系统,包括地下水系统及地下水生植物系统。地下水系统主要包括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结构系统以及地下水系统生物。地下水生植物系统是指直接或者间接依赖地下水生存的植物系统。2研究了在地下水位上升和下降条件下,地下水系统对沙漠植被生态系统的制约作用和沙漠植被生态系统对地下水系统变化的适应机制。3从水分垂直循环角度分析了地下水、毛细带水与土壤水转化关系及沙漠凝结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及生态意义,认为在沙漠覆盖湖盆区地下水较为丰富,水位埋深浅,风沙土毛细作用强烈,潜水面之上普遍存在着毛细水带。毛细带水与大气水、植物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一起构成沙漠湖盆区独特的沙漠水文生态系统,并在其中起着联结纽带作用,是干旱区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地下水系统动态、毛细水上升特性等决定了西北沙漠湖盆区土壤水分补给状况,进而控制沙漠植被种群的分布格局,影响着所存在植被的稳定性及演替趋势。而温度场的动态是影响潜水、毛细水、土壤水分转化的关键因素。4明确了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水位的概念,认为生态水位是指能够满足生态环境的要求、不致发生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问题,能维持非地带性自然植被生长所需水分的浅层地下水埋藏深度。它是满足植物生态环境需要,受土壤毛细性质影响,具有时间、空间动态变化规律的一个区间。提出了适合于地下水生植物的最佳地下水生态环境的地下水位埋深。即:最佳地下水埋深=根系深度+毛细上升高度。5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是植被衰退的主要原因。盆地潜水除了蒸发排泄外,吉兰泰镇工业、生活用水井的地下水开采,查哈尔滩农业灌溉井的地下水开采成为主要人工排泄方式。在乌兰布和沙漠吉兰泰盆地地下水系统中,由盆地边缘到湖盆内部潜水埋深逐渐变浅,变化范围为0.23-9.47m。从1984年到2010年,研究区内查哈尔滩绿洲灌区农业用水量持续增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潜水位总共下降了6m到10m,平均每年下降0.27m到0.45m,承压水位年均降幅为0.20m,年变幅为1.50m-2.75m,吉兰泰盐湖以北现在水位已经下降到10-15m,自流泉消失,地下水生植被衰亡。6毛细水上升特性具有植被生态学意义。在植物生长阶段,如果植物根系能够探及毛细水带,则植物生长就能免受水分胁迫。地下水位下降,毛细带降低,植被获取水分减少,会导致水分胁迫。在研究区,风砂土下覆湖相红粘土毛细上升高度为3.1-4.2m。风沙土毛细上升理论最大高度为0.63-1.66m。7在乌兰布和沙漠吉兰泰湖盆区,天然植被群落可归纳为梭梭林、沙冬青灌丛、白刺灌丛、柠条灌丛、盐爪爪灌丛、红砂—珍珠灌丛和沙蒿灌丛等7种类型。典型依赖地下水生存的非地带性荒漠植物群落有天然梭梭次生林、沙冬青、白刺、盐爪爪、柠条等群落。它们对于维护该地区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8从湖盆中心到外围的风成沙丘地,地下水生植物呈有规律的环带状分布。依次为水生芦苇,马蔺、盐爪爪、芨芨草,沙冬青、梭梭,白刺。在不同的地貌单元,植物生长状态和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略有不同。在吉兰泰湖盆边缘地带,地下水埋深大于3m,植被覆盖度小于15%,梭梭群落覆盖度随着地下水埋深加大而减小;在吉兰泰湖盆内部,地下水埋深小于3m,植被覆盖度大于15%,梭梭群落覆盖度也随着地下水埋深加大而减小;而大于10m埋深,无梭梭出现;在沙丘间洼地,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1.2m,梭梭分布稀少,覆盖度很小。9浅层地下水及毛细水是土壤湿层的主要水分来源,土壤湿层的存在,有利于植物在春季生长期内适应水分胁迫。通过研究区土壤剖面含水率测定结果分析认为,土壤剖面从地面往下40-80cm处为含水率相对较高的土壤湿层。根据吉兰泰气象站气温、地温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及季节冻土数据,进一步探讨了温度场及季节冻土作用下水汽运移对土壤水分补给机理,认为温度场的动态是影响地下潜水、毛细水、土壤水分转化的关键因素。10根据研究区地下水生植物梭梭与白刺这两种典型沙生植被生长区的毛细上升高度分析得到了研究区最佳地下水埋深为1.6-4.7m,在此地下水埋深范围内毛细水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水分,植物生长良好,植物生态系统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下降至10m以下时,研究区以地下水为生的灌木退化、衰败,以降水为水分来源的超旱生灌木和草类植物种类占据群落主体。11在沙漠湖盆区,虽然生态环境恶劣,但是在地下水浅埋的风沙覆盖盐湖附近仍然生长着许多天然植被。针对沙漠湖盆区退化的植被生态系统,提出了基于重视恢复植物种类的选择,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沙漠区生态环境的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具体措施与建议:1)以种植白刺、梭梭为主,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防风固沙的防护林体系;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施退耕还草,发展生态畜牧业和节水农业;3)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优先考虑沙漠区生态环境用水;4)建立地下水和植被生态的监测系统。预期研究成果将对乌兰布和沙漠生态保护和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同时对其它沙漠湖盆地区水文生态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依丽米古丽·阿不力孜[10](2012)在《沙漠干旱地区的人类文化适应研究 ——以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维吾尔族人为例》文中指出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生态人类学最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生态人类学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对特定环境适应的产物。本文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生态人类学、民俗学及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干旱地区的文化生态适应,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从世界范围来看,陆地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目前,许多半干旱地区正逐步成为干旱地区,结果旱情就引起了一系列的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社会问题。导致许多人畜死亡的萨赫勒危机是其典型的例子。因此,如今干旱地区的生态状况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对干旱地区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干旱地区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研究的地点是作为中国最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疆。绿洲是人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存空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和腹地的绿洲成为维吾尔族的主要生存空间。维吾尔族人在适应所处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通过强烈的适应能力,创造了内陆沙漠干旱区所特有的绿洲农耕文化。本文以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为例,将达里雅博依维吾尔族人的社会文化放在20世纪初至今的动态的历史过程中,以生态人类学、民族学、生态民俗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主位和客位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达里雅博依人的干旱地区沙漠绿洲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进行历时性的纵向梳理,并在共时性的背景下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在此过程中,阐述达里雅博依人文化的形成及变迁,并反思文化未来走向。与此同时,试图总结干旱地区沙漠绿洲文化的产生、特点及其生存问题。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分七章,其中正文五章。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选题目的和意义、相关理论与学术史的回顾、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等。第二章作为本论题的铺垫部分,在有关研究成果、历史文献以及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达里雅博依人独特的绿洲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强调了达里雅博依人生存环境条件恶劣,生态区位偏僻,地广人稀,社会环境相对封闭等特殊性。第三章立足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叙述了达里雅博依人的生计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指出畜牧生产方式是达里雅博依人对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所作的一种文化选择。第四章以饮食、服饰、居住、工具等物质文化层面为研究重点,从生态人类学和生态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沙漠生态环境和畜牧生产方式下的达里雅博依人的物质文化所透露出的人与环境互动关系进行了较全面的文化阐释,并指出达里雅博依人所处恶劣的沙漠环境的适应使达里雅博依人的沙漠绿洲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地域性和简单性特点。第五章将达里雅博依人的风俗习惯、地方性知识、自然生态观以及民族性格等作为研究重点,探讨了达里雅博依人精神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指出,简朴的风俗习惯,以合作和互助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传统生态知识体系及“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态观等是他们对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的文化适应的另一重要层面。第六章以相关文化适应和文化变迁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和个案分析,探讨上世纪80年代后的生态环境变化和社会环境转变的语境下,达里雅博依人所做出的文化调适。同时指出,环境变迁是导致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因之一。第七章是结论部分。本章首先透过达里雅博依人面临的生态危机与生态移民实践,对达里雅博依人的绿洲文化与环境关系的未来趋势进行相应的反思,从而提出了促进达里雅博依人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再者,透过本个案研究,对干旱地区沙漠绿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本文最后指出,沙漠绿洲文化是绿洲居民积极适应所处特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结果;沙漠绿洲文化具有地域性、简单性和脆弱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对特干旱区环境的特殊适应过程中形成的;极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使沙漠绿洲文化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和对环境的依赖性,这种文化总是容易受到干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支配。因此,一旦生态环境恶化,沙漠绿洲文化的生存危机都是难以避免的。在干旱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极为脆弱的。这一点在西部大开发和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绿洲演变及生态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绿洲演变及生态平衡(论文提纲范文)

(1)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系统特征和生态环境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气象条件概况
    2.3 流域水系概况
    2.4 地形地貌概况
    2.5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2.6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地下水系统特征分析
    3.1 重要控水地质构造
    3.2 地层岩性
    3.3 地下水系统划分
    3.4 平原区第四系含水层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水系统均衡计算分析
    4.1 研究中的辩证法应用
    4.2 研究尺度选择
    4.3 均衡计算单元
    4.4 地下水均衡法
    4.5 地下水均衡计算
    4.6 水均衡分析
    4.7 地下水资源量
第5章 基于水质考量的地下水系统功能区评价
    5.1 地下水系统质量评价
    5.2 地下水系统功能区划分
    5.3 超采区划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遥感解译的生态环境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6.1 数据与预处理
    6.2 生态地貌遥感解译分析
    6.3 超采区划定复核
    6.4 盐渍化程度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典型区域地下水系统生态策略
    7.1 模拟范围
    7.2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
    7.3 数学建模
    7.4 数值方法
    7.5 参数选用
    7.6 模型参数率定
    7.7 模拟结果和预测分析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新疆沙雅县绿洲发展适宜规模的评价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绿洲适宜规模的研究进展
        1.2.2 绿洲演变驱动力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区概况
        2.2.1 自然环境概况
        2.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3章 沙雅县绿洲的变化分析
    3.1 沙雅县绿洲的规模变化分析
        3.1.1 沙雅县绿洲的遥感影像分类
        3.1.2 沙雅县绿洲的规模变化
    3.2 沙雅县绿洲社会经济的变化分析
        3.2.1 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
        3.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2.3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3.3 研究小结
第4章 沙雅县绿洲规模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4.1 自然因素对沙雅县绿洲规模变化的影响
    4.2 人文社会经济因素对绿洲规模变化的影响
    4.3 沙雅县绿洲规模变化驱动因子的定量分析
    4.4 沙雅县绿洲的规模变化驱动力综合分析
第5章 沙雅县绿洲发展适宜规模的评价
    5.1 干旱区绿洲发展规模适宜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5.1.1 协调度指数的计算
        5.1.2 统计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5.1.3 适宜度等级的判定标准
    5.2 沙雅县绿洲规模的适宜度评价
        5.2.1 指标选取与权重的确定
        5.2.2 权重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5.2.3 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5.2.4 适宜度评价
    5.3 研究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新疆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1.2.2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1.2.3 生态需水研究
        1.2.4 克里雅河生态环境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
        2.3.1 气温
        2.3.2 降水
        2.3.3 蒸发
    2.4 水资源
    2.5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3.1 数据与方法
        3.1.1 数据获取与处理
        3.1.2 研究方法
    3.2 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
        3.2.1 上游LUCC变化
        3.2.2 中游LUCC变化
        3.2.3 下游LUCC变化
        3.2.4 以河道为中心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
    3.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3.3.1 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3.3.2 中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3.3.3 下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3.3.4 上、中、下游LUCC变化相关性
    3.4 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3.4.1 上游景观格局变化
        3.4.2 中游景观格局变化
        3.4.3 下游景观格局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植被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
        4.1.1 研究方法
        4.1.2 数据
    4.2 流域气候变化
        4.2.1 气温变化特征
        4.2.2 降水量变化特征
        4.2.3 潜在蒸散量变化
    4.3 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4.3.1 径流变化
        4.3.2 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4.4 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4.4.1 NDVI变化特征
        4.4.2 流域尺度气候要素与NDVI的相关性
        4.4.3 径流与NDVI的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克里雅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与需水分析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
    5.2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计算结果
        5.2.1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时间变化特征
        5.2.2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空间分布特征
        5.2.3 流域景观格局与天然植被生态需水变化关系
    5.3 农业需水量分析与预测
        5.3.1 农业种植结构演变特征
        5.3.2 主要农作物需水量变化
        5.3.3 农业需水量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5.3.4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需水量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克里雅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及适宜发展规模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
    6.2 克里雅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2.1 克里雅河流域各业需水量
        6.2.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3 基于水热平衡原理的绿洲适宜发展规模
        6.3.1 绿洲稳定度及适宜发展规模评价
        6.3.2 绿洲适宜发展规模预测
    6.4 克里雅河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对策与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清代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开发及生态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选题的理论依据
        1.2.1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1.2.2 唐纳德·休斯的环境史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古籍与地方志
        1.3.2 新疆农业开发与人口研究
        1.3.3 绿洲农业研究
        1.3.4 塔里木河水系变迁及流域用水制度
        1.3.5 新疆环境变迁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二章 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与开发历程
    2.1 塔里木河水系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
    2.2 塔里木河水系流域的绿洲农业
    2.3 清以前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历程
        2.3.1 上古至秦汉时期的农业开发
        2.3.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农业开发
        2.3.3 明清之际的的农业开发
第三章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地区的农业开发方式
    3.1 清代南疆地区的农业政策
        3.1.1“重北轻南”与民族隔离下的农业政策
        3.1.2 南疆弛禁与“南北并重”的政策调整
        3.1.3 新疆置省后的农业政策
    3.2 开发组织模式
        3.2.1 农业管理体系与组织模式
        3.2.2 土地所有权与土地关系
    3.3 农业开发的技术体系
        3.3.1 农产品种类及种植结构的变化
        3.3.2 耕种技术的发展
        3.3.3 农田水利技术的更新
    3.4 农田水利工程修筑阶段性发展历程
        3.4.1 农田水利管理制度
        3.4.2 农业恢复期水利设施建设的继续发展
        3.4.3 农业兴垦期水利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
        3.4.4 农业深化发展期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的高潮期
第四章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及人口增殖
    4.1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地区的土地垦殖
        4.1.1 乾隆中期至道光初期恢复与初步发展时期(1659-1828 年)
        4.1.2 道光初年至光绪初期的兴垦时期(1828-1884 年)
        4.1.3 光绪建省后的深化发展时期(1884-1911 年)
    4.2 清代南疆农业政策调整对农业开发规模的影响——以和阗为例
        4.2.1 回汉隔离政策与和阗农业的恢复
        4.2.2 南疆弛禁与和阗农业缓慢发展
        4.2.3 新疆置省与和阗农业的迅速发展
    4.3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人口的增殖
第五章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的生态影响
    5.1 农业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
        5.1.1 塔里木河流域水系与绿洲
        5.1.2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争水矛盾的频发
        5.1.3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规则的细化
    5.2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多重影响
    5.3 清末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对动植物资源的影响
        5.3.1 农业开发对植被的影响
        5.3.2 农业开发对动物的影响——以新疆虎为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绿洲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绿洲适宜规模研究 ——以于田绿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绿洲自组织的研究进展
        1.2.2 绿洲适宜规模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于田绿洲与于田县
    2.2 地形与地貌
    2.3 气候状况
        2.3.1 日照条件
        2.3.2 气温
        2.3.3 降水
        2.3.4 风速与蒸发
    2.4 水文与水资源
        2.4.1 河流
        2.4.2 湖泊与冰川
        2.4.3 泉水与地下水
    2.5 土壤与植被
    2.6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7 于田绿洲实地调研
第三章于田绿洲的演变分析
    3.1 于田绿洲的规模演变分析
        3.1.1 于田绿洲的遥感影像分类
        3.1.2 于田绿洲的规模变化
    3.2 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变分析
        3.2.1 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
        3.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2.3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3.3 研究小结
第四章 于田绿洲规模演变驱动因子分析
    4.1 于田绿洲规模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自然影响因素分析
        4.1.2 人文影响因素分析
    4.2 于田绿洲规模演变驱动因子的定量分析
        4.2.1 建立指标体系
        4.2.2 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4.2.3 各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4.3 研究小结
第五章 于田绿洲的适宜规模研究
    5.1 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1 构建评价的指标体系
        5.1.2 指标权重的确定和评价方法
    5.2 评价结果及分析
        5.2.1 各系统不同指标的权重值分析
        5.2.2 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效益评价分析
        5.2.3 绿洲规模演变适宜程度评价分析
    5.3 研究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气候变化下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绿洲的形成与演变
        1.2.2 绿洲水土资源的开发和拓展
        1.2.3 绿洲适宜规模和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疆渭干河绿洲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
        2.2.1 地形与地貌
        2.2.2 气候
        2.2.3 水文与水资源
        2.2.4 土壤
        2.2.5 植被
    2.3 社会经济状况
        2.3.1 人口与民族
        2.3.2 城镇化进程与发展
        2.3.3 国民生产总值
        2.3.4 交通运输
        2.3.5 文化与旅游
第3章 渭干河绿洲耕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3.1 数据与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耕地变化的时序特征分析
        3.2.2 耕地变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3.2.3 驱动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渭干河流域绿洲地表径流量变化及预测
    4.1 数据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渭干河流域径流的年内变化特征
        4.2.2 渭干河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4.2.3 气象因素变化分析
        4.2.4 未来径流量的预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渭干河流域绿洲耗水量变化与预测
    5.1 数据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绿洲非植被耗水变化特征
        5.2.2 绿洲植被耗水变化特征
        5.2.3 耗水总量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渭干河流域绿洲发展规模与水土资源潜力分析
    6.1 渭干河绿洲适宜规模模型建立
    6.2 渭干河绿洲现阶段适宜规模面积计算
    6.3 渭干河流域绿洲水土资源利用潜力
        6.3.1 水资源利用潜力
        6.3.2 土地资源利用潜力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渭干河流域绿洲未来适宜规模预测及发展策略
    7.1 人为调控下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
    7.2 渭干河流域绿洲规模和耕地面积的黄线、红线与最小值
    7.3 水资源约束下的渭干河流域绿洲未来发展策略
        7.3.1 合理调控人口增长,提升居民文化素质
        7.3.2 推广节水农业工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7.3.3 建设优化水利工程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7.3.4 科学调整水资源分配,促进绿洲城市化进程平稳进行
        7.3.5 发展地方特色的节水型新型工业
        7.3.6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渭干河流域绿洲耕地变化特征及驱动力
        8.1.2 渭干河流域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8.1.3 渭干河流域绿洲耗水量特征
        8.1.4 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和耕地适宜面积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且末绿洲时空变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绿洲、绿洲化与荒漠化概念和内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论文框架
2 研究区概况
    2.1 且末县概况
    2.2 自然环境
    2.3 研究区社会经济状况
3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3.2 绿洲时空变化过程分析方法
4 绿洲时空变化过程分析
    4.1 绿洲时空变化分析
    4.2 绿洲数量变化分析
    4.3 绿洲退缩与扩张分析
    4.4 绿洲化区域差异分析
    4.5 绿洲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5 绿洲时空变化的驱动机制
    5.1 绿洲变化驱动力辨识
    5.2 自然因素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3 人文因素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4 绿洲变化驱动力定量分析
    5.5 且末绿洲扩张及其环境响应
6 基于CLUE-S的且末绿洲土地利用变化预测——以车尔臣河流域绿洲为例
    6.1 CLUE-S模型参数设定
    6.2 AUTO-LOGISTIC回归结果
    6.3 车尔臣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6.4 车尔臣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之点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绿洲与绿洲农业研究
        1.3.2 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1.3.3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系统论
    2.2 农业生态学
    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2.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3.2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
        2.3.3 生态系统服务的特性
        2.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构成
        2.3.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2.4 公共物品、外部性和市场失灵
        2.4.1 公共物品
        2.4.2 外部性
        2.4.3 市场失灵
第三章 石河子垦区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特征
    3.1 石河子垦区地形地貌特征
    3.2 石河子垦区水资源特征
    3.3 石河子垦区气候条件及特征
    3.4 石河子垦区生物资源概况
第四章 石河子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4.1 历史时期新疆屯垦及石河子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况
        4.1.1 汉代—新疆屯垦的肇始
        4.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屯垦的持续
        4.1.3 隋代—新疆屯垦的维持
        4.1.4 唐代—新疆屯垦的兴盛和古石河子地区屯垦的开启
        4.1.5 五代和两宋时期玛纳斯河流域的社会生产形态
        4.1.6 元代屯垦与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生产
        4.1.7 明代—新疆屯垦活动的消寂
        4.1.8 清代石河子地区的农业开发
        4.1.9 民国时期石河子地区的农业开发
    4.2 建国后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
        4.2.1 创办军垦农场(1950—1954)
        4.2.2 国营农场发展壮大(1955—1966)
        4.2.3 停滞徘徊阶段(1967—1975 年):“文化大革命”中的农业开发
        4.2.4 兵团撤销(1975 年 4 月—1981 年 12 月)
        4.2.5 稳步发展时期(1982 年至今)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变
    5.1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演变
        5.1.1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耕地的发展演变
        5.1.2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水资源利用演变
    5.2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变
        5.2.1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垦区绿洲产业结构演变
        5.2.2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产业结构演变
        5.2.3 石河子垦区绿洲种植业生产结构与作物种群结构演变
        5.2.4 石河子垦区畜牧业生产结构与畜群结构演变
        5.2.5 石河子垦区林业生产结构演变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的生态效应
    6.1 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规律
        6.1.1 人工绿洲替代天然绿洲
        6.1.2 人工绿洲替代荒漠、戈壁
        6.1.3 沙漠替代人工绿洲
    6.2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的生态效应
        6.2.1 土壤次生盐渍化
        6.2.2 水源过度利用,河流断流,尾闾湖干涸
        6.2.3 野生动植物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
        6.2.4 土地污染
        6.2.5 湿地减少
        6.2.6 水土流失加剧
        6.2.7 草场退化
        6.2.8 森林面积缩小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演变
    7.1 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
    7.2 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7.2.1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
        7.2.2 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分析
        7.2.3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
        7.2.4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7.3 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
    7.4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7.4.1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
        7.4.2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
        7.4.3 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
        7.4.4 敏感性分析
    7.5 石河子绿洲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布局及保障措施
    8.1 石河子绿洲生态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农业开发方向
    8.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布局
        8.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的基本原则
        8.2.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布局
    8.3 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保障措施
        8.3.1 创新农地制度,改善生态环境
        8.3.2 保障生态用水,维护绿洲生态平衡
        8.3.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8.3.4 创新绿洲农业技术体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8.3.5 构建绿色 GDP 核算体系,推进资源合理利用
        8.3.6 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保护资源合理利用
        8.3.7 协调兵地关系,优化资源配置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今后研究的展望
    9.1 本文研究结论
    9.2 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9)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及植被生态演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干旱区地下水生态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位与植被生态
        1.2.2 地下水矿化度与植被生态
        1.2.3 土壤含水量、含盐量与植被生态
        1.2.4 地下水位与植被生长模拟研究
    1.3 乌兰布和沙漠覆盖的吉兰泰盆地区地下水与植被生态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
    2.1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组成
        2.1.1 地下水生态系统
        2.1.2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系统
        2.1.3 干旱区地下水生植物系统
        2.1.4 干旱区地下水系统生物
    2.2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的确定原则及目标
        2.2.1 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的内涵
        2.2.2 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因子确定原则
        2.2.3 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因子确定的目标
    2.3 包气带子系统水分的垂直循环与植被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
        2.3.1 土壤水与植被
        2.3.2 毛细水与植被
        2.3.3 包气带岩性与毛细水上升特性
        2.3.4 凝结水与植被
        2.3.5 土壤盐分与植被
    2.4 潜水子系统与植被生态系统相互制约机制研究
        2.4.1 潜水水位动态与植被
        2.4.2 地下水生态水位埋深
        2.4.3 地下水对土壤水补给机理研究
        2.4.4 地下水质与土壤盐分、植被之间关系
    2.5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植物
        2.5.1 地下水生植物物种
        2.5.2 地下水生植物系统与潜水水位动态的协调反馈机制
    2.6 地下水位埋深与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植物动态演替模型
        2.6.1 生态承载力与地下水位埋深之间的关系
        2.6.2 植被—地下水位动态耦合模型
        2.6.3 几种可能的植被演替方案
    2.7 地下水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2.8 沙漠湖盆区退化植被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措施的提出
第三章 案例区自然地理概况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3.1 自然地理
        3.1.1 地理位置
        3.1.3 人口社会经济
        3.1.4 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
    3.2 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主要地下水生态问题
        3.2.1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3.2.2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2.3 荒漠化加剧,沙尘暴频发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系统特征
    4.1 区域地质
        4.1.1 地层
        4.1.2 构造
    4.2 气象与水文条件
    4.3 研究区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补、径、排条件
        4.3.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
        4.3.2 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4 研究区地下水动态特征
        4.4.1 观测井的布设
        4.4.2 地下水动态特征
    4.5 研究区潜水水位动态主要驱动因子分析
        4.5.1 大气降水、蒸发等气象因子分析
        4.5.2 承压含水层的越流补给
        4.5.3 地下水的开采
        4.5.4 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关系的人为改变
    4.6 潜水埋深与植被
    4.7 研究区最佳地下水环境及地下水生态水位
    4.8 潜水水质与植被
        4.8.1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
        4.8.2 地下水水质与植被立地条件
    4.9 地下水子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 研究区包气带系统特征
    5.1 地形地貌特征
    5.2 土壤类型及分布
    5.3 毛细水上升特性研究
        5.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5.4.1 研究材料与方法
        5.4.2 研究区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5.5 土壤水分分布与毛细上升特性、浅层地下水关系
        5.5.1 土壤水与毛细上升特性、潜水埋深的关系
        5.5.2 温度场动态变化条件下地下水对土壤水的补给
    5.6 土壤盐分与植被
        5.6.1 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5.6.2 土壤盐分与植被之间关系
    5.7 包气带子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六章 研究区地下水生植物系统特征
    6.1 研究区植被群落研究方法
    6.2 研究区天然植被类型、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
        6.2.1 研究区天然植被类型
        6.2.2 研究区天然植物空间分布格局
    6.3 研究区地下水生植物物种及其根系分布特征
    6.4 研究区植物根系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
    6.5 地下水生植物子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七章 研究区最佳地下水生态环境及地下水生植物演替趋势
    7.1 研究区最佳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阈值
    7.2 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体系
    7.3 地下水生植物演替趋势
        7.3.1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植物空间演替趋势
        7.3.2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植物时间演替趋势
第八章 退化植被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措施研究
    8.1 重视恢复植物种类的选择,以种植白刺、梭梭为主,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防风固沙的防护林体系
    8.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施退耕还草,发展生态畜牧业和节水农业
    8.3 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优先考虑沙漠区生态环境用水
        8.3.1 沙漠绿洲灌区的地下水资源利用
        8.3.2 吉兰泰工业区地下水资源利用
        8.3.3 沙漠牧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
    8.4 建立地下水和植被生态的监测系统
结论及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照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成果
致谢

(10)沙漠干旱地区的人类文化适应研究 ——以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维吾尔族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一、国外生态人类学及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生态人类学及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
        三、与本文相关的其他理论观点
        四、达里雅博依人及其文化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特殊环境中的达里雅博依人
    第一节 沙漠绿洲的生态环境
        一、地理、地质条件
        二、气候、水文
        三、自然资源
        四、自然灾害
        五、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
    第二节 达里雅博依人及其历史
        一、达里雅博依人的来源
        二、种族、语言
        三、人口状况
    第三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社会环境
        一、历史沿革
        二、达里雅博依人周边的人群
        三、社会环境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漠环境与生计策略
    第一节 独特的沙漠畜牧业
        一、沙漠植物、牲畜与人
        二、畜牧业生产的周期性
        三、家畜管理
    第二节 辅助生计:狩猎采集、贸易交换
        一、狩猎采集
        二、物物交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质生活的文化解读
    第一节 饮食与生计、环境
        一、水井:沙漠中的饮水
        二、自然简朴的饮食习俗
        三、沙漠气候与食物存储
        四、食物与营养的适应
    第二节 服饰文化及其生态特征
    第三节 居住文化与环境
        一、住所选址:沿河而居
        二、居住模式与畜牧生计
        三、民居的生态设计
    第四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工具文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神生活的文化透视
    第一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社会习俗
        一、婚姻家庭
        二、社会交往:合作与互助
        三、沙漠中的丧葬
    第二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地方性知识
        一、胡杨文化
        二、有关沙漠环境的知识
        三、疾病与民间医学知识
    第三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生态观
    第四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心理性格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变迁:环境演变与文化调适
    第一节 达里雅博依人生存环境的变化
        一、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社会环境的变迁:达里雅博依乡的建立
    第二节 生计方式的调适
        一、传统生计方式的变化
        二、新的辅助生计方式的出现
    第二节 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从骆驼到摩托
        二、饮食文化的变迁
        三、居住习俗的变迁
    第四节 精神文化的变迁
        一、婚姻习俗的变迁
        二、对其他社会群体的适应
        三、价值观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文化、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达里雅博依人还能适应塔克拉玛干沙漠多久
        一、绿洲沙漠化:达里雅博依人面临的环境危机
        二、生态移民:克里雅河下游文明会再次被黄沙埋没吗
        三、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化与环境关系的人类学思考
        一、沙漠绿洲文化:干旱地区中的特殊生态适应
        二、沙漠绿洲文化的生态特征
        三、沙漠绿洲文化的生存与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绿洲演变及生态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 [1]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系统特征和生态环境演化分析[D]. 王博. 新疆农业大学, 2021(02)
  • [2]新疆沙雅县绿洲发展适宜规模的评价与控制[D]. 布威艾加尔·买合买提. 新疆大学, 2020(07)
  • [3]新疆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可持续性研究[D]. 祖拜代·木依布拉. 中央民族大学, 2019(04)
  • [4]清代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开发及生态影响研究[D]. 邓一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1)
  • [5]基于绿洲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绿洲适宜规模研究 ——以于田绿洲为例[D]. 姚一平. 新疆大学, 2016(02)
  • [6]气候变化下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研究[D]. 秦鹏.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7]且末绿洲时空变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 阿不都克依木·阿布力孜. 中国矿业大学, 2016(12)
  • [8]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D]. 程钢. 石河子大学, 2013(01)
  • [9]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及植被生态演替机制研究[D]. 宋国慧. 长安大学, 2012(05)
  • [10]沙漠干旱地区的人类文化适应研究 ——以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维吾尔族人为例[D]. 依丽米古丽·阿不力孜.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绿洲演化与生态平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