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倩
上海市同济医院心内科200070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中的患者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而观察组中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对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中的患者在术后6h、12h以及24h时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的患者;观察组中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中的36.67%;观察组中患者在健康、睡眠质量以及社会参与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中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受到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与研究意义。
【关键词】循证护理;常规护理;冠心病患者;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207-02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这跟人们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直接的关系。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较为新型的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明显,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与此同时对围术期的护理也不容忽视,为提高护理水平、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和护理思维,减少冠心病带给患者的伤害[1],本文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循证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其中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在40-74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59.8±2.2)岁,患者的病程在1-5年之间不等,平均病程为(2.8±1.2)年;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在39-74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58.8±1.8)岁,患者的病程在1-7年之间不等,平均病程为(3.0±0.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中的患者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患者进行血压、血脂、心率等指标的监测;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循证护理模式:第一,成立护理小组,由1名主管护师与4名护师组成,其中主管护师为组长;第二,护理人员在术前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并进行评估,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家庭状况以及性格特征等,根据所评估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术前健康教育;第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其自身病情而制定合理、科学的护理方案,必要时对每一位患者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第四,心理护理,对患者出现的抑郁、焦虑等消极的心理进行及时的疏导;第五,根据患者身体的恢复情况,制定相适应的锻炼计划,适当的运动不仅仅有利于患者身体的康复,更有利于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
1.3观察指标
观察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的伤口疼痛水平、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1.4评价指标
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者的疼痛水平进行评分;同时根据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
1.5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取%表示,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伤口疼痛水平比较
观察组中的患者在术后6h、12h以及24h时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分)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比
观察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中的3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6,P<0.05)
2.3护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中的患者经过循证护理后,在健康情况、睡眠质量以及社会参与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中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2所示。
表2护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讨论
根据相关资料可知,冠心病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且患者易反复,所以对其治疗面临一定的困难[3]。冠心病会导致患者心肌缺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目前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为了使治疗更加顺利、高效、安全,应用相适应的护理方法进行围术期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循证护理是随着循证医学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护理方法,根据循证医学思维,循证护理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利用最新、最有效、最可靠的技术手段,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需求。该方法是对常规护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激发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利于对患者实施预见性的护理操作,使护理更加全面与有效[4]。
由上述结果可知,经过相应的护理后,观察组中的患者在术后6h、12h以及24h时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的患者;观察组中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中的36.67%;观察组中患者在健康情况、睡眠质量以及社会参与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中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医护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与责任心,对患者的个人资料进行仔细分析与评估,为下一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奠定基础,一般患者在围术期的心理波动较大,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的心态,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详细介绍病情、手术的过程及手术的安全性,并向即将手术的患者列举以往成功手术并康复的病例,以树立患者的信心。总之,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要有十足的耐心。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降低率患者伤口疼痛的程度、减低了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与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文贵芳,杨德英,刘海霞,林沙沙.循证护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2):127-128.
[2]郝光红.循证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4):129-130.
[3]陈伟泽.循证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0):261-262.
[4]郭宏丽,郭霏,邢乃姣.循证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5):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