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不平等论文-朱建军

消费不平等论文-朱建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消费不平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不平等

消费不平等论文文献综述

朱建军[1](2019)在《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不平等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经济增长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分配的角度来看,这种经济增长却不是均衡的。2003年至今,我国基尼系数一直处于国际社会公认的社会贫富差距"警戒线"以上水平,且居高不下。本文认为,收入和财富分配的恶化会危及社会的稳定,从而大大增加经济运行的成本,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无法实现包容性增长。因此,为实现包容性增长、共享发展成果,有必要对不平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赵广川,马超[2](2019)在《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对医疗保健消费不平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探讨农村内部医疗保健消费不平等及其与收入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4-2011年数据,本文利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和夏普里值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对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医疗保健消费的收入弹性系数为0.118,表现为缺乏弹性。2004-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不平等保持在较高水平,基尼系数均超过0.8,其中收入的贡献介于10%-13%之间,且在所有因素中其重要性排在第四、五位。这一结论在不同的不平等指标下依然稳健。(本文来源于《消费经济》期刊2019年05期)

王馨[3](2019)在《收入不平等对浙江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收入不平等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源于家庭对社会地位的追求。文章利用2008~2016年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实证研究了收入不平等对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在控制农户家庭纯收入等因素后,收入不平等与农户家庭消费呈显着负相关。在此期间,浙江农户家庭基尼系数平均下降了0.071个点,农户家庭消费上升约4.5%。另外,收入不平等对中低收入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明显强于高收入家庭,对不同年龄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并无显着差异。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以上结论是可靠的。(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9年25期)

龙斧,梁晓青[4](2019)在《代际消费不平等:阶层化视角下子女教育支出对家庭消费的挤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CSS2015的数据,分析了影响子女教育支出的主客观因素,以及子女教育支出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消费的挤出效应。研究发现:父母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的教育支出越多。相对于体制内职业,体制外职业的子女教育支出较多。同时,即使父母主观感觉经济负担沉重,他们仍倾向于投资教育。因此,当教育投资意愿与投资能力出现错位时,父母会依次降低家庭的日常消费、核心消费和边际消费来满足子女教育支出。并且,相对于高收入阶层,教育支出对中、低收入阶层家庭的日常消费挤出效应较高,而对于其边际消费挤出效应较低。(本文来源于《南方人口》期刊2019年04期)

夏庆杰,李实,宋丽娜[5](2019)在《中国城市消费不平等:1995-2013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1995、2002、2013等年份的CHIP城市数据考察中国城市家庭消费支出不平等问题。根据基尼系数测算的城镇消费支出不平等由1995年的0.33减少到2002年的0.32,但2013年又回升到0.36,这一变化趋势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前者变化幅度更大一些。然而,百分位数点比值p90/p10显示消费不平等程度一直在增加。此外,食品消费的不平等程度远小于总消费的不平等程度,它对总消费的不平等程度的贡献度由1995年和2002年的20%减少到2013年的13%;它在总消费中所占份额由1995年的34%下降到2002年的30%,并进一步降到2013年的24%,在这叁年的任何一年里,该份额随着家庭收入上升而不断下降。住房消费的不平等程度远大于总消费的不平等程度,但是在不断下降,它对总消费的不平等程度的贡献度由1995年和2002年的35%增加到2013年的40%;它在总消费中所占份额由1995年的23%增加到2002年的30%,并进一步增加到2013年的38%,在这叁年的任何一年里,该份额随着家庭收入上升而不断上升。(本文来源于《消费经济》期刊2019年04期)

李游[6](2019)在《“买者自负”的适用逻辑与金融消费关系的“不平等”》一文中研究指出"买者自负"作为市场经济中一项不言自明的交易风险分配原则,形成于简单商品买卖的交易关系,交易双方不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并在近代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理性主义的浪潮下得以确立和巩固。但是,在现代商品交易中,尤其是金融商品的复杂化使得买卖双方实际经济地位、磋商能力出现明显的不平等,打破了传统交易关系的假设。随着社会理念由形式理性转向实质理性,"买者自负"不再是无条件适用的交易风险分配原则。司法实践中对金融消费关系中"买者自负"的适用应转向"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倡导"金融消费者"理念,注重对金融商品销售者受信义务和适合性义务的考量。(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易行健,肖琪[7](2019)在《收入不平等与居民消费率的非线性关系——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51个国家1960—2017年的跨国数据构建了动态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对收入不平等与居民消费率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与居民消费率整体呈"倒U型"关系,但这一关系只在发展中国家成立,发达国家中这一关系并不显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发达国家促进居民消费,而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所带来的效应不显着。另外,消费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民生性财政支出和国家的系统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消费。(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杨晶,黄云[8](2019)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户消费不平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FPS2016数据,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探究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消费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户消费不平等总体上较为严重,且不同家庭生命周期内消费呈现出异质性特征;提高农户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能有效降低消费不平等,且人力资本对消费不平等的影响随生命周期变化而减弱,而亲缘型社会资本农户消费不平等的影响呈"驼峰状",组织型社会资本则仅对抚养型家庭和空巢型家庭存在影响;考虑不同消费结构之后,同对照组相比,抚养型家庭的消费不平等偏低,而起步型家庭和空巢型家庭的消费不平等偏高,且家庭生命周期消费效应在农户发展型消费不平等中产生的作用最明显;中介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禀赋通过影响农户非农就业来降低消费不平等,组织型和亲缘型社会资本禀赋则通过缓解农户融资约束和提高家庭收入地位来缓解农户消费不平等。(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丁志帆,孔存玉[9](2019)在《消费增速放缓与消费不平等的福利权衡——基于地区层面城乡居民消费数据的经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993—2016年中国地区层面城乡居民消费数据,测度并比较了消费增速放缓与消费不平等的福利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无论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消费增速放缓与消费不平等均具有显着的福利效应。第二,消费增速放缓与消费不平等的福利效应不仅有显着的城乡差异性和地区差异性,而且在地区内部同样存在差异性。第叁,在特定的参数区间,消费不平等的福利效应有可能超过消费增速放缓的福利效应。消费者甚至愿意牺牲所有的消费增长来消除消费不平等。消费风险越大,消费者的风险规避意愿和不平等厌恶心理越强,这种相对重要性就越突出。因此,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时,应适当兼顾增长与平等目标,不能顾此失彼。(本文来源于《统计与信息论坛》期刊2019年06期)

田少娟[10](2019)在《基于地区和社区视角的家庭消费不平等测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新常态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拉动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平均消费水平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消费升级从整体上改善人们的生活,提升了社会福利,但在消费升级的同时,由于我国收入差距较大、不同社会阶层结构的失衡,是否会扩大家庭消费不平等,使消费升级的普遍性削弱,造成消费出现两极化、结构化等明显的消费分层现象,导致消费升级陷入发展困境。因此测度家庭消费不平等,深度剖析消费不平等的成因,对于政策制定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以往的消费不平等测度中,国内只有极少部分的学者使用Zenga指数,考虑到Zenga指数的优良性质及与其他研究具有可比性,综合运用了基尼系数与Zenga指数,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6年的微观调查数据,测度我国家庭消费不平等程度及变化趋势,并通过基尼系数和Zenga指数分项分解法研究家庭各分项消费对于总消费不平等的贡献。进一步,运用分层模型从宏观地区层面和中观社区层面分析影响以社区为群体的家庭消费不平等的主要因素,再从不同社会阶层消费差异出发,运用基尼系数子群分解法,测算群内和群间差异对总消费不平等的贡献率,分析造成家庭消费不平等现象愈加突出的社会结构因素。基于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消费不平等现象愈加突出,虽然我国家庭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消费差异也越来越大。2.从消费结构来看,分项消费不平等程度变化趋势及相对贡献率和边际贡献率均有明显差异,食品、衣着、医疗保健、文教娱乐支出及其他消费性支出对总消费不平等起抑制作用,消费增加会改善不平等状况,其他分项消费对总消费不平等作用相反。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的家庭消费不平等影响最大,且有反向影响,也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消费不平等程度越低,但实际中家庭消费不平等程度随经济发展越来越高,进一步分析得出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分层造成家庭消费不平等愈演愈烈。研究结果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在政策制定中应保障居民基本消费及重点民生领域的消费,满足不同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形成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解决社会结构失衡问题,优化消费升级路径选择。(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期刊2019-06-05)

消费不平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探讨农村内部医疗保健消费不平等及其与收入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4-2011年数据,本文利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和夏普里值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对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医疗保健消费的收入弹性系数为0.118,表现为缺乏弹性。2004-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不平等保持在较高水平,基尼系数均超过0.8,其中收入的贡献介于10%-13%之间,且在所有因素中其重要性排在第四、五位。这一结论在不同的不平等指标下依然稳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消费不平等论文参考文献

[1].朱建军.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不平等特征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2019

[2].赵广川,马超.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对医疗保健消费不平等的影响[J].消费经济.2019

[3].王馨.收入不平等对浙江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9

[4].龙斧,梁晓青.代际消费不平等:阶层化视角下子女教育支出对家庭消费的挤出效应[J].南方人口.2019

[5].夏庆杰,李实,宋丽娜.中国城市消费不平等:1995-2013年[J].消费经济.2019

[6].李游.“买者自负”的适用逻辑与金融消费关系的“不平等”[J].北京社会科学.2019

[7].易行健,肖琪.收入不平等与居民消费率的非线性关系——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杨晶,黄云.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户消费不平等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丁志帆,孔存玉.消费增速放缓与消费不平等的福利权衡——基于地区层面城乡居民消费数据的经验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

[10].田少娟.基于地区和社区视角的家庭消费不平等测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9

标签:;  ;  

消费不平等论文-朱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