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难治性颞叶癫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颞叶癫痫,海马硬化,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手术
难治性颞叶癫痫论文文献综述
霍俊杰,朱海涛,杨露,徐宏浩,张锐[1](2019)在《海马硬化合并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致难治性颞叶癫痫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影响海马硬化(hippocampal sclerosis,HS)合并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双重病理所致难治性颞叶癫痫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病理学证实为双重病理(HS合并FCD)致难治性颞叶癫痫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5年,将随访结果进行Engel分级,EngelⅠ-Ⅱ级者为治疗有效组,Ⅲ-Ⅳ级者为治疗无效组。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Engel分级:治疗有效组29例(64. 4%),其中Ⅰ级者27例、Ⅱ级者2例;治疗无效组16例(35. 6%),其中Ⅲ级者9例、Ⅳ级者7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病理分型为FCDⅢa型(P=0. 032,OR=6. 098,95%CI=1. 167~31. 863)和致痫灶是否完全切除(P=0. 002,OR=13. 487,95%CI=2. 574~70. 679)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而发病年龄、术前发作频率、病程、手术年龄、有无高热惊厥史、头颅MRI是否异常对手术预后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病理分型为FCDⅢa型、完全切除致痫灶是双重病理(HS合并FCD)所致颞叶癫痫手术预后良好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陶园[2](2019)在《难治性颞叶癫痫头皮脑电发作起始形式与致痫病变关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难治性颞叶癫痫(intractable temporal lobe epilepsy,ITLE)患者头皮脑电发作起始形式与致痫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45例ITLE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其172次临床发作的视频脑电图资料,所有病例行切除性癫痫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评估均为EngelI级。根据术前MRI所示致痫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颞叶内侧癫痫(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和颞叶新皮层癫痫(neocortic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NTLE);术后病检可见6种不同病理类型。对发作期脑电起始形式进行分析,比较各种起始形式在不同部位及不同性质致痫病变的出现差异,探讨不同发作起始形式对致痫灶的定位价值及可能的神经电生理机制。结果:(1)45例患者172次临床发作期脑电中有明显起始形式157次,包括:低幅快活动(low-voltage fast activity,LVFA)57次(36.3%),θ节律35次(22.3%),δ活动31次(19.7%),尖波活动20次(12.7%),低中幅多棘波14次(8.9%)。157次发作期脑电中局灶性起源103次(65.6%),LVFA占49次(47.6%),LVFA的定位率明显高于其它起始形式(49/57vs 54/100,P<0.01)。(2)5种起始形式均可见于MTLE和NTLE,LVFA在NTLE的出现率明显高于MTLE(46/89 vs 11/68,P<0.01),慢活动(θ节律及δ活动)在MTLE的出现率高于NTLE(43/68 vs 23/89,P<0.05),尖波活动及低中幅多棘波在不同部位的出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种起始形式可见于不同性质的致痫病变,θ节律在海马硬化(hippocampal sclerosis,HS)病变中的出现率高于其他病变类型(16/45 vs 19/112,P<0.05)。结论:ITLE发作期头皮脑电起始形式中LVFA有较好定位价值,θ节律对HS具有提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霍俊杰[3](2019)在《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手术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手术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8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50例行手术治疗的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后随访1年以上,将随访结果进行Engel分级,EngelⅠ级为预后良好组,II~Ⅳ级为预后不良组。分析首发年龄、手术年龄、发作频率、病程、MRI是否阳性、MRI与V-EEG结果是否一致、是否为特殊病理等可能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c~2检验。结果:预后良好组36例(36/50),预后不良组14例(14/50),其中EngelⅡ级5例,Ⅲ级5例,Ⅳ级4例。通过统计学分析,无创检查结果是否一致(c~2=8.747,P=0.003)对手术预后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首发年龄、手术年龄、发作频率、病程、MRI是否阳性、是否为特殊病理对手术预后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的总体手术预后良好(72﹪)。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手术预后与MRI和V-EEG结果的一致性相关。符合难治性颞叶癫痫诊断的患者应尽早完善术前评估。(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4-01)
郭晨,张宇,刘备,武昊,张华[4](2018)在《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的肠道菌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与正常对照的肠道微生物差异,进一步探讨肠道微生物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癫痫患者作为病例组,对照组选自癫痫患者的家属,收集粪便微生物进行16SrRNA测序及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病例组的抗炎相关菌群比例下降,促炎相关菌群比例上升。结论恢复肠道菌群紊乱及进行免疫调节可能是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的一个方向。(本文来源于《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孙朝晖,王思瑜,林久銮,张冰清,刘一鸥[5](2018)在《影响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于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行手术治疗,且术后Engel分级均为Ⅰ级的68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4组,分别为右颞标准切除组,左颞标准切除组,右侧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组和左侧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组。分析每组患者的记忆能力、语言能力、注意能力及执行能力的特征。(本文来源于《第六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期刊2018-10-26)
郭坤,魏熠鑫,李云波,黄勇,张微[6](2018)在《局灶性难治性颞叶癫痫全脑葡萄糖代谢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局灶性难治性颞叶癫痫全脑葡萄糖代谢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行发作间期18FDG-PET/CT检查的23例局灶性难治性颞叶癫痫的影像学资料。将PET图像导入MIM neuro软件,软件自动分析癫痫病人葡萄糖代谢水平与正常人群葡萄糖代谢的差异,各脑区差异结果以Z-Score值显示,分析颞叶癫痫病人全脑葡萄糖代谢特点。结果术后病理为脑皮质发育不良22例,节细胞胶质瘤1例;病灶位于左侧颞叶16例,右侧颞叶7例。除颞叶呈葡萄糖低代谢改变外,还存在同侧海马、海马旁回、岛叶、杏仁核、颞叶岛盖以及双侧小脑半球葡萄糖代谢不同程度减低;对侧颞叶、额叶、顶叶、顶上小叶以及角回葡萄糖代谢不同程度增高。结论颞叶癫痫具有一定葡萄糖代谢特点,其特定的葡萄糖代谢特点有助于更加精准的癫痫术前定位及其病理特征的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乔向华,张晓玲,吴克俭,高立志,王明义[7](2018)在《难治性颞叶癫痫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难治性颞叶癫痫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66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行手术治疗,根据术后疗效分为满意组(56例)及不满意组(10例)),分析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前脑电图单侧放电、术后海马硬化病理分型、头颅MRI检查阳性、致痫灶完全切除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难治性颞叶癫痫手术预后与术前脑电图单侧放电、术后病理分型、头颅MRI检查结果、致痫灶完全切除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朱曦,陈蕾,罗程,Zhu,X,He,Z[8](2018)在《MRI阴性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合并抑郁症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抑郁症在颞叶癫痫中发生率高达50%~60%,而30%的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可表现为头颅核磁共振(MRI)无明显异常,这部分患者相较于伴有海马硬化的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出现继发性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机率更高。因此,MRI阴性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合并抑郁症的患者,生活质量更差、自杀风险更高,更需要癫痫外科手术治疗。既往研究发现,MRI阴性的颞叶癫痫患者术后癫痫无发作率仅为51%,而伴有海马硬化的颞叶癫(本文来源于《癫痫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扶宇[9](2018)在《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致痫灶中PD-1、PD-L1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癫痫是一种发病率比较高疾病,多伴随着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常反复发作、突发突止,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社会负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免疫炎症反应、神经胶质细胞、遗传、离子通道和神经突触传递异常等等。而免疫炎性反应在癫痫的治疗及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D-1/PD-L1信号通路在免疫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的负性调节作用,参与调节炎性细胞的功能和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PD-1/PD-L1信号通路在肿瘤、创伤、脑卒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研究较多。但在癫痫疾病中研究较少,尤其在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相关细胞上表达仍不清楚,本文旨在探讨PD-1、PD-L1在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中的相关表达及意义。目的明确PD-1、PD-L1在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致痫灶中的表达,初步探讨癫痫病灶中与PD-1/PDL1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的炎性因子IL-6、HMGB1、STAT-3表达及意义。方法选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在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致痫灶组织标本24例为实验组。对照组选为经皮层造瘘的丘脑肿瘤患者的正常脑组织标本10例。采用Nissl染色镜下观察组织中神经元的形态、数量及损伤情况;用H-E染色方法镜下观察组织中浸润炎性细胞情况;用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组织中PD-1、PD-L1、HMGB1、IL-6、STAT-3以及P-STAT3的表达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Nissl染色结果:癫痫组织中观察到异常神经元,染色显示尼氏小体颜色变浅且数目减少,甚至出现尼氏小体溶解消失;部分神经元出现水肿、空泡变性。而对照组中神经元胞核、轴突及树突易区分,神经元胞核呈深蓝,尼氏小体呈紫蓝色,尼氏小体在核周呈块状或颗粒状。2.H-E染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癫痫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数(3.875±1.72)明显增加(P<0.05)。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3.1为明确PD-L1在癫痫中表达以及在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上表达情况,我们进行了免疫荧光染色,分别将PD-L1与Iba-1、Neun、DAPI共标,对的阳性细胞数进行统计。结果发现:(1)PD-L1在癫痫组织中有表达且表达(26.69±6.28)高于对照组(6.23±3.09)(P<0.05);(2)表达PD-L1在小胶质细胞阳性细胞数实验组(13.33±3.25)高于对照组(5.00±2.58)(P<0.05);(3)表达PD-L1的神经元阳性细胞数实验组(22.03±4.28)高于对照组(4.50±1.58)(P<0.05)。(4)PD-L1在也可在星形胶质细胞上表达。3.2为明确癫痫组织中炎性因子HMGB1表达及在神经元表达情况,我们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发现:(1)与对照组比较(78.1±25.90),实验组HMGB1表达明显升高(98.7±18.17)(P<0.05)。HMGB1在受到刺激、细胞死亡、凋亡,组织缺氧及缺血/再灌注时,可以从胞核向核外转移。在癫痫病灶中,与对照组(22.3±11.85%)比较,实验组HMGB1从细胞核向核外转移的比例(34.5±8.59%)明显升高(P<0.01)。(2)HMGB1在癫痫脑组织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与对照组(13.9±2.75)比较,实验组神经元表达HMGB1的数目(25±3.54)明显升高(P<0.01),(图2;表1)。同时我们对HMGB1从胞核转至胞浆的比例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比例(36.4±6.62%)较对照组(11.9±4.69%)明显升高(P<0.01)。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中PD-1蛋白的表达(1.153±0.262)高于对照组(0.709±0.4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L1蛋白的表达(1.461±0.651~*)高于对照组(0.694±0.4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D-1/PD-L1信号传导通路密切相关的炎性因子IL-6蛋白的表达(1.065±0.67)高于对照组(0.804±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3蛋白的表达(1.717±0.11)高于其对照组(1.307±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TAT3蛋白的表达(1.461±0.651)也高于对照组(0.627±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癫痫发作可以引起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出现变性。2.PD-1与PD-L1在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致痫灶中表达明显升高。3.与炎症密切相关因子HMGB1、IL-6和STAT-3在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推测PD-1/PD-L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癫痫的病理生理演变。(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期刊2018-03-01)
马庆海[10](2018)在《15例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资料,依据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脑电图及认知功能评估,进行全身了解并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后继续服用丙戊酸钠片或左乙拉西坦片。手术方式: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病灶+标准前颞叶切除;还有软脑膜下横切(MST)或热灼术。结果本组15例无1例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前患者均存在认知损害,病灶及致痫灶均定位准确。术后随访6~30月,认知损害较术前有显着改善,Engel效果分级:1级11例,2级4例。结论术前综合评估和准确定位,术中皮层电极应用,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能获得满意效果。认知功能亦是手术疗效的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难治性颞叶癫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难治性颞叶癫痫(intractable temporal lobe epilepsy,ITLE)患者头皮脑电发作起始形式与致痫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45例ITLE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其172次临床发作的视频脑电图资料,所有病例行切除性癫痫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评估均为EngelI级。根据术前MRI所示致痫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颞叶内侧癫痫(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和颞叶新皮层癫痫(neocortic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NTLE);术后病检可见6种不同病理类型。对发作期脑电起始形式进行分析,比较各种起始形式在不同部位及不同性质致痫病变的出现差异,探讨不同发作起始形式对致痫灶的定位价值及可能的神经电生理机制。结果:(1)45例患者172次临床发作期脑电中有明显起始形式157次,包括:低幅快活动(low-voltage fast activity,LVFA)57次(36.3%),θ节律35次(22.3%),δ活动31次(19.7%),尖波活动20次(12.7%),低中幅多棘波14次(8.9%)。157次发作期脑电中局灶性起源103次(65.6%),LVFA占49次(47.6%),LVFA的定位率明显高于其它起始形式(49/57vs 54/100,P<0.01)。(2)5种起始形式均可见于MTLE和NTLE,LVFA在NTLE的出现率明显高于MTLE(46/89 vs 11/68,P<0.01),慢活动(θ节律及δ活动)在MTLE的出现率高于NTLE(43/68 vs 23/89,P<0.05),尖波活动及低中幅多棘波在不同部位的出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种起始形式可见于不同性质的致痫病变,θ节律在海马硬化(hippocampal sclerosis,HS)病变中的出现率高于其他病变类型(16/45 vs 19/112,P<0.05)。结论:ITLE发作期头皮脑电起始形式中LVFA有较好定位价值,θ节律对HS具有提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难治性颞叶癫痫论文参考文献
[1].霍俊杰,朱海涛,杨露,徐宏浩,张锐.海马硬化合并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致难治性颞叶癫痫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2].陶园.难治性颞叶癫痫头皮脑电发作起始形式与致痫病变关系的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9
[3].霍俊杰.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手术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医科大学.2019
[4].郭晨,张宇,刘备,武昊,张华.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的肠道菌群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8
[5].孙朝晖,王思瑜,林久銮,张冰清,刘一鸥.影响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因素[C].第六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2018
[6].郭坤,魏熠鑫,李云波,黄勇,张微.局灶性难治性颞叶癫痫全脑葡萄糖代谢特点[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
[7].乔向华,张晓玲,吴克俭,高立志,王明义.难治性颞叶癫痫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医科大学学报.2018
[8].朱曦,陈蕾,罗程,Zhu,X,He,Z.MRI阴性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合并抑郁症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J].癫痫杂志.2018
[9].扶宇.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致痫灶中PD-1、PD-L1的表达[D].新乡医学院.2018
[10].马庆海.15例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手术治疗[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