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语义区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态度,尊严死,安乐死,语义区分量表
语义区分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清,高一虹[1](2017)在《两辈人对“安乐死”“尊严死”的态度——对大学生和家长的语义区分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语义区分量表为主要研究工具,以110名大学生及其家长为调查对象,考察大学生及其家长两辈人对“安乐死”“尊严死”的态度。量表分别设计了“认知”、接受或不接受的狭义“态度”“情感/情绪”“行为意向”四个维度,所得数据进行了学生和家长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辈人在“安乐死”“尊严死”的量表总均值上无显着差异,态度都倾向接受;但在“安乐死”的狭义“态度”、尊严死的“认知”维度呈现出显着差异:相比家长,学生对“安乐死”更为接受,对“尊严死”的认知更为积极。此外,两辈人对“尊严死”的态度都比“安乐死”更为积极;学生的城乡家庭背景对“安乐死”的认知维度有显着影响:相比农村的学生,生长在大城市、中小城镇的学生对“安乐死”的认知更为积极。研究结果揭示了对于死亡方式态度的代际差异或变化趋势,为我国生命教育“尊严死”观念的宣传和普及提供了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语言学》期刊2017年01期)
高一虹,张雨涵[2](2017)在《“自杀”对大学生的心理意义——基于语义区分和话语分析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调查"自杀"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意义,或者说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考察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研究以"语义区分量表"为主,参与者为五地高校的571名大学本科生;事后就其统计结果访谈了部分参与者,并对访谈录音文本进行了话语分析。结果发现,自杀对大学生的心理意义整体上是负面的。自杀的心理意义呈现四个维度:评价、包容度、情绪、行为。行为维度的态度最为否定,即倾向预防和阻止,评价维度的态度否定程度稍弱。成长所在地区、独生子女与否、城乡家庭背景对"自杀"的整体态度有显着影响。成长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学生比西部地区的学生对自杀的态度更为宽容;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态度更为宽容;大城市比农村背景学生的态度更为宽容。在"自杀"的具体心理意义维度上,也存在一些群体差异。访谈结果与量表基本一致,并进一步呈现出对自杀的"否定"话语和"尊重"话语。研究呈现的多重心理意义对于预测未来的态度变化趋势以及高校生命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话语研究论丛》期刊2017年01期)
何蕾[3](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近义词语义区分研究——以people与person的单复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学习者语料库,对比研究中国学习者中介语中存在的语义偏离。选取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常出现错误的"people"与"person"两个近义词为研究对象,在具体语境中研究其使用意义。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倾向于认为该词对是可以基本互换使用的近义词,这与本族语者的使用习惯有较大出入,分析原因可能与汉语使用习惯有关,母语的负迁移导致了语义理解的偏离。(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9期)
周锦依[4](2014)在《区分扩张解释与类推适用之语义分类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扩张解释与类推适用的区分长期以来都是学界的难题,其原因主要在于两者界限的模糊性。区分扩张解释与类推适用的传统路径包括:罪刑法定原则、词语可能具有的含义以及一般国民预测可能性。但是,它们都缺乏实际操作可能性,有必要拓展视角以探索区分路径。笔者认为,从词语所具有的外观形态之直接含义与功能效用之间接含义出发,从语义分类的角度细化对词语含义之理解,从而将客观事实与词语含义之间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差异比对具体化,结合刑法目的解释与体系解释的辅助,可以为扩张解释边界的限定提出一种技术帮助。(本文来源于《法治研究》期刊2014年07期)
胡凯玲[5](2014)在《上古汉语“吾”“我”作主语时的选择区分——从语义的角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语法功能的层面,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吾""我"在上古文献中可以同作主语,且比例较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从语义的角度来说是"我"具有对称的语义特点,而"吾"只是单称,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吾"不能作句末宾语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4年03期)
李燕燕,刘业强[6](2010)在《“爱V不V”结构和“爱V没V”结构的语义区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爱V不V"结构和"爱V没V"结构是大众日常用语中经常使用的两个口语句型,但使用频率却大大不同,前者明显大于后者,且它们的语义也有明显的不同。对于造成它们语义不同的原因,本文主要从叁个方面:结构的有效切分、句法功能和语义区别来分析。认为两个结构语义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句型中的副词"不"和"没"的不同造成的。(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0年14期)
张庆凤[7](2010)在《释例阐述非谓语动词“v_ing”式和“to_v”的语义区分》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法书上都有"v_ing"式和"to_v"式的用法区分,但只从一些语言现象上作出论述,未能从语义实质上揭示其运作规律。文章以当代语法大师Quirk和Leech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使用释例对比的方法,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两种形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揭示其含义及规律,力求清楚地区分两种形式的不同语义,以利于深入、系统地研究英语动词的非谓语形式。(本文来源于《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李雅莉[8](2010)在《框架语义模式与语义场在词义区分中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框架语义模式属于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语义学,语义场属于结构语义学,二者在词义区分中有相似点也有不同之处,该文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都将词与词本身的经历联系起来,不同点是框架语义模式是通过词的框架来区分词,而语义场是通过同一个语义场中其他与相邻的词之间的联系进行区分,框架语义模式还能解决语义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0年04期)
孙良明[9](2010)在《历代注释书句法逻辑语义关系分析——兼说汉语语法单复句区分自身存在的“破绽”和建立“并列语法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历代注释书对短语中和短语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有精细分析,并表现出二者的语义关系类型实完全相同、所用关系词多同少异。汉语语法无单复句区分,而这种"区分"自身存在"破绽"、"不协调",应建立二元(或过二元)平等加合构成的并列结构代替单复句划分。并列结构跟主谓、动宾、动补等句法结构不在一个层面上:并列结构可是主谓等句法结构的结构成分,而构成元也可是主谓等句法结构。(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李裕[10](2009)在《从语义指向看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句的区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句的区分主要集中在动词上,对动词分类的不同造成了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区分的不同,这也是区分存在争议的源头。本文主要从语义指向入手,探讨句子中动词和名词的关系,从而从根源上解决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在区分上存在歧义的地方。(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09年12期)
语义区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旨在调查"自杀"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意义,或者说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考察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研究以"语义区分量表"为主,参与者为五地高校的571名大学本科生;事后就其统计结果访谈了部分参与者,并对访谈录音文本进行了话语分析。结果发现,自杀对大学生的心理意义整体上是负面的。自杀的心理意义呈现四个维度:评价、包容度、情绪、行为。行为维度的态度最为否定,即倾向预防和阻止,评价维度的态度否定程度稍弱。成长所在地区、独生子女与否、城乡家庭背景对"自杀"的整体态度有显着影响。成长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学生比西部地区的学生对自杀的态度更为宽容;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态度更为宽容;大城市比农村背景学生的态度更为宽容。在"自杀"的具体心理意义维度上,也存在一些群体差异。访谈结果与量表基本一致,并进一步呈现出对自杀的"否定"话语和"尊重"话语。研究呈现的多重心理意义对于预测未来的态度变化趋势以及高校生命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义区分论文参考文献
[1].陈艳清,高一虹.两辈人对“安乐死”“尊严死”的态度——对大学生和家长的语义区分考察[J].中国社会语言学.2017
[2].高一虹,张雨涵.“自杀”对大学生的心理意义——基于语义区分和话语分析的考察[J].话语研究论丛.2017
[3].何蕾.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近义词语义区分研究——以people与person的单复数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
[4].周锦依.区分扩张解释与类推适用之语义分类新视角[J].法治研究.2014
[5].胡凯玲.上古汉语“吾”“我”作主语时的选择区分——从语义的角度分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
[6].李燕燕,刘业强.“爱V不V”结构和“爱V没V”结构的语义区分分析[J].语文学刊.2010
[7].张庆凤.释例阐述非谓语动词“v_ing”式和“to_v”的语义区分[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8].李雅莉.框架语义模式与语义场在词义区分中的异同[J].海外英语.2010
[9].孙良明.历代注释书句法逻辑语义关系分析——兼说汉语语法单复句区分自身存在的“破绽”和建立“并列语法结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10].李裕.从语义指向看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句的区分[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