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风病后遗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后遗症,中风病,针灸,耳针,醒脑,内皮,经络。
中风病后遗症论文文献综述
王娜琳,左艳丽,冯佳婷,马玉玮,贾孟辉[1](2019)在《耳针治疗中风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风病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证的病症[1],系西医之脑卒中。脑卒中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疾病[2],是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我国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吴维宁,任路[2](2019)在《针灸治疗情志因素引起中风病及其后遗症取穴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由于气血逆乱、血溢于脑及脑脉痹阻等因素会发生言语、吞咽功能障碍、肢体偏瘫等后遗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志,是人体对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和现象做出的不同情感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和心理表现,是人体脏腑机能的正常体现。情志失调,引发气血逆乱,血逆瘀结于脑,是中风病发生的根本机制之一。针灸治疗中风病及其后遗症,取穴多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多采用远端取穴,且大多选取特定穴,如五输穴、原穴、交会穴。通过查阅古籍、现代文献,与临床中风康复疗法对比分析,总结前人治疗情志因素引起的中风病的针灸选穴,为情志因素引起的中风病的康复诊治汇集临床经验,以期为临床中风的康复治疗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9年03期)
曹丽萍[3](2018)在《针灸治疗中风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风患者起病急,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低"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目前已经研究出来的有关针灸治疗中风病后遗症已经取得了显着疗效。本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吞咽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痉挛性偏瘫、尿失禁、呃逆、抑郁)的诊疗情况作一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2018年22期)
李悦[4](2017)在《补中益气汤在中风病及其后遗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创经典方剂之一,历来作为治疗脾虚气陷的基础方。近年来,随着大家对补中益气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其临床治疗疾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且显示出了确切的疗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中风病及其后遗症的相关报道也日益增多。今对近年来补中益气汤在中风病及其后遗症中的相关应用进行粗略梳理,以期拓宽临床思路,提高中风患者临床疗效,并进一步发展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7年19期)
齐军[5](2016)在《“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风病(即脑血管病)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四大主要病症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居首位,在世界上居第二位,其死亡率高,致残率更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学敏院士研发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科研项目在临床取得灼目的成效。笔者2011年在一附院有幸亲身聆听石院士的教诲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系统学习,收获颇丰,并在回原单位后在临床上应用验证,疗效确实明显优于传统疗法,现就临床应用及病例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甘肃省针灸学会2016年度学术年会暨针灸推拿科研思路设计培训班郑氏针法的临床应用培训班论文集》期刊2016-10-14)
李迎春[6](2014)在《脑心通对中风病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证候要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中风目前是人类疾病叁大死亡原因之一,急性期致残快,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残疾程度很难改善,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研究中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风病在西医上属于脑卒中范畴,大致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性脑梗塞、腔隙性梗塞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目前尚无西药能有效改善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中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中风病尤其是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治疗效果明显。中风病机复杂多样,其中气虚血瘀证是中风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最为常见的一个证型,因此研究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的证候要素及治疗有重要意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肱动脉超声做为一种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简易方法,已有报道,但血管内皮功能与气虚血瘀证候要素关系的报道尚少;对脑心通治疗脑梗塞的研究比较多,但通过血管超声评价脑心通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研究较少,本课题通过肱动脉超声观察中风病恢复期与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候要素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程度,及服用脑心通胶囊后血管内皮功能、气虚血瘀证的改善情况,为脑心胶囊改善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中医临床症状提供切实的依据。目的:1.探讨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患者之气虚、血瘀、痰、火热四种证候要素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2.探讨脑心通对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肱动脉内中膜厚度、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中医证候的改善作用;3.探讨脑心通对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再中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3月一2014年1月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和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住院及门诊中风病人。入组要求中医符合中风气虚血瘀证,西医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14例,治疗组16例。入组当天分别评定中风气虚血瘀证积分、中风气虚证积分、中风血瘀证积分、中风火热证积分、中风痰证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其中,中风气虚血瘀证积分要求大于等于6分,检测肱动脉内皮功能(即反应性充血内径变化FMD)、肱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治疗组采用脑心通胶囊口服加常规治疗,脑心通胶囊每次4粒,(0.4g/粒),每日叁次,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两组均观察3个月,3个月后复查肱动脉内皮功能及IMT值,重新评定NIHSS评分及中风气虚血瘀证积分。随访两组患者发病1年内有无再发脑梗塞。结果:1.气虚、血瘀、痰、火热与FMD值的关系:痰与FMD值关系最大,其他证候要素与FMD值相关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血瘀、火热、气虚,四种证候要素与FMD值均为负相关,即以上几种中医证候积分越大,FMD值越小,内皮功能越差,其中痰、血瘀、火热与FMD值相关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2.NIHSS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风气虚血瘀证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中风气虚血瘀证积分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中风气虚血瘀证积分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风气虚血瘀证积分低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FMD值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MD值较治疗前升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FMD值较治疗前升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FMD值较对照组升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IMT值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肱动脉内中膜厚度值无变化(p>0.05)。6.再发率的比较:治疗组脑梗塞再发率低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血管内皮功能与四种证候要素相关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痰、血瘀、火热、气虚,均为负相关,即证候要素积分越高,FMD值越小,内皮功能越差;2.脑心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3.脑心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4.脑心通与常规治疗相比,对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无明显优势。5.脑心通在改善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肱动脉内中膜厚度方面无明显作用。6.脑心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中风的再发率。(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5-01)
陈军[7](2012)在《“偏”与“不偏”——对扶阳论坛及中风病后遗症的中医辩证施治的初步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首先简明扼要介绍中医"火神派"的"阴阳两气,重视阳气,"(阳主阴从)的理论、"中医八法,强调温法"的治则以及"广用、独用、重用及善用附子"的用药风格及中医扶阳论坛,结合中风后遗症诊治,较为客观的分析其"偏"与"不偏",且认为站在时代、中西医对比和哲学的高度来看,中医扶阳论坛有着纠"时代之偏"、"西医之偏"和"现代中医本身之偏"之意,并在借鉴的基础上,对中风后遗症诊治作出如下初步思考:1、用"阴阳辩诀"作出基础诊断;2、温法作为基本法;3、温阳补气活血化痰填精作为基本方案。近数年来,随着四届中医扶阳论坛陆续举办,中医"火神派"的"阴阳两气,重视阳气,"(阳主阴从)的理论、"中医八法,强调温法"的治则以及"广用、独用、重用及善用附子"的用药风格,一时风糜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有星火燎原之势。于是乎,中医"火神派""理论之偏"、"治则之偏"以及"用药之偏"之声不绝于耳。然而,笔者以为,在这一片"偏"声的背后却有着"不偏"、或者说"补弊纠偏",即,纠"时代之偏"、"西医之偏"和"现代中医本身之偏"。笔者还以为,在我们力图寻找中风后遗症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良策之时,中医"火神派"的扶阳思想、治则和用法很有借鉴作用,值得我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脑病(或者神经内科)的同仁们关注、研究和思考,甚至尝试和探索。(本文来源于《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2-04-14)
赵杨[8](2011)在《膏方在中风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运用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卒中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是运用膏方的最佳时期,治疗各有侧重。卒中恢复期祛尽伏邪,不留后患;卒中后遗症期扶阳益脑,温润填髓。膏方治疗可以起到调理体质偏颇、恢复肢体功能、预防卒中复发作用。卒中治疗准则为阴阳以平为期、气血以通为补;选方时明确证候类型,权衡君臣佐使;谨察九类体质,分辨体质偏颇。膏方味繁滋腻,应做到膏人相应,长期坚持,缓图功效。(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11年10期)
吴忠朝[9](2010)在《中风病及其后遗症的经穴特色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中风病及其后遗症的经穴特色治疗临床若干问题与技巧(一)临床若干问题的经穴特色治疗1、中风病辨证与取穴规律、针灸治疗时机问题2、中风病辨证与取穴规律及护理关系问题3、中风病肌肉、关节挛缩的针灸辨证与取穴规律问题4、中风病异位骨化与骨质疏松的针灸辨证与取穴规律问题5、中风病衰弱的针灸辨证与取穴规律问题6、中风病排尿困难或尿失禁的针灸辨证与取穴规律问题7、中风病吞咽困难的针灸辨证与取穴规律问题8、中风病情感异常针灸辨证与取穴规律问题(本文来源于《重庆市针灸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06-18)
任娟娟[10](2010)在《老年中风病中经络后遗症期患者血瘀证候相关因素研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次临床资料研究旨在探讨老年中风病中经络后遗症期患者血瘀证候评分(严重程度分级)与性别、年龄大小及分层、既往高危病史(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及交互作用、相关检查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一氧化氮)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以期为临床辨证分型及重视活血化瘀疗法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次临床观察病例均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十五、十六、十七病区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经诊断符合纳入条件的住院患者。运用临床研究横断面调查方法,设计病例收集资料表格,获取相关数据,制作数据集。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初步分析老年中风病中经络后遗症期患者血瘀证候评分(严重程度分级)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结果:统计结果上看老年中风病中经络后遗症期患者男、女血瘀证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616>0.05);在≥60岁的老年范围内,血瘀证候评分与年龄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251>0.05),与年龄分层无统计学差异(P=0.305>0.05);在既往高危病史方面,其血瘀证候评分之间无差别(P>0.05);血液检测方面,DD、Fib及LDL-c与血瘀证候评分之间有直线相关回归关系(r>0,P≤0.001);其次结果显示DD、Fib及LDL-c对血瘀证候的严重程度也有统计学差异;再次LDL-c对血瘀证候评分的影响最大(r=0.353),DD次之(r=0.330),Fib最小(r=0.276);而NO与血瘀证候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857>0.05)。结论:1.男、女性别、年龄大小及分层、既往高危病史、NO大小不影响老年中风病中经络后遗症期患者血瘀证候的评分;2.随着DD、Fib及LDL-c的升高其血瘀证候评分也增加,并影响其严重程度分层,临床上可以据此粗略估测其评分及严重程度;再者,LDL-c对血瘀证候评分影响最大,DD次之,Fib最小,在临床工作中,要重视对叁者的监测,以降LDL-c为要。(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0-04-20)
中风病后遗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由于气血逆乱、血溢于脑及脑脉痹阻等因素会发生言语、吞咽功能障碍、肢体偏瘫等后遗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志,是人体对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和现象做出的不同情感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和心理表现,是人体脏腑机能的正常体现。情志失调,引发气血逆乱,血逆瘀结于脑,是中风病发生的根本机制之一。针灸治疗中风病及其后遗症,取穴多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多采用远端取穴,且大多选取特定穴,如五输穴、原穴、交会穴。通过查阅古籍、现代文献,与临床中风康复疗法对比分析,总结前人治疗情志因素引起的中风病的针灸选穴,为情志因素引起的中风病的康复诊治汇集临床经验,以期为临床中风的康复治疗提供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风病后遗症论文参考文献
[1].王娜琳,左艳丽,冯佳婷,马玉玮,贾孟辉.耳针治疗中风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9
[2].吴维宁,任路.针灸治疗情志因素引起中风病及其后遗症取穴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9
[3].曹丽萍.针灸治疗中风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
[4].李悦.补中益气汤在中风病及其后遗症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7
[5].齐军.“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C].甘肃省针灸学会2016年度学术年会暨针灸推拿科研思路设计培训班郑氏针法的临床应用培训班论文集.2016
[6].李迎春.脑心通对中风病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证候要素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7].陈军.“偏”与“不偏”——对扶阳论坛及中风病后遗症的中医辩证施治的初步思考[C].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2
[8].赵杨.膏方在中风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运用思路[J].江苏中医药.2011
[9].吴忠朝.中风病及其后遗症的经穴特色治疗[C].重庆市针灸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10].任娟娟.老年中风病中经络后遗症期患者血瘀证候相关因素研究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