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压病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及自由基损伤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胡明哲[1](2021)在《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一 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回顾性分析目的:(1)通过对电子病案系统10年的信息回顾,总结广东地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患者临床资料特点以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对比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临床资料、证候要素分布差异;(2)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ratio of 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ratio ofplatelets to lymphocytes,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ratio of lymphocyte to monocyte,LM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ratio of monocytes to HDL cholesterol,MHR)以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等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挖掘简便、直观、稳定的血清学预测指标。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sICAS患者的电子病案资料。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3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神经功能缺损3组;(2)收集人口统计学信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中医四诊、证候要素等信息;(3)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证候要素分布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上述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对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并判断其最佳切入点。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纳入 649例sICAS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发病节气以立秋、夏至以及秋分为主;个人史以吸烟史为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为轻度或中度缺损;(2)所有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中度及重度狭窄为主;责任血管Mori分型以A型为主;脑白质病变程度多为轻度;(3)所有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风痰瘀血、肝阳上亢及气虚痰瘀证为主;舌象以淡暗舌、暗红舌及暗紫舌为主;苔象以白腻苔、黄腻苔及薄白苔为主;脉象以弦滑脉、数脉及弦脉为主;证候要素则以痰、瘀、风为主;(4)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3组患者在性别、责任血管Mori分型(A、B、C型)、脑白质病变分级(0、1、3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2mm、>1.2mm)、中医辨证分型为风火痰瘀、气虚湿热痰阻证的患者人数构成比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时间、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NLR、PLR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有高同型半胱氨酸是sICAS患者责任血管中度及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B=0.301,P=0.006;B=0.330,P=0.002);(6)神经功能轻度及中度缺损的sICAS患者在合并糖尿病病史、责任血管Mori分型(B型)、脑白质病变分级(1级)、合并颈动脉斑块、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2mm、>1.2mm)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以及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NLR、PLR、MHR、AIP 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高 NLR 比值(B=0.504,P=0.000)、高 LMR比值(B=0.293,P=0.008)以及合并糖尿病病史(B=1.055,P=0.009)、高甘油三酯(B=1.477,P=0.033)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B=0.093,P=0.000)等是影响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提示高NL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00);而高LM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较低(P=0.489)。结论:本回顾性分析的主要研究结果提示广东地区sICA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痰、瘀、风为主;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影响sICAS患者责任血管中度及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病史、高甘油三酯、高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高NLR、LMR 比值是影响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NLR 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较高。研究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实施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以期更新循证医学依据,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包括 CENTRAL 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重庆VIP等数据库。纳入报告了多变量调整优势比(odds ratios,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自数据库成立至2020年4月。利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同时进行亚组分析、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以及发表偏倚风险评估。结果:(1)共纳入24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观察性研究,其中17项为病例对照研究,7项为队列研究。效应量合并结果提示Hp感染与IS发病风险增加显着相关[OR(95%CI)=1.52(1.31-1.77)];(2)亚组分析结果提示研究类型、患者背景、Hp检验方式以及国家地域差异等因素可能是导致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其中以脑卒中分型及Hp感染检测手段为分组依据进行亚组分析的效应量合并结果提示Hp感染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显着相关[OR(95%CI)=2.69(1.63-4.44)];而IgG抗体阳性及CagA抗体阳性的Hp感染均与IS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OR(95%CI)=2.09(1.23-3.56);OR(95%CI)=1.42(1.18-1.70)];(3)尽管各研究之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I2=65.8%,P=0.000),但敏感性分析提示效应量合并结果稳定,并且漏斗图未发现明显的发表偏倚(P=0.112)。结论:Hp感染与IS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但Hp感染与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研究三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基于Meta分析结论,通过前瞻性病例系列分析的形式,进一步评价Hp感染与广东地区sICAS患者发病特点及其中医证候要素、阴阳类证分布规律之间的相关性,为sICAS患者的病因防治、中医证候辨证思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连续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sICAS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入组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三组;根据Hp毒力菌株感染情况将入组患者分为I型感染、II型感染及Hp阴性三组;(2)收集入组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中医证候要素、阴阳类证分布规律等信息;(3)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等分析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特征差异以及Hp感染与各类临床资料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共筛选纳入148例sICAS患者,其中颅内动脉轻度狭窄者49例,中度狭窄者27例,重度狭窄者72例;HpⅠ型感染者88例,Ⅱ型感染者12例,Hp阴性者48例;所有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证、内火证为主,阴阳类证以阴证类为主;(2)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3组患者在职业为农民、HpⅠ型感染或Hp阴性的患者人数构成比以及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ApoA1/ApoB 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狭窄组在职业为农民、Hp Ⅰ型感染或Hp阴性的人数构成比以及脂蛋白a水平、ApoA1/ApoB 比值等方面与轻度狭窄组相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Hp感染分型的3组患者在BMI评分、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的人数构成比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p Ⅰ型感染组在BMI评分、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与Hp阴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 Ⅱ型感染组在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与Hp阴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poA1/ApoB比值及Hp Ⅰ型感染是sICAS患者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Hp感染程度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B=0.959,P=0.038)。结论:Hp感染是sICAS患者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感染程度越重,狭窄程度越高。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及内火证为主,阴阳类证则以阴证类为主。
陆露[2](2021)在《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健脾化痰活血通络为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证)患者,通过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血压、血脂水平等变化,来评估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及思路。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痰湿夹瘀型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94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以健脾化痰活血通络为法自拟方),45天为一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血压、血脂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前均有下降;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4.47%,89.36%,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压比较: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血脂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L均较前有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TC、TG、LDL-L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能够降低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中医证候;2、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可以改善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压水平;3、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可以改善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4、治疗期间对照组、观察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张志勇[3](2021)在《Hcy、CysC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该相关性的临床意义,以期为DPN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标准化提供参考依据,为中医药治疗DPN疗效评价、预后判断提供鉴,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治疗DPN。方法:本课题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DPN患者共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仝小林主编的《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对240例DPN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检测Hcy、Cys C、糖化血红蛋白Alc(Hb 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尿酸(UA)、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水平,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着重探讨Hcy、Cys C与DPN中医证型之间相关性。同时选取糖尿病(DM)未合并并发症患者30例作为DM组,选取我院体检中心体检正常者15例作为健康组,DM组及健康组均为对照组,完成资料收集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分别与DPN组患者比较分析。结果:(1)三组之间一般情况比较:在性别、年龄上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DPN组病程总体长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PN患者中医辨证结果:240例DPN患者经辨证分型,分为气虚血瘀型61例、阳虚寒凝型35例、阴虚血瘀74例、痰瘀阻络型52例、肝肾亏虚型18例,以气阴虚血瘀型最多,肝肾亏虚型最少。(3)DPN各证型组之间一般情况比较:性别及年龄上无明显差异(P>0.05);病程上,肝肾亏虚组>阳虚寒凝组>痰瘀阻络组>气虚血瘀组>阴虚血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间Hcy、Cys C比较:健康组基本都在正常值范围内,而DM组及DPN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DPN组>DM组>健康组,差异显着(P<0.05)。(5)DPN组各中医证型与Hcy、Cys C的相关性:在Hcy、Cys C水平方面,肝肾亏虚组>阳虚寒凝组>痰瘀阻络组>气虚血瘀组>阴虚血瘀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DN各中医证型演进与Hcy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952,与Cys C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871,呈正相关关系。(6)各组间Hb Alc、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Hb Alc方面,DM组及DPN各证型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传导速度方面:DPN各证型组神经传导速度较DM组均显着降低,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各证型组间神经传导速度两两互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阴虚血瘀组>气虚血瘀组>痰瘀阻络组>阳虚寒凝组>肝肾亏虚组。(7)各组间UA、TC、TG的比较:DPN各证型组、DM组均高于健康组,DPN各证型组高于DM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间比较两两比较并不是都有统计学意义,UA、TC、TG水平与DPN的证型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但肝肾亏虚型的UA、TC、TG均值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组。(8)Hcy水平与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系数为-0.929,与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系数为-0.917,Cys C水平与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系数为-0.812,与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系数为-0.803,Hcy、Cys C均与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二者显着性检测P<0.05。结论:(1)DPN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为阴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阳虚寒凝型→肝肾亏虚型,阴虚血瘀型是DPN的主要证型,病程日久可逐渐进展至阳虚、肝肾亏虚。(2)Hcy、CysC与神经传导速度联合检测有助于尽早发现神经病变和判断损害程度,对明确DPN的病情进展以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Hcy、CysC水平与DPN中医证型密切相关,不同证型间Hcy、Cys C水平差异明显,且随病情进展逐渐升高,提示或可将Hcy、Cys C作为DPN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有助于DPN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并为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及疗效评估提供有益借鉴。
龚鹏清[4](2021)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在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尿酸、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等指标的差异性,探讨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痰湿壅盛证和阴虚阳亢证)与常见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并分析各差异指标及其联合检测对两证型的诊断价值,以期为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中医医院住院部的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54例、阴虚阳亢证患者62例,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B型钠尿肽、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尿酸、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等指标的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差异指标,并进一步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差异指标及其联合检测对两证型的诊断价值。结果:1.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组和阴虚阳亢组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B型钠尿肽、室间隔厚度、二尖瓣E/A、左室后壁厚度、左心房内径、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在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组和阴虚阳亢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将以上阳性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研究结果提示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室间隔厚度是鉴别痰湿壅盛证和阴虚阳亢证重要微观指标(P<0.05)。3.ROC曲线分析显示这六项指标ROC曲线下的面积均不高于0.7,诊断效能偏低;这六个指标联合诊断ROC曲线下的面积达到0.866,诊断效果好,其对应的灵敏度为72.2%,特异度为85.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证区别于阴虚阳亢证的重要微观指标有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室间隔厚度,将这六个指标联合检测能显着提高鉴别诊断效果。
芦瑞霞[5](2021)在《衷敬柏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经验及核心方作用机制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临床研究 衷敬柏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经验挖掘目的 总结衷敬柏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学术思想,提取核心方,在保留医家经验完整性的同时侧重传承医家独特的治疗思维。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201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衷敬柏教授门诊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信息、四诊信息、处方用药、药物剂量等,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症状、舌脉、中药名称。将整理后的数据采取双盲录入的形式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的临床采集系统,应用“统计报表”模块对证症状频次、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分布、归经分布等进行统计;应用“数据分析”模块分析药物组合出现频次及关联度;应用熵聚类方法,以相关度和惩罚度为约束,得出新方药物组合,提取核心方。结果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0例、处方433首。男性25例,女性55例,男:女=1:2.2;年龄范围65岁至87岁,平均年龄为70.79岁。2 临床表现:提取临床症状共132个,出现10次以上的有22个,主要症状为头晕、耳鸣、眠差、心悸、头痛、头昏、汗多、头胀、疲乏等。3 中药频次:433首处方共涉及中药226味,使用5580频次,使用频次在55次以上的药物有33味,前10位依次是黄芪、葛根、牛膝、钩藤、龙骨、丹参、生地黄、女贞子、黄芩、川芎。4 性味归经:药物四气频次从高到低:寒、温、平、凉、热;药物的五味频次从高到低:甘、苦、辛、酸、咸、涩;药物的归经频次从高到低:肝、脾、肺、肾、胃、心、大肠、胆、膀胱、心包、小肠、三焦。5 药物组合分析:设置支持度个数为86,共得到16个常用药物组合,共包含药物7味,包括钩藤、牛膝、丹参、女贞子、葛根、生地黄、龙骨。设置置信度为0.60,置信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丹参,女贞子→牛膝;设置相关系数为6,惩罚系数为2,得到新药物组合18个,合成新处方9个。衷敬柏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核心处方即:牛膝、黄芪、丹参、葛根、钩藤、女贞子、生地黄、龙骨。结论 阴虚阳亢是老年高血压的基本病机,肾精衰竭为本,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夹痰夹瘀,上扰清窍发为本病。衷敬柏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以补益肝肾为主,勿妄泻肝,同时顾护脾胃,益气与行气并用,注重配伍的严谨性,擅用对药、遣取药性以纠偏疗疾。二、机制研究 治疗老年高血压核心方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的预测研究目的 研究核心方药物有效成分及作用的主要靶点,预测核心方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TCMID检索核心方牛膝、黄芪、丹参、葛根、钩藤、女贞子、生地黄、龙骨的化学成分,根据口服利用度≥30%且类药性≥0.18的2个属性值初步筛选药物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UniProt数据库中的UniProtKB知识库中下载同时满足“已验证”、“人类”两个标准的蛋白质数据库。对已提取的中药蛋白质作用靶点进行规范。分别以“Hypertesion”和“Elderly Hypertesion”为关键词,在 Genecard、OMIM、TTD数据库检索老年高血压疾病靶点。将药物作用的靶点和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绘制成比例文氏图,将得到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模型。将PPI网络导入Cytoscape3.6.1软件中,通过analyze network分析连接度,使用cytoNCA插件计算紧密度、介度,计算中位数,将同时大于三者网络拓扑参数中位数的靶点提取,作为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和通路赋予属性,并通过内在联系构建Network表,运用Cytoscape3.6.1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图,分析网络拓扑参数Degree、CC、BC,根据数值判断主要核心靶点和主要活性成分。结果1药物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提取牛膝主要活性成分20种,作用靶点444个;丹参主要活性成分65种,作用靶点932个;钩藤主要活性成分33种,作用靶点794个;葛根主要活性成分4种,作用靶点97个;女贞子主要活性成分13种,作用靶点353个;黄芪主要活性成分20种,作用靶点453个;生地黄主要活性成分4种,作用靶点44个。7味中药有6个活性成分重复,去重后共有277个活性成分。根据连接程度预测槲皮素、木犀草素、丹参酮ⅡA、黄芩素、异鼠李素、隐丹参酮为核心方主要成分。2获取疾病相关靶点:从TTD数据库中获取108个相关靶点,从OMIM数据中获取628个相关靶点,从GeneCard数据库中获取相关靶点8435个,设定Score大于中位数的目标靶点,将3个数据库得到的靶点合并剔重后,得到1611个相关靶点。3提取核心靶点:将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和老年高血压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共同靶点139个,导入STRING平台,得到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将PPI网络导入Cytoscape软件中,根据网络拓扑参数中位数提取核心靶点50个。根据连接程度预测COX-2、AR、PPARG、ESR1、NOS3、JUN、AKT1为核心方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主要靶点。4基因本体分析与通路的富集分析:应用Metascape平台分别对核心方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核心靶点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GO富集分析,参数均设置为默认,得到KEGG通路78条,GOBP生物过程2041条,GOCC细胞组成50条,GOMF分子功能78条。根据连接程度预测TNF通路、MAPK通路、IL-17通路、Toll样受体通路、HIF-1通路为核心方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主要作用通路,这些通路具有抗炎、抗氧化、调整内皮功能、减轻血管重构等功能。结论通过分析药物-成分-靶点-通路构成的复杂网络,预测核心方中的槲皮素、木犀草素、丹参酮ⅡA、黄芩素、异鼠李素、隐丹参酮通过影响RAAS系统活性,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或降低其活性,以减轻炎症反应,增加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合成,促进一氧化氮的合成,调节血管紧张性,恢复内皮功能,可能是核心方治疗老年高血压最主要的机制。
敖玉涵[6](2021)在《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并总结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要素、证候特征与证候演变规律;探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有效中医治法;阐明导师张明雪教授临床所用基本方“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内各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疾病靶点,并对筛选出来的主要靶点及通路进行预测分析;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从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临床诊病思维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材料与方法:1.通过全国多中心、多地区(涵盖全国东北、西北、华北、东南、西南、华南六大地区)的大样本临床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冠心病合并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部分)》,选择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症状群)作为统计学手段,得出各阶段中医证候要素,根据应证组合规则确定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并总结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2.以“中医疗法,中医治法,中西结合,冠心病合并心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作为主题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CNKI、CBM、万方、VIP数据库内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剔除重复文献并阅读摘要和全文后,筛选出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后续的网状Meta分析,以获得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常用有效治法及治法之间的疗效差异。3.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通过TCMSP、Uniprot数据库检索并筛选“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每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出其中的关键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OMIM、Digsee、TTD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相关靶点。将二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进行PPI分析以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在Cytoscape中使用Cytohubba插件得到枢纽基因,在Metascape数据库中对枢纽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和GO富集分析,以探索潜在靶点可能具有的生物学功能及通路,从而获得“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活性分子与潜在的分子机制。最终,利用Auto Dock Tools1.5.6软件将得到的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筛选出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经过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4个阶段逐一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各阶段证候要素,并根据应证组合原则得出每个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如下:(1)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心衰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心脾两虚证,气虚冲逆证;(2)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阶段包括五个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脾不调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3)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包括四个中医证型:宗气虚乏证,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4)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终末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喘脱亡阳证,水气凌心证。其中各阶段内,气虚、阳虚贯穿始终,痰饮、瘀血是影响病情转归的重要证候要素。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如下:(1)进入前心衰阶段:患者初期心功能尚无明显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病性多以气虚为主,可因恣食肥甘厚味,或有烟酒嗜癖,或因外感寒邪,劳累体倦,或长日忧思、或郁怒伤肝而影响心、肝、脾的功能,自此步入心力衰竭前心衰期而见心脾两虚、气虚冲逆之证,但病情较轻,易于恢复;(2)由前心衰阶段-前临床阶段:如果在前心衰阶段未对患者实施干预,或患者未曾远离危险因素,病情可发生进展,逐渐由虚性病性发展为本虚标实之证,可见心中气血亏耗渐重,心脏结构已发生改变,气虚累及阴阳,并出现水湿、血瘀等实邪,叠加于原本气虚、气滞之上,使肾中元阳虚弱之象逐渐显露,心阳亏虚情况加重,表现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湿阻气结、(肾)阳虚饮停之证,虽症状增多,牵涉脏腑功能广泛,但病情不至深重,适当干预仍能及时阻止疾病进展;(3)由前临床阶段-临床阶段:在前临床阶段的基础上,如若患者因冠心病或心力衰竭征象未显而未加重视,不予干预,则原有痰饮、水湿、气滞、瘀血等实邪可通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迅速耗伤五脏气血,阻碍水液代谢、精微运化、气机摄纳,病机趋于复杂,进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水饮、痰瘀搏结,气虚更甚,阴阳两虚,实邪难祛,可见宗气虚乏、饮停阻络、肾虚水泛、寒饮阻络之证,并向危重态势发展;(4)临床阶段-终末阶段:此为病情发展最深重或危重时期,患者生活质量极差,阳气殆尽,阴阳水火不相续接,坎离不济,金不从革,木不曲直,中土气机失于斡旋,病情深重,有时时欲脱之象,或至昏睡等浅昏迷症状,此阶段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受损严重,并可呈进行性加重,多器官受累缺血缺氧,故可见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休克之症,病情深重,已难转圜。2.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61个RCT研究,样本量共计5827例,涉及益气+养阴、益气+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利水、益气+温阳、益气+通脉共6种中医治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治疗效果方面,益气+温阳+利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种治法可主治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肾虚水泛证,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因此对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可使用益气温阳利水之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射血分数与临床症状;(2)对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的改善而言,益气+养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亦多见于前临床期,常见肝肾阴虚、心肝血虚等阴虚之证,病情较轻,但又可因本虚生标实,出现痰瘀轻证,因此可对此类患者采用益气养阴之法,不仅可补气阴之分,巩固阴气凝敛之用,降低血浆NT-pro BNP水平以改善心功能,缩小心室容积,更寓“阴中求阳”,以防疾病向下一阶段进展出现阴阳皆虚之候;(3)益气+通脉+常规治法可最优增加病患的六分钟步行距离,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治法所针对的证候可对应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气虚血瘀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终末期水气凌心证,此时予以益气通脉之法,可纠正气虚之象,祛除瘀血、痰饮等痹阻经气之邪,恢复脉道畅通,提高患者运动耐量,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以上所得Meta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符合网状Meta分析的预测排序,结果可靠。3.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主要活性作用的关键蛋白有10个,分别为:槲皮素、β-谷甾醇、1,7-二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烯、7-O-methylisomucronulatol、刺芒柄花素、黄芩苷、黄芩素、柚皮素、豆甾醇、卡文定碱,可能是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各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构建182个共有靶点基因的PPI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前10个核心关键靶点分别为AKT1、TP53、JUN、STAT3、BCL2L1、CDKN1A、CDK2、IL10、CCND1、MYC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细胞凋亡、AGE-RAGE信号通路极有可能是本研究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药物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激酶活性、干预配体-受体结合;细胞组分结果提示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是核心靶点的组织分布和亚细胞分布区域;在生物学过程方面,处方主要影响人体对有毒物质、无机物、脂类、脂多糖的反应,同时在活性氧代谢过程起到一定作用,并能够影响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活性成分与靶点受体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MMP9与刺芒柄花素结合效果最佳,其次按序为:MMP9与山奈酚、MAPK8与β-谷甾醇、MMP9与β-谷甾醇、VEGFA与刺芒柄花素。结论:1.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期病机复杂,证候繁多,诊治之时需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抓住关键证型加以干预。疾病初期病情较浅,尤以本虚为主,但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发生痰、水、瘀互结之证,难以转圜。前心衰期和前临床时期是本病的关键阶段,此时患者的症状不甚明显,亦或出现非心脏疾病证候,但临床施治时如能在此阶段高危人群中把握关键证候要素、证候特征,提纲挈领,在病机尚未形成时遏制态势发展,患者即可良好向愈,延缓疾病进展,有效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2.基于网状Meta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益气养阴法和益气通脉法均为临床常用治法,但三种治法各有侧重,基于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适用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益气通脉法适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见患者运动耐量下降、或见气虚、痰瘀痹阻之象;益气养阴法多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此阶段病情较轻,此时加以干预可显着改善患者预后、延缓疾病进程,因此对于此阶段中经检查发现已进展为结构性心脏病但临床未产生明显心力衰竭症状,或者病情处于慢性缓解期的本病患者,应根据所见气阴两虚证候善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从而有效把握最佳治疗先机。3.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可知,导师临床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所用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特点,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可抗氧化应激、抑制炎性反应,调节血脂,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肌与组织细胞损伤;能通过干预细胞凋亡通路减少心肌细胞缺失,通过阻断AGE-RAGE通路延缓心肌纤维化进程。因此本方可通过上述机制有效逆转心室重构,纠正心室代偿性增大,恢复心肌组织顺应性、降低僵硬度,防止病情向疾病下一阶段进展,可作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关键过渡阶段的良好基础方。此外,在临证之时,还应注意根据患者症状结合本基础方适当给予活血、化痰类中药,方可减轻患者痰瘀轻证,资助本方延缓疾病进程之功。4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思维过程中应重视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本文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得出结论,气阴两虚证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的临床常见证候,且为本病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接着采用网状Meta分析结果证实益气养阴法是本病临床常用中医治法,可通过改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水平来延缓疾病进程、扭转疾病转归,最后经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导师临床所用治疗本病气阴两虚证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的活性成分能与疾病蛋白稳定结合,从而为本病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过程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王洁[7](2021)在《痰湿壅盛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痰湿壅盛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探讨各种影响因素与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病的中医鉴别辨证提供参考指标。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8例,分为痰湿壅盛组47例和阴阳两虚组41例;收集患者身高、体重,计算BMI,研究两组患者BMI的差异;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吸烟、饮酒史等危险因素,分别研究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收集患者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测量的LVDd、IVST及PWT的数据,根据Devervux校正公式计算LVMI,比较两组患者LVMI的差异;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患者血清TC、HDL-C、LDL-C、TG、UA、Hcy的水平,研究以上生化指标在两组证型之间的差异;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MMP-1、MMP-2、MMP-3、TIMP-1、TIMP-2含量,将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其在痰湿壅盛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之间的差异性,将以上指标中的阳性结果纳入研究其与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性。结果:1.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在痰湿雍盛组与阴阳两虚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痰湿壅盛组患者中饮酒者所占的比列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型组(P<0.05);吸烟者所占比例在两组患者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痰湿壅盛组患者BMI高于阴阳两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VMI在痰湿雍盛组与阴阳两虚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痰湿壅盛组患者Hcy、TC、TG、LDL-C均高于阴阳两虚组患者(P<0.05),痰湿壅盛证型组患者HDL-C低于阴阳两虚证型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U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痰湿壅盛组患者MMP-1和MMP-2水平均高于阴阳两虚组(P<0.05),痰湿壅盛组患者TIMP-1低于阴阳两虚组(P<0.05),两组患者MMP-3、TIMP-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饮酒(OR=2.388)、TG(OR=2.304)、HDL-C(OR=0.196)、BMI(OR=1.177)与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痰湿壅盛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的理化指标存在差异,饮酒、BMI、T G、HDL-C与高血压痰湿壅盛型明显相关,可能作为高血压辨证为痰湿壅盛型的客观指标。
马欢[8](2021)在《阴虚阳亢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阴虚阳亢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探讨理化指标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性,为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于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住院患者86例患者,分为阴虚阳亢组45例,阴阳两虚组41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史、饮酒史等资料;收集患者身高、体重,计算BMI;收集患者心脏彩超相关指标LVDd、IVST及PWT的数据,根据Devervux校正公式计算LVMI;收集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患者血清TC、HDL-C、LDL-C、TG、UA、Hcy水平的数据;收集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MMP-1、MMP-2、MMP-3、TIMP-I、TIMP-2含量的数据;分别录入数据。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及理化指标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性。结果:1.阴虚阳亢组和阴阳两虚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性别构成与病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阴阳两虚组平均年龄水平高于阴虚阳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阴虚阳亢型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4;两组患者吸烟、饮酒、LVMI、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阴阳两虚组UA、TC、TG、LDL-C均高于阴虚阳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DL-C、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TG、LDL-C与阴虚阳亢型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3、0.136、0.459。4.阴阳两虚组MMP-1、MMP-2水平均高于阴虚阳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组TIMP-1水平低于阴虚阳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MP-3、TIMP-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虚阳亢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的年龄、UA、LDL-C、TC、TG、MMP-1、MMP-2、TIMP-1存在差异,对高血压鉴别辨证阴虚阳亢型或阴阳两虚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且年龄、TC、TG、LDL-C与阴虚阳亢型明显相关,可能作为高血压中医辨证为阴虚阳亢型的客观依据。
李虹燕[9](2021)在《基于Fisher判别法的CAS患者肝肾阴虚证与痰瘀互结证诊断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单因素比较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找出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常见中医辨证分型——肝肾阴虚证和痰瘀互结证与血脂、血压、血糖、凝血功能等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两证型与相关理化指标间潜在的规律,并基于常见症状、体征及相关理化指标进行Fisher判别分析,构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肝肾阴虚证和痰瘀互结证的证候判别诊断模型,辅助其客观化辨证。方法: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间云南省中医医院老年病中心一、二病区、心血管病科及综合内科收治的184例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且中医辨证属痰瘀互结证和肝肾阴虚证的患者资料(其中痰瘀互结证94例,肝肾阴虚证90例),以单因素组间比较和Logistic LR回归法对其一般情况、症状、体征以及血常规、血脂、凝血功能、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Arterial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等理化数据与证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利用Fisher判别法对筛选出的相关理化指标及与证型相关的常见症状、体征共计17个变量进行逐步判别分析,构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肝肾阴虚证和痰瘀互结证的证候诊断判别模型。结果:(1)通过单因素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聚集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B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尿酸(Uric acid,UA)、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D-二聚体(D-dimer,D-D)、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在两证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经Logistic LR回归分析,Hcy、hs-CRP、D-D、LDL、FIB、FBG、TG、UA、MPV等9个指标入选回归方程,与本病两证型相关性较高,对辨证有显着影响,可作为辨别两证型的预测因素,其中LDL、D-D、Hcy、TG、MPV与痰瘀互结证呈正相关,是其预测指标,而hs-CRP、FIB、FBG、UA可作为肝肾阴虚证的预测指标;(3)184例CAS患者共收集到常见症状、体征19个,经筛选后舌脉、痰多、头昏沉、烦躁易怒、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头晕、健忘等8个症状、体征与本病两证型相关性较强;(4)结合相关理化指标及常见症状、体征经逐步判别分析,最终舌脉、LDL、D-D、痰多、头昏沉、烦躁易怒、肢体麻木、Hcy、MPV等9个变量进入判别方程,通过回代变量法检验模型判别准确率达85.3%。结论:(1)18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痰瘀互结证与肝肾阴虚证在BMI、MPV、TC、TG、LDL、SBP、FIB、D-D、UA、Hcy、hs-CRP、血小板聚集率、FBG等方面存在差异;(2)经Logistic回归分析,Hcy、hs-CRP、D-D、LDL、FIB、FBG、TG、UA、MPV具有较好的预测辨证分型的价值,LDL、D-D、Hcy、TG、MPV是痰瘀互结证的辨证预测指标,hs-CRP、FIB、FBG、UA则可作为肝肾阴虚证的辨证预测指标;(3)舌脉、LDL、D-D、痰多、头昏沉、烦躁易怒、肢体麻木、Hcy、MPV是以上两证型判别较为关键的指标变量,基于关键变量建立的两个判别函数模型准确性较高,对该病的辨证分型有一定参考及指导意义。
许慧[10](2021)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与胱抑素C、胆红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等指标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合并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LI)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EH合并LI的早期防治、中医辨证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EH合并LI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EH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饮酒史、Cys-C、TBIL、DBIL、IBIL、超敏 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尿酸(Uric acid,UA)、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指标及四诊信息,根据收集到的四诊信息对EH合并LI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根据有无LI分为EH合并LI组(病例组)、EH无LI组(对照组),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EH合并LI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探索EH合并LI的临床标志物。结果:1.EH合并LI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肝肾阴虚证(52例)>痰浊中阻证(25例)≥肝阳上亢(25例)>阴虚阳亢证(18例),四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分析,发现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病程、吸烟史、饮酒史、血压级别、危险分层在不同证型间无明显差异(p>0.05)2.不同中医证型患者Cys-C水平分布有差异性(P<0.05),依次排序为肝肾阴虚>痰浊中阻>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证组Cys-C水平大于肝阳上亢证组(P<0.05)。3.TBIL水平在四组证型间存在差异(P<0.05),依次排序为肝肾阴虚>痰浊中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两两比较,肝肾阴虚证组TBIL水平大于阴虚阳亢证组(P<0.05)。4.不同中医证型患者IBIL水平具备差异性(P<0.05),依次排序为肝肾阴虚>痰浊中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5.以中医证型为因变量,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示,阴虚阳亢证与TBIL水平呈负相关,TBIL水平越低,阴虚阳亢证可能性越大;肝肾阴虚证与TBIL、Cys-C水平呈正相关,TBIL、Cys-C水平越高,越倾向于肝肾阴虚证的诊断;Cys-C水平与肝阳上亢证呈负相关,Cys-C水平越低,肝阳上亢证可能性越大。6.Cys-C、年龄、高血压病程与EH合并LI呈正相关(p<0.05),DBIL、UA、HCY与EH合并LI呈负相关(p<0.05),提示:年龄、Cys-C、高血压病程是EH合并LI的独立危险因素,DBIL、UA、HCY是EH合并LI的保护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Cys-C和DBIL与EH合并LI存在密切相关性。2.EH合并LI病人TBIL、IBIL、Cys-C水平与证型有相关性,TBIL水平下降与阴虚阳亢证密切相关;TBIL、Cys-C水平升高与肝肾阴虚证密切相关;Cys-C水平下降与肝阳上亢证密切相关。
二、高血压病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及自由基损伤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病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及自由基损伤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1.1.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名认识 |
1.1.2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位认识 |
1.1.3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1.1.4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辨证论治认识 |
1.2 中医学对血脉病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sICAS的认识 |
1.3.1 中医学对sICAS的病因认识 |
1.3.2 中医学对sICAS的病机认识 |
1.4 现代医学对sICAS的认识 |
1.4.1 sICAS的流行病学特征 |
1.4.2 sICAS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 |
1.4.3 sICAS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
1.4.4 炎症反应与sICAS |
1.4.5 菌群感染与sICAS |
1.4.6 临床分型标准 |
1.4.7 sICAS的现代医学诊疗进展 |
第二章 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回顾性分析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方案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设计 |
2.2.3 研究对象 |
2.2.4 诊断标准 |
2.2.5 纳入标准 |
2.2.6 排除标准 |
2.2.7 数据采集标准 |
2.2.8 数据录入标准 |
2.2.9 质量控制标准 |
2.2.10 伦理考虑 |
2.2.11 统计学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数据筛选流程图 |
2.3.2 人口统计学信息分布情况 |
2.3.3 中医四诊信息、辨证分型及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
2.3.4 发病节气分布规律 |
2.3.5 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
2.3.6 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3.7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
2.3.8 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3.9 NLR、LM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 |
2.4 讨论 |
2.4.1 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
2.4.2 新型炎症标记物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
2.4.3 新型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
2.4.4 sICAS患者24节气发病规律探讨 |
2.4.5 sICA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探讨 |
2.4.6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
2.5 结论 |
第三章 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目的 |
3.3 资料与方法 |
3.3.1 文献检索策略 |
3.3.2 文献纳入标准 |
3.3.3 文献排除标准 |
3.3.4 文献资料提取及评价标准 |
3.3.5 统计学方法 |
3.4 结果 |
3.4.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4.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4.3 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
3.4.4 亚组分析结果 |
3.4.5 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
3.5 讨论 |
3.5.1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
3.5.2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
3.6 结论 |
第四章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研究 |
4.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4.2 研究设计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研究对象 |
4.3.2 诊断标准 |
4.3.3 纳入标准 |
4.3.4 排除标准 |
4.3.5 数据采集项目 |
4.3.6 样本含量估计 |
4.3.7 数据录入标准 |
4.3.8 质量控制标准 |
4.3.9 伦理考虑 |
4.3.10 统计学方法 |
4.4 研究结果 |
4.4.1 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
4.4.2 Hp感染与sICAS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4.4.3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4.5 讨论 |
4.5.1 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
4.5.2 Hp感染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
4.5.3 Hp感染与sICAS患者凝血功能的相关性 |
4.5.4 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中风病阴阳类证分布规律 |
4.5.5 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中风病证候要素分布规律 |
4.5.6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
4.6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2)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认识及研究 |
1.1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
1.2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研究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2.2 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危害 |
2.3 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病因研究 |
2.4 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
2.5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终止实验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安全性指标 |
4.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4.3 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 |
6.1 一般临床资料 |
6.2 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
6.3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比较 |
6.4 并发症 |
6.5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2 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探讨 |
2.1 导师关于高血压伴高血脂症痰湿夹瘀型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导师关于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治疗 |
3 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3.1 方源 |
3.2 方药组成 |
3.3 方义 |
3.4 现代药理学分析 |
4 对本课题研究的疗效分析 |
4.1 血压水平分析 |
4.2 血脂水平分析 |
4.3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5.1 问题 |
5.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Hcy、CysC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2.1 健康组入组标准 |
1.2.2 糖尿病诊断标准 |
1.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
1.2.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2.5 纳入标准 |
1.2.6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基本信息 |
2.1.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2 研究步骤 |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三组之间一般情况比较 |
3.2 DPN各证型组间一般情况比较 |
3.3 三组间Hcy、CysC的比较 |
3.4 DPN组各中医证型与Hcy、CysC的相关性 |
3.5 各组之间Hb Alc、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 |
3.6 Hcy、CysC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 |
3.7 各组之间UA、TC、TG的比较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讨论 |
1.1 DPN的概述 |
1.2 DPN的发病机制 |
1.3 中医对DPN病名的认识 |
1.4 DPN的中医病因 |
1.4.1 病久失治 |
1.4.2 饮食不节 |
1.4.3 情志失调 |
1.4.4 劳欲过度 |
1.5 DPN的中医病机 |
1.6 DPN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
1.7 DPN的中西医治疗 |
1.7.1 西医治疗 |
1.7.2 中医治疗 |
1.8 DPN与Hcy的关系 |
1.9 DPN与CysC的关系 |
1.10 DPN与HbAlc的关系 |
1.11 DPN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 |
1.12 DPN与TC、TG的关系 |
1.13 DPN与UA的关系 |
1.14 DPN与病程的关系 |
1.1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方案 |
一.研究对象 |
1.研究病例来源 |
2.诊断和辨证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2.1 痰湿壅盛证 |
2.2.2 阴虚阳亢证 |
3 试验病例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病例剔除 |
二.研究方法 |
1.病例分组 |
2.数据采集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血生化指标 |
2.3 颈部超声指标 |
2.4 心脏超声指标 |
3.统计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的比较 |
1.1 一般资料比较 |
1.2 血常规比较 |
1.3 血脂比较 |
1.4 肝功能比较 |
1.5 肾功能比较 |
1.6 其他血生化指标比较 |
1.7 颈动脉超声结果比较 |
1.8 心脏超声结果比较 |
2.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发生风险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单个阳性指标及多因素联合诊断指标的ROC曲线分析 |
4.阳性指标与痰湿壅盛证的相关分析 |
讨论 |
1.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 |
2.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 |
3.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尿酸 |
4.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心脏结构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文献综述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患者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5)衷敬柏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经验及核心方作用机制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老年高血压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老年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 |
2 老年高血压的发病因素 |
3 老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
4 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特点 |
5 老年高血压指南的诊断变化 |
6 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证候及治疗进展 |
1 老年高血压的证候研究 |
2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
2.1 辨证论治 |
2.2 成方治疗 |
2.3 自拟方治疗 |
2.4 非药物疗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老年高血压病因病机、证候与治法专家经验文献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文献检索方法 |
1.2 检索策略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证候要素提取方法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纳入情况 |
2.2 老年高血压的中医病名 |
2.3 老年高血压的病因 |
2.4 老年高血压的基本病机 |
2.5 老年高血压的病理因素 |
2.6 老年高血压的病位 |
2.7 老年高血压的辨证分型 |
2.8 老年高血压的治则治法 |
3 讨论 |
3.1 病名范畴 |
3.2 老年高血压的病因病机 |
3.3 老年高血压的病理要素和辨证分型 |
3.4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衷敬柏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经验挖掘 |
1 研究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分析软件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信息采集 |
2.2 数据预处理 |
2.3 数据录入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一 般资料 |
3.2 症状 |
3.3 药物频次 |
3.4 药性分析 |
3.5 药物组合分析 |
3.6 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
3.7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
4 讨论 |
4.1 老年高血压病机 |
4.2 衷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
4.3 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核心方 |
4.4 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新方组合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机制研究治疗老年高血压核心方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的预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核心方药物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的获取 |
2.2 老年高血压相关靶点的获取 |
2.3 药物成分靶点-老年高血压靶点PPI网络的构建 |
2.4 提取核心靶点 |
2.5 基因本体GO分析与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 |
2.6 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
3 核心方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的预测 |
3.1 核心方的活性成分分析 |
3.2 核心方的作用靶点分析 |
4 核心方的作用机理预测 |
4.1 核心方降压的GO分析 |
4.2 核心方降压的KEGG通路分析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中医疗法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张明雪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经验的分子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痰湿壅盛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样本量的估算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1.3.2 中医辨证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签署伦理审查知情同意书 |
2 研究方法 |
2.1 基本参数的测量 |
2.2 生化指标的测定 |
2.3 心脏彩超检查 |
2.4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测定 |
2.4.1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 |
2.4.2 血清采集及保存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
1 结果 |
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1.4 两组患者吸烟情况比较 |
1.5 两组患者饮酒情况比较 |
1.6 两组患者BMI比较 |
1.7 两组患者LVMI比较 |
1.8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
1.9 两组患者血清MMPs水平比较 |
1.10 两组患者血清TIMPs水平比较 |
1.11 证型与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2 讨论 |
2.1 高血压证型与性别、年龄、病程的关系 |
2.2 高血压证型与其他观察指标的关系 |
2.2.1 吸烟饮酒 |
2.2.2 肥胖 |
2.2.3 左室重量指数 |
2.2.4 尿酸 |
2.2.5 同型半胱氨酸 |
2.2.6 血脂 |
2.3 高血压证型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关系 |
2.4 证型与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 结语 |
3.1 结论 |
3.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
1.1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
1.1.1 遗传因素 |
1.1.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
1.1.3 血管活性物质 |
1.1.4 炎性因子 |
1.1.5 巨噬细胞极化 |
1.1.6 肠道菌群 |
1.2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
2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2.2 辨证分型 |
2.3 祖国医学对理化指标的认识 |
2.3.1 对肥胖的认识 |
2.3.2 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认识 |
2.3.3 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认识 |
2.3.4 对血脂代谢异常的认识 |
2.3.5 祖国医学对高尿酸血症的认识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8)阴虚阳亢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调查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样本量的估算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签署伦理审查知情同意书 |
1.7 临床资料 |
1.8 调查方法 |
1.9 统计学分析 |
1.10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2.2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2.3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2.4 两组患者吸烟情况比较 |
2.5 两组患者饮酒情况比较 |
2.6 两组患者LVMI比较 |
2.7 两组患者BMI比较 |
2.8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
2.9 两组患者MMPs比较 |
2.10 两组患者TIMPs比较 |
2.11 阴虚阳亢型与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3 分析与讨论 |
3.1 基本资料的分析与讨论 |
3.2 生化指标的分析与讨论 |
3.3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
4 结语 |
4.1 结论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综述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 发表论文 |
2 科研课题 |
3 在校获奖情况 |
附录 |
(9)基于Fisher判别法的CAS患者肝肾阴虚证与痰瘀互结证诊断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病例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建立CAS患者病例资料数据库 |
2.2.1 一般指标 |
2.2.2 实验室检查及影像指标 |
2.2.3 指标检测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一般情况分析 |
1.1 性别 |
1.2 年龄 |
1.3 体重指数 |
1.4 吸烟史 |
1.5 饮酒史 |
1.6 两组病例合并疾病情况 |
2.理化指标分析 |
2.1 两证型间血常规指标的比较 |
2.2 两证型间血脂水平的比较 |
2.3 两证型间血压的比较 |
2.4 两证型间凝血指标的比较 |
2.5 两证型间UA、Hcy、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 |
2.6 两证型间FBG、hs-CRP、ESR的比较 |
2.7 两证型间颈动脉超声情况比较 |
2.8 两证型与各理化指标相关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常见症状、体征分析 |
4.基于所选症状、体征及理化指标的判别分析 |
讨论 |
1 统计分析原理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一般情况结果分析 |
2.2 理化指标分析结果讨论 |
2.3 Fisher判别分析结果讨论 |
3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荣誉情况 |
致谢 |
(10)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与胱抑素C、胆红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EH合并LI与胱抑素C、胆红素的理论研究进展 |
1.1 病因病机 |
1.2 辨证分型 |
1.3 中医证型与胱抑素C、胆红素等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2. 西医学对EH合并LI与胱抑素C、胆红素的理论研究进展 |
2.1 高血压发病机制 |
2.2 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机制 |
2.3 高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
2.4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与Cys-C、胆红素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观察项目 |
2.2 数据录入 |
2.3 统计学处理 |
2.4 质量控制 |
3. 研究成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不同中医证型EH合并LI患者与理化指标相关性研究 |
3.3 不同中医证型EH合并LI与理化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4 EH合并LI危险因素研究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一般资料 |
2. EH合并LI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3. EH合并LI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相关性讨论 |
4. EH合并LI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讨论 |
4.1 一般资料分析讨论 |
4.2 危险因素Cys-C分析讨论 |
4.3 保护因素胆红素分析讨论 |
4.4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高血压病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及自由基损伤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D]. 胡明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疗效观察[D]. 陆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Hcy、CysC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张志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D]. 龚鹏清.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衷敬柏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经验及核心方作用机制预测研究[D]. 芦瑞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D]. 敖玉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痰湿壅盛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分析[D]. 王洁.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阴虚阳亢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分析[D]. 马欢.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Fisher判别法的CAS患者肝肾阴虚证与痰瘀互结证诊断模型研究[D]. 李虹燕.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与胱抑素C、胆红素的相关性研究[D]. 许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