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观念论文_邓绍根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观念,近代,泰山,主权,述而不作,陋俗,西欧。

近代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邓绍根[1](2019)在《从新名词到关键词:近代以来中国“舆论监督”观念的历史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据迄今掌握的史料,1909年12月8日《大公报》社论《现政府与责任内阁》最早使用"舆论监督"新名词表达出"运用舆论监督政府机关"的观念。民国时期,"舆论监督"观念发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分野。资产阶级使用"舆论监督"表达出"运用舆论手段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观念;而无产阶级使用"舆论监督"则表达出"通过群众舆论对坏人坏事或不良社会现象开展批评进行监督"的意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舆论监督"一词逐渐超过"报纸批评"呈上升趋势,并于1987年至今出现在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和学术关键词之一。总之,近现代中国"舆论监督"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不仅是"舆论监督"从新名词到关键词的发展过程,而且是"舆论监督"和"报纸批评"一词在报刊上此消彼长的过程,更是中国特色舆论监督观念的形成及其制度建设过程。(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9年11期)

李富鹏[2](2019)在《改造“律例”——晚清法律翻译的语言、观念与知识范式的近代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由外而内的秩序危机,不断引发国家焦虑,并渐次推动着域外法学知识的翻译热潮。晚清变法之不同于以往历代变法的关键处,在于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思考国家体制的知识参照,逐渐改造了"律例"这个知识范式。从1839年林则徐主持翻译《滑达尔各国律例》到1864年同文馆出版丁韪良译本《万国公法》,国际法的知识位格实现了从"律例"到"公法"的身份转变。从1880年比利干领衔翻译《法国律例》到190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新译日本法规大全》,国内法之"六法全书"的知识体系突破了"律例"框架,被视为崭新的《周礼》六官。德国、日本一脉的"国法学"作为"六法全书"的正当性基础,遂成为近代国人思考、改造国家的知识工具。从"律例"体系向"六法全书"的范式转化,通过法律翻译,牵连于语言、观念与知识类型的整体改变,亦实现了知识正当性的置换。从此,作为知识类型的"六法全书",将成为共和时代的新法统,重新定义着法与国家,设定着法律的产生、适用方式,乃至整个国家的构造、运行方式。(本文来源于《政法论坛》期刊2019年06期)

何健,王瑞新[3](2019)在《近代社会信用观念史形成与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季民初社会剧变引发中国社会思想深刻变化。"信用"随着社会性的扩展而发生创造性转化。从观念史的角度看,首先,"信用"术语由日本入华的文化交流历程而形成种种信用论说。其次,在观念与社会事实上,四民秩序解体后信用日益成为社会生成与团结的纽带。最后是信用论的形成,中国由人情社会艰难转向契约社会,信用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枢纽性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温小平[4](2019)在《近代中国南海主权观念与主权教育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是中国从"天下观"向"国家观"的转型时期,这不仅体现在对以"主权"和"国家"为中心的系列概念的认知和诠释上,更体现在"国家主权"观念觉醒之后对"国家"集体认知感的增强和"主权"的教育和捍卫上。伴随着西方列强对南海权益的侵犯,从非法测量到资源掠夺,从资源掠夺到非法侵占,"主权观念"认识日趋清晰和完备的中国政府,不但积极采取行政管辖、地图绘制、进驻收复、治理开发等措施来捍卫南海主权完整,更开始注重加强南海的主权教育。在内容上将其融入国耻教育、爱国教育,途径上融入地理教育、历史教育,在阶段上从强调"重领土而保海权"到强调"现在的国境"再到强调"中国领土之一部"。通过加强南海主权教育,不但增强了国人南海的主权观念和主权意识,更增强了南海疆域领土空间意识和捍卫南海主权的行动意识。(本文来源于《民国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杨冰冰,王玉亮[5](2019)在《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个人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政治组织形式,民族国家有其内在的历史合理性。本文将以近代民族国家发源地西欧的国家组织形式的演变为线索,通过考察西欧民族国家的内涵及观念的转变,分析观念转变背后个人主义的发展,并且结合近代"民族"理念的转变,评价个人观念在民族国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10期)

王达敏,李思清,马昕,潘静如,马勤勤[6](2019)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格局(笔谈)》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文学(1840—1919)是古典文学的终结,也是现代文学的开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迈着趑趄的步伐,从中世纪走向现代世界;中国文学体系也跬步日积,从古典向现代转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科、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并驾齐驱的中国近代文学史学科,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近七十年来,中国近代文学史学科先后崛起了两个研究范式:一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研究范式;二是中国文学体系的现代转型研究范式。在这两个范式笼罩下,中国近代文学史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迄今为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研究范式的潜力虽然还未完全掘尽,但其局限早已有目共睹;中国文学体系的现代转型研究范式因其解释尚具一定的有效性而仍在学界流行,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不足之处也引起学者注意。这里刊出的五篇文章,从宏观到微观,对中国近代文学史学科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探索。在宏观层面,马昕的《"晚清"还是"近代"》认为,"近代"概念依托旧民主主义文学研究范式,内中隐含着进化论的思路;"晚清"概念则与传统文学史观念接榫,内中隐含着更多变化和可能,因此用"晚清"替代"近代"或者预示着研究范式将发生新的转移。为构建中国近代文学史学科的自足空间,揭示其自性所在,马勤勤的《中国近代文学的发生学问题》以清末民初的女性小说文类的兴起为例,说明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于共时空间中异常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场域。民国古典文学是一个庞大的历史存在,在现有文学史体系中却无立锥之地,王达敏在《文学史如何妥置民国古典文学》中为民国古典文学回归文学史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路径。在微观层面,李思清的《近代文学视野中的"Christian Literature"》对新教传教士在华文学活动的研究史进行了简要回顾。他认为,传教士不仅带来了西学,也通过编、译、写等方式参与了近代中国的文学生产。潘静如的《近代诗词的"未充分经典化"及其研究》认为,由于近代诗人、词家距今太近,其作品并未充分经典化。因此,学者在研究中应慎选方法,以免出现"研究的热情与密度超过了被研究对象所能承受的阈值"的尴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直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史的重镇。此次笔谈的四位作者李思清、马勤勤、马昕、潘静如是我文学所的年轻同事。他们与文学所另外数位青年学者一起,组成了一个很强的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学术群体。这一群体的学者春秋正盛,有鸿鹄之志。他们治学刻苦,又好深湛之思,或握灵蛇之珠,或抱荆山之玉。可以预断:他们与全国其他青年学者一道,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中国近代文学史研究领域另开新局。(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褚金勇[7](2019)在《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中国近代文人着述出版的观念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着书立说以传之后世,对于中国文人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但纵览中国古代着述出版历史,很少文人将自己的着述当世出版,这与古代文人"文不苟作"的书写观念有关,也与传统的印刷出版资源稀缺有关。清末民初之际现代印刷术的引进推广,影响了中国文人的着述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文人着述出版观念。从传统手工印刷时代的"文不苟作"到机械印刷时代的"率尔成书",中国文人着述出版观念的变革推进了现代知识的传播和社会文明的新造,但也导致传统谨严的着述出版观念走向失落。(本文来源于《出版发行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贾向桐[8](2019)在《近代实践观念的转变与科学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实践观念的转变对自然科学的革命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与意义,这构成我们透视十六世纪以来科学演变转化的一把关键钥匙。随着古希腊自然哲学与基督教文明的碰撞,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代表的实践哲学理念逐渐发生改变和泛化,并延展至传统理论与创制活动领域,由此在自然哲学中相对立的"沉思"与"操作"维度日渐融合起来,换言之,即阿伦特所谓的实践开始附属于理论与创制活动。在从沉思哲学向实验科学的转变过程中,"自然-技艺"二分的破除确定了实验干涉自然的合法性,而牛顿的物理学-数学进路最终取得成功则预示着实验与数学的真正结合,近代科学实践的基本范式成型,这也决定了自然科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逻辑与特征。(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9年09期)

何江丽[9](2019)在《近代女性“健康美”观念的表达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话语的论述中,女性被视为种族的孕育者和国民的一部分。女性的身体也被要求根据卫生知识以新的标准进行评判和形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健康美"的新的审美观念。在舆论的表达和一些女性的实践下",健康美"成为越来越多女性的主动选择,体现了近代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改造从被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9年08期)

韩红梅[10](2019)在《近代泰山舍身的社会治理与文化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泰山舍身的现象不时发生,泰安地方官员为改变这一陋俗,采取了相应的社会治理举措。清代泰安地方志书的编纂者配合官方,积极批判该陋俗,但山东其他地方的志书编纂者仍宣扬泰山舍身的奇迹,直至北洋时期才有所改观。不过,民间社会延续了传统的愚孝观念,甚至仍依赖神灵维系人伦关系与道德秩序。民国时期泰山舍身者,多系一时失意者,表明当时官方与社会在应对严重的自杀问题上,尚未建立有效的教育与干预机制。(本文来源于《泰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近代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清由外而内的秩序危机,不断引发国家焦虑,并渐次推动着域外法学知识的翻译热潮。晚清变法之不同于以往历代变法的关键处,在于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思考国家体制的知识参照,逐渐改造了"律例"这个知识范式。从1839年林则徐主持翻译《滑达尔各国律例》到1864年同文馆出版丁韪良译本《万国公法》,国际法的知识位格实现了从"律例"到"公法"的身份转变。从1880年比利干领衔翻译《法国律例》到190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新译日本法规大全》,国内法之"六法全书"的知识体系突破了"律例"框架,被视为崭新的《周礼》六官。德国、日本一脉的"国法学"作为"六法全书"的正当性基础,遂成为近代国人思考、改造国家的知识工具。从"律例"体系向"六法全书"的范式转化,通过法律翻译,牵连于语言、观念与知识类型的整体改变,亦实现了知识正当性的置换。从此,作为知识类型的"六法全书",将成为共和时代的新法统,重新定义着法与国家,设定着法律的产生、适用方式,乃至整个国家的构造、运行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1].邓绍根.从新名词到关键词:近代以来中国“舆论监督”观念的历史演变[J].新闻大学.2019

[2].李富鹏.改造“律例”——晚清法律翻译的语言、观念与知识范式的近代转化[J].政法论坛.2019

[3].何健,王瑞新.近代社会信用观念史形成与演进[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温小平.近代中国南海主权观念与主权教育的嬗变[J].民国研究.2019

[5].杨冰冰,王玉亮.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个人观念[J].文化学刊.2019

[6].王达敏,李思清,马昕,潘静如,马勤勤.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格局(笔谈)[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褚金勇.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中国近代文人着述出版的观念转型[J].出版发行研究.2019

[8].贾向桐.近代实践观念的转变与科学革命[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

[9].何江丽.近代女性“健康美”观念的表达与实践[J].兰台世界.2019

[10].韩红梅.近代泰山舍身的社会治理与文化观念[J].泰山学院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体现五福、叁多观的建筑装饰(3)宗...近五年五大知识板块的物理观念考查频...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

标签:;  ;  ;  ;  ;  ;  ;  

近代观念论文_邓绍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