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染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鼠疫,免疫,抗原,技术,间皮瘤,尔森,淋巴管。
免疫染色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杰,谭玉珍,Pober,Jordan,S[1](2016)在《整片组织免疫染色显示淋巴管构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整片组织内淋巴管免疫染色,并与间接注射法和组织切片免疫染色法比较。方法用普鲁士蓝间接注射新生儿肝被膜内淋巴管,观察肝浅淋巴管的构筑。通过火棉胶切片分析肝浅淋巴管的流向。取人大腿皮肤,作石蜡切片和冷冻切片,免疫染色后观察淋巴管的分布。取大鼠耳和背部的皮肤、膈和小肠,将整片组织作免疫染色,观察组织内淋巴管构筑。结果间接注射普鲁士蓝可显示淋巴管构筑和流向,但淋巴管染色缺乏特异性。组织切片免疫染色可显示淋巴管分布,然而不能准确地分析淋巴管密度。整片组织的免疫染色很理想,毛细淋巴管盲端、毛细淋巴管网和淋巴管丛清晰可见。结论整片组织免疫染色能够很好地显示组织内完整的淋巴管构筑。(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李粉婷[2](2016)在《内镜下Fe_3O_4-MG7分子探针免疫染色用于早期胃癌诊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胃癌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所有癌症的6.8%,肿瘤相关病死率占所有癌症的8.8%。由于早期胃癌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以及医疗水平和条件的局限,很多胃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严重降低了患者的总生存率。而对于早期胃癌的患者,在内镜下或外科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高达92.6%,且可达到治愈的目的。因此,早期胃癌的诊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降低病死率。但是,目前我们仍缺乏可靠、准确的手段去满足临床的需求。MG7是本实验室制备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胃癌细胞,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较好的相关性,对胃癌组织同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表达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动态发展中不断增加。研究表明MG7-Ag是一种分泌性抗原,可以通过胃小凹分泌到胃液中,胃癌患者胃液中MG7-Ag的检出率为81.1%,我们利用这一特点,拟以Fe_3O_4纳米颗粒为载体,与胃癌特异性抗体MG7构建Fe_3O_4-MG7分子探针。探针既可以特异性识别胃癌组织,又可以在普通内镜下实现肉眼可观察的免疫染色,其显色原理为Fe_3O_4可以和亚铁氰化钾显色液反应生成Fe4[Fe(CN)6]3,称为普鲁士蓝。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内镜检查的局限性,能直观的对病变进行定位,这一显像方式较其他探针诊断方式如荧光内镜、核磁共振显像都更加简单、直观,并且易于推广。【目的】以表面包被有羧基的Fe_3O_4纳米颗粒为载体,构建具有一定靶向性的新型分子探针Fe_3O_4-MG7。利用可直接在普通内镜下观察、低毒的免疫染色技术,在胃癌细胞及临床离体胃癌组织验证其成像能力,进而为在体临床试验的开展提供依据。以期建立利用分子探针及普通光学内镜技术结合的一种全新模式用于早期的胃癌诊断。【方法】1.MG7抗体的制备与表达验证(1)通过培养杂交瘤细胞,动物在体增殖,腹水收集、纯化获得MG7抗体。(2)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MG7在SGC-7901细胞和GES细胞的表达及定位。(3)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G7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2.Fe_3O_4-MG7探针的合成与表征(1)通过EDC和sulfo-NHS活化Fe_3O_4纳米颗粒,再与MG7共价连接构成Fe_3O_4-MG7探针。(2)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检测Fe_3O_4-MG7探针的表面Zeta电位与水合粒径。(3)通过XTT法检测Fe_3O_4-MG7探针的细胞毒性。3.胃癌细胞探针成像的研究(1)通过Fe_3O_4纳米颗粒与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普鲁士蓝。(2)通过光镜下观察普鲁士蓝显色间接验证探针与肿瘤细胞的靶向结合能力与成像能力。4.离体胃癌组织探针成像的研究通过在胃镜下观察离体组织的显色验证探针与胃癌组织的靶向结合能力。【结果】1.MG7抗体的制备与表达(1)收集接种杂交瘤细胞的小鼠产生的腹水,纯化后获得了MG7抗体。(2)MG7抗体在胃癌细胞SGC-7901与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GES中表达存在差异,在SGC-7901细胞中表达,而在GES细胞中几乎不表达;(3)在20例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G7在胃癌组织的表达率为85%,癌旁正常组织MG7不表达。2.Fe_3O_4-MG7探针的合成与表征探针合成后对探针的各种理化性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Fe_3O_4-MG7探针的水合尺寸为87.69±0.33nm,表面电位为-19.30±0.47m V。Fe的浓度在0-0.2mg/ml范围内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当Fe的浓度达到0.2mg/ml时,细胞存活率为92.1%,浓度达到0.3mg/ml时,存活率下降到84.9%,而当Fe的浓度达到0.5mg/ml时,细胞的存活率只有53.4%。3.胃癌细胞探针成像结果用探针与SGC-7901细胞和GES细胞孵育后,加入PERK’S显色液显色,光镜下可见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中出现普鲁士蓝沉淀,而在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G ES细胞中并未出现普鲁士蓝沉淀,证明了探针对胃癌细胞具有良好的靶向性。4.离体胃癌组织成像结果22例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离体标本中,18例胃癌组织在内镜下可以观察到普鲁士蓝显色,4例未显色,而癌旁正常组织均未显色。对照组在切取一部分癌组织用F e3O4纳米颗粒进行孵育后,22例胃癌离体标本均未显色。探针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达到81.82%,证明探针对胃癌组织具有良好的靶向性。【结论】我们利用Fe_3O_4纳米颗粒与MG7单克隆抗体成功制备了分子探针Fe_3O_4-MG7。探针的理化性质检测结果显示探针的理化性质稳定,毒性相对较低。同时在细胞水平与离体组织中进行了成像能力验证,结果表明Fe_3O_4-MG7探针对胃癌细胞和胃癌组织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灵敏性。这一结果提示我们Fe_3O_4-MG7分子探针对于胃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且为将来在体应用免疫染色内镜下发现早期胃癌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6-05-01)
白雪薇,刘合智,周松,王海峰,牛艳芬[3](2016)在《HRP-F1McAb酶免疫染色技术检测小鼠脏器鼠疫F1抗原应用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辣根过氧化酶标记鼠疫F1单克隆抗体(HRP-F1McAb)酶免疫染色技术检测小鼠脏器鼠疫F1抗原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HRP-F1McAb酶免疫染色法检测鼠疫菌EV株感染小鼠脏器标本和对照小鼠脏器标本,同时用细菌学、RIHA和ELISA做平行检测。结果 HRP-F1McAb酶免疫染色法与细菌学一致率为96.36%,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HRP-F1McAb酶免疫染色法和RIHA一致率为98.18%,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HRP-F1McAb酶免疫染色法和ELISA一致率为96.36%,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结论酶免疫染色法检测小鼠脏器鼠疫F1抗原特异敏感、简单快速。(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期刊2016年01期)
白雪薇,刘合智,史献明,周松,王海峰[4](2016)在《酶免疫染色技术快速检测鼠疫耶尔森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酶免疫染色技术检测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建立鼠疫免疫快速检测技术。方法用酶免疫染色技术对细菌标本和动物标本检测鼠疫菌,动物标本同时用细菌学、RIHA、RGICA和ELISA法平行检测鼠疫菌。结果细菌标本酶免疫染色法检测结果与实际相符,酶免疫染色技术检测鼠疫菌的灵敏性为1 000个/ml;动物标本酶免疫染色法检测鼠疫菌结果和细菌学、RIHA、RGICA和ELISA一致。结论酶免疫染色技术检测鼠疫菌敏感、特异、简便、快速,可用于鼠疫检测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白雪薇,刘合智,史献明,王海峰,杨顺林[5](2016)在《酶免疫染色技术快速检测鼠疫F1抗原的应用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酶免疫染色法检测鼠疫F1抗原效果。方法通过辣根过氧化酶标记鼠疫F1单克隆抗体(HRP-F1Mc Ab)免疫染色法,检测266只强毒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感染鼠脏器标本和207只对照啮齿动物标本,同时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微量法和胶体金纸上色谱法(RGICA)进行对比。结果 HRP-F1Mc Ab免疫染色法和RIHA检测一致率为98.52%,Kappa值为0.970,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0,P=0.016);HRP-F1Mc Ab免疫染色和RGICA检测一致率为98.50%,Kappa值为0.901,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0,P=0.625)。HRP-F1Mc Ab免疫染色法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7.02%,阳性预测值为97.14%,阴性预测值为100%,约登指数为0.970。结论鼠疫F1抗原免疫染色法敏感特异、快速简单,在鼠疫早期快速诊断中有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吴超[6](2016)在《T淋巴细胞γ-H2AX微流控芯片免疫染色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是一种微型化、集成化的技术平台。它能把整个生物或化学过程整合到一个只有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并且易于自动化操控。应用微流控技术进行实时现场生物标志物监测是作为健康评估的一个有前景的技术。γ-H2AX荧光标记技术能够检测T淋巴细胞的辐射损伤,可以为实施现场评估辐射损伤提供重要的监测靶目标。本研究为实现在芯片上自动化操控T淋巴细胞进行γ-H2AX免疫荧光标记的过程,研究了免疫磁珠结合淋巴细胞在芯片上的驱动作用、γ-H2AX免疫荧光标记芯片的设计和优化、利用人CD4细胞进行UVC紫外线辐射产生DNA的γ-H2AX荧光标记及其在芯片上实现特异性标记反应。研究表明,利用永久磁铁带动2.8μm磁珠既满足磁铁带动CD4淋巴细胞在芯片上的拖动,又不影响辐照产生的γ-H2AX相对荧光强度与辐照剂量的线性关系。本研究优化了在芯片上实现CD4淋巴细胞γ-H2AX免疫的反应池和间隔池的数量分别为6个和5个,确立了各个反应池的反应试剂量,确立了细胞与磁珠结合比为1/10,细胞上样量为2×105。在芯片上通过永久磁铁拖动结合了磁珠的淋巴细胞实现了对CD4淋巴细胞γ-H2AX免疫特异性荧光标记。通过对不同剂量(0、16、32、64J/m2)的UVC紫外辐照后的淋巴细胞的γ-H2AX相对荧光强度分析,获得的相关系数为0.9517,证实利用该技术可以监测到辐射损伤与辐照剂量的线性关系。本研究可以为微流控芯片自动免疫荧光染色装置以及便携式细胞生物学实验仪器的开发提供基础参数。(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6-01-01)
李俊[7](2015)在《透明化大尺度生物组织快速免疫染色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组织透明化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新近发明的CLARITY技术,因为可以创新性的将一块完整组织转变成一种光学上透明且生物大分子可渗透的水凝胶组织复合物而倍受人们关注。然而对该复合体的免疫荧光标记过程实在太过缓慢,极大的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运用和推广。本文设计了一个的实验体系,系统测量了不同大小的抗体分子在该胶体复合物中的扩散系数。根据测得的扩散系数,我们发现抗体分子在该复合物中的扩散速率与自由扩散的速率在同一量级。因而本文认为原始的CLARITY方法选择的凝胶配方已经接近最优,难以通过增加凝胶孔径来达到快速抗体渗透和标记的目的。为此,本文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给予生物大分子一个外力来加快它们在组织凝胶复合物中运动。基于这一目的,并考虑到抗体分子在合适的条件下会带电荷的事实,我们在原来设计的扩散测试系统中加入一个电场,并用该电场去驱动抗体分子快速进入生物组织凝胶复合体。实验结果表明将Ig G抗体扩散至相同的深度,加电场的条件下要比不加电场的条件下,扩散时间减少了800多倍,因此多轮免疫染色有可能从数月的时间缩短到一天之内完成为了进一步确认该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本文尝试了用电场驱动方式免疫标记透明化后的转基因老鼠样品。免疫荧光标记信号与内源信号充分重合。尤为重要的是,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样品在电场条件下被破坏的情况发生,证明了该方法在方法在组织透明化样品快速免疫方面的可靠性。该方法的实现,也使得CLARITY等组织透明化技术应用于更广范围和更大尺度组织叁维结构的研究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5-06)
Morais,C,L,Han,J,S,Gordetsky,J,徐磊,孙咏梅[8](2015)在《运用PTEN和ERG免疫染色区分针吸活检组织中前列腺导管内癌以及高级别PIN》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列腺导管内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PIN)在治疗方案上有着显着的区别,但二者的针吸活检组织很难区分。在前列腺根治标本中,作者发现运用PTEN和ERG的免疫组化染色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作者在实验中进一步验证在针吸标本中这些标志物是否有用。单独或组合的免疫标记法运用于形态学明确的导管内癌、PIN、交界性导管内增生的活检,后者缺乏类似于导管内癌的形态学准则而比PIN更令人(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林明华,孙百臣[9](2014)在《HE染色涂片退色后原位免疫染色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E染色涂片退色后原位免疫染色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进行肿瘤细胞诊断的180例细胞涂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涂片均经过HE染色。其中,确定为肿瘤或可疑肿瘤的38例涂片经退色后行原位免疫染色处理,并将其中30例存在对应组织学检测的涂片检测结果与其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以分析免疫染色细胞的确诊率。结果:1 HE染色的细胞确诊率为80.56%,免疫染色的细胞确诊率为89.47%,HE染色联合免疫染色的细胞确诊率为97.78%。HE染色和免疫染色细胞确诊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E染色联合免疫染色的细胞确诊率高于HE染色和免疫染色的细胞确诊率,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30例进行退色原位免疫染色处理的涂片其检测阳性率与组织学检测阳性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细胞诊断中进行HE染色后的免疫染色操作可以有效提升肿瘤细胞的阳性确诊率,从而有利于确定肿瘤细胞的来源。(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4年10期)
田智丹,黄文斌[10](2013)在《PAX8,PAX2,claudin-4和h-calde-smon免疫染色在鉴别诊断腹膜间皮瘤和浆液性癌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Ordonez N G.Value of PAX8,PAX2,claudin-4,and h-caldesmon immunostaining in distinguishing peritoneal epitheli-oid mesotheliomas from serous carcinomas.Mod Pathol,2013,26:553-62.腹膜上皮样间皮瘤和浆液性癌广泛累及腹膜的鉴别仅依靠组织学较难,目前比较常用的免疫组化标记为间皮表达标志物(如calretinin、podoplanin、keratin 5/6和thrombomodu-lin),或浆液性癌表达标志物(如MOC-31、Ber-EP4、BG-8、TAG-72、CD15和CA199)。(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3年07期)
免疫染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胃癌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所有癌症的6.8%,肿瘤相关病死率占所有癌症的8.8%。由于早期胃癌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以及医疗水平和条件的局限,很多胃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严重降低了患者的总生存率。而对于早期胃癌的患者,在内镜下或外科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高达92.6%,且可达到治愈的目的。因此,早期胃癌的诊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降低病死率。但是,目前我们仍缺乏可靠、准确的手段去满足临床的需求。MG7是本实验室制备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胃癌细胞,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较好的相关性,对胃癌组织同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表达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动态发展中不断增加。研究表明MG7-Ag是一种分泌性抗原,可以通过胃小凹分泌到胃液中,胃癌患者胃液中MG7-Ag的检出率为81.1%,我们利用这一特点,拟以Fe_3O_4纳米颗粒为载体,与胃癌特异性抗体MG7构建Fe_3O_4-MG7分子探针。探针既可以特异性识别胃癌组织,又可以在普通内镜下实现肉眼可观察的免疫染色,其显色原理为Fe_3O_4可以和亚铁氰化钾显色液反应生成Fe4[Fe(CN)6]3,称为普鲁士蓝。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内镜检查的局限性,能直观的对病变进行定位,这一显像方式较其他探针诊断方式如荧光内镜、核磁共振显像都更加简单、直观,并且易于推广。【目的】以表面包被有羧基的Fe_3O_4纳米颗粒为载体,构建具有一定靶向性的新型分子探针Fe_3O_4-MG7。利用可直接在普通内镜下观察、低毒的免疫染色技术,在胃癌细胞及临床离体胃癌组织验证其成像能力,进而为在体临床试验的开展提供依据。以期建立利用分子探针及普通光学内镜技术结合的一种全新模式用于早期的胃癌诊断。【方法】1.MG7抗体的制备与表达验证(1)通过培养杂交瘤细胞,动物在体增殖,腹水收集、纯化获得MG7抗体。(2)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MG7在SGC-7901细胞和GES细胞的表达及定位。(3)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G7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2.Fe_3O_4-MG7探针的合成与表征(1)通过EDC和sulfo-NHS活化Fe_3O_4纳米颗粒,再与MG7共价连接构成Fe_3O_4-MG7探针。(2)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检测Fe_3O_4-MG7探针的表面Zeta电位与水合粒径。(3)通过XTT法检测Fe_3O_4-MG7探针的细胞毒性。3.胃癌细胞探针成像的研究(1)通过Fe_3O_4纳米颗粒与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普鲁士蓝。(2)通过光镜下观察普鲁士蓝显色间接验证探针与肿瘤细胞的靶向结合能力与成像能力。4.离体胃癌组织探针成像的研究通过在胃镜下观察离体组织的显色验证探针与胃癌组织的靶向结合能力。【结果】1.MG7抗体的制备与表达(1)收集接种杂交瘤细胞的小鼠产生的腹水,纯化后获得了MG7抗体。(2)MG7抗体在胃癌细胞SGC-7901与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GES中表达存在差异,在SGC-7901细胞中表达,而在GES细胞中几乎不表达;(3)在20例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G7在胃癌组织的表达率为85%,癌旁正常组织MG7不表达。2.Fe_3O_4-MG7探针的合成与表征探针合成后对探针的各种理化性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Fe_3O_4-MG7探针的水合尺寸为87.69±0.33nm,表面电位为-19.30±0.47m V。Fe的浓度在0-0.2mg/ml范围内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当Fe的浓度达到0.2mg/ml时,细胞存活率为92.1%,浓度达到0.3mg/ml时,存活率下降到84.9%,而当Fe的浓度达到0.5mg/ml时,细胞的存活率只有53.4%。3.胃癌细胞探针成像结果用探针与SGC-7901细胞和GES细胞孵育后,加入PERK’S显色液显色,光镜下可见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中出现普鲁士蓝沉淀,而在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G ES细胞中并未出现普鲁士蓝沉淀,证明了探针对胃癌细胞具有良好的靶向性。4.离体胃癌组织成像结果22例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离体标本中,18例胃癌组织在内镜下可以观察到普鲁士蓝显色,4例未显色,而癌旁正常组织均未显色。对照组在切取一部分癌组织用F e3O4纳米颗粒进行孵育后,22例胃癌离体标本均未显色。探针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达到81.82%,证明探针对胃癌组织具有良好的靶向性。【结论】我们利用Fe_3O_4纳米颗粒与MG7单克隆抗体成功制备了分子探针Fe_3O_4-MG7。探针的理化性质检测结果显示探针的理化性质稳定,毒性相对较低。同时在细胞水平与离体组织中进行了成像能力验证,结果表明Fe_3O_4-MG7探针对胃癌细胞和胃癌组织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灵敏性。这一结果提示我们Fe_3O_4-MG7分子探针对于胃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且为将来在体应用免疫染色内镜下发现早期胃癌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染色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海杰,谭玉珍,Pober,Jordan,S.整片组织免疫染色显示淋巴管构筑[J].解剖学报.2016
[2].李粉婷.内镜下Fe_3O_4-MG7分子探针免疫染色用于早期胃癌诊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
[3].白雪薇,刘合智,周松,王海峰,牛艳芬.HRP-F1McAb酶免疫染色技术检测小鼠脏器鼠疫F1抗原应用效果评价[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6
[4].白雪薇,刘合智,史献明,周松,王海峰.酶免疫染色技术快速检测鼠疫耶尔森菌[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
[5].白雪薇,刘合智,史献明,王海峰,杨顺林.酶免疫染色技术快速检测鼠疫F1抗原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6
[6].吴超.T淋巴细胞γ-H2AX微流控芯片免疫染色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
[7].李俊.透明化大尺度生物组织快速免疫染色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8].Morais,C,L,Han,J,S,Gordetsky,J,徐磊,孙咏梅.运用PTEN和ERG免疫染色区分针吸活检组织中前列腺导管内癌以及高级别PIN[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
[9].林明华,孙百臣.HE染色涂片退色后原位免疫染色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4
[10].田智丹,黄文斌.PAX8,PAX2,claudin-4和h-calde-smon免疫染色在鉴别诊断腹膜间皮瘤和浆液性癌中的价值[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