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烷脒论文_Kansaye,Laya

导读:本文包含了丙烷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丙烷,霉病,番茄,叶斑病,丁烷,线粒体,水剂。

丙烷脒论文文献综述

Kansaye,Laya[1](2013)在《超声辅助溶剂萃取结合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番茄果实中丙烷脒杀菌剂残留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丙烷脒作为一个系统性植物病害防治剂,被广泛应用于大田或大棚果蔬上由灰葡萄孢引起的病害。丙烷脒的毒性低,对人类和环境安全。然而,至今没有丙烷脒在植物上的残留的研究报道。因此,对丙烷脒在番茄上的残留试验便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尝试建立一种丙烷脒在番茄上的残留检验方法。装有两种填料(5μm和10μm)的Hypersil BDS C18色谱柱(4.6mm×250mm)被分别应用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上。共用了叁种萃取溶剂,甲醇、磷酸化甲醇和HCL PBS溶液,在超声辅助下分别对样品进行丙烷脒提取。测定方法被验证可用于残留分析。通过试验,流动相组分为0.1%磷酸(H3PO4),甲醇/去离子水(V/V=80:20)溶液含3.0mmol/L SDS时丙烷脒的分析信号值达到最大。通过超声辅助将番茄中的丙烷脒提取出来。样品上样至HPLC系统中,10μm Hypersil BDS C18柱(4.6mm×250mm)等梯度流速1.0ml/min,柱温25oC。进样20μl,于262nm下检测。这一方法在50~600mg/L的浓度范围内的线性良好,相关系数>0.999。回收率为87.97%~106.34%(标准差:0.169%~3.503%)。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7mg/Kg和0.2mg/Kg。田间用药试验于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的玻璃温室和位于大学区十五公里的小寨(中国陕西杨凌)的阳光温室内进行。初始丙烷脒浓度在玻璃温室和阳光温室内分别设置为4.69~2.87mg/Kg和5.70~2.45mg/Kg。丙烷脒的分解呈一级动力学,与初始存量、浓度和用药次数均无关。在玻璃温室内的分解半衰期为5.331~7.875天,在阳光温室则为4.880~6.300天。28天后丙烷脒残留为0.07mg/Kg,开始低于检测限。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对丙烷脒残留检测定量的可行性。由试验得到的数据证明了这一方法会在丙烷脒MRL的建立和常规残留检测得到应用。与其他的杀菌剂检测方法相比,超声辅助和溶剂萃取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显得更简单、快捷、有效和便宜。(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刘刚[2](2012)在《4.5%丙烷脒·壳寡糖可溶性液剂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近期研究证实,该中心自主研制开发的4.5%丙烷脒·壳寡糖可溶性液剂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农业生产上值得开发利用。为明确4.5%丙·壳寡糖可溶性液剂(丙烷脒4%+壳寡糖0.5%)对番茄灰霉病的控制效果,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悬滴法测定了其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并采用常规喷雾法测定了其对番茄灰霉病的果实组织、盆栽的影响及田间药效。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药剂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有效抑制中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1.56毫克/升和2.60毫克/升,(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2年29期)

刘刚[3](2012)在《警惕市场上的假冒丙烷脒产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近期发现,市场上一些不法企业宣传兜售假冒伪劣丙烷脒产品,需引起各地农药管理部门和经营单位、广大农民消费者注意。据悉,丙烷脒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研究开发的新型烷基脒类杀菌剂,对番茄、黄瓜、草莓等农作物灰霉病有较好防效,是我国建国以来少有的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化合物之一。丙烷脒90%原药和2%水剂产品由陕西省杨凌农药化工有限公司在国内独家登记(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2年26期)

张兴[4](2012)在《新型安全环保杀菌剂——丙烷脒》一文中研究指出丙烷脒属烷基脒类化合物,该类物质在医药上早有应用和研究。在一次偶然事件中,美国NZYM公司发现了该类化合物中的戊烷脒对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rerea)的抑菌活性,并通过一系列的室内试验,戊烷脒的抑菌活性得到了确证。自1999年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NZYM公司合作,开始致力于将该类化合物开发成为农用杀菌剂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世界农药》期刊2012年04期)

顾军,赵新红[5](2011)在《丙烷脒等药剂防治设施延迟栽培葡萄灰霉病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灰霉病是葡萄设施延迟栽培中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年来,灰霉病对常规药剂的抗性明显增加,防效不理想。2010年,我们开展了室内药剂筛选试验和大田药效试验,筛选出了两种防治葡萄灰霉病的高效、无公害药剂,并在生产上应用,取得了良(本文来源于《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期刊2011年07期)

侯军[6](2011)在《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抗药性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杀菌剂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许多杀菌剂对植物病害防治效果逐渐下降,某些原已被很好控制的植物病害也有加重发生的趋势,随着传统内吸性杀菌剂的持续应用,抗药性问题势必更加突出。研究新型杀菌剂抗药性风险对延长药剂使用寿命,指导田间科学用药,避免和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是一种寄主范围广、繁殖速度快、遗传变异大、危害极其严重的病原菌,目前抗药性问题已成为该病菌防治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丙烷脒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研制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芳香二脒类内吸性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由番茄灰霉病菌引起的灰霉病。目前其抗药性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基于此,本研究以番茄灰霉病菌为靶标菌,主要从敏感基线的建立、抗药性风险评价、抗药突变体产生抗药性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测试和探讨,取得如下结果: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西安、咸阳、杨凌、渭南、宝鸡等5个地区的41株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丙烷脒对所有供试番茄灰霉病菌菌株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不同菌株间EC50值差异较小,其中最大为1.460μg/mL,最小为0.182μg/mL,相差8.0倍,平均EC50值为0.791±0.269μg/mL。不同番茄灰霉病菌菌株对丙烷脒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因此,可以采用这些菌株的平均EC50值作为田间抗药性检测的敏感基线。2.通过紫外诱变和药剂选择共获得10株抗药突变体,其中紫外诱导获得1株,突变频率为1.98×10-9,药剂选择获得9株,突变频率为0.025。根据FAO对抗性的划分标准,结合敏感基线及抗药突变体的抗性水平,本研究将抗性表型划分为4类:EC50值小于5.0μg/mL时,为敏感菌株(S);EC50值在5.0~15.0μg/mL时,为低抗菌株(LR);EC50值在15.1~75.0μg/mL时,为中抗菌株(MR);EC50值大于75.0μg/mL时,为高抗菌株(HR)。据此,本试验共获得了8株低抗菌株和2株中抗菌株,未获得高抗菌株。获得抗性菌株的突变频率和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均很低,表明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抗药性发展非常缓慢。适合度研究结果显示,抗性菌株的生长量、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致病力等适合度指标均明显低于敏感菌株。交互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丙烷脒与嘧霉胺、多菌灵、速克灵、扑海因等常用杀灰霉剂无交互抗药性。综合分析以上研究结果可见,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具有低等抗药性风险。3.线粒体复合酶Ⅲ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丙烷脒对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线粒体复合酶Ⅲ的活性均没有影响,活体条件下丙烷脒对敏感菌株线粒体复合酶Ⅲ的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抗性菌株的活性基本没有变化。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可见丙烷脒对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Ⅲ相关基因表达的抑制是其抑菌的主因;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抗药性与线粒体复合酶Ⅲ活性的变化密切相关。4.渗透压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敏感菌株对低渗透压和高渗透压均表现敏感,低抗菌株仅对低渗透压敏感,中抗菌株对低渗透压和高渗透压均不敏感,说明抗性菌株的渗透调节能力要大于敏感菌株。细胞膜透性测定结果表明,用各供试浓度丙烷脒处理番茄灰霉病菌敏感菌株和低抗菌株,以及用高浓度丙烷脒(25μg/mL和50μg/mL)处理中抗菌株后,所有菌株细胞膜的透性均有所增大;敏感菌株和低抗菌株最终(240min)的相对渗率虽然比较接近,但丙烷脒对敏感菌株细胞膜的损伤速度明显快于低抗菌株,说明两者的细胞膜透性及对丙烷脒的适应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此外,中抗菌株最终(240min)的相对渗率明显低于敏感菌株和低抗菌株,说明中抗菌株适应丙烷脒的能力明显强于敏感菌株和低抗菌株,其细胞膜受损伤的程度相对较小,使其细胞膜的透性相对低于敏感菌株和低抗菌株,且这种适应能力随着丙烷脒处理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对渗透压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可见,渗透压敏感性下降和细胞膜透性的改变可能是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产生抗药性的生理机制之一。5.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了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差异,发现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之间无论在谱带数上还是含量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抗药性与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的组成及含量变化有关。6.利用cDNA-AFLP技术,对敏感菌株(091)和中抗菌株(F091-16)的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共分离得到38个差异表达的TDFs片段,并对其中6个典型的TDFs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6个差异片段中,有4个找到了同源序列,其中TDF2、TDF4、TDF5是同一基因片段,其与细胞色素P450烷烃羟化酶基因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另一片段TDF1与C-1-四氢叶酸复合酶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余两个基因片段TDF3、TDF6未找到与之同源的序列。C-1-四氢叶酸复合酶基因的上调表达,必将促进核酸生物合成速率的加快,进而补偿因药物分子作用导致的靶基因表达水平的下降,使线粒体复合酶Ⅲ的活性恢复正常。结合丙烷脒抑菌机理研究结果,推测C-1-四氢叶酸复合酶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能是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因素。另外,细胞色素P450烷烃羟化酶基因的上调表达也与抗药性的产生有关。综上所述,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具有低等抗药性风险。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抗药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C-1-四氢叶酸复合酶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能是主要因素,具体的抗性机制可能为:渗透压敏感性和细胞膜透性下降,使药物分子难以穿过细胞膜进入菌丝体内,进入菌丝体内的部分药物又在酯酶同工酶、细胞色素P450烷烃羟化酶等解毒代谢酶的作用下被代谢分解;C-1-四氢叶酸复合酶基因的上调表达,使核酸生物合成速率加快,补偿了因药物分子作用导致的靶基因表达水平的下降,使线粒体复合酶Ⅲ的活性恢复正常,从而使抗性菌株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此外,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确认丙烷脒对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Ⅲ相关基因表达的抑制是其抑菌的主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6-01)

叶海洋,张新瑞,冯俊涛,张兴[7](2010)在《2%丙烷脒水剂防治香蕉叶斑病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丙烷脒水剂对香蕉叶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适宜稀释倍数为250-500倍,持效期在10 d以上。(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4期)

叶海洋[8](2010)在《新型杀菌剂丙烷脒杀菌谱筛选及田间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丙烷脒(propamidine)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研发的一种新型烷基脒类内吸性杀菌剂,化学名称为1,3-二(4-脒基苯氧基)丙烷,此类杀菌剂杀菌活性高,环境相容性好,是目前研究最热的一类杀菌剂之一。本文通过盆栽、田间药效等试验,测定了该化合物对不同植物病原菌的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2%丙烷脒水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盆栽试验。对小麦白粉病、甘蓝黑斑病、番茄叶霉病、黄瓜霜霉病、黄瓜白粉病、油菜菌核病、黄瓜立枯病、黄瓜枯萎病、黄瓜炭疽病、辣椒疫病、番茄早疫病等11种病害进行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丙烷脒在质量浓度为干样100mg/L时,对小麦白粉病、甘蓝黑斑病、番茄叶霉病在7d的保护作用分别为89.63%、88.70%和63.64%。而且对小麦白粉病和甘蓝黑斑病的治疗作用分别达到61.29%和63.21%。对黄瓜白粉病和黄瓜黄萎病的保护作用防效差,仅为44.5%和46.83%。由两组试验结果显示:丙烷脒在供试浓度下对小麦白粉病、甘蓝黑斑病、番茄叶霉病在7d的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但是对黄瓜霜霉病、油菜菌核病、辣椒疫病等3种植物病害均无明显防治效果。2.研究了丙烷脒对6种病害的防治效果。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①丙烷脒对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曲病均具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效果均显着低于5%井冈霉素A可溶性粉剂100mg/L的防效,在200mg/L剂量下,对二种病害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下;②丙烷脒对水稻稻瘟病亦具一定的防治效果,在200mg/L剂量下,在陕西汉中和江苏南京二地的防效分别为31.48%和50.92%,但均明显低于30%稻瘟灵乳油300mg/L及25%咪鲜胺乳油250mg/L的防效;③丙烷脒对香蕉叶斑病具较好的防治效果,其40mg/L和80mg/L剂量处理药后7d和15d的防效分别为48.4%和71.3%、58.9%和78.0%,显着高于对照药剂30%爱苗乳油300mg/L处理的防效;④丙烷脒对对番茄灰霉病有良好的控制作用。丙烷脒在100mg/L和200 mg/L剂量下的防效分别为76.7%和74.4%,显着高于对照药剂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mg/ L处理的防效;⑤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烷脒在100mg/ L和200mg/ L剂量下的防效均显着低于照药剂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mg/ L处理的防效。综上所述,丙烷脒对小麦白粉病、甘蓝黑斑病、番茄叶霉病具有显着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对香蕉叶斑病和番茄灰霉病具有显着的防治效果。对丙烷脒的开发应用具有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江镇海[9](2010)在《丙烷脒在蔬菜灰霉病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灰霉病是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中的一种主要病害,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属真菌病害,花、果、叶、茎均可发病。灰(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0年09期)

高亚楠[10](2010)在《丙烷脒对番茄灰霉病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丙烷脒是一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安全性杀菌剂品种,其对各种作物上由番茄灰霉病菌所引起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前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丙烷脒对番茄灰霉病菌的能量代谢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对于物质代谢具有一定的影响,且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角度分析推测,丙烷脒有可能通过抑制编码线粒体复合酶Ⅲ某个亚基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发挥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作用。为进一步明确丙烷脒对番茄灰霉病菌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从旁路呼吸、丙烷脒敏感菌株及抗性菌株复合酶活性以及cDNA-AFLP等叁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丙烷脒对番茄灰霉病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的影响,取得如下结果:水杨肟酸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无显着影响,说明水杨肟酸的存在对于电子传递链的正常运行无显着影响,并且水杨肟酸对交替氧化酶(AOX)的抑制对于电子传递链的正常运行无显着影响。丙烷脒与水杨肟酸的联合毒力的测定,经孙云沛公式法计算得出二者共毒系数为303.07,显着大于100,说明丙烷脒与水杨肟酸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显着的复配增效作用,其复配增效原因可能是由于丙烷脒的存在使泛醌的氧化受到抑制导致电子传递连无法正常运转,进而诱导AOX基因的表达激活了旁路呼吸途径,但由于AOX抑制剂水杨肟酸的存在,旁路呼吸途径同样无法正常运转,进而影响电子无法由辅酶Q传递给分子氧,最终使氧化磷酸化无法正常进行。由此说明,丙烷脒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复合酶Ⅲ或复合酶Ⅳ的活性,造成泛醌的氧化受阻,使电子传递链无法正常运转,进而影响ATP的合成。番茄灰霉病菌线粒体复合酶离体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丙烷脒在离体条件下对四种复合酶活性均无显着性影响,且丙烷脒对抗性菌株线粒体复合酶Ⅲ活性无影响,进一步分析推测丙烷脒并不是直接与复合酶Ⅲ某位点结合而影响呼吸链电子的正常传递。番茄灰霉病菌线粒体复合酶活体酶活力试验结果表明,敏感菌株菌丝经不同浓度丙烷脒处理1d后,复合酶Ⅰ、Ⅱ、Ⅳ活性随处理浓度的的升高而升高,复合酶Ⅲ活性则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敏感菌株菌丝经不同浓度丙烷脒处理3d后,四种复合酶活性均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番茄灰霉病菌抗丙烷脒菌株经不同浓度丙烷脒处理1d与3d后,复合酶Ⅲ活性与同期对照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由此说明在活体条件下,抗丙烷脒菌株线粒体复合酶Ⅲ受丙烷脒影响的程度显着低于敏感菌株。结合离体、活体复合酶活性试验,推测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产生抗性极有可能与活体条件下线粒体复合酶Ⅲ对丙烷脒敏感性的下降相关,进一步说明线粒体复合酶Ⅲ可能为丙烷脒重要的作用部位之一。采用cDNA-AFLP技术,通过64种引物组合共检测到由于丙烷脒的处理而产生的特异性表达或上调表达的差异片段37条,并对其中5条典型差异片段进行挖带回收、克隆、测序以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5条差异片段中,共找到4条同源性序列。其中,TDF1片段,上调表达,与番茄灰霉病菌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TDF2片段,上调表达,与番茄灰霉病菌T4菌株cDNA文库中某一片段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功能暂不明确;TDF3片段,上调表达,未找到与之同源的序列,尚待进一步研究;TDF4与TDF5,均上调表达,与细胞色素P450烷烃羟化酶基因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属同一基因片段。其中TDF1片段,即番茄灰霉病菌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能是由于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受到了阻碍,导致线粒体膜内外质子势差不能正常产生,进一步向整个机体反馈ATP无法正常合成的信号,结果就可能因动态的反馈调节机制而表现出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活性增强或表达量上调的情况。进而说明,丙烷脒有可能影响了番茄灰霉病菌线粒体呼吸链电子的正常传递,使线粒体内膜内外质子势差无法正常产生,最终使F1-F0-ATP合酶因缺乏质子动力而影响ATP的合成。而对于TDF4与TDF5片段,即细胞色素P450烷烃羟化酶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能是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产生应激适应性的结果。综上所述,丙烷脒是通过影响番茄灰霉病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Ⅲ相关基因的转录、翻译、蛋白延伸或肽链的折迭,进而造成呼吸链复合酶Ⅲ组成、空间构象的变化,使复合酶Ⅲ无法正常运转,导致泛醌的氧化受阻,使电子传递链质子势差无法正常产生,造成ATP合成过程中缺乏质子动力,使得ATP合成受阻,最终导致菌体因缺乏能量而死亡。(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丙烷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近期研究证实,该中心自主研制开发的4.5%丙烷脒·壳寡糖可溶性液剂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农业生产上值得开发利用。为明确4.5%丙·壳寡糖可溶性液剂(丙烷脒4%+壳寡糖0.5%)对番茄灰霉病的控制效果,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悬滴法测定了其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并采用常规喷雾法测定了其对番茄灰霉病的果实组织、盆栽的影响及田间药效。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药剂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有效抑制中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1.56毫克/升和2.60毫克/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丙烷脒论文参考文献

[1].Kansaye,Laya.超声辅助溶剂萃取结合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番茄果实中丙烷脒杀菌剂残留分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刘刚.4.5%丙烷脒·壳寡糖可溶性液剂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J].农药市场信息.2012

[3].刘刚.警惕市场上的假冒丙烷脒产品[J].农药市场信息.2012

[4].张兴.新型安全环保杀菌剂——丙烷脒[J].世界农药.2012

[5].顾军,赵新红.丙烷脒等药剂防治设施延迟栽培葡萄灰霉病药效试验[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1

[6].侯军.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抗药性风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7].叶海洋,张新瑞,冯俊涛,张兴.2%丙烷脒水剂防治香蕉叶斑病药效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2010

[8].叶海洋.新型杀菌剂丙烷脒杀菌谱筛选及田间药效试验[D].甘肃农业大学.2010

[9].江镇海.丙烷脒在蔬菜灰霉病中的作用[J].农药市场信息.2010

[10].高亚楠.丙烷脒对番茄灰霉病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丙烷脒标样的高效液相色谱丙烷脒处理对番茄灰霉病菌菌落...丙烷脒处理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丙烷脒处理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丙烷脒处理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丙烷脒处理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

标签:;  ;  ;  ;  ;  ;  ;  

丙烷脒论文_Kansaye,Laya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