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抗性论文_李婉月,李锦阳,张培玲,牛丽华,单卫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资源抗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质,抗性,资源,砧木,葡萄,基因,马铃薯。

资源抗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婉月,李锦阳,张培玲,牛丽华,单卫星[1](2019)在《利用病菌效应蛋白的识别原理分析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晚疫病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限制马铃薯可持续生产的重要因素,利用抗病品种控制该病害是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途径。晚疫病菌侵染马铃薯的过程中,通过其分泌的数量众多的效应蛋白抑制寄主免疫反应实现侵染。马铃薯与晚疫病菌的互作遵循经典的基因对基因理论,亦即品种特异的抗病性是通过其抗病基因对病菌效应基因的特异识别、激活植物免疫反应实现的。因此,可通过利用病菌效应蛋白来鉴定马铃薯资源材料的抗病基因组成,特别是鉴定潜在的抗病新基因,从而加速经典的马铃薯抗病育种进程。本研究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瞬时表达技术,分析26个晚疫病菌效应蛋白基因(10个已知无毒基因和16个晚疫病菌侵染早期高度上调表达的候选核心RXLR效应基因)在引自国际马铃薯中心的7份种质资源(ZY03,ZY05,ZY06,ZY07,ZY31,ZY16和ZY18)中的识别情况,初步分析其抗晚疫病基因构成,结果表明:Avrsmira2/Avr8能在所测试的7份种质资源材料中引发过敏性坏死反应,表明这些材料均含有R8抗病基因;候选核心效应基因E13和E31分别在ZY03和ZY07特异引起过敏性坏死反应,提示这些马铃薯含有可识别E13和E31的抗晚疫病新基因。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E13定位在细胞核与叶绿体。E13能促进致病疫霉的侵染并且能够有效抑制由BAX和INF1引发的PTI和由R1/Avr1和RB/Avrblb1引发的ETI反应抗病反应,表明E13通过抑制PTI和ETI促进致病疫霉菌的侵染和定殖。(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12-13)

段艳凤,胡军,徐建飞,段绍光,卞春松[2](2019)在《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晚疫病是马铃薯在世界范围内最具毁灭性的病害。实践证明,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根本手段。然而,由于栽培马铃薯抗源缺乏,抗性基因很容易被新的生理小种克服,致使抗晚疫病育种进程缓慢。因此,筛选优异抗源材料,挖掘优良抗性基因,阐明马铃薯与晚疫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对指导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马铃薯种质资源晚疫病抗性评价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等工作;【材料与方法】利用5个不同的晚疫病菌株鉴定评价了包括野生种、安第斯栽培种及普通栽培种等192份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的晚疫病抗性;应用分布于马铃薯全部12条染色体上的30个SSR标记,构建了189份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的系统进化树;运用20K SNP芯片构建了71份马铃薯种质材料的系统发育树,揭示了这些种质之间的进化关系;【结果与分析】在192份种质资源材料中,筛选出BCP1-3、JAM1-4、CPH1-14、TRD2-1等10份晚疫病抗源材料。30个SSR标记在189份材料中,共检测到173个等位位点,其中171个为多态性位点。每个SSR标记扩增出的等位位点数变幅为3-12,平均5.77个。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幅为0.1975-0.5329,平均0.3559。NJ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189份材料可分为3个大类群(类群1、类群2和类群3)。类群1包括44份材料,其中35份为野生种材料;类群2包括21份材料,其中17份为野生种材料;类群3包括124份材料,主要为四倍体栽培种,该类群还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类(A、B和C),其中A亚类主要为安第斯栽培种,B和C亚类则主要为普通栽培种。本研究结果表明,SSR分子标记可以明显区分马铃薯普通栽培种、安第斯栽培种和野生种。进一步将NJ分类结果与抗病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抗性材料在类群中分布比较分散,说明不同抗性材料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亲缘关系。SNP分析可将71份材料分为4个类群(Q1、Q2、Q3和Q4),其中Q1和Q2主要为野生种,Q3包含了野生种、安第斯栽培种及同时含有普通栽培种与野生种血缘的二倍体材料,Q4主要为普通栽培种。本研究结果表明,SNP标记可以区分马铃薯普通栽培种和野生种。同时发现不同的抗晚疫病种质在SNP标记划分类群中的分布相对集中;【结论】筛选出10份优异马铃薯晚疫病抗源材料。SSR标记可将普通栽培种、安第斯栽培种及野生种区分开,供试材料晚疫病抗性在SSR标记划分的类群中分布比较分散。SNP标记可将野生种和普通栽培种划分在不同的类群,不同的抗性材料在SNP标记划分类群中的分布相对集中。(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张紫晋,任益明,倪瑜,王丹,张怀渝[3](2019)在《小麦抗条锈病资源评价及抗性位点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引起的叶部真菌病害,是世界性的小麦病害,严重危害小麦产量与品质。随着条锈菌新生理小种的不断出现,特别是CRY34新小种的出现,致使大部分抗病小麦品种丧失抗性,挖掘抗条锈病基因和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的有效方法,鉴定新的抗性材料和基因位点,开发紧密连锁分子标记,是小麦品种抗条锈病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利用375份国内外小麦育成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通过田间环境接种条锈菌混合菌种(CYR32和CRY34)进行条锈病抗病等级和严重度鉴定,系统评价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抗性,并结合90K芯片基因分型数据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发掘小麦抗条锈病新性位点;【结果与分析】结果发现,供试材料中鉴定获得近免疫材料10份(抗病等级0-0’;严重度≤5%),高抗材料28份(抗病等级1;5%<严重度≤20%)。两种鉴定方法通过GWAS分析,均在第2同源群短臂关联到显着的QTL位点,其中在2AS短臂24.02Mbp区段内关联到26个SNP位点(p<0.05),可解释5.79~11.75%的表型变异;2BS短臂33.11Mbp区段内关联到22个SNP位点(p<0.05),可解释4.61~9.36%的表型变异;2DS短臂19.04Mbp区段内关联到25个SNP位点(p<0.05),可解释4.76~10.52%的表型变异。4B和5B染色体上分别找到1个成簇的QTL位点,可解释4.76~10.52%和4.60~6.10%的表型变异;【结论】本研究筛选获得小麦条锈病抗性材料以及显着关联SNP位点,为抗条锈病新品种培育与新基因发掘提供了物质材料和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徐婧,胡兰,姜钰[4](2019)在《高粱种质资源对高粱炭疽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饲用、酿造和工业原料。随着高粱产业的发展和高粱种植面积的扩大,高粱生产上病虫害逐年加重。由亚线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ublineolum)引起的高粱炭疽病是高粱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可造成巨大产量损失。本文完善了人工接种条件下的高粱资源抗炭疽病筛选技术,建立辽宁省地方标准DB 21/T 2807—2017《高粱抗炭疽病鉴定技术规程》,利用该技术2017—2018年连续两年,对选自我国目前高粱育种上广泛应用的300份优良高粱种质资源或品系进行了抗炭疽病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表现高抗(HR)品种42个,占鉴定品种总数的14%;抗病(R)品种64个,占鉴定品种总数的21.33%;中抗(MR)品种78份,占鉴定品种总数的26%;感病(S)品种59个,占鉴定品种总数的19.67%;高感(HS)品种57个,占鉴定品种总数的19%,但未筛选出表现免疫(IM)品种,且两年的抗性表现基本一致。由结果可知,我国抗炭疽病高粱种质资源较丰富,筛选出的高抗品系已提供利用,为高粱抗病育种、指导品种合理布局,以及病害有效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王瑞,林毓娥,杜虎,金庆敏,梁肇均[5](2019)在《黄瓜对疫病抗性的快速鉴定方法的建立及种质资源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瓜类疫病是由瓜类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引起引起的毁灭性病害,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特别是华南地区春、夏季节雨水多、湿度大,易引起疫病的暴发和传播。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化学手段防治该病害,发掘瓜类抗性基因资源,培育抗性品种是控制这一病害最有效的策略。已有报道的瓜类疫病接种方法有苗期灌根法和喷雾法,通过鉴定能够筛选到有一定抗性的材料,但是存在问题是,苗期筛选容易将病原菌带到田间,引起田间的集中爆发,而且因致死率高,不容易保存中间材料。本研究通过对灌根法,喷雾法,浸根法,菌块法等不同接种方法的筛选,最终建立了室内离体快速鉴定瓜类疫病抗性的技术。利用2 mm直径菌块直接接种于离体子叶背面,24 h可以观察表型,能快速鉴定瓜类材料的抗性。其具体方法为:利用V8、PDA或皮氏培养基(固体)在28℃条件下黑暗培养瓜类疫霉菌3~4 d;黄瓜待测材料及抗、感对照材料播种于盆钵中,放于光照培养箱中,设定温度白天28℃,黑暗26℃,湿度均为85%,培养7 d;用打孔器或改造后的移液器枪头,切取菌圈周围最新鲜的微菌块(直径约2 mm),取黄瓜子叶,将其背面向上置于培养皿中的湿润滤纸之上,将微菌块菌丝向下放置于黄瓜子叶之上;于28℃黑暗培养24 h;将黄瓜子叶从培养皿中取出并拍照,利用Photoshop软件能够准确测量出病斑面积,并与感病对照进行比较,病斑面积占感病对照病斑面积的0~5%(含5%)为高抗材料,占5%~20%(含20%)为抗病材料,占20%~40%(含40%)为感病材料,占40%以上,为高感材料。利用该方法对40份不同抗性的黄瓜材料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块接种法是瓜类疫病鉴定的快捷有效的方法。筛选到黄瓜抗性材料4份,高感材料18份。该方法能够一次性鉴定数百份材料,大大提高鉴定效率,为瓜类抗性育种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本报记者,侯庆萍[6](2019)在《“创新”之苗长出产业“森林”》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就像我的孩子,让它们长得好是我最在意的事。”山东志昌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昌每天都会到葡萄试验基地转一转,仔细查看葡萄的生长发育情况,35年如一日。1984年,高中毕业后一心想摆脱家庭贫困状况的张志昌,建立了一个0.11公顷的葡(本文来源于《日照日报》期刊2019-10-18)

韩永超,曾祥国,向发云,过聪,张庆华[7](2019)在《草莓属植物种质资源对炭疽病抗性的离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草莓属植物12个草莓野生种24份材料、1个栽培种41个品种、种间杂交种6个品种共71份种质资源的炭疽病抗性进行评价,为草莓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从草莓上分离得到的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为接种病原,采用离体接种法将炭疽菌孢子悬浮液(1×106个分生孢子/mL)均匀接种在草莓叶片的叶面、叶柄上。置于28℃条件下保湿培养4 d,然后分别对每个叶片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叶面病斑数量、叶面最大病斑直径、叶柄最大病斑长度。运用IBM SPSS 15.0软件对不同供试材料的叶面病斑数量、叶面病斑直径、叶柄病斑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叶柄病斑长度对每个叶片的病害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计算每份材料的病情指数,以接种炭疽菌后叶柄的病情指数为依据对供试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评价。以草莓种类为固定因素,供试材料为随机因素,采用SAS中的一般线性模型程序计算凤梨草莓(41份)、东北草莓(3份)、绿色草莓(4份)、黄毛草莓(3份)、种间杂交种(6份)的病情指数差异(P<0.05)。【结果】供试材料中没有对炭疽病完全免疫的材料,所有材料在接种果生炭疽菌4 d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对不同材料间的对比发现,感染炭疽病后草莓叶柄病斑长度与叶面病斑数量、叶片病斑直径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以接种炭疽菌后的叶柄病斑长度为依据可以对供试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区分,供试材料中高抗17份、抗病20份、中抗21份、中感3份、感病6份、高感4份,炭疽病抗性水平为中抗及以上的材料占全部供试材料的81.7%。凤梨草莓中的‘3公主’‘森加森加拉’‘达赛莱克特’‘全明星’‘香野’‘威斯塔尔’和‘京藏香’,种间杂交种中的‘桃薰’对炭疽病的抗性水平为高抗。在草莓野生种中全部东北草莓、绿色草莓、东方草莓供试材料对炭疽病的抗性水平为高抗,东北草莓和绿色草莓的病情指数显着低于凤梨草莓。【结论】对草莓属种质资源71份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了评价,从栽培草莓中筛选出‘3公主’‘森加森加拉’‘达赛莱克特’‘全明星’‘香野’‘威斯塔尔’‘京藏香’7个高抗品种。东北草莓和绿色草莓中存在高抗炭疽病的资源,其对炭疽病的整体抗性水平显着高于凤梨草莓,在种间杂交育种过程中可以作为炭疽病抗原来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邹锋康,丁广洲,贾海伦,陈丽[8](2019)在《甜菜褐斑病及种质资源抗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甜菜褐斑病是由甜菜尾孢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主要的防治手段为药物防治、生物防治和抗病育种,其中抗病育种最为有效安全。为了使人们清晰地了解甜菜褐斑病的发病机理和甜菜对褐斑病抗性研究动向。本文综述了甜菜褐斑病菌的分类及其形态特征;褐斑病的发生、防治及致病机理;尾孢菌的抗药性;甜菜对褐斑病的抗性;甜菜抗褐斑病的遗传研究(基因的加性效应和克隆及QTL定位),并对其未来研究做出展望,以期为甜菜褐斑病的抗性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糖料》期刊2019年04期)

渠清,李丽娜,刘俊,王绍新,曹志艳[9](2019)在《我国部分常用玉米种质资源对镰孢菌病害的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玉米穗腐病、茎腐病和鞘腐病是我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叁大镰孢菌(Fusarium spp.)病害,近年来有严重混和发生的趋势,叁大病害主要致病菌分别为拟轮枝镰孢(F. verticillioides)、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和层出镰孢(F. proliferatum)。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单抗或兼抗穗腐病、茎腐病和鞘腐病的玉米种质,为玉米品种的科学选育和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国玉米种质B73、B37、郑58、昌7-2、齐319等16个常用育种自交系,将玉米穗腐病主要病原菌拟轮枝镰孢、茎腐病主要病原菌禾谷镰孢及鞘腐病主要病原菌层出镰孢分别接种于玉米果穗、茎秆及叶鞘,具体方法为待整株长到吐丝期用连动注射器将拟轮枝镰孢孢子悬浮液沿花丝通道注射到健康玉米果穗;将健康玉米地上第一节的茎部用针扎孔后向其中注射禾谷镰孢孢子悬浮液;将层出镰孢孢子悬浮液沿健康玉米植株叶基部接种到地上2—5节间的叶鞘内。以上各种接种方式均使用无菌水作为对照。在2016年和2018年度进行人工田间接种试验,通过评价穗腐病、鞘腐病的病情指数以及茎腐病发病面积,评估所选自交系对以上镰孢菌引起的穗腐病、茎腐病和鞘腐病的抗性级别。【结果】供试自交系中吉853、OH43和X178对穗腐病表现为中抗,B73、B37、PH6WC、掖478、郑58、9058、昌7-2、浚928、Mo17、A619、PH4CV、齐319和13-1077共13份材料为感病或高感;齐319、PH4CV、Mo17、9058、B37、B73、昌7-2和13-1077共8份材料对茎腐病表现为中抗或高抗,郑58、掖478、PH6WC、浚928、吉853、A619和OH43共7份材料表现为感病或高感;B73、B37、郑58、掖478、PH6WC、9058、昌7-2、吉853、浚928、Mo17、A619、PH4CV、OH43、齐319和13-1077共15份材料对鞘腐病表现为中抗或抗病。从16个自交系所在种群来看,瑞德群对穗腐病表现为感病,兰卡斯特群和唐四平头群对鞘腐病表现为抗病,其他群对3种镰孢菌病害抗性水平的离散程度较大,无明显规律。【结论】供试自交系吉853和OH43对鞘腐病和穗腐病表现为中抗或抗性,齐319、PH4CV、Mo17、9058、B37、B73、昌7-2和13-1077共8份材料对鞘腐病和茎腐病表现为中抗、抗性或高抗,但尚未筛选到对3种病害均有较好抗性的材料,有待于进一步筛选其他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张金花,王博文,丁岩,李茂海[10](2019)在《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对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是最有效的方法,其中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转基因品种选育是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主要采用下胚轴接种法对280个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吉林省优势生理小种1号,进行抗根腐病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农科院提供的280份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27份,占9.6%,表现感病的有188份,占67.1%,表现中间型的有65份,占23.2%。(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资源抗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晚疫病是马铃薯在世界范围内最具毁灭性的病害。实践证明,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根本手段。然而,由于栽培马铃薯抗源缺乏,抗性基因很容易被新的生理小种克服,致使抗晚疫病育种进程缓慢。因此,筛选优异抗源材料,挖掘优良抗性基因,阐明马铃薯与晚疫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对指导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马铃薯种质资源晚疫病抗性评价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等工作;【材料与方法】利用5个不同的晚疫病菌株鉴定评价了包括野生种、安第斯栽培种及普通栽培种等192份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的晚疫病抗性;应用分布于马铃薯全部12条染色体上的30个SSR标记,构建了189份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的系统进化树;运用20K SNP芯片构建了71份马铃薯种质材料的系统发育树,揭示了这些种质之间的进化关系;【结果与分析】在192份种质资源材料中,筛选出BCP1-3、JAM1-4、CPH1-14、TRD2-1等10份晚疫病抗源材料。30个SSR标记在189份材料中,共检测到173个等位位点,其中171个为多态性位点。每个SSR标记扩增出的等位位点数变幅为3-12,平均5.77个。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幅为0.1975-0.5329,平均0.3559。NJ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189份材料可分为3个大类群(类群1、类群2和类群3)。类群1包括44份材料,其中35份为野生种材料;类群2包括21份材料,其中17份为野生种材料;类群3包括124份材料,主要为四倍体栽培种,该类群还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类(A、B和C),其中A亚类主要为安第斯栽培种,B和C亚类则主要为普通栽培种。本研究结果表明,SSR分子标记可以明显区分马铃薯普通栽培种、安第斯栽培种和野生种。进一步将NJ分类结果与抗病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抗性材料在类群中分布比较分散,说明不同抗性材料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亲缘关系。SNP分析可将71份材料分为4个类群(Q1、Q2、Q3和Q4),其中Q1和Q2主要为野生种,Q3包含了野生种、安第斯栽培种及同时含有普通栽培种与野生种血缘的二倍体材料,Q4主要为普通栽培种。本研究结果表明,SNP标记可以区分马铃薯普通栽培种和野生种。同时发现不同的抗晚疫病种质在SNP标记划分类群中的分布相对集中;【结论】筛选出10份优异马铃薯晚疫病抗源材料。SSR标记可将普通栽培种、安第斯栽培种及野生种区分开,供试材料晚疫病抗性在SSR标记划分的类群中分布比较分散。SNP标记可将野生种和普通栽培种划分在不同的类群,不同的抗性材料在SNP标记划分类群中的分布相对集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资源抗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婉月,李锦阳,张培玲,牛丽华,单卫星.利用病菌效应蛋白的识别原理分析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晚疫病抗性[C].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2].段艳凤,胡军,徐建飞,段绍光,卞春松.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张紫晋,任益明,倪瑜,王丹,张怀渝.小麦抗条锈病资源评价及抗性位点发掘[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徐婧,胡兰,姜钰.高粱种质资源对高粱炭疽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王瑞,林毓娥,杜虎,金庆敏,梁肇均.黄瓜对疫病抗性的快速鉴定方法的建立及种质资源筛选[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6].本报记者,侯庆萍.“创新”之苗长出产业“森林”[N].日照日报.2019

[7].韩永超,曾祥国,向发云,过聪,张庆华.草莓属植物种质资源对炭疽病抗性的离体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9

[8].邹锋康,丁广洲,贾海伦,陈丽.甜菜褐斑病及种质资源抗性研究进展[J].中国糖料.2019

[9].渠清,李丽娜,刘俊,王绍新,曹志艳.我国部分常用玉米种质资源对镰孢菌病害的抗性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9

[10].张金花,王博文,丁岩,李茂海.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评价[J].东北农业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不同植物学类型种质资源的抗性分布油菜种质资源抗性Fig.4Resistanc...216个资源抗性聚类分析Fig....个与抗白粉病基因er1连锁的SCAR标记扩...3.1S甘薯品种资源抗性频率的分...稻种资源白叶枯病抗性多样性的地理分...

标签:;  ;  ;  ;  ;  ;  ;  

资源抗性论文_李婉月,李锦阳,张培玲,牛丽华,单卫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