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性的生成、延续与演化——在旧城更新中思考建筑地区性

地区性的生成、延续与演化——在旧城更新中思考建筑地区性

王志刚[1]2004年在《地区性的生成、延续与演化》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双重进程中,面临着许多建筑与城市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焦点之一,地区性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将此问题置于旧城更新这一背景中,主要目的在于强调在区域的范围内,用动态发展的观点,于诸多元素的矛盾冲突中研究地区性。地区性作为建筑的固有属性之一,是对特定地方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表达,体现了建筑与所处地区的必然联系。随着以经济、信息与技术一体化为表征的全球文明的到来,人类在共享世界性文化与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的趋同和自身特征丧失的危机,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传统的地区建筑文化如何延续与发展就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结构的明显变化以及社会全方位深刻变革,城市化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国各地展开。旧城更新作为城市发展的调节机制成为当前的研究主题之一,其中的主要矛盾焦点——保护与发展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地区性认知和操作的问题上。以旧城更新为研究背景,本论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地区性研究的角度选择和相关理论”包括第1、2章。第1章为引论,阐明了在全球化的世界背景和旧城更新的国内背景下全面认识地区性的现实意义及重要性,并指出了旧城更新为地区性研究提供的叁点有利条件。第2章介绍了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概述了地区性的研究现状,并引出了对研究对象——叁个城市的旧城的选择原因。第二部分通过介绍叁个城市的旧城更新阐述了叁个主题:“地区性的生成”由第3、4章构成。通过对天津老城厢的调研,分析了传统地区性的生成机制并指出了它现在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地区性的延续”由第5、6章构成。通过对绍兴鲁迅故里保护规划方案的介绍,提出了在地区性延续和发展中“此时此地”的设计理念和“应答式”的设计方法;“地区性的演化”由第7、8章构成。通过对“拉斯维加斯工作室”工作的概述,介绍了国外旧城更新中的地区性问题,进而引发对传统地区性的反思和对新的演化趋势的展望。第叁部分是结语,总结了叁座城市的旧城问题的研究历程,提出对我国建筑地区性未来发展的认识。

刘亚之[2]2016年在《山地城市旧城更新的地域性城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达到和超过50%,国内城市建设新城外拓与内部更新的比例开始发生明显改变,城市存量的更新与再利用,逐渐成为目前城市开发的关注点。与此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步从物质空间转向城市文化,而地域特色则成为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在近20年粗放的城市开发模式下,山地城市旧城的城市空间肌理遭到严重破坏,城市的自然山水格局及其景观要素不断恶化,居民社区空间归属感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逐步丧失。因此,当下山地旧城区的建设与改造,只有通过强化地域特色的塑造与城市文化的独特性,才能够为城市更新与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地域性的理论研究始于对国际范式的否定,其核心目标是希望通过对建筑与城市地方经验的借鉴,消除全球化给地域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地域建筑研究多关注单体建筑而忽视了与建筑密切相关的整体建成环境,由此造成相关研究成果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城市地域文化的特色与形成机制。因此,以建筑本体为出发点探讨地域性,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性,而基于城市整体视野的建筑群体及其城市背景肌理环境的综合研究,比单个建筑研究更能全面地体现出地域性特征。山地城市旧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起源,具有鲜明的地理、历史与文化特色,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设计研究,将能更好地揭示山地城市旧城区地域特征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在地性,并能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历史资源在旧城更新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此,本文试图以山地城市的地域性为切入点,探索其旧城更新的地域性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为塑造以人为本的城市形态、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全文主要分叁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通过对地域性、旧城更新、山地城市等相关研究领域的梳理,结合山地城市的发展现状,阐明了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范围、研究方法与框架,并以西南地区山地城市为调研对象,分析了其旧城更新过程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指出山地旧城更新的核心问题所在,为后续地域性理论及城市设计研究的介入提供了依据。第二部分为第叁章,结合地域性理论及城市设计研究分析,明确了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设计方法对山地旧城更新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地域性城市设计在山地城市旧城更新中的叁个重要原则。第叁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以及第六章,对山地城市旧城更新的地域性城市设计的策略与方法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与阐述,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尹维娜[3]2009年在《呼唤城市地域主义》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使得城市固有的物质形态与空间结构发生了极大地改变,产生了如“千城一面”、地域文化及传统生活的消亡等问题,使得城市已不再是人们记忆中熟悉的故土和精神寄托的家园。因此,如何有效保护与发展城市的地域性,实现地域性的有序演进,延续城市社群的集体记忆,成为当前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论文的研究即在上述基础上展开,以城市规划学科为基础,广泛借鉴建筑学等相关学科,以及现象学、城市社会学、文化生态学、都市人类学等外部学科的研究视角与成果。全球化所带来的趋同,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趋同,更是文化与社会的趋同。研究分别从城市物质空间、城市文化及城市社会生活叁个层面分析了城市同质化的具体表现。并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得出:城市规划加剧了城市的同质化。因此,有必要从城市规划的视角思考上述问题,论文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对现代城市规划进行了反思,并深入分析了当前城市规划设计的本体,对其应作出的修正及调整进行了思考,阐明了全球化语境下呼唤城市地域主义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论文对“城市地域主义是什么?”进行了解释,对其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与阐释。城市规划是以空间为具体实现对象的,因此,“城市地域主义”能做什么,基于城市地域主义的空间设计如何进行,也是论文的重点。分别从空间技术及非空间技术角度探讨了城市规划的思路、方法与策略,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实践。城市地域主义并不能对所有城市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良,其真正意义在于:以行动及行动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我们的城市物质环境是怎样的?”以及“它为什么会这样?”,在这个角度可以有效的解释城市空间“秩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一个“从实践中来”的评判修正过程,可以对“回到实践中去”的创造过程产生校正和反馈作用,并由此有可能对规划设计理论提出一些符合全球化历史状态的修正建议。

王卓[4]2018年在《西安明城区叁学街片区商业空间自组织更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内城老旧片区更新作为我国城市更新的重要议题备受关注。在内城不断的更新发展过程中,城市内城空间中商业空间比重不断增加,而伴随商业空间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显现。在这些问题不断发掘过程中,“笔者”以“人”本身的行为需求为研究导向,研究自发性的空间建设行为,从自组织更新的过程记录为切入点,探讨内城老旧片区商业空间自组织更新的内在规律。西安明城区叁学街片区作为西安内城空间中重点历史保护地段,在未进行大规模拆建的背景下,从发展初期的典型院落式居住片区到现在依托碑林文化发展的典型商业街道,不断的进行自组织更新,使其商业空间比重不断增加。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叁学街片区自组织更新视角下商业空间更新的内在规律,本文以商业空间为研究内容,按照自组织更新的不同方式和程度,对商业空间进行类型化的记录和评述,从而更加清晰的分析出现状商业空间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而提出对叁学街片区商业空间自组织更新的意见与建议。本文研究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第一、二两章,由研究背景分析、研究对象分析,明确研究题目叁部分组成;第二部分为论文第叁、四章节,第叁章依照在自组织更新的概念,对叁学街片区内商业空间进行整体研究分类,并在第四章节对片区自组织更新方式进行类型划分,对典型案例进行较为细致的解析;最后一个部分为思考与启示,将前文中对叁学街各类型商业空间自组织更新的不同方式进行了较为系统化的综合性评价与描述,同时对自组织更新的成因、一般特征进行总结,并简单的提出笔者对于其片区商业空间的更新策略。

欧阳旭[5]2006年在《旧城更新中建筑地域性的表达》文中提出在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有着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定位问题,集中在城市建筑领域,对历史、地域的再认识有迫切需要。本文首先从这一迫切性中引发对建筑地域性的思考,明确了建筑地域(区)性的概念深化,阐述了建筑地域性生成的各种要素,并通过对中、外旧城更新历史发展的简要回顾,指出当前我国旧城更新中建筑地域性延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地区与物质环境及地区与精神文脉两个方面分析认知建筑的地域性;同时从两方面入手,通过类型学、城市形态学、建构学、生态学,用图底分析、文脉分析等方法论述解决旧城更新中建筑地域性表达的问题。同时结合我国城市旧城更新中优秀的案例,如吴良镛院士主持的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工程、上海太平桥地区“新天地”里弄改造、凤凰古镇文星园规划设计叁个实例来论证本文对旧城更新中建筑地域性认知分析与表达的观点。强调旧城更新中的历史延续是建筑地域性表达的根本,作者重点构建了在旧城更新中认知分析和重塑建筑地域性的一般框架,并结合几个典型工程实例,归纳其实现的策略原则和有效途径,最后综述旧城更新中建筑地域性重塑的策略与有效途径。

曹坤梓[6]2004年在《城市化进程中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进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地城市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城市小气候 城市空间增长方式.工程技术措施.配套服务设施分布原则.城市景观以及城市居民生活习俗等都明显地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城市.决定了山地城市空间发展演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以及规划.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然而.由于山地城市空间发展过快和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山地城市空间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城市空间拥挤生态环境恶化.山地城市空间地域特色丧失等.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6.09%.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全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这.20.年间将有约四亿农村人口要转化为城市人口.我国城市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市空间发展将面临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成渝经济带山青水秀.自然环境优美.山地城市经过长期的空间演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山水城市空间格局.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发展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交通运输条件.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习俗以及政治政策等多因素的影响.区域内的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地域地貌特征.经济文化特征以及政治体制特征.城市空间形态各异.本论文以成渝经济带中等城市为例.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山地城市空间发展的历程.影响因素.动力机制.发展规律以及形态特征等.并针对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实例探求现阶段山地城市空间的发展对策.论文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阐述了研究的缘起.学界的动态.讨论了城市化与山地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的基本概念与一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城市化的基本规律与模式.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与城市空间的体系特征.城市空间的发展规律.城市空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及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六个部分.第二部分包括第叁章.阐述了成渝经济带城市化概况与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本章阐述了成渝经济带的区域环境特征.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发展趋势与对策等.并讨论了城市化加速背景下.城市空间发展中遇到的旧城问题.用地局限性问题.基础设施落后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和城市空间特色危机等五个方面的问题.第叁部分包括第四.五章.我们将山地城市空间的发展历程分为古代.近代1949-1978.年间.1980.年代以后四个阶段.分别回顾了每个阶段的城市空间发展过程和形态特征.并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山地城市空间发展的深层因素.深层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势.第四部分包括第六章.结合实例讨论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山地城市空间的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 地区性的生成、延续与演化[D]. 王志刚. 清华大学. 2004

[2]. 山地城市旧城更新的地域性城市设计研究[D]. 刘亚之. 重庆大学. 2016

[3]. 呼唤城市地域主义[D]. 尹维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4]. 西安明城区叁学街片区商业空间自组织更新研究[D]. 王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5]. 旧城更新中建筑地域性的表达[D]. 欧阳旭. 中南大学. 2006

[6]. 城市化进程中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进与发展研究[D]. 曹坤梓. 重庆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地区性的生成、延续与演化——在旧城更新中思考建筑地区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