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挥发性成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挥发性,成分,色谱,气相,质谱,电子束,克鲁。
挥发性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尹文婷,马雪停,汪学德[1](2019)在《不同工艺芝麻油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和感官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PME-GC-MS分析6种工艺芝麻油的挥发性物质,建立了芝麻油的感官风味轮,使用直线标度对感官属性强度评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芝麻油的感官差异,列出部分挥发性物质对应的特征气味,以研究加工工艺对芝麻油的挥发性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芝麻油的挥发性成分以醛类和酸类为主,具有较强的生芝麻味、土腥味、木屑味和青草味;精炼芝麻油中挥发性成分最少;芝麻原油由于含有正己烷,表现出较强的机油味和刺激感;芝麻压榨毛油、压榨成品油和小磨芝麻香油富含吡嗪类、酚类、醛类和酮类等物质,具有较强的炒芝麻味、焦香味、留香较久且风味浓郁。小磨芝麻香油风味最纯正和醇厚,口感最绵柔。(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12期)
曲迪,刘畅,张磊,霍晓慧,李志满[2](2019)在《不同辐照方式的红参酒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子束和~(60)Co-辐照的方法对红参浸泡酒进行辐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红参酒中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分析。分别在原红参酒、电子束辐照酒、~(60)Co-辐照酒中鉴定出24、37、24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萜烯类化合物是3种红参酒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电子束辐照对红参酒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有显着影响。3种红参酒中共同挥发性成分有8种,主要有-古芸烯、-人参烯、-榄香烯、马兜铃烯、香树烯、-芹子烯;电子束辐照酒有15种特有挥发性成分,主要有丁香烯、-古芸烯、1,2,4-叁乙苯、异丙基苯甲酰胺;~(60)Co-辐照酒有7种特有挥发性成分,主要有-杜松萜烯、六甲苯、5-羟基-3-甲基-1-茚酮。本研究分析辐照前、后红参酒挥发成分的变化,旨在为红参酒催陈工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特产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智宁,李晓,李自红,王学方,范毅[3](2019)在《豫产张良姜挥发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蒸馏法、亚临界法和超临界法提取挥发油,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了3种方法提取的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对张良姜挥发油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3种方法提取的干姜和生姜精油共鉴定出39种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4.5%~99.9%,所得主成分及含量各有差异,其中水蒸馏法提取的水芹烯、莰烯、姜烯、柠檬醛含量较高,占比60%~70%,而超临界和亚临界方法提取的姜黄烯、姜烯、法尼烯和倍半水芹烯含量较高,占比高达80%~90%。首次比较了不同方法提取豫产张良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确定水蒸馏法提取成分较多,主成分也较多,但挥发油得率较低,含量也与超临界和亚临界提取有较大差异;而亚临界提取姜挥发油得率较高,且工艺简单,质量稳定,但是差异化学成分能否导致药理作用的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3期)
王梦琪,朱荫,张悦,施江,林智[4](2019)在《“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关键香气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并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以及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法,分析采用相同加工工艺制备的不同茶树品种"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关键香气成分等。结果表明,从7个"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270个共有香气化合物,化学组成以醛类、醚类、醇类、烷烃类、芳香烃以及酯类等成分为主;采用OAV法和GC-O-MS法分别确定"清香"绿茶中的20种和28种关键香气成分;2种方法共同检测到7种物质,包括芳樟醇、壬醛、(E)-β-紫罗兰酮、(Z)-己酸-3-己烯酯、乙苯、萘、2-正戊基呋喃等,表明这些物质对绿茶"清香"香气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22期)
骆宇燊,杨红兵,陈成,刘毅,卢金清[5](2019)在《HS-SPME-GC-MS联用分析中成药保济丸挥发性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保济丸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利用HS-SPME-GC-MS法从中成药保济丸中分析出29种挥发性成分,验证了其中15种成分,相对含量占保济丸总挥发性成分的46.47%,其中含量最高的为十二碳烷(12.63%),其次为茅苍术醇(6.79%)、百秋李醇(4.80%)、石竹烯(3.66%)等。(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2期)
匡钰,廖留萍,沈福英,李庆聪,张丽萍[6](2019)在《克鲁维毕赤酵母S23发酵产香条件优化及发酵液挥发性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发酵液总酯含量为指标,在温度、pH、糖浓度、接种量等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L_9(3~4)正交优化克鲁维毕赤酵母S23产香条件,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联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克鲁维毕赤酵母发酵液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正交优化得到克鲁维毕赤酵母最佳的产香条件为:温度22℃、pH6.0、糖浓度12%、接种量3.5%、发酵总酯含量为4.38 g/L。克鲁维毕赤酵母发酵液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有58种,包括酯类(32.34%),醇类(26.26%)、酸类(34.57%)、酮类(0.32%)、醛类(0.22%)、烃类(4.13%)及其他化合物(1.38%),相对含量高的有乙酸异戊酯16.64%、硬脂酸12.61%、苯乙醇9.97%、乙酸苯乙酯6.43%、亚麻酸6.79%、异戊醇5.72%、n-棕榈酸5.58%、2-甲基丁醇3.5%、亚油酸3.48%、9-二十烯酸3.46%。结果表明,克鲁维毕赤酵母发酵液中含有大量香气成分,赋予发酵液花香、果香。该研究优化了克鲁维毕赤酵母产香发酵条件,并分析了发酵香气成分,发酵液花香味和果香味主要来自酯类和醇类物质,为克鲁维毕赤酵母在果酒发酵中的应用以及改善咖啡果酒风味,提高咖啡果酒典型性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陈艳,蒋依琳,唐玉娟,罗凤莲[7](2019)在《大叶芥菜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大叶芥菜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试验表明:从新鲜大叶芥菜和发酵30、60、90 d的大叶芥菜中共检测出6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酯类、酸类、醇类、醛类、酮类、烃类、腈类、杂环类、硫化物和其他10类化合物。其中,发酵30、60、90d的大叶芥菜分别检测出45种(10类)、42种(9类)、30种(8类)挥发性成分;酯类在发酵后期逐渐减少,而醇类和酸类含量则逐渐增加;异硫氰酸烯丙酯相对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对10类挥发性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主成分载荷图以及主成分得分图,得出发酵90 d大叶芥菜的风味最好,优于发酵30、60 d大叶芥菜,新鲜大叶芥菜的风味最差。(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郭艳峰,李晓璐,杨得坡,张延杰[8](2019)在《不同品种百香果的挥发性成分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3个品种百香果果汁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3个品种百香果果汁中共分离出93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共有的挥发性成分有25种,各品种均以酯类、醇类、醛类、烯类、酮类化合物为主,但各品种挥发物种类和含量有明显的差异。"黄金果"果汁中的挥发性物质和特有挥发性物质最多,"台农"果汁中的挥发性物质和特有的挥发性成分最少。酯类是百香果果汁中主要的呈味物质,但不同品种百香果果汁中的主要呈味物质不同,"黄金果"果汁中主要的呈味物质为丁酸乙酯、正己酸乙酯、乙酸乙酯,"台农"果汁中主要的呈味物质为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紫果1号"果汁中主要的呈味物质为乙酸乙酯。(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19年06期)
瞿兆蕙,吴淑敏,杜磊,匡婷,杨志文[9](2019)在《海南不同地区鹧鸪茶挥发性成分HS-SPME-GC/MS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海南鹧鸪茶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及组成,解析地区间存在差异的特征性标志化合物,为鹧鸪茶的产地追溯及风味品质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以20个地区的鹧鸪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HS-SPME/GC-MS)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对不同地区样品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从20个地区鹧鸪茶中共鉴定出19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以烯烃类化合物为主(62种),相对含量占54.87%~79.73%,其次为醛类(37种,1.61%~8.03%)、醇类(37种,1.30%~6.12%)、酮类(17种,0.38%~6.32%)碳氢类、酯类(12种,0.03%~0.43%)、酸类(8种,0.00%~0.70%)、呋喃类(7种,0.07%~1.29%)、酚类化合物(3种,0.00%~0.29%)等。PCA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除海南岛南部区域(分别是叁亚、万宁、乐东、陵水、保亭)少数样品外,大部分样品在PCA的二维得分投影图上按特性各自聚为一类。表明鹧鸪茶中呈香物质丰富且多样,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可为海南鹧鸪茶的鉴别与产地追溯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22期)
邓波,王维维,张小涛,童福强,姬厚伟[10](2019)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白肋烟烘焙前后挥发性、半挥发性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分析了白肋烟烟叶中挥发性、半挥发性成分。20 mg烟粉在60℃条件下孵化8 min,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PDMS/DVB)65μm纤维头萃取40 min,然后在250℃解吸3 min,通过与标准品和质谱数据库进行比对,初步定性了白肋烟烟叶中122种挥发性、半挥发性成分,并采用内标法进行半定量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直观反映了白肋烟烘焙前后挥发性、半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该方法具有样品用量小、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等特点,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用于白肋烟烘焙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分析,为白肋烟烘焙条件的优化提供了科学的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9年12期)
挥发性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电子束和~(60)Co-辐照的方法对红参浸泡酒进行辐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红参酒中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分析。分别在原红参酒、电子束辐照酒、~(60)Co-辐照酒中鉴定出24、37、24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萜烯类化合物是3种红参酒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电子束辐照对红参酒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有显着影响。3种红参酒中共同挥发性成分有8种,主要有-古芸烯、-人参烯、-榄香烯、马兜铃烯、香树烯、-芹子烯;电子束辐照酒有15种特有挥发性成分,主要有丁香烯、-古芸烯、1,2,4-叁乙苯、异丙基苯甲酰胺;~(60)Co-辐照酒有7种特有挥发性成分,主要有-杜松萜烯、六甲苯、5-羟基-3-甲基-1-茚酮。本研究分析辐照前、后红参酒挥发成分的变化,旨在为红参酒催陈工艺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挥发性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1].尹文婷,马雪停,汪学德.不同工艺芝麻油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和感官评价[J].中国油脂.2019
[2].曲迪,刘畅,张磊,霍晓慧,李志满.不同辐照方式的红参酒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J].特产研究.2019
[3].李智宁,李晓,李自红,王学方,范毅.豫产张良姜挥发性成分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
[4].王梦琪,朱荫,张悦,施江,林智.“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关键香气成分分析[J].食品科学.2019
[5].骆宇燊,杨红兵,陈成,刘毅,卢金清.HS-SPME-GC-MS联用分析中成药保济丸挥发性成分[J].湖北农业科学.2019
[6].匡钰,廖留萍,沈福英,李庆聪,张丽萍.克鲁维毕赤酵母S23发酵产香条件优化及发酵液挥发性成分分析[J].食品科技.2019
[7].陈艳,蒋依琳,唐玉娟,罗凤莲.大叶芥菜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研究[J].食品科技.2019
[8].郭艳峰,李晓璐,杨得坡,张延杰.不同品种百香果的挥发性成分分析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19
[9].瞿兆蕙,吴淑敏,杜磊,匡婷,杨志文.海南不同地区鹧鸪茶挥发性成分HS-SPME-GC/MS分析与评价[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10].邓波,王维维,张小涛,童福强,姬厚伟.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白肋烟烘焙前后挥发性、半挥发性成分[J].色谱.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