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二聚体论文_蔡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同源二聚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受体,蛋白,复性,磷酸化,半胱氨酸,谷氨酸,辅助性。

同源二聚体论文文献综述

蔡欣[1](2018)在《Apelin受体同源二聚体/寡聚体及其依赖G蛋白信号新通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Apelin受体,也称血管紧张素受体AT1相关受体蛋白(Putative receptor protein related to AT1,APJ),是 G 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A 类家族的成员之一,参与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是一类重要的药物靶点。我们前期研究发现APJ能够与GPCR家族的其他成员(如阿片受体和神经降压素I型受体等)发生异源二聚化反应,且具有与单体不同的功能特点,但是关于APJ同源二聚化/寡聚化反应及其动态过程、交界面和功能机制的研究仍然甚少。本课题利用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MALDI-TOF质谱法、共振能量转移和实时细胞分析仪等技术研究APJ的同源二聚化/寡聚化反应及其在细胞中占有的比例、动态过程、交界面和功能等,探讨APJ参与的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细胞内信号的转导机制,为临床开发新药物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对GFP和APJ-GFP的荧光成像利用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e,TIRFM)(100× 1.47 NA 油镜)分别对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和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膜上的APJ-GFP进行荧光成像,成像参数为激光强度8%、曝光时间3幅/秒、隐失波的渗透深度~150 nm。Origin8.0软件对成像荧光颗粒进行高斯分布(Gaussian)分析。2.免疫共沉淀、共振能量转移和双分子荧光互补-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APJ同源二聚化/寡聚化反应及其依赖G蛋白的信号通路利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RET)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在 CHO 细胞中检测 APJ 同源二聚体,并检测在拮抗剂([A1a13]apelin-13)或激动剂(apelin-12、13、15、17或36)处理下,APJ同源二聚体的变化。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BRET在CHO细胞中检测APJ同源寡聚体(homooligomers),并检测在拮抗剂([Alal3]apelin-13)或激动剂(apelin-12、13、15、17或36)处理下,APJ同源寡聚体的变化。用BiFC-BRET检测APJ同源二聚体依赖G蛋白的新型信号通路。3.邻近生物素化检测APJ同源二聚体的动态过程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as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pe,LCSM)(60×油镜)检测BirA-APJ和AP-APJ之间的生物素化反应(反映APJ同源二聚化的发生),流式细胞仪检测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素化程度的变化(反映APJ同源二聚体的动态过程),藻红蛋白用488 nm激发器激发,575/24 nm滤光器检测。4.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APJ同源二聚体的交界面利用APJ的跨膜肽(Transmembranedomain,TMD)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MALDI-TOF MS)检测APJ同源二聚体的交界面,并构建一系列APJ突变体(如 APJM36140A、APJL401.4A、APJV732.48A、APJT9 8 3 44A、APJV1484.44A、APJL2 1 8 5 55A 和 APJF3077.51A 等),利用 BRET1 和 TIRFM 检测和筛选 APJ 同源二聚体交界面上的相互作用位点。5.实时细胞分析仪监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利用实时细胞分析仪(Real-Time Cell Analyzer,RTCA)记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的增殖过程,检测 apelin-13处理下APJ同源二聚体对HUVECs增殖的影响。研究结果1.GFP和APJ-GFP的荧光成像及定量利用TIRFM的488 nm激发光分别激发GFP和APJ-GFP,图像呈多个绿色荧光颗粒,GFP荧光颗粒高斯分布分析的结果显示出一个正态分布且平均荧光强度为308.08±3.38(mean±SD)(n=321)。在荧光颗粒密度小于0.3颗粒/平方微米(particle/μm2)的CHO细胞膜上,APJ-GFP荧光颗粒高斯分布分析的结果显示出叁个正态分布,其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311.7±12.37、610.48±5.85和896.87±21.86(mean±SD)(n=1087),结合GFP的荧光强度,提示APJ可以以叁种状态存在——单体、同源二聚体和寡聚体,且分别占有比例为~40%、~36%和~24%,通过归一化荧光强度公式y=(x-xc)/w,可进一步确认图像中的单体、同源二聚体和寡聚体。2.APJ可以不依赖拮抗剂或激动剂的诱导形成同源二聚体/寡聚体将HA-APJ和Myc-APJ共转染CHO细胞,提取蛋白进行Co-IP,结果显示APJ能够形成同源二聚体。利用BRET1和FRET在CHO细胞中实时、动态地检测APJ同源二聚化反应,结果显示共转染组(APJ-EGFP+APJ-Rluc)与阴性组(mOX2aR-Rluc+mOX2aR-EGFP)相比,BRET ratio 明显升高(*P<0.05,n=4),共转染组(APJ-CFP+APJ-Venus)具有明显的FRET信号,且FRET效率为56%(**p<0.01,n=4),进一步表明APJ能形成同源二聚体。用拮抗剂([Ala13]apelin-13)或激动剂(apelin-12、13、15、17或36)处理CHO细胞,检测各组BRET ratio,结果显示实验组与未处理组相比,BRET ratio没有明显的差异变化,表明APJ可以不依赖拮抗剂或激动剂的诱导形成同源二聚体。利用BiFC-BRET在CHO细胞中研究APJ同源寡聚化反应,结果显示实验组(APJ-Rluc+APJ-VC155+APJ-VN173)与阴性组(mOX2αR-Rluc+mOX2αR-VC155+mOX2αR-VN173)相比,BRET ratio明显升高(**P<0.01,n=4),表明APJ能形成同源寡聚体。用拮抗剂([A1a13]apelin-13)或激动剂(apelin-12、13、15、17或36)处理CHO细胞,检测各组BRET ratio,结果显示实验组与未处理组相比,BRET ratio没有明显的差异变化,表明APJ可以不依赖拮抗剂或激动剂的诱导形成同源寡聚体。3.APJ同源二聚体与单体处于动态转换中邻近生物素化的结果显示BirA-APJ和AP-APJ之间能发生生物素化,且在15 min内生物素化程度逐渐升高(1.805%、13.3%和22.5%),表明APJ之间存在瞬时相互作用,能不断形成和解离新的受体复合物;利用TIRFM进一步实时观察CHO细胞中的APJ-GFP,发现APJ同源二聚体与单体在细胞膜上处于动态转换中,APJ单体与二聚体在900 ms之内就能够完成相互转换。4.APJ同源二聚体交界面为TMD1、TMD2、TMD3和TMD4将 pcDNA3.1(+)-APJ 转染 CHO 细胞,HIV TAT-TMD1-7(4 μM)孵育后进行常规的蛋白提取和MALDI-TOF MS检测,结果发现APJ同源二聚体的交界面主要为 TMD1、TMD2、TMD3 和 TMD4。利用 BRET1 检测显示 TMD1、TMD2、TMD3和TMD4均能明显降低APJ同源二聚体的BRET信号(55-75%)(**P<0.01,n=4),表明TMD能够阻断APJ同源二聚体的形成,对APJ同源二聚体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5.APJ同源二聚体具有新的信号转导通路并能促进HUVECs的增殖Gα-Rluc8、APJ-VN173 和 APJ-VC155 共转染 CHO 细胞,在 apelin-13 处理下进行BRET1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APJ单体能激活Gαi1、Gαi2、Gαi3、Gαq和Gαo信号转导通路)相比,APJ同源二聚体只能激活Gαi3和Gαq信号转导通路(*P<0.01,n=4)。用 RTCA 在 HUVECs 里检测 apelin-13 处理下 APJ 同源二聚体引起的细胞反应,结果显示二聚体组(apelin-13)与单体组(TMD1 +apelin-13)相比,细胞指数(Cell index,CI)较高,表明APJ同源二聚体能够促进HUVECs的增殖。研究结论(1)APJ能形成同源二聚体和寡聚体,在受体密度小于0.3 particle/pm2的情况下,APJ单体、同源二聚体和寡聚体分别占有~40%、~36%和~24%,且在CHO细胞膜上处于动态转换中,能够不断地结合和解离。(2)APJ同源二聚体的交界面为TMD1、TMD2、TMD3和TMD4。(3)APJ同源二聚体具有新的功能特征,APJ同源二聚体在细胞内通过不同于单体的信号传导途径,激活Gαi3和Gαq,显着促进HUVECs的增殖。该研究阐明了 APJ的同源二聚化和寡聚化、单体和二聚体的分布情况、动态过程、交界面以及功能,对APJ二聚体和寡聚体的化学性质和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为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开发新的药物提供详实的实验资料,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9-17)

杨菊,龚州,吴明,魏尔清,卢韵碧[2](2018)在《GPR17同源二聚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表征GPR17同源二聚体的结构,揭示GPR17同源二聚体形成对GPR17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构预测软件I-TASSER预测GPR17单体结构,并在脂膜环境下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进行结构优化,通过荧光寿命成像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IM-FRET)获得细胞膜表达GPR17分子间的距离约束,采用Xplor-NIH计算GPR17同源二聚体结构;基于结构模型进行相互作用关键位点的突变,采用免疫共沉淀和FLIM-FRET实验,结合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关键位点突变对同源二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比较野生型和关键位点突变的GPR17功能变化。结果免疫共沉淀和FLIM-FRET检测发现,GPR17能够形成同源二聚体,二聚体结构显示2个GPR17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界面为TM5,而2个TM5的F229和F233之间,能够形成π-π相互作用;将F229和F233进行突变,发现与野生型GPR17相比,GPR17/F229A/F233A之间的二聚体结构变得不稳定;免疫共沉淀和FLIM-FRET显示,GPR17/F229A/F233A不能形成同源二聚体,但仍参与异源寡聚体;在配体UDP-glucose的作用下,GPR17能够偶联Gαi抑制细胞内cAMP水平,能够偶联Gαq,使细胞内钙离子增加、ERK1/2激活及受体发生内化。与野生型相比,GPR17/F229A/F233A突变后,UDP-glucose诱导的细胞内钙离子增加、ERK1/2激活和受体内化显着抑制,而抑制cAMP的作用未受影响。结论GPR17能够通过TM5的2对F229和F233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形成同源二聚体,GPR17的同源二聚体介导配体激活引起的Gαq偶联和受体内化。(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杨菊,龚州,吴明,卢韵碧,唐淳[3](2018)在《GPR17同源二聚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表征GPR17同源二聚体的结构,揭示GPR17同源二聚体形成对GPR17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构预测软件I-TASSER预测GPR17单体结构,并在脂膜环境下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进行结构优化,通过荧光寿命成像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IM-FRET)获得细胞膜表达GPR17分子间的距离约束,采用Xplor-NIH计算GPR17同源二聚体结构;基于结构模型进行相互作用关键位点的突变,采(本文来源于《2018年药理学前沿国际研讨会暨浙江省药理学会浙江省药学会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8-09-15)

霍子云,王方昆,李宏梅,赵孝民[4](2017)在《弓形虫TgDLC8a同源二聚体蛋白复合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源二聚体是生物蛋白质较常见的存在形式。两种同源二聚体蛋白可以形成多聚体复合物。可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是可以用作抗原表达平台,用来插入抗原表位,来提高抗原的载量。本研究利用弓形虫的动力蛋白轻链8a(TgDLC8a)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这两个同源二聚体表达形成多聚体复合物,作为一个疫苗表达平台,插入鸡艾美尔球虫的多种抗原片段。(方法)以PGEX-6P-1为载体,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TgDLC8a基因克隆至PGEX-6P-1载体上,利用PGEX-6P-1携带的GST蛋白完成与TgDLC8a的融合。为了展示抗原,选取GST与TgDLC8a基因之间的BamHI和对TgDLC8a蛋白空间结构影响较小部位(36-42bp)两个位置作为抗原的插入位点,构建多聚表达载体TgDLC8a-PGEX-6p-1。将柔嫩艾美尔球虫多种抗原(Et-MICI,Et-MICII,Et-MICIII,Et-AMAI)的关键结构域克隆到TgDLC8a-PGEX-6p-1载体上,利用诱导表达的多价抗原复合物对该表达平台进行评价。(结果)TgDLC8a-PGEX-6p-1转BL21诱导表达产物经Native-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表明,融合的GST-TgDLC8a同源二聚体可以形成多聚体复合物。抗原基因克隆至重组表达载体后均可成功表达并形成蛋白二聚体及多聚体,表明TgDLC8a插入的酶切位点不影响其同源二聚体的形成,该平台可以用于疫苗展示。(结论)研究表明TgDLC8a和GST融合成的同源二聚体可以形成多聚复合物。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多聚体表达平台(TgDLC8a-PGEX-6p-1),该平台可以高效地以多价态的形式展示抗原,为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良好平台。(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七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3)

于洁[5](2017)在《基于结构设计实现在一种细胞系中制备含两种同源二聚体组分的抗体混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蛋白质结构被解析,基于结构的蛋白质设计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为蛋白药物尤其是治疗性抗体的开发提供了 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抗体混合物能同时靶向两个或多个抗原表位,在复杂性疾病的治疗中颇具潜力,但是其制备技术上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该研究目的是通过基于结构的抗体设计,解决两种抗体在一个细胞中共表达时不同抗体间重链错配的问题,实现在一个细胞系中表达产生含两种同源二聚体组分的抗体混合物,从而开发一种新的抗体混合物制备技术—Mix-mAb技术。Mix-mAb技术的设计原理:在IgG抗体中,两条重链的CH3结构域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是促使抗体形成二聚体的主要作用力,并且这一相互作用在不同抗体之间是高度保守的;利用静电转向机制,同时改变抗体CH3结构域界面上相互配对的带电荷氨基酸的电性,使得同一抗体的两条重链之间仍保留静电吸引作用,促进同源二聚体的形成,而不同抗体的重链之间则产生静电排斥作用,抑制异源二聚体的形成。该研究首先对抗体Fc的结构进行分析,找出CH3结构域相互作用面上关键的带电荷氨基酸;合理设计一系列突变体组合;分析每组共表达产物的组分和性能,筛选出能有效抑制异源二聚体形成的最佳突变组合;然后根据该突变组合从一个细胞系中制备靶向EGFR的抗体混合物,并结合体外、体内实验检测产物的活性,以进一步证明Mix-mAb技术的可行性;最后进一步解析了该突变组合中突变型Fc的晶体结构,阐明了突变型Fc促进同源二聚体形成的分子机制。Mix-mAb技术能够缩减抗体混合物的生产成本,减少不同生产批次之间的差异,为抗体混合物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案,也为制备高效抗体药物开辟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10-01)

张建军,陈万涛[6](2017)在《阿司匹林诱导的lncRNA OLA1P2调控磷酸化STAT3同源二聚体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虽然阿司匹林的对肿瘤的预防效果已经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它的作用机理也有相当多的报道,但是许多细胞组分,例如长链非编码RNAs(1ncRNAs)在阿司匹林防治肿瘤过程中的介导作用并无深入研究。本研究拟探索阿司匹林防治肿瘤过程中lncRNAs的具体调控机制。方法:1、从8例临床CRC组织样本中分离培养CRC细胞,采用Aspirin处理,之后利用Agi lent lncRNA芯片进行lncRNAs差异筛选;2、利用RNA pull-down技术结合蛋白质谱法进行检测,分析参与lncRNAs转录的转录因子;3、对CRC细胞进行lncRNA OLA1P2沉默,并对这些细胞进行表达谱检测和差异基因的GSEA分析;4、利用Pull-down和磷酸化位点突变技术确定lncRNA OLA1P2与磷酸化的STAT3(Tyr705)的相互作用位点;5、为了研究在阿司匹林使用过程中,lncRNA OLA1P2对肿瘤细胞转移的影响,首先让免疫缺陷小鼠口服阿司匹林药物8周,之后侵染沉默了lncRNA OLA1P2的肿瘤细胞。(本文来源于《2017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8-04)

涂文亚[7](2017)在《HLA-B27非经典同源二聚体的表达、纯化与晶体生长》一文中研究指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是四肢大关节,以及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和骨化,以及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属风湿病范畴,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一种,该病病因尚不明确。HLA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的简称,作为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在人体免疫系统中主要承担着细胞之间的相互识别和起着诱导免疫反应,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依据HLA抗原的结构,功能与组织分布的差别,一般分为叁类,其中Ⅰ类分子为HLA-A、-B、-C系列抗原,它们广泛地分布在一些组织的有核细胞的表面。HLA-B27属于HLA-B位点之一。脊柱关节病中,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简称AS)与HLA-B27高度相关,但是治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其中HLA-B27的重链同源二聚(B27_2)导致的疾病发生的理论近来越来越流行,但是一直缺乏结构的数据从原子水平上去分析证实这种理论。解析HLA-B27同源二聚体的结构有望从结构角度阐明强直性脊柱炎的分子机理,并为后续的药物设计和过敏预防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旨在通过原核表达、体外复性、纯化得到纯度高且性状均一的HLA-B27同源二聚体蛋白,尝试通过晶体筛选得到可用于X-ray衍射的晶体。本研究在E.coli中表达出包涵体形式的HLA-B27蛋白,通过分子筛和SDS-PAGE分析可知复性之后的蛋白为大量多聚和少量的二聚体,最终从20mg HLA-B27包涵体中得到0.2mg纯度高且性状均一的HLA-B27同源二聚体,初筛有成晶现象,为获得蛋白晶体及结构数据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7-05-20)

胡适[8](2015)在《HER2同源二聚体的分子结构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超家族是一大类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生长因子受体超家族。该家族有四个成员,第一个成员即广为人知的EGFR受体。其中,II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I,HER2)是近年来肿瘤学及肿瘤治疗学中的研究热点。在多种肿瘤中,如乳腺,胃肠道,以及生殖腺体肿瘤中均有HER2受体过表达、过度激活以及异常突变激活等方式的报道。在乳腺癌中,HER2作为独立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在乳腺癌和胃癌的靶向治疗领域,针对HER2的抗体药物及小分子治疗手段已经成为目前主流的放化疗联合手段。HER2为分子量大约为180KDa的单次跨膜I型酪氨酸激酶受体,其胞内段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相较其他叁个家族成员为最强。和其他EGFR受体家族成员相比较,HER2具有比较明显的生理及病理特征:一是目前尚未鉴定出HER2的特异性可溶性配体。二是在该家族内的受体进行异元二聚化时,HER2为最常见的二聚化对象。叁是早期的晶体结构发现HER2的单独蛋白质结构并没有在其他家族成员中报道中那样,具有闸门封闭态到激活态的结构基础,而是直接处于二聚化臂暴露的激活态。但目前对于HER2的激活方式,二聚化的模型仍然存在很多模糊的争议。争议的核心在于目前尚无EGFR家族成员异源二聚体的分子模型以及HER2同源二聚体的分子模型。而仅利用目前报道的EGFR二聚化模型来推测其他成员的二聚化机制具有无法突破的理论限制性。在本课题中,我们首先报道了叁种不影响HER2同源二聚体的抗体Fab片段与HER2的共结晶复合物。对叁种HER2/Fab复合物的数据解析最终的结果为3.3?,3.5?和3.1?。针对相位问题,本文利用分子置换的方法,成功的解析叁种晶体复合物的叁维晶体结构。对叁种复合物的分析确认了一种HER2同源相互作用。基于对叁种复合物中的HER2结构提示,通过体外点突变实验,细胞膜表面化学交联实验,免疫共沉淀实验以及磷酸化检测试验,我们揭示并证实了HER2同源二聚体的分子结构模型。并通过对多种治疗性抗体对HER2二聚体的影响,从阐述了不同表位治疗性抗体对HER2同源二聚体影响的分子机制。最后,在基于对EGFR同源二聚体及HER2同源二聚体深入的分析比较,课题最终建立了一种新的EGFR家族受体的二聚方式模型,即新的“头靠背”的分子模型,此模型补充了EGFR家族受体二聚化的机制,并对EGFR在细胞膜上的相对位置以及相互作用力方式提出了新的分子模型和理论,并对传统观点提出挑战。本论文的工作对于理解HER2基本的生理过程二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5-05-01)

薛峰,李霞,徐倩男,陈小英,郑捷[9](2013)在《p40同源二聚体对Th17细胞增殖及IL-17分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p40同源二聚体(p40)2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亚群17(Th17)功能的影响。方法取C57BL/6小鼠骨髓,体外培养诱导分化Th0和Th17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40)2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内白介素17(IL-17)分泌的影响。提取正常人和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和分析(p40)2对细胞培养上清中IL-17释放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加入(p40)2对Th0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而对Th17细胞增殖分裂有显着促进作用;与未加入(p40)2的Th17细胞比较,加入(p40)2的Th17细胞能分泌更多的IL-17。与未加入(p40)2的银屑病患者外周血PBMC比较,加入(p40)2的银屑病患者外周血PBMC培养上清中的IL-17含量显着增高(P<0.01),加入与未加入(p40)2的正常人PBMC培养上清中的IL-17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因子(p40)2在银屑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揭示了p40单抗治疗银屑病有效的可能机制。(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3年12期)

唐玉玲[10](2013)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同源二聚体激活过程中单体选择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mGluRs)属于C族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GPCRs),与G蛋白相偶联,经细胞内第二信使系统如磷脂酶C(PLC)和腺苷酸环化酶(AC)而发挥作用。同C族其他受体一样,是组成性的二聚体,但与γ-氨基丁酸受体(GABABR)和味觉受体第一家族(TIR)不同,mGluRs为组成性同源二聚体,每个单体由捕蝇草模块(Venus FlytrapModual,VFT)、半胱氨酸富集区(Cystein rich Region,CRD)、七次跨膜螺旋结构域(Heptahelical Domain,HD)和胞内的C末端所组成。而同源二聚体中激活过程中的顺反效应和激活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mGluRs因其稳定二聚化和多功能域的特性而成为研究该问题的模式受体。本文以mGluR2为研究对象,检测了其激活过程中的顺反效应和参与单体选择机制的结构域。首先我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mGluR2的人工异源二聚体以及VFT和i3loop上的功能缺失突变体,通过电穿孔转染的方法将这些质粒转染到HEK293细胞中,Flex和IP3功能检测的结果表明在mGluR2中只存在反式激活效应,与之前报道的mGluR5中既有顺式激活又有反式激活的结果不同。这表明在mGluR2的激活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单体选择机制。基于mGluR5和mGluR2激活方式的差异,我们又研究了CRD在单体选择机制中的作用。将mGluR2的CRD替换成mGluR5的CRD之后,发现在mGluR2中可能还具有顺式激活效应,这表明CRD在单体选择机制中确实具有重要作用,但结果尚需确认。总之,本文发现mGluR2中只具有反式激活效应,并且可能是CRD区影响了其激活过程中对特定单体的选择。这为该类受体中从VFTs-CRDs到HDs的激活信号传导过程的研究,乃至整个C族GPCRs的激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以该类受体为靶点的药物开发。(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1-01)

同源二聚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表征GPR17同源二聚体的结构,揭示GPR17同源二聚体形成对GPR17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构预测软件I-TASSER预测GPR17单体结构,并在脂膜环境下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进行结构优化,通过荧光寿命成像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IM-FRET)获得细胞膜表达GPR17分子间的距离约束,采用Xplor-NIH计算GPR17同源二聚体结构;基于结构模型进行相互作用关键位点的突变,采用免疫共沉淀和FLIM-FRET实验,结合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关键位点突变对同源二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比较野生型和关键位点突变的GPR17功能变化。结果免疫共沉淀和FLIM-FRET检测发现,GPR17能够形成同源二聚体,二聚体结构显示2个GPR17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界面为TM5,而2个TM5的F229和F233之间,能够形成π-π相互作用;将F229和F233进行突变,发现与野生型GPR17相比,GPR17/F229A/F233A之间的二聚体结构变得不稳定;免疫共沉淀和FLIM-FRET显示,GPR17/F229A/F233A不能形成同源二聚体,但仍参与异源寡聚体;在配体UDP-glucose的作用下,GPR17能够偶联Gαi抑制细胞内cAMP水平,能够偶联Gαq,使细胞内钙离子增加、ERK1/2激活及受体发生内化。与野生型相比,GPR17/F229A/F233A突变后,UDP-glucose诱导的细胞内钙离子增加、ERK1/2激活和受体内化显着抑制,而抑制cAMP的作用未受影响。结论GPR17能够通过TM5的2对F229和F233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形成同源二聚体,GPR17的同源二聚体介导配体激活引起的Gαq偶联和受体内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源二聚体论文参考文献

[1].蔡欣.Apelin受体同源二聚体/寡聚体及其依赖G蛋白信号新通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8

[2].杨菊,龚州,吴明,魏尔清,卢韵碧.GPR17同源二聚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8

[3].杨菊,龚州,吴明,卢韵碧,唐淳.GPR17同源二聚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C].2018年药理学前沿国际研讨会暨浙江省药理学会浙江省药学会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8

[4].霍子云,王方昆,李宏梅,赵孝民.弓形虫TgDLC8a同源二聚体蛋白复合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C].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七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5].于洁.基于结构设计实现在一种细胞系中制备含两种同源二聚体组分的抗体混合物[D].浙江大学.2017

[6].张建军,陈万涛.阿司匹林诱导的lncRNAOLA1P2调控磷酸化STAT3同源二聚体的形成[C].2017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7].涂文亚.HLA-B27非经典同源二聚体的表达、纯化与晶体生长[D].武汉轻工大学.2017

[8].胡适.HER2同源二聚体的分子结构基础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

[9].薛峰,李霞,徐倩男,陈小英,郑捷.p40同源二聚体对Th17细胞增殖及IL-17分泌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10].唐玉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同源二聚体激活过程中单体选择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家族的调控和结构域图信号转导机制[23]κB蛋白家族Figure2.TheNF-κBProte...浓度依赖地降低[35S]-GTPγS的本...生物合成的调节[5]具有Fz-CRD结构域蛋白的结构域组合图...

标签:;  ;  ;  ;  ;  ;  ;  

同源二聚体论文_蔡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