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河南省鹿邑县图书馆河南周口477200)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5-0000-01
这是一个关于西方艺术文化对中国当代美术之影响的系列论文研究课题,属于美术史研究中的比较美术方向。从学科角度说,比较美术类似于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文化的影响研究,涉及不同文化间信息的输出和反馈,涉及各民族、各国家、各时期、各类型之美术间的相互影响。不同的是,比较文学多倾向于文本研究,而比较美术的研究则不仅见诸文本,更见诸图像。本课题所研究的西方影响,既是视觉图像的影响,也是作为文本的图像理论的影响。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当代美术在三十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西化”,即主动接受西方艺术文化的影响,追求西方艺术文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本课题研究中,所谓“西方艺术文化”,指西方现当代美术、美术理论及文化哲学思想。今天,无论自觉与否,中国当代美术的西化目的都非常明确,这就是要让曾经落伍的中国美术成为西方文化全球化的一部分,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愿望。无庸置疑,这个愿望是中国当代美术的一大主流,然而我们细心观察却会发现,这浩荡的主流只是表象,在表象之下,中国当代美术还暗含着汹涌的潜流,这就是中国当代美术对西方艺术文化的“招降”。作为面对西方影响的一种应变策略,“招降”是隐蔽进行的。
在二十世纪后期,随着后殖民理论在西方文化界兴起并得势,西方文化的全球性扩张便更加注重“本土化”策略。实际上,数百年前基督教进入中国时,便已讲究本土化策略,例如将耶稣画成中国人,让圣经人物穿上中国民间服装。今日西方艺术文化的本土化策略,注重理论、概念和术语的强势冲击,更注重思维方式的强势冲击,用以替代往日的中国方式。这样的策略使西方艺术文化得以在中国站稳脚跟,并扮演榜样的脚色,成为中国当代美术效法的样板,从而将中国当代美术,纳入西方艺术文化的势力范围。
在这强势主流之下,作为中国当代美术之潜流的招降策略,是以同化或归化的方式来利用西方艺术文化,使之归顺于中国,并服务于中国当代艺术文化。尽管有艺术家和理论家高举反西方的旗帜,官方职能部门也高调表示只可借鉴西方,但中国当代美术毕竟弱于西方强势文化,所以不得不进行隐蔽招降。表面看,中国的招降策略与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政策背道而驰,进一步细看,二者却殊途同归。西方的本土化策略和中国的招降策略相互利用、彼此同化,终为一体。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先例。自从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日本政府和民间便获得了共识:将自己的命运同美国绑在一起,不仅使美国不能再次打击自己,而且还要使美国成为自己的保护人。在21世纪初,中国对这一策略有所理解,也曾尝试这一策略,但因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国际地缘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世界不再需要中国。由于在政治层面中国不被西方接纳,于是,中国便力图在经济层面进入西方世界,并获得了有限成功。然而在文化层面,中国却面对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压力。为此,在中国当代美术领域里对西方艺术文化进行招降,便成为一种可行的应变策略。这一策略配合了振兴国学的文化政策,使中国当代美术呈现出西化与国粹并举的复杂甚至矛盾的现象。
看清这一现象的实质,是理解中国当代美术的要义。
二
西方艺术文化的强势影响和中国当代美术之隐蔽的招降策略为什么会发生、它有怎样的过程和特征,具有怎样的文化意义、对中国当代美术甚至当代文化及其未来,会有什么作用,例如,会怎样制约、引导和推动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
为探讨这些问题,本系列论文将宽泛的“西方艺术文化”概念,聚焦为西方当代视觉艺术图像和图像理论,并以此为切入点,在视觉文化研究的语境中,考察西方艺术文化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以及中国当代美术对西方影响的回应,尤其是对西方图像理论的误读。
误读的产生,通常是由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的差异,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误读。但是,在理论自觉的今天,误读也可能有意而为,目的是为了招降西方当代艺术理论。
有了这样的认识,本系列论文的话题,便涉及了所谓“影响的焦虑”的理论。面对强势的西方艺术文化,中国当代美术的焦虑是多层次的。首先是方法论的焦虑,如果理论家们对西方图像和图像理论的理解不得要领,便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读。其次是文化的焦虑,正如潘洛夫斯基的图像学所言,若不能在文化层面解读图像,那么这误读就不仅仅是对图像符号的误读,而且更是对图像背后之文化含义的误读。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前者是对能指符号的误读,后者是对符号所指的误读。再深入一层来说,影响的焦虑更有可能超越方法论和文化层面,而触及社会形态和政治体制。这种情况下的焦虑,已经不再局限于艺术的焦虑,而是在社会发展、政治变革、艺术家的人格和民族文化的身份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层面的焦虑。这时的当代美术已经不再是独立的艺术,而是文化和社会机制的一部分,是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一个方面或一条途径。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才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政府会支持、推动、利用当代美术,会让中国当代美术借西方的观念艺术外衣来包装中国的文化国粹,并以此走向国际文化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