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洞穴论文_晏翰林,徐承香,巴家文,黎道洪,雷莉莎

导读:本文包含了喀斯特洞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喀斯特,洞穴,重金属,碳源,放线菌,风险,评价。

喀斯特洞穴论文文献综述

晏翰林,徐承香,巴家文,黎道洪,雷莉莎[1](2019)在《贵州荔波喀斯特洞穴鱼体重金属含量及食用健康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喀斯特洞穴鱼体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对人体的健康风险,选择贵州荔波的3种洞穴鱼荔波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liboensis)、大鳞金线鲃(S.macrolepis)和越鲇(Parasilurus cochin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运用目标危害系数法(THQ)估算人体经摄食洞穴鱼后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值与标准限值之比的高低趋势为:Zn(0.50)>Cd(0.49)>As(0.48)>Pb(0.39)>Cr(0.24)>Cu(0.049)>Ni(ND),表明各重金属在平均值水平上未超标。而非平均值水平下,各重金属以Cd的超标率为最高(6.7%),但处于低超标率水平(15.2%),肌肉均未超标。此外各组织以内脏的重金属含量最高,肌肉最低。3种鱼类对重金属的累积大小为:荔波金线鲃>大鳞金线鲃>越鲇。相关性分析表明,7种重金属在3种鱼类各年龄组中的总含量随年龄的增高而减少,其中仅Zn与年龄、体重和体长均呈显着负相关。健康风险评价显示,所有重金属的THQ和复合风险(TTHQ)均小于1,说明荔波村民摄食该3种洞穴鱼不足以造成潜在的重金属健康风险,但Cu和As的总贡献率高达90.12%,为主要风险元素,应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9年06期)

高占冬,吴克华,李坡,贺卫,陈玉合[2](2019)在《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发育有大量的洞穴,目前仅有小部分洞穴被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对贵州喀斯特洞穴发育及分布特征、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认为在洞穴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引起的洞穴环境改变及规划设计理念落后引起的同质化,造成了洞穴资源品相降低,景区生命周期提前结束的状况。为此,建议加强洞内环境保护和旅游规划管理工作,并提出了洞穴养疗、洞穴探险、洞穴旅居等洞穴开发新模式。(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牛雪可,兰永哲,李文均,曹煜,黄劲[3](2019)在《贵州黔南喀斯特洞穴放线菌抗菌活性筛选及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贵州黔南荔波喀斯特地区洞穴放线菌资源,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菌株。方法:采集贵州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无名洞穴内土壤样品,采用纯培养的方法分离菌株,并扩增其16S rRNA基因、筛选其中放线菌;使用3种培养基发酵,管碟法对放线菌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共分离出35株放线菌,分属于3个目、5科、9个属、22个种,红球菌属为优势菌属(45.7%);42.8%的菌株对至少一种测试菌具有抗菌活性;使用AM3及ISP5培养基获得具有抗性发酵液的比例均占53.3%,RA培养基只有33.3%的发酵液具有抗性。结论:贵州黔南喀斯特无名洞穴内存在丰富的具备潜在抗菌活性的放线菌资源,不同的发酵培养条件影响放线菌抗菌活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贾真真,黎有为,高占冬,汪炎林,吴克华[4](2019)在《喀斯特洞穴康养适宜性评价——以贵州红果树景区天缘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被誉为"空气维生素"的空气负离子具有调节神经中枢、促进新陈代谢等生物效应,有益于人体身心健康;同时负离子还具有抑菌、杀菌的作用,在喀斯特洞穴中负离子含量高,也造就了洞内洁净的空气。喀斯特洞穴康养就是依托于洞穴环境与小气候而开展的疗养、康体、休闲等一系列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本文采用指数分析法,从人体感受与环境卫生学角度选取人体气候舒适度指数、空气清洁度指数和空气负离子富含度指数构建喀斯特洞穴康养功能指数(CRFI)并以贵州红果树景区天缘洞为实例,来评价喀斯特洞穴的康养适宜性。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叁个指标权重分别为0.142、0.286、0.572。根据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的洞穴环境连续监测数据发现,天缘洞洞内氡浓度年均为610.26 Bq.m-3,洞内CO2浓度年均521.900×10-6,符合国际辐射安全要求,满足洞穴康养开展的前提条件;洞内年均温为14℃,相对湿度大,人体气候舒适度相对较低;洞内正负离子含量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存在较大幅度的变化,负离子浓度空间分布规律存在以TY-4地下湖为中心向洞口方向逐渐递减趋势,天缘洞4-9月全洞段空气负离子含量较高,空气清洁度指数均高于1.00,属于最清洁空气,极有利于人体健康。天缘洞全年的洞穴康养功能指数显示天缘洞最佳洞穴康养时间为5月与9月,最佳康养地点位于TY-4地下湖附近,仅有12月与1月不适宜开展洞穴康养活动。(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9年05期)

李冰[5](2019)在《中国南方喀斯特洞穴隙蛛分类研究(蜘蛛目:漏斗蛛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南方是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地区,该区域洞穴颇多,拥有特别的洞穴生物多样性。目前我国对洞穴生物群落的报道较少,尤其是对洞穴蜘蛛的研究。本文以自2000年到2018年,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采近1500头洞穴隙蛛为标本,并且利用形态分类学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了检视与鉴定,建立2新属:洞穴隙蛛属Troglocoelotes Z.Zhao&S.Li,2019和桂隙蛛属Guilotes Z.Zhao&S.Li,2018。全文报道了洞隙蛛属9种,包括白龙洞隙蛛T.bailongensis Z.Zhao&S.Li,2019(♀)、板闷洞隙蛛T.banmenensis Z.Zhao&S.Li,2019(♀)、凉洞隙蛛T.liangensis Z.Zhao&S.Li,2019(♂♀)、弄池洞隙蛛T.nongchiensis Z.Zhao&S.Li,2019(♀)、近洞隙蛛T.proximus(Chen,Zhu&Kim,2008)(♀)、七仙洞隙蛛T.qixianensis Z.Zhao&S.Li,2019(♂♀)、盘旋洞隙蛛T.tortus Chen,Zhu&Kim,2008)(♂♀)、吉井洞隙蛛T.yosiianus(Nishikawa,1999)(♀)和玉米秆洞隙蛛T.yumiganensis Z.Zhao&S.Li,2019(♂♀),桂隙蛛属4种:芦笛桂隙蛛G.ludiensis Z.Zhao&S.Li,2018(♂♀)、青狮潭桂隙蛛G.qingshitanensis Z.Zhao&S.Li 2018(♂♀)、兴坪桂隙蛛G.xingpingensis Z.Zhao&S.Li,2018(♂♀)和燕峒桂隙蛛G.yandongensis Z.Zhao&S.Li,2018(♀)。其中4个种来自于贵州省,9个种来自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全文提供了13种洞穴隙蛛的详细形态特征描述、特征图18版76幅、以及地理分布图2幅。此外,本文还提供了隙蛛亚科的外部形态结构图、洞隙蛛属蜘蛛的生态照、以及隙蛛简化的系统发育树。(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晏翰林[6](2019)在《贵州荔波喀斯特洞穴鱼类和水体重金属含量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贵州荔波喀斯特洞穴鱼类和水体的重金属含量特征,以贵州荔波县部分典型的喀斯特洞穴为对象,并于2018年8月前往荔波县进行洞穴选取和样本采集,共选取洞穴6个,采集洞穴水样6个,及洞穴鱼类8种,计98个样本,每种洞穴鱼的样本量为3-24尾,分别为长须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longibarbatus)、大鳞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macrolepis)、越鮎(Parasilurus cochinchinensis)、鲫(Carassius auratus)、小口华缨鱼(Sinocrossocheilus microstomatus)、花?(Hemibarbus maculatu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黄鳝(Monopterus albus)。论文初步研究探讨了洞穴水体和鱼类中8种重金属(Cr、As、Cd、Pb、Zn、Cu、Ni、Hg)的含量特征,及洞穴水体部分常规理化因子(NO_3-N、NH_3-N、DO、COD_(Mn)、TN、TP、Chl-a、浊度)含量状况,并对鱼体中重金属含量与环境因子和生长参数做了相关性分析,同时分析探索了重金属在洞穴鱼类中的生物放大现象,此外采用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析了洞穴水体和鱼类重金属的人体健康危害风险。论文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荔波6个喀斯特洞穴水体的常规理化因子的含量均未超过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和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整体上各理化因子的含量较洞穴外其他水域研究结果要低,目前还未达到富营养状态。在平均值水平上,8种重金属在洞穴水体中的含量高低表现为:Cr(4.48×10~-44 mg/L)>As(2.88×10~-44 mg/L)>Zn(2.42×10~(-4)mg/L)>Ni(2.39×10~(-4)mg/L)>Cu(2.00×10~(-4) mg/L)>Cd(1.29×10~(-5)mg/L)>Hg(1.08×10~(-5)mg/L)>Pb(2.36×10~(-6) mg/L),均未超过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的Ⅰ类标准限值。表明该6个洞穴水体的常规理化因子和重金属均处于低含量水平。(2)在平均值水平上,各重金属在8种洞穴鱼中含量水平的高低表现为:Zn(141.16 mg/kg)>Cu(9.58 mg/kg)>Cr(2.81 mg/kg)>Ni(1.26 mg/kg)>Cd(1.12mg/kg)>As(1.02 mg/kg)>Pb(0.69mg/kg)>Hg(0.16 mg/kg)。不同种洞穴鱼对各重金属的累积大小整体表现为肉食性>杂食性。各组织对重金属的蓄积高低整体表现为内脏>鳃>肌肉。此外从洞穴鱼年龄组层面来看,各重金属含量在小口华缨鱼和越鮎中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在长须金线鲃和鲫鱼中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随年龄变化最显着的重金属为Zn和Cu。参照国家标准(GB2762-2005)和(NY5073-2006)中水产品重金属的限量值,8种重金属在洞穴鱼种类和组织层面上均表现为除Cu以外其余重金属均有超标现象。在非均值水平上,种类层面以鲫鱼中Zn的超标率54.01%为最高,各组织层面以越鮎内脏中Cd的超标率37.8%为最高,且重金属Cd全部超标。相关性分析表明,所有重金属均与体长和体重呈正相关,其中除Hg以外均与年龄呈负相关,此外个别重金属分别与体重、体长和年龄的相关性显着。洞穴鱼体与水体中各重金属之间呈现出显着和不显着相关性,相同重金属之间仅Cd、Ni和Hg呈现出正相关,同理洞穴鱼体中仅重金属Cd、Pb和Ni与水体部分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整体上洞穴鱼体中各重金属与洞穴水体中各重金属和理化因子的相关性都较弱。(3)荔波8种洞穴鱼样品中δ~(13)C的范围为-28.98‰~-24.43‰,而δ~(15)N的范围为9.63‰~13.86‰。除黄鳝以外,表现为肉食性高于杂食性(偏植物),其中δ~(13)C表现为以偏动物食性的长须金线鲃(-24.43‰),δ~(15)N以肉食性的越鮎(13.86‰)为最高,而δ~(13)C和δ~(15)N均以偏植物性的鲫鱼(-27.33‰)和(10.68‰)为最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Pb表现出随食物链等级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而重金属Cr、As、Cd、Zn、Cu、Ni和Hg均表现为随食物链等级升高而降低的趋势,所有重金属的含量与δ~(15)N的相关性均不显着。(4)荔波6个洞穴水体中各重金属经饮水途径造成的健康风险等级表现为Cr>As>Cd>Cu>Hg>Ni>Pb>Zn,儿童显着高于成人,化学致癌物的风险水平较非化学致癌物要高出5~6个数量级,Cr对总风险的贡献最大,贡献率高达80.68%,在空间分布上以尧所洞水体中Cr的风险值最高。同时在两类人群中,仅Cr和As均高于瑞典环保局、荷兰建设和环保部和英国皇家协会(1x10~(-6))的可接受风险水平,其余重金属均未超过其他机构推荐的风险水平。(5)研究区洞穴鱼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得出,重金属Cr、Cd、Pb和Zn的THQ均小于1,Cu的THQ都大于1,其余重金属的THQ在部分鱼类中大于1,高低表现为Cu(2.900)>As(1.100)>Hg(0.479)>Cd(0.234)>Zn(0.207)>Pb(0.0099)>Cr(0.000953);此外所有鱼类的TTHQ均大于1,肉食性鱼类的TTHQ要高于杂食性。Cu和As对总风险TTHQ的贡献率(44.81%~79.86%)和(12.66%~27.93%)相对最高,且Cu和As的THQ平均值都大于1,故以Cu和As为主要风险元素。(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贾敏,罗时琴,吴克华[7](2019)在《喀斯特洞穴旅游景区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安全是影响喀斯特洞穴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洞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喀斯特洞穴景区都面临生态安全问题。本文以贵州七个喀斯特洞穴旅游景区调查为例,根据喀斯特洞穴景区外部生态环境破坏、景区生态安全建设配套不齐全、管理者生态安全意识薄弱、生态安全保障管理机制不健全、喀斯特洞穴内部环境变化、沉积景观退化等环境问题,从自然、社会、人文和管理四个方面全面分析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意见和建议,以期促进喀斯特洞穴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9年01期)

曾广能,罗维均,王彦伟,李勇,王世杰[8](2019)在《喀斯特洞穴甲烷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烷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此前对全球甲烷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模拟研究,但在源汇关系和通量的认识上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近期研究发现,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下空间(洞穴和裂隙等)是大气甲烷重要的汇;其作用机制主要有微生物氧化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但对二者的影响大小认识不足;喀斯特洞穴甲烷碳库大小及其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影响认识尚不清楚。下一步工作应该加强洞穴甲烷的系统研究,分析甲烷的碳汇机制以及估算碳库大小;同时,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大气、土壤和洞穴甲烷通量的研究,以揭示喀斯特地下空间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9年02期)

张育林,王恒松,程星,涂鑫,张辉华[9](2019)在《黔西南喀斯特洞穴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集贵州北盘江峡谷石漠化研究区内唐家大洞地下洞穴沉积物土壤和基岩样品,利用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土壤样品进行测定,按照乌顿-温德氏粒级标准,利用Folk-Ward公式计算出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和峰度等土壤粒径参数,对5个基岩样品进行浸泡溶蚀试验,计算出溶蚀率(R)及溶蚀速率(R_v)。结果表明,北盘江喀斯特地表侵蚀及溶蚀较严重,洞穴向地层裂隙方向以纵向发育为主;洞穴地下河道沉积物分选性较差,土壤样品粒径以黏粒、粉砂、细砂3个粒级为主;洞穴沉积物粒径变化范围不大且分选性较差,沉积物粒径相对较细且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根据沉积物表层HJ-01与下层HJ-02至HJ-05粒径分布特征,沉积过程中可能存在降雨量大小两种情况且二者相互交替具有循环性,主要受水文环境与碳酸盐岩溶蚀程度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03期)

云媛,程晓钰,王纬琦,王红梅[10](2018)在《喀斯特洞穴滴水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代谢功能的季节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洞穴是研究地下生物圈的天然实验室,而滴水是连接洞穴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桥梁,对滴水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代谢功能进行研究,可以为洞穴中微生物组成、来源以及微生物驱动的元素循环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的16S rRNA二代测序技术及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对湖北和尚洞弱光带滴水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细菌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以及环境因子进行了为期2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洞穴滴水中优势细菌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相对丰度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相对丰度的季节性变化正好相反;这种季节性差异与宜昌地区的月平均降水量紧密相关.同时,基于16SrRNA的PICRUSt代谢功能预测及Biolog-ECO微平板法均显示洞穴滴水中细菌群落代谢功能具有季节性变化,并且这种代谢能力的季节性变化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相对丰度的季节性变化显着正相关.总之,湖北宜昌和尚洞弱光区滴水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与降水量密切相关,同时优势类群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是滴水代谢能力的主要贡献者.此研究将环境因子、滴水细菌群落组成及群落代谢能力叁者紧密结合起来,为进一步解译洞穴这一特殊的地下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代谢特征的变化规律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36期)

喀斯特洞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指出了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发育有大量的洞穴,目前仅有小部分洞穴被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对贵州喀斯特洞穴发育及分布特征、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认为在洞穴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引起的洞穴环境改变及规划设计理念落后引起的同质化,造成了洞穴资源品相降低,景区生命周期提前结束的状况。为此,建议加强洞内环境保护和旅游规划管理工作,并提出了洞穴养疗、洞穴探险、洞穴旅居等洞穴开发新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喀斯特洞穴论文参考文献

[1].晏翰林,徐承香,巴家文,黎道洪,雷莉莎.贵州荔波喀斯特洞穴鱼体重金属含量及食用健康风险评价[J].淡水渔业.2019

[2].高占冬,吴克华,李坡,贺卫,陈玉合.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9

[3].牛雪可,兰永哲,李文均,曹煜,黄劲.贵州黔南喀斯特洞穴放线菌抗菌活性筛选及差异研究[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

[4].贾真真,黎有为,高占冬,汪炎林,吴克华.喀斯特洞穴康养适宜性评价——以贵州红果树景区天缘洞为例[J].中国岩溶.2019

[5].李冰.中国南方喀斯特洞穴隙蛛分类研究(蜘蛛目:漏斗蛛科)[D].沈阳师范大学.2019

[6].晏翰林.贵州荔波喀斯特洞穴鱼类和水体重金属含量的初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7].贾敏,罗时琴,吴克华.喀斯特洞穴旅游景区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探析[J].丝绸之路.2019

[8].曾广能,罗维均,王彦伟,李勇,王世杰.喀斯特洞穴甲烷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19

[9].张育林,王恒松,程星,涂鑫,张辉华.黔西南喀斯特洞穴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9

[10].云媛,程晓钰,王纬琦,王红梅.喀斯特洞穴滴水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代谢功能的季节性变化[J].科学通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地貌图贵州喀斯特洞穴(群)穴空间分布贵州喀斯特洞穴间数据库功能图泰北低山丘陵区喀斯特洞穴分布概...1喀斯特洞穴叁维激光测量虚拟仿真...喀斯特洞穴环境与洞穴动物生理特...

标签:;  ;  ;  ;  ;  ;  ;  

喀斯特洞穴论文_晏翰林,徐承香,巴家文,黎道洪,雷莉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