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胶接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理,界面,结构,复合材料,内聚力,理论,点焊。
胶接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楠楠[1](2018)在《铝/钢电阻点焊接头断裂机理及胶接点焊性能提升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铝/钢混合结构设计受到广泛关注,并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车身制造中,其在实现汽车轻量化的同时可兼顾结构强度以及制造成本。电阻点焊作为车身连接的主要方法,具有低成本、高效、高可靠性以及易自动化等特点,在实现铝/钢连接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以及现实意义。然而,由于铝/钢电阻点焊接头特殊的双熔核结构,以及界面处存在的脆性Al-Fe金属间化合物,导致了力学性能、断裂模式以及断裂机理与同种金属接头存在很大不同,目前在这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不利于参数优化以及结构设计,影响到铝/钢结构及其电阻点焊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此外,胶接点焊通过在点焊接头中引入胶层有望大幅提高铝/钢接头的力学性能,同时解决异种金属间的电化学腐蚀问题,但胶层会严重恶化焊点品质,引发夹杂,气孔以及金属间化合物增厚等,导致接头强度无法满足生产和使用要求。本文旨在研究铝/钢电阻点焊宏微观特征对于接头力学性能、断裂模式的影响,揭示影响铝/钢点焊性能的主要因素以及断裂机理,在此基础之上,优化焊接规范以及铝侧电极,实现铝/钢胶接点焊接头的可靠连接。基于对铝/钢电阻点焊接头宏观特征的量化分析、铝熔核与界面的显微观察和Al-Fe金属间化合物生长的计算,揭示了焊接电流和焊接时间对熔核尺寸、微观组织以及Fe_2Al_5生长的影响规律,提出了Al-Fe金属间化合物生长模型。研究表明:焊接电流的增加引发铝熔核直径的增加,钢侧隆起的增加,并有助于消除焊点中心位置的树枝晶以及夹杂缺陷,同时避免金属间化合物厚度增加,但过高的电流将导致铝/钢界面飞溅的发生。焊接时间的延长在获得更大铝熔核的同时可以避免飞溅的发生,使得铝熔核组织由胞状树枝晶转变为柱状树枝晶,并有助于消除枝晶间的缩松缺陷以及夹杂缺陷,但过长的焊接时间会造成金属间化合物显着增厚,且厚度分布由类高斯形转变为双峰形。界面Al-Fe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主要包括:Fe_2Al_5形核阶段,Fe_2Al_5长大阶段,Fe_2Al_5择优生长阶段,IMC持续长大阶段以及Al-FeAl_3共晶形成阶段。Fe_2Al_5晶粒由细小的等轴晶转变为粗大的柱状晶,且晶粒取向由随机分布转变为沿[001]晶向的定向分布,并垂直于铝/钢界面,同时位于Fe_2Al_5晶粒间的铁相逐渐减少。Fe_2Al_5生长主要发生在900℃以上的高温区,而延长焊接时间所造成的Fe_2Al_5增厚的根本原因是高温持续时间的增加。分别对于拉剪、正拉和撕裂载荷下,铝/钢点焊接头的受力状态、力学性能、断裂模式以及断裂机理进行分析对比。揭示了叁种加载条件下,铝/钢电阻点焊接头断裂模式和行为与金属间化合物厚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诠释了Fe_2Al_5生长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拉剪测试下,断裂模式包括熔核内部断裂、钮扣拔出断裂以及界面断裂,其中钮扣拔出断裂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拉剪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金属间化合物厚度、铝熔核尺寸以及夹杂缺陷。正拉测试下,断裂模式分为部分熔核内部断裂、部分钮扣拔出断裂以及界面断裂。正拉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金属间化合物厚度、熔核尺寸、夹杂缺陷以及焊点区铝板厚度。撕裂测试下,断裂模式较为一致,为部分钮扣断裂,相较于拉剪与正拉测试,其峰值载荷最低,能量吸收最高,其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熔核尺寸、焊点区铝板厚度以及夹杂缺陷。Fe_2Al_5厚度由3μm增长至6.5μm过程中,界面断裂韧性由1.07 MPam~(1/2)逐步降至0.35 MPam~(1/2),且在达到4μm时突降至0.56 MPam~(1/2)。Fe_2Al_5织构的增强,晶粒的粗化,以及其晶粒之间铁相的减少造成了界面韧性的下降。基于铝/钢电阻焊研究中获得的基础理论和对于铝/钢胶焊问题的实验分析,提出了通过引入预清洁程序以及改进电极形貌以实现焊前除胶的解决策略,设计出了带有多脉冲预清洁参数的二阶段规范和多台阶电极,实现了控制目标,获得了强度可靠的铝/钢胶焊接头。研究显示:采用传统的一阶段焊接规范以及弧面电极进行铝/钢胶焊时,铝熔核靠近界面附近存在大量的夹杂缺陷,并且界面金属间化合物过度生长,恶化了焊点强度。多脉冲预清洁程序通过激发适量且可控的飞溅排出界面胶层,获得相对清洁的铝/钢界面状态,在随后的焊接阶段,采用合适的焊接时间(600 ms)可以在避免金属间化合物过度生长的同时,获得大的铝熔核尺寸并消除夹杂缺陷。铝侧的多台阶电极通过增大接触角促进了预清洁阶段的飞溅产生,同时表面的台阶破坏了铝板表面氧化膜,降低了电极/铝之间的界面反应。与铝/钢电阻点焊相比,胶层固化后的胶焊接头拉剪峰值载荷增长了130%(由4.9 kN增至11.1kN),能量吸收提升了约44倍(由3.4 J升至153.3 J),撕裂载荷下的峰值载荷以及能量吸收分别提升了18%(由0.71 kN升至0.84 kN)和83%(由12.6J升至25.6J)。(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10-01)
刘兆文,李毅波,黄明辉,汪必升,李剑[2](2018)在《阳极氧化处理增强Al-Li合金胶接板剪切强度的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磷酸阳极氧化处理后Al-Li合金胶接接头剪切强度大幅度增强的机理,分别对其进行机械打磨和磷酸阳极化表面处理,并选用不同的分析仪器对表面处理后的Al-Li合金表面微观形貌、粗糙度、表面润湿性和表面自由能进行测试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机械打磨后仅在Al-Li合金表面留下纵横交错的沟槽,而磷酸阳极化处理后使得Al-Li合金表面产生了微观粗糙的多孔膜,增加了胶层与合金表面的接触面积,改善了胶质分布的均匀性;磷酸阳极化处理后Al-Li合金表面自由能明显提高,改善了粘接界面的润湿性能。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胶接界面的抗剪切能力大幅提高。(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18期)
陈骁,张之敬,金鑫,肖木峥,马兆利[3](2018)在《温度载荷作用下胶接位置误差对精密马达系统运动精度稳定性影响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温度场作用下胶接位置误差对精密马达系统运动精度稳定性的影响问题。在对精密马达系统的结构分析基础上,简化并建立了马达系统的胶接部件"圆环-框架"的胶接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了仿真模型的收敛性,进行仿真并得到了带有装配位置误差的胶接结构热应力场的形成机理以及位置误差对马达系统精度稳定性的定量影响规律。圆环的热应力主要来源是使用的胶和金属件的热膨胀系数相差较大,从而引起的热变形不协调。圆环装配偏心每增加10μm,会导致圆环在半径方向有10nm数量级的质心位移。在经历一定的温度循环之后,圆环偏心每增加10μm会导致在半径方向产生1nm数量级的质心位移,这会对马达系统的运动精度以及精度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在实际装配生产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控制装配偏心量,以减小胶接位置误差对马达系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导航与控制》期刊2018年03期)
胡振虎[4](2018)在《基于内聚力模型的复合材料胶接接头界面失效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传统的紧固件连接方式,胶接方式由于具有显着降低重量、减小应力集中和保证结构完整性等优点,在复合材料结构装配制造和修补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胶接结构界面应力状态和断裂失效机理复杂,受胶粘剂类型、胶接工艺参数、胶接层尺寸、载荷和服役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对胶接结构设计和性能预测提出了较大挑战。目前,基于弹塑性断裂力学理论发展起来的内聚力模型具有同时预测裂纹萌生与扩展等优点,在复合材料胶接领域应用日益广泛,是目前界面力学研究的理论前沿。按照牵引力-位移跳函数关系形状来说,目前经典的内聚力模型包括双线性、幂指数、梯形等,结合有限元分析,应用于脆性和延展性胶接结构的失效研究中。数值分析表明,零厚度内聚力模型对于预测胶接结构的失效机理最强健,呈现出最优越的计算效率和数值性能。然而,胶接结构界面失效机理的研究,目前仍然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对于使用较多的脆性胶接结构,零厚度内聚力模型可以较好阐明界面失效机理,但是对于延展性胶接结构,不能预测胶接层本身的失效机理;其次,脆性胶粘剂即使在常规载荷和温度环境下,其失效机理仍然与时间有关,使用零厚度的内聚力模型不能预测依赖于率的界面失效机理。本文基于内聚力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研究复合材料胶接结构界面失效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叁个方面:首先,基于双线性和幂指数内聚力模型,运用隐式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单搭接胶头的界面失效机理,探讨了内聚力强度、内聚力模型形状等因素对界面失效机理的影响规律,同时探讨了引入的粘性参数对于增强内聚力软化导致的收敛性问题的效果,为合理选择内聚力模型参数和粘性参数提供了建议和参考;其次,真实全面考虑到了延展性胶接结构的界面失效机理,基于显式有限元分析,研究了界面脱粘和胶结层孔洞演化之间的竞争关系,其中运用双线性内聚力模型预测胶接层和实体层之间的界面失效,运用有限变形Gurson孔洞模型预测有限厚度胶接层的孔洞失效行为,探讨了孔洞参数、内聚力强度和胶接层厚度对胶接界面失效机理的影响规律;最后,结合双线性内聚力模型,基于Schapery粘弹理论,发展了一个积分形式的粘弹内聚力界面本构模型;运用模式搜索算法,结合显式有限元分析和单胶接、双胶接试验研究,发展了粘弹内聚力模型的参数反演识别方法,其运用ABAQUS-PYTHON脚本语言、Explicit显式有限元模块和MATLAB软件联合编程,结合高性能计算机计算实现,并且探讨了不同内聚力强度、加载速率和胶粘剂厚度的影响规律。上述研究为深入分析和预测实际胶接结构在不同载荷和环境下的失效机理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创新性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于延展性胶接结构,真实全面考虑到有限厚度界面层、界面层与实体层之间失效,而国内外目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零厚度内聚力模型的分析和应用;(2)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引入弹簧和粘壶之间的串并联组合,发展了粘弹内聚力模型,然而绝大部分是微分形式。本文发展了积分形式的粘弹内聚力模型和参数反演方法。尽管这些粘弹模型本质上是等价的,但是物理意义是不同的,积分形式的粘弹内聚力模型更显式地体现了界面牵引力与位移跳之间的时间迟滞效应。(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5-04)
刘晓东[5](2018)在《热固性树脂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胶接表面处理工艺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polymer,CFRP)是实现汽车工业轻量化、安全性、舒适度的最新材料,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其连接技术的研究是最新的研究热点。CFRP的胶接性能受材料表面状态的影响极大,成为CFRP可靠应用得的关键。本文针对热压灌方式成型以脱模布(TMB)和脱模剂(TMJ)进行脱模的两种热固性CFRP进行研究。TMJ与TMB区别仅为TMJ表面残留有一层致密连接的脱模剂,但会严重影响各种表面处理的结果。通过对CFRP表面进行多种表面处理,探究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CFRP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能影响,并且通过对两种CFRP与四种胶黏剂的胶接接头拉剪强度、断口形貌及载荷-位移曲线的分析,得出表面处理引起的表面物理化学变化如何影响胶接接头性能。并且对其影响机理进行合理的解释。本文还通过两种不同表面状态的CFRP、不同粘性、强度、种类的胶黏剂对比分析,尝试给出不同表面状态的CFRP、不同粘性、强度、种类的胶黏剂所最适合的表面处理工艺。本文研究了打磨、底涂处理等传统方法表面处理前后的胶接接头拉剪强度及断口形貌发现,相比TMB表面,残留脱模剂的TMJ表面与环氧胶的连接性能更佳,与聚氨酯胶的连接性能更差,一分钟的人工砂纸打磨不能完全清除表面脱模剂的残留,但却能提高TMJ与聚氨酯胶的连接性能。同时由于打磨提高的粗糙度明显的提高CFRP与环氧胶的胶接接头强度,断口甚至由界面破坏转变为基材破坏。而在本文处理条件下,底涂处理后强度与断口均没有明显提高。等离子处理同时会引起TMB表面的物理及化学变化,会在表面形成大量微米级沟壑,提高了接触面积,这对于粘度较低的环氧胶是非常有效的,但对于粘度非常大的聚氨酯胶效果不佳;而且由于引入含氧官能团,如羟基、环氧基,同时提高表面极性自由能,对于与表面反应性不佳的环氧胶效果非常明显,但对于与含氧基团无明显反应性的聚氨酯胶几乎无效果。等离子处理不能清除脱模剂,只能活化脱模剂,同时由于弱界层的产生,对TMJ胶接接头处理效果不佳。激光处理对于对粗糙度敏感的环氧胶,是非常有效的处理方式,强度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断口也由界面破坏转变为基材破坏。同时对于表面脱模剂的清理是非常有效地,因此可以极大的提高TMJ与环氧胶的胶接强度;但是对于对粗糙度不敏感,与对被胶接表面质量要求不高的PU胶,反而会由于弱界层的存在,降低胶接强度。本文提出表面处理提高胶接强度机理为:胶层与界面的总连接强度等于单位面积的连接强度乘以连接面积,因此所有的处理方式都要通过改变这两点来改变总胶接接头强度。等离子处理提高活性官能团含量,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上化合键的形成,因而提高了单位面积的连接强度;同时还能提高表面积,增加连接面积,从而提高总接头强度。激光处理、打磨处理通过产生沟槽,不仅增加了表面积,同时还产生了机械互锁结构,提高了单位面积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总接头强度。(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1-01)
刘斌,徐绯,卢智先,范学领[6](2017)在《复合材料斜胶接结构抗低速冲击性能及失效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低速冲击下的较厚的复合材料斜胶接板的力学性能及损伤失效。通过冲击响应及冲击损伤连个方面进行规律和机理研究。冲击响应研究揭示了冲击过程中冲击载荷具有典型的4阶段行为。冲击载荷还具有双峰值力现象,第一个峰值力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基本保持恒定,第二峰值力随之增加而增大。冲击后沿试样中心线切开的显微损伤图揭示了该结构有两种损伤模式,包括复合材料损伤及胶层损伤。复合材料的损伤包含90°和45°层基体的开裂和0°与90°层之间的层间损伤。胶层损伤出现在试样冲击点正下方背部的复合材料斜接尖端部位。进一步通过考虑复合材料层内、层间损伤以及胶层损伤的渐进损伤模型对试验进行仿真,找出导致第Ⅱ阶段冲击载荷突降的主要原因为复合材料层间损伤,第Ⅳ阶段冲击载荷再一次突降时由于胶层出现了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A)》期刊2017-08-13)
张欢,许文,邹士文,张新兰[7](2017)在《环氧胶粘剂及其胶接界面热氧老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扫描电镜对环氧胶粘剂的热氧老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环氧胶接结构进行了力学性能分析,研究了热氧环境对其力学性能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氧胶粘剂在热氧加速老化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主要有后固化反应和氧化反应。热氧老化过程中,环氧胶中的羟基被氧化为醛基化合物,亚甲基被氧化为酰胺。热氧加速老化后的力学性能表明,环氧胶材料本体的耐老化性能好,界面粘接强度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7年12期)
赖跃[8](2017)在《民机复合材料胶接维修界面结合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机复合材料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大量损伤,其中有的损伤已超出了飞机结构损伤容限。为了恢复受损结构的结构完整与功能,确保飞机安全运行,需要对这些超出损伤容限的结构进行合理的修理或替换。胶接修理以其增重小、耐腐蚀、耗时短等优点成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胶接过程伴随着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胶接性能的影响因素众多,使胶接强度和效果离散较大。胶接过程的物理化学作用涉及到众多胶接理论,各理论的关键问题即是对胶接界面的认识,基于胶接理论的分析研究可以有效地指导胶接维修的设计与工艺。基于以上问题,论文对不同表面微观性能进行试验表征,并结合宏观-微观力学验证,对界面结合机理在胶接强度上的贡献以及表面维修工艺与维修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胶接理论主要包括机械嵌锁理论、吸附理论、化学键理论。论文基于这叁种理论,通过分析和试验的方法对胶接维修界面结合机理进行研究。首先,为了尽可能地分解各种胶接作用,论文制备了四种不同表面性能的母体试样:100目打磨样(A)、100目打磨+惰性剂样(B)、抛光样(C)、抛光+惰性剂样(D)。然后,分别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A、B、C、D表面微观性能进行表征,获得了包括表面微观形貌、粗糙度、表面自由能、表面活性官能团浓度等微观信息。接着采用万能试验机对胶接界面的宏观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最后,采用纳米压痕仪对胶接界面微区进行测试,从微观力学方面对界面结合机理进行解释。结合微观表征与力学试验结果,探索基于界面结合机理对胶接强度的贡献。胶接界面结合强度主要来自于叁种作用,即机械嵌锁作用(X)、吸附作用(Y)、化学键作用(Z)。结合微观表征与力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A表面,C表面粗糙度大大减小,而B、D表面形貌以及粗糙度变化不大。A表面自由能明显高于C表面,而B、D表面自由能极低。C表面的活性官能团含量较多,A表面活性官能团含量较少,而B、D表面活性官能团含量最少。根据胶接理论可知,A表面同时具备X、Y、Z,B表面只具备Y,C表面只具备Z,D表面同时失去了X、Y、Z。宏观力学验证结果表明,胶接强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A>C>B>D,A、B、C、D表面对应的断口破坏模式分别为:混合破坏、胶黏剂的内聚破坏、被黏物的内聚破坏、界面破坏,宏观力学验证结果与表面微观试验结果相符。微观力学验证结果表明,界面微区力学性能较差(模量、硬度明显低于其他区域),这与D表面的断裂破坏模式-界面破坏模式特性一致。综合以上内容,可得以下结论:(1)机械嵌锁机理方面:在一定范围内增大维修表面粗糙度,可以使机械嵌锁作用明显增强,使最终胶接强度增大。(2)吸附机理方面:吸附作用对胶接强度的贡献较大,提高维修表面自由能,可以使最终胶接强度增大。(3)化学键机理方面:化学键作用对胶接强度的贡献最大,提高胶接面的活性官能团浓度可以使胶接强度显着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期刊2017-05-17)
李宁宁[9](2015)在《激光胶接焊双相钢/铝合金胶层焊接行为及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轻量化成为21世纪汽车技术的前沿和热点,高的比强度钢、铝合金等轻质材料的大量使用对于整车的轻量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双相钢、铝合金连接而言,由于双相钢焊接时易形成裂纹缺陷或组织出现软化现象,而铝合金具有较高反射率,因此实现双相钢/铝合金优质焊接十分困难。为探索一种新的钢/铝连接方法,本文选取DP590双相钢和6016铝合金作为研究对象,提出钢上铝下搭接、有无胶层添加的激光焊实验方案,利用卧式金相显微镜、带有EDS和EBSD探头的扫描电镜、显微硬度分析仪、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高速摄像机以及光谱仪等对钢/铝有无胶层添加焊接接头的焊缝成形性、焊缝区金相组织、断口形貌、界面元素分布、相的分布、含量、晶粒大小、显微硬度、接头力学性能以及等离子体形貌、光谱等进行系统研究,基于添加胶层前后等离子体形貌、元素特征谱线、电子密度、焊缝成形性及组织性能等对比分析,探讨添加胶层改善钢/铝接头性能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期望为车用双相钢/铝合金优质焊接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为推进汽车轻量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分析等离子体形貌、元素特征谱线及电子密度发现,激光焊接钢/铝时,蒸汽等离子体基本垂直试件板面,添加胶层,等离子体形态明亮,形态密度大,与板材表面呈一定角度,表明激光胶接焊时,等离子体对激光能量的吸收减少,胶层分解气体等产物利于改善下层铝合金表面高反射率的状况;基于NIST光谱信息数据库,发现有无胶层添加条件下,在波长515nm~545nm范围内,均含有少量Mn元素特征谱线和明显Fe元素的谱线特征,而比较添加胶层前后的光谱相对强度和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发现激光胶接焊利于更多激光能量被试件吸收。分析钢/铝接头焊缝成形性及组织性能发现,添加胶层,焊接试样的焊缝表面成形性良好,无明显缺陷,焊缝区无软化组织生成,焊接接头的平均抗剪强度比无胶层添加时提高1.44倍。添加胶层增加下层铝合金对激光能量的吸收,加快上层双相钢的冷却速度,导致下层Al向上层钢侧的扩散受到抑制,使熔宽两侧Al含量增多,而熔池Al元素含量减少,由于添加胶层增加钢、铝横向结合面积,提高焊合率,钢/铝界面生成延性富Fe的Fe-Al化合物,焊缝区铁素体、马氏体两相含量与双相钢母材含量基本相当,没有恶化上层双相钢的相组成,胶层弹性模量大,变形抗力小,胶层和焊缝共同承担剪切力的外加载荷,此外添加胶层条件下均匀分布的晶粒有助试件承受外力均匀分布在焊接接头的搭接区域,因而添加胶层改善钢/铝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5-10)
郑权,韩涵,唐杰,张卫东,白瑞祥[10](2015)在《含胶接缺陷的椭球泡沫夹层结构破坏机理与承载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试验和有限元方法,对含胶接缺陷的椭球泡沫夹层结构在外压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和承载能力进行了研究。针对国内在研的大尺寸椭球泡沫夹层结构,实施了全尺寸静力外压试验,发现初始胶接缺陷破坏了夹层结构界面应力传递的连续性;随着载荷增加,面板发生皱褶且脱胶界面继续扩展,从而降低结构整体承载能力。通过红外无损检测确定了缺陷的类型和形貌;采用预留相应初始脱粘面积、脱粘间隙以及内聚力单元模拟界面脱粘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含胶接缺陷的椭球泡沫夹层结构承载能力进行预测。数值结果表明:含胶接缺陷结构易发生面板皱褶,且结构顶部和根部区域较易发生界面脱粘扩展。数值和试验结果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本文结果可为同类结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5年02期)
胶接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揭示磷酸阳极氧化处理后Al-Li合金胶接接头剪切强度大幅度增强的机理,分别对其进行机械打磨和磷酸阳极化表面处理,并选用不同的分析仪器对表面处理后的Al-Li合金表面微观形貌、粗糙度、表面润湿性和表面自由能进行测试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机械打磨后仅在Al-Li合金表面留下纵横交错的沟槽,而磷酸阳极化处理后使得Al-Li合金表面产生了微观粗糙的多孔膜,增加了胶层与合金表面的接触面积,改善了胶质分布的均匀性;磷酸阳极化处理后Al-Li合金表面自由能明显提高,改善了粘接界面的润湿性能。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胶接界面的抗剪切能力大幅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胶接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陈楠楠.铝/钢电阻点焊接头断裂机理及胶接点焊性能提升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2].刘兆文,李毅波,黄明辉,汪必升,李剑.阳极氧化处理增强Al-Li合金胶接板剪切强度的机理[J].材料导报.2018
[3].陈骁,张之敬,金鑫,肖木峥,马兆利.温度载荷作用下胶接位置误差对精密马达系统运动精度稳定性影响机理[J].导航与控制.2018
[4].胡振虎.基于内聚力模型的复合材料胶接接头界面失效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8
[5].刘晓东.热固性树脂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胶接表面处理工艺及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6].刘斌,徐绯,卢智先,范学领.复合材料斜胶接结构抗低速冲击性能及失效机理[C].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A).2017
[7].张欢,许文,邹士文,张新兰.环氧胶粘剂及其胶接界面热氧老化机理研究[J].材料导报.2017
[8].赖跃.民机复合材料胶接维修界面结合机理研究[D].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7
[9].李宁宁.激光胶接焊双相钢/铝合金胶层焊接行为及作用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5
[10].郑权,韩涵,唐杰,张卫东,白瑞祥.含胶接缺陷的椭球泡沫夹层结构破坏机理与承载能力研究[J].实验力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