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潮流沙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潮流,浅滩,剖面,地层,胶州湾,辽东半岛,闽江。
潮流沙脊论文文献综述
庄丽华,阎军,徐涛,栾振东[1](2017)在《扬子浅滩东南海域海底潮流沙脊、沙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eabat8101多波束系统对扬子浅滩东南海底地形进行了高精度探测。发现海底呈明显近乎平行排列的条带状起伏,脊谷相间,沙脊大部分呈NW-SE向排列,发育在45~50 m水深范围之内,沙脊横剖面不对称,大部分沙脊西南侧坡度大、东北坡缓。沙脊规模略有差异,沙脊宽度约0.6~9.8 km,沙脊之间间距可达8.9~22.4 km,高度约1.8~13.3 m,研究区内最长可达53 km。部分脊槽过渡区域发育成片链状海底沙波,沙波大致呈NE-SW走向,波高约0.3~1 m,波长1 km左右。研究区中西部有海底礁石孤立地突兀于相对平坦的海底之上,暂定名为扬礁,最浅水深35.9 m,位于30°59'7.4''~31°N,124°36'48.7''~124°37'40''E。扬子浅滩东南海域沙脊是介于活动沙脊和衰亡沙脊之间的准活动沙脊。该研究将为我国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行政管理以及海洋安全保障提供服务。(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张永明,毕建强,石晓伟,冷启暖[2](2015)在《山东半岛成山角海域潮流沙脊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侧扫声纳和浅地层剖面资料对成山角海驴岛附近典型剖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剖面水深地形变化较大,发育有海蚀平台、冲蚀沟、残余地貌、潮流沙脊等地貌类型。分析讨论了潮流沙脊的形态和沉积特征、发育过程,并对潮流沙脊的物质来源、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和形成时代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潮流沙脊为侵蚀-堆积型沙脊,由强潮流侵蚀近岸基岩经搬运、改造、再沉积后形成。潮流沙脊形成于全新世中期海平面相对稳定时期。(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5年06期)
葛小平,丁贤荣,康彦彦,高恒娟,王鑫浩[3](2015)在《基于遥感地貌特征的潮流沙脊人工岛围堤选线方法——以辐射沙脊群东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辐射沙脊群海域离岸沙脊东沙为研究区,探讨在水文、泥沙、地形等基础资料缺乏的条件下,离岸沙脊人工岛式围填选线布局辅助设计方法。采用1973—2014年长时间序列低潮遥感数据,提取沙脊露滩重复率指数指标,实现沙脊稳定性特征的定量计算,并根据指数分布特征及其栅格数量频率分布特征确定最稳定、最适宜的沙脊围堤外廓线选址;采用地貌演变特征线——沙脊二分水和主要子纳潮盆地分水线,实现围填区沙脊二分水主干内廓线和主要子纳潮盆地分水线辅助内廓线设计。(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蒋大亮,张凌华,张振克,陈影影,付跃鑫[4](2015)在《苏北岸外辐射潮流沙脊群东沙浅滩沉积速率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岸外发育典型的辐射状沙脊群,沙脊群的地貌与沉积变化是海岸海洋动力地貌研究的热点领域。东沙是辐射沙脊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在东沙浅滩采集了18个柱状岩心,利用210 Pb方法分析了柱状岩心沉积物210Pb比活度,计算获得了东沙地区10个站位的平均沉积速率。东沙地区平均沉积速率有"西部边缘低、东部边缘高"和"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辐射沙洲东沙附近地形格局和潮流对沉积速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5年04期)
吴承强,许艳,鲍晶晶[5](2014)在《胶州湾口潮流沙脊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胶州湾内外的涨、落潮叁角洲上发育有一定规模的潮流沙脊体系,通过多波束调查采集数据和浅剖、沉积物资料的分析,对沙脊特征进行了研究。湾内涨潮叁角洲上分别分布有冒岛沙脊、中央沙脊和岛耳河沙脊;湾外落潮叁角洲上分别发育了潮流沙脊大竹、南沙、北沙和位于主潮流通道末端的弧状沙脊。潮流沙脊体系的演变具有较为明显的继承性。沙脊以海侵时期发育的沙体为内核,沉积物组成以粒度较粗的砂质沉积物为主,物源基础为低海平面时期胶州湾盆地内堆积的河流叁角洲相沉积物。据分析,沙脊现代物源较为匮乏,整体目前处于冲刷不淤的状态。在现代潮流水动力条件下,研究区潮流沙脊处于活动状态。(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4年06期)
卢惠泉,吴承强,许艳[6](2014)在《闽江口外潮流沙脊群特征与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沿海很多陆架受潮流水动力的控制,发育了沙脊、沙席和沙波(沙丘)等潮流沉积地貌。闽江河口外首次发现有潮流沙脊群,沙脊群由数条大小不一呈SW—NE向的线状沙脊体组成,局部沙脊连片成为浅滩,相邻沙脊间为侵蚀沟槽,形成脊槽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沙脊东南翼较西北翼陡,表明沙脊有向东南方向迁移的趋势。通过对沙脊群和闽江口水下叁角洲地形地貌、沉积物以及潮流场环境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闽江口外潮流沙脊群是以古闽江口叁角洲物质为基础,在全新世海侵过程中,沙脊群区处于近岸河口湾环境下发育,并在现代水动力的作用下形成与潮流方向相吻合的地貌体。(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4年02期)
王昆山,姜晓黎,叶青,石学法,刘焱光[7](2013)在《南黄海潮流沙脊区表层沉积物重矿物分布及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08年采自南黄海苏北近岸废黄河水下叁角洲以南潮流沙脊区的301个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潮流沙脊区沉积物中重矿物具有以下3个显着的特点:重矿物含量高、矿物颗粒表面多有磨蚀且铁染较重、优势矿物含量分布在小区域内具有跳跃性,这些特点凸显了研究区沉积环境的独特性,即水动力强、砂含量高、氧化程度高及沙脊区的水深变化快。沉积物中优势重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特征矿物为云母、赤铁矿和褐铁矿、钛铁矿和磁铁矿。矿物组合特征表明沉积物来源依然是控制沉积区重矿物变化的主要因素,即古黄河和古长江物质是潮流沙脊区沉积物组成的物质基础,未见有明显的其他来源物质输入。古黄河物质在潮流沙脊区全区都有分布,从北到南影响逐渐减弱,古长江物质从南到北主要影响到潮流沙脊区的中部,向北扩展不明显,稳定矿物特别是锆石的分布大致界定了长江物质的影响范围。矿物含量及分区表明,潮流沙脊区外部沉积物氧化、侵蚀程度重于其他分区,沉积物矿物组成与向海相邻区域沉积物组成趋于一致,是沙脊逐渐萎缩的表现。通过片状矿物和沉积物风化系数的变化推测,在潮流沙脊区中部存在一条从废黄河水下叁角洲到长江口东北部的近似南北向的沉积物扩散通道。(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3年05期)
陈晓辉,张训华,李日辉,蓝先洪[8](2013)在《辽东半岛南岸海域潮流沙脊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系统分析北黄海西部实测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辽东半岛南岸海域潮流沉积体系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潮流沙脊剖面上呈不对称丘状分布,多为斜交前积反射,顶部迭置活动沙丘,属于仍在活动的侵蚀型和侵蚀-堆积型潮流沙脊。研究区存在4条彼此平行的NE—SW向展布的潮流沙脊,与M2分潮流椭圆长轴方向平行或呈小角度相交,沙脊长35~75km,高3~17m,脊宽3~7km,沙脊分布区的水深为40~50m。辽东半岛南岸海域潮流沙脊沉积特征受控于潮流的性质和海平面变化,物源显示多元化特征:落潮流携带老铁山水道侵蚀物质、沉积区附近和近岸岛屿的侵蚀物质、沿岸河流输入和沿岸流的搬运物质。(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3年01期)
顾兆峰,张训华,张志珣,李日辉[9](2011)在《东海北部潮流沙脊地震反射特征及其意义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四纪时期全球气候周期性变化,冰期时海平面下降,东海大陆架大面积裸露成陆,沿岸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经该区,沉积了大量松散沉积物,冰消期后发生大规模海侵,东海大陆架逐渐被海水淹没,潮流成为陆架浅海最重要和最活跃的海洋动力要素,它侵蚀、搬运的泥沙在适当的位置堆积发育了潮流沙脊。本文使用资料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2007~2009年在东海北部地区采集的浅地层剖面和单道地震剖面,测线沿东西向、南北向布设。其中,单道地震测线总长度8600km,记录量程1.2s;浅地层地震剖面测线总长度7900km,记录量程150~160ms。通过钻孔对比、地震相解释、地层层序建立,获得了该区第(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17)
温春,刘健,张军强,仇建东,刁少波[10](2011)在《南黄海江苏岸外潮流沙脊远端沉积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SYS-0702孔位于南黄海江苏岸外潮流沙脊的远端(水深32m),其最顶部18.64m岩心对应于潮流沙脊沉积。根据对潮流沙脊沉积物的岩性特征、粒度分析、AMS 14 C测年资料和210 Pb测试分析,结合通过该孔位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揭示了该远端沙脊的沉积特征、形成时间以及老黄河从江苏入海(1128—1855年)对沙脊沉积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远端沙脊形成于约2.5cal.kaBP至今,其内部的反射层向东、东北方向倾斜而下超至沙脊的底界面上;沙脊内部的前积反射层倾角一般<0.2°,大多呈上凸形态,与底部的侵蚀界面相切;远端沙脊总体上显示从下至上逐渐变粗的反粒序,砂质沉积物中跃移组分达到80%以上,悬浮组分不到20%,分选性较好;在老黄河从苏北入海期间(1128—1855年),潮流沙脊远端的沉积速率较之前明显增加,即由0.28~0.77cm/a增加到1.10cm/a;在老黄河1855年再次改道入渤海后,沙脊远端的沉积速率明显下降,减少至0.23cm/a。根据以往的研究,长江古河口湾和苏北东台为辐射状潮流沙脊顶点的发育时间分别为8和6kaBP,至约2.5cal.kaBP潮流沙脊由这两处向海进积至SYS-0702孔位所在的远端沙脊,其直线平均进积速率分别为61.7m/a和65.9m/a;自2.5cal.kaBP以来沙脊远端向离岸方向进积的速率大为降低(约4m/a),可能与深水区潮流作用减弱、沉积物供应减少有关。(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1年03期)
潮流沙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侧扫声纳和浅地层剖面资料对成山角海驴岛附近典型剖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剖面水深地形变化较大,发育有海蚀平台、冲蚀沟、残余地貌、潮流沙脊等地貌类型。分析讨论了潮流沙脊的形态和沉积特征、发育过程,并对潮流沙脊的物质来源、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和形成时代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潮流沙脊为侵蚀-堆积型沙脊,由强潮流侵蚀近岸基岩经搬运、改造、再沉积后形成。潮流沙脊形成于全新世中期海平面相对稳定时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潮流沙脊论文参考文献
[1].庄丽华,阎军,徐涛,栾振东.扬子浅滩东南海域海底潮流沙脊、沙波特征[J].海洋科学.2017
[2].张永明,毕建强,石晓伟,冷启暖.山东半岛成山角海域潮流沙脊的初步研究[J].海洋通报.2015
[3].葛小平,丁贤荣,康彦彦,高恒娟,王鑫浩.基于遥感地貌特征的潮流沙脊人工岛围堤选线方法——以辐射沙脊群东沙为例[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蒋大亮,张凌华,张振克,陈影影,付跃鑫.苏北岸外辐射潮流沙脊群东沙浅滩沉积速率空间分布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5
[5].吴承强,许艳,鲍晶晶.胶州湾口潮流沙脊特征[J].海洋地质前沿.2014
[6].卢惠泉,吴承强,许艳.闽江口外潮流沙脊群特征与成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4
[7].王昆山,姜晓黎,叶青,石学法,刘焱光.南黄海潮流沙脊区表层沉积物重矿物分布及来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
[8].陈晓辉,张训华,李日辉,蓝先洪.辽东半岛南岸海域潮流沙脊及影响因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
[9].顾兆峰,张训华,张志珣,李日辉.东海北部潮流沙脊地震反射特征及其意义探讨[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2011
[10].温春,刘健,张军强,仇建东,刁少波.南黄海江苏岸外潮流沙脊远端沉积与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