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骆洪波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素养”,是教材中那闪烁着的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是体现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利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文化的精华、生命的价值、人世间的真情、做人的真谛、生活的激情……。“人文”是潜移默化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作品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汲取精华,陶冶学生的人格,提高做人的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品位,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语文学习文化

一、感受作品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人格。

“语文”不仅仅是“语言”,还应该包括文学和文化。三者结合,一旦撞击人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并内化为一个人的情感、素养和思想,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语文教师要运用语文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让学生汲取精华,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如苏教版八年级第三单元,所选的五篇文章都是表现家庭成员之间的至爱亲情的。学习这几篇课文,就是要从课文中得到生活的启示,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美德。有一个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外婆不小心摔到了,妈妈回去照料,父亲留下来照顾我。父亲强忍内心的担忧,却来安慰自己,还做了自己爱喝的排骨汤,并特意把汤里的过多的油先滤掉了。文章最后这样写道:“以前我总认为父亲对自己不够关心,今天才明白我一直都在父亲的关注之下,他的爱不是太淡,而是太浓,浓得无法用语言表达。”还有一个学生这样写:“我看到他们慈祥的面容,在烛光中显得特别醒目。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感到自己原来是如此的幸福!一股暖流渐渐涌上心头,我心里每个地方都倾注满了父母的爱!”通过学习,学生们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认识到亲情有时就体现在生活的电点滴滴中,对父母的关爱有了新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般来说,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洋溢着真、善、美,浓缩了本民族及世界人民的美好情感的精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要通过朗读、板书、讨论、分析等形式,“披文入情”,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美育点,感受自然美,体味社会美,领悟艺术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的情趣,提升文化品位。

1、感受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景物的美。大自然的景色瑰丽神奇,锦绣如画。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自然美可谓异彩分呈。

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春天的花色、花香、花的甜味,春的浪漫随想,春的生机盎然,一幅美丽的春景图,通过反复诵读,形象跃然纸上。

2、体味人情美

人情美反映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一种至真至善的关系。中学语文中的不少课文都充满了这种能给人以感染、熏陶、促成强烈情感体验的人情美的作品。

如散文《散步》,作者选取“散步”这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加四口祖孙三代人和睦、亲爱的关系。散步出现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面对这个难题时有这样的感觉,“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因为,如果处理不好分歧,也会影响家庭和谐,由此可见“我”对家庭重大的责任感,表达了“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在无法两全的情况下,“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这进一步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和孝顺。可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要依孙子走小路,可见奶奶对孙子的疼爱。一家人互相体谅、互敬互爱、融洽和睦,浓浓的亲情让人感动,幸福、温馨的氛围让人陶醉。

3、领悟艺术美

在任何一种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领略到它的美。如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美,散文中的诗情画意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美、情节美。

如《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巧妙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为末句“断肠人”作了铺垫。小令动静相衬,借景言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语文教材中不仅积贮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大量积极的人文情操,深厚的人文美德。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走进作品,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呼吸;让作品人文的春风,吹开他们美好的情感,让作品人文的魅力,造就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和审美情趣,滋养自身的人文素养。

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邵丽君《阅读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文学教育》2007年第4期。

3、刘建琼《语文素养—寻求文化意义》,《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十堰市茅箭区实验学校)

标签:;  ;  ;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