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灵枢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灵枢经,多维度,学习
灵枢经论文文献综述
张登本[1](2019)在《论研读《灵枢经》的思维视角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灵枢经》《素问》共同缔造了中医药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二者所论内容各有侧重。《灵枢经》以经络、腧穴、刺治方法以及相关临床病证的刺灸处方为其主要内容,对后世经络学、腧穴学、灸疗学知识的传扬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务必要运用多维度视角予以研读,才能阐释其中的奥旨大义。(本文来源于《中医药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秋月,张茂云[2](2019)在《《灵枢经》“营卫”探源及“营卫失谐”致病机理探赜》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探讨《灵枢经》中关于营卫的生成、生理功用以及"营卫失谐"致病的特点及规律。营卫来源于水谷精气,卫气具有滋养充实、温煦机体、开合腠理、抵御邪气的功效;营气具有化生血液、辅助血行、濡养滋润机体的功效。营衰卫伐、营卫虚衰、营卫留止等9种营卫不足或循行异常的情况均可导致"营卫失谐"。(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黑鑫鑫,刘涛[3](2018)在《《灵枢经》“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之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灵枢·四时气》载"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中"阴阳"对脏腑,通过探知人迎气口处脉气的盛衰相对关系及是否兼躁象可以判断脏腑虚实并对应十二经脉之所生病,形成以脏腑辨证为主的人迎气口脉诊法,并以人迎气口脉诊法指导针刺的治疗。(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柴瑞震,陈业兴[4](2017)在《《灵枢经》古今概念术语错乱误解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灵枢经》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仍有较多的文句,以及一些原文断句之误导致错解,以使今书概念术语作出不同的解释,并误解了原意。在研究经典中,难免有失于经典之义,如:《灵枢经》"神乎神,客在门""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黄帝曰:愿闻六腑之病。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是主……所生病""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手太阳之筋原文‘本支者,……以痛为输’与手少阳之筋原文‘其支者……以痛为输’重复。""手某某之筋、足某某之筋""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十二经脉……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十二经脉,叁百六十五络""手之六阳,从手至头……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蹻脉从足至目""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等等,若能深思求解,弄清原意,就会正确地运用经典,达到指导临床工作之目的。(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17年07期)
袁强,冯玲媚[5](2016)在《《灵枢·经筋》“足阳明经筋病”之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阐释原文诣义,为现代常见病如腿痛性痉挛、疝气、中风后痉挛状态、周围性面瘫等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方法指导。(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6年51期)
柳直,李顺保,田凯文[6](2016)在《《灵枢经·骨度》古今实测值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灵枢经·骨度》篇中骨度值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方法:将《灵枢经·骨度》篇的测量值与古代六部医籍骨度值及现代文献实测值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灵枢经·骨度》篇中骨度值与六部医籍骨度值相同,与现代骨度实测值亦基本相同。结论:《灵枢经·骨度》篇中骨度值真实而准确。(本文来源于《西部中医药》期刊2016年10期)
王伟[7](2016)在《《拨开迷雾学中医——〈灵枢经〉针灸》》一文中研究指出肉病的认识肉病包括全身整体肉病和局部肉病。整体肉病是因外感湿邪,或内伤思虑过度,或过食肥甘等引起的全身气血倾移,可以按第四章的调整整体的针法针刺。局部肉病是因为局部皮肤浮络病未及时得到纠正,牵连皮肤下的肉损伤,或者长期某一个姿势导致关节局部肉病。这里还要回归到古人简单的思维。古人认为:人体皮肤之下、筋之间布满了肉,这些肉有充实的肥脂填充于皮下与筋间,也有流动的液濡养着骨骼、筋与皮肤,液的流(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6年09期)
沈仁路[8](2016)在《《灵枢·经筋篇》的理论学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内经》中经筋的学习,以经典为依据,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丁氏推拿手法治疗,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总结如何提高腰突症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9-08)
王俊平,李树娟,杜元灏[9](2016)在《《灵枢经》之九针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帝内经》是现存重要的古典医籍,而《灵枢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后世中医学尤其是针灸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九针"之名始于《黄帝内经》。"九针"作为规范的名词术语在《黄帝内经》中多次出现,其中《灵枢经》的开篇即为《九针十二原》,可见,"九针"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针灸临床技术的不断进步,九针亦有众多演变,对《灵枢经》中关于九针的描述加以整理并综合分析,从九针的起源、针具的形状、不同主治证候以及历史演变等方面,探寻古人应用不同针具治疗相应疾患的规律;对九针的发展及现代应用加以总结,为今后针具的完善和创新提供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针灸电子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陈铭[10](2016)在《《灵枢经》英译(节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通过翻译《黄帝内经·灵枢》中的重要篇章,以实践为基础,分析各种翻译理论指导下具体翻译技巧的应用及不同语法单位(如语素、词语、短语及句子等)各自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整理归纳出行之有效的中医典籍翻译模式,实现跨学科的结合,向世界传播最纯正的传统中医。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选取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精编教材《内经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版)、《内经选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版)及《内经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版)中所选《灵枢》篇章进行翻译;主要中英文参考工具书分别为:《黄帝内经·灵枢译注》(中华书局,2010版)、《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学苑出版社,2007版)、《灵枢识》(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版)、《康熙字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版)、《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版);《实用英文中医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版)、《简明汉英黄帝内经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版)、《英汉汉英中医词典》(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版)及《汉英中医词典》(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版)等等。(二)研究方法1.翻译模式译文以段落为单位,采用中英对照的译介方式,即一段中文对应一段英文。但鉴于《内经》语言及行文的独特性,译者必须首先以读者的身份深刻地理解原文之旨,找出核心词,确保核心词的正确翻译;译介完成后,译者应再以译入语读者的身份,检查核心词的译入语与原语两者的内涵或外延之间的对等性,上下文的逻辑连贯性,即“读者-译者-读者”翻译模式(如下图)。2.翻译方法中医典籍中的核心词的翻译中医典籍核心词大多为文化负载词(如气、阴阳、天癸等等),译语中没有相应的对应词。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医特色,避免信息的二度丢失,采用“音译+脚注”的方法,向读者展示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医典籍中语句的翻译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两种不同语言、文化间的无障碍交流,故语句的翻译应从读者的视角出发,以归化为主进行译介,确保译文的可读性。中医典籍中段落及篇章的翻译较之汉语重意合,英语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强调语句、段落间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因而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起承转合。因此在汉译英的过程中,需通过适当地增译、减译,或补充符合上下文语境的连接词,方可真正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及整个篇章的逻辑连贯。研究结果:鉴于中医典籍语言及行文的独特性,中医典籍的翻译方式不可一概而论,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核心词、语句、段落、语篇等多个角度构建多层次的中医典籍翻译理论模式,向世界传播纯正的中医文化。1.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音注结合,保护特色在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以音译为主,结合脚注予以解释说明。如此既传播了中医特色文化、维护了民族文化的地位,同时还可收获经济高效的翻译效果,因为音译加注的做法实际上构成了一种规约性翻译,当后文再次遇到同一词汇时,一般直接对其进行音译处理即可。该译法也符合语言国情学要求。2.中医典籍句子的英译策略:归化主导,读者视角在将一种语言、文化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并且应该给它穿上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外衣,才能更好地让目的语读者适应、理解。因此在语句的翻译上,在保证中医核心文化不错位、扭曲或缺省的前提下,应该从读者的视角出发,以归化为主导,使译文免去晦涩难懂,诘屈声牙之感,而达到无障碍交流的目的。3.中医典籍段落及篇章的英译策略:形合为主,逻辑连贯。汉语以意合为主,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比较简洁,而英语重形合,强调语句、段落间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因此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往往要先分析源语句子的功能、意义,然后才能确定译语句子的结构、形式,并通过适当地增译、减译,或补充符合上下文语境的连接词,方可真正实现两种语言之问的动态对等及整个篇章的逻辑连贯。(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5-01)
灵枢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总结、探讨《灵枢经》中关于营卫的生成、生理功用以及"营卫失谐"致病的特点及规律。营卫来源于水谷精气,卫气具有滋养充实、温煦机体、开合腠理、抵御邪气的功效;营气具有化生血液、辅助血行、濡养滋润机体的功效。营衰卫伐、营卫虚衰、营卫留止等9种营卫不足或循行异常的情况均可导致"营卫失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灵枢经论文参考文献
[1].张登本.论研读《灵枢经》的思维视角及其意义[J].中医药通报.2019
[2].王秋月,张茂云.《灵枢经》“营卫”探源及“营卫失谐”致病机理探赜[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
[3].黑鑫鑫,刘涛.《灵枢经》“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之刍议[J].针灸临床杂志.2018
[4].柴瑞震,陈业兴.《灵枢经》古今概念术语错乱误解考[J].河南中医.2017
[5].袁强,冯玲媚.《灵枢·经筋》“足阳明经筋病”之解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
[6].柳直,李顺保,田凯文.《灵枢经·骨度》古今实测值对比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6
[7].王伟.《拨开迷雾学中医——〈灵枢经〉针灸》[J].中国民间疗法.2016
[8].沈仁路.《灵枢·经筋篇》的理论学习[C].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9].王俊平,李树娟,杜元灏.《灵枢经》之九针浅析[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6
[10].陈铭.《灵枢经》英译(节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