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偏心支撑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偏心,结构,框架,系数,组合,不规则,效应。
偏心支撑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徐泽远[1](2019)在《偏心支撑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抗扭转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的抗扭转性能以及偏心支撑对其抗扭转性能的影响,建立收进层高度不同的L型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并分别在其四周按不同布置方式加设D型偏心支撑,对结构进行抗扭转性能分析对比。结果表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立面收进层高度越大则下部结构的扭转效应越小、上部结构的扭转效应越大,收进层高度应尽可能地高以提高竖向不规则结构的抗扭转能力;同种偏心支撑的不同布置方式对结构抗扭转性能的提升效果不同,"V字形"布置方式下的总体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江苏建筑》期刊2019年04期)
熊进刚,陈文,胡淑军,王雪飞,曾思智[2](2019)在《基于功能平衡原理和能量耗散系数的Y形偏心支撑结构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功能平衡原理和预先选定的目标位移与屈服机制,可得到Y形偏心支撑结构的基底剪力和各楼层剪力值。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短剪切型消能梁段的能量耗散系数和框架梁的耗能折减系数,可得到各楼层消能梁段的塑性剪力和塑性弯矩。详细研究支撑与短剪切型消能梁段的刚度比对Y形偏心支撑结构侧移的影响,可明确刚度比和支撑刚度的合理取值,并提出相应的结构设计方法。基于所提出方法对某6层Y形偏心支撑框架进行设计,并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法进行验正。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无需进行复杂的计算和迭代,就能使所设计Y形偏心支撑结构满足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屈服机理和层间位移等要求。(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期刊2019年03期)
徐泽远[3](2019)在《偏心支撑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竖向不规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受其刚心和质心互相偏移的影响,极易产生扭转效应致使部分构件内力或变形过大而导致结构提前倒塌。为探讨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探究加设偏心支撑能否比加设中心支撑更好地减弱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以及偏心支撑的何种布置方式更为合理,对某L型竖向不规则纯钢框架结构、在相同布置方式下分别加设了单斜杆式中心支撑及D型偏心支撑后的L型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和对比;搭建收进层高度不同的多个L型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并以不同布置方式分别加设D型偏心支撑以探究收进层高度及偏心支撑布置方式对竖向不规则结构抗扭转性能的影响。具体的分析对比结果如下:1.通过模态分析发现,加设D型偏心支撑能够极大地提高L型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的整体刚度并提高抗扭转能力,布置偏心支撑的效果比中心支撑更好。2.通过反应谱分析、时程分析和基底剪力分析对比发现,加设偏心支撑相比于中心支撑能够更好地降低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楼层位移响应;结构基底剪力值全部符合规范相关要求。3.通过Pushover分析发现,L型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的薄弱层位于立面收进楼层以下、收进部位的另一侧,偏心支撑相对于中心支撑能更好地提高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避免了因竖向不规则结构中部分构件变形过大导致结构整体提前倒塌。4.通过偏心扭转效应分析发现,L型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立面收进层以下部分结构的抗扭转能力较弱;竖向不规则结构的立面收进层高度越大则下部结构的扭转效应越小、上部结构的扭转效应越大,收进层高度应尽可能地高以提高竖向不规则结构的抗扭转能力;同种偏心支撑的不同布置方式对结构上下部的抗扭转能力提升效果不同,“V字形”布置方式下的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胡淑军,熊悦辰,王湛[4](2019)在《偏心支撑结构体系的研究进展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偏心支撑结构作为一种消能减震结构体系,近几十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许多具有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的成果,并在新建建筑、桥梁和建筑抗震加固等领域中得到了应用。随着国家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震后功能快速恢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偏心支撑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为此,从剪切型消能梁段和偏心支撑结构体系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剪切型消能梁段的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偏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性能、破坏模式和震后修复方法等。最后,提出一种新型组合楼板和扩孔螺栓连接型消能梁段并应用于偏心支撑结构体系中,由此进一步提高偏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震后功能快速恢复能力,使该种结构体系能更好地适应当前要求。(本文来源于《建筑钢结构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李腾飞,隋龑,苏明周,张浩,高秀煜[5](2018)在《偏心支撑框架子结构实时混合仿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时混合仿真是一种新兴的结构抗震试验方法.建立了一套混合仿真试验系统,其中包括基于OpenSees有限元软件的数值模拟计算机,具有时滞补偿功能的目标计算机以及终端连接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在MATLAB中建立Simulink数值仿真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位移预测的自适应前馈时滞补偿器.最后,以一个单层叁跨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为原型,取边跨带有偏心支撑的单层钢框架作为试验子结构,进行了一个缩尺比例为1/2结构模型的实时混合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模型整体响应加速度峰值的增大,控制系统的最大时滞补偿误差、最大幅值误差均有增大趋势,但均在容差允许范围之内,同时说明了该混合仿真试验系统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精度,能够有效地对偏心支撑框架子结构结构模型进行抗震性能试验.(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1期)
程倩倩,石鲁,苏明周,连鸣[6](2018)在《高强钢组合K型偏心支撑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强钢组合K型偏心支撑框架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抗震结构体系,既具备普通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好的优点,又能有效降低构件截面,我国抗震规范尚未明确引入其结构影响系数。基于我国抗震规范设计了16个高强钢组合K型偏心支撑框架算例,利用能力谱法分析了结构总层数、跨度、耗能梁段长度和钢材强度对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按照我国抗震规范进行结构设计偏于保守,建议高强钢组合K型偏心支撑框架结构影响系数取值为3.726,位移放大系数取值为7.283,可以使设计地震作用降低32%左右。(本文来源于《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6届(ISSF-2018)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5)
冯晓伟[7](2018)在《低屈服可替换耗能梁段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的偏心支撑钢框架中耗能梁段与横梁是一个整体,在中震与大震作用下,耗能梁段作为结构的第一道抗震防线首先吸能屈服,由于耗能梁段的材料与其余构件相同,为了实现在中震与大震作用下耗能梁段首先进入屈服的目的,在设计时往往是降低其尺寸。而低屈服点钢本身的屈服点较低,并且作为耗能构件应用于钢板剪力墙、防屈曲支撑和阻尼器等,目前还未曾作为耗能构件用于偏心支撑钢框架中,相关理论也比较匮乏。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低屈服可替换耗能梁段偏心支撑钢框架体系,在保证耗能梁段尺寸不减小的前提下率先提出将低屈服点钢用于偏心支撑钢框架的耗能梁段中,为以后的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可替换形式采用腹板螺栓连接,将横梁中的耗能梁段分离出来。在中、大震作用下,塑性破坏仅集中在耗能梁段,大大改善了灾后的修复工作难度。本文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低屈服可替换耗能梁段偏心支撑钢框架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首先,本文对低屈服可替换耗能梁段偏心支撑钢框架(简称低屈服体系)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研究了低屈服体系分别在无震、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的受力过程,并结合相关规范进行了指标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低屈服体系在无震和小震作用下各个构件均处于弹性状态;在中震作用下,低屈服体系的耗能梁段腹板首先进入屈服,随后塑性区域沿腹板长度方向迅速发展成为通长铰,但没有破坏,而其余构件一直保持在弹性阶段;在大震作用下,耗能梁段的腹板首先达到屈服,而其他构件保持在弹性状态,随后塑性铰开始在梁段中部发展,受力最大螺栓也进入屈服,其余构件仍然没有屈服,接着塑性铰在梁段腹板内全面发展,整个腹板全部屈服,最后在两根柱子的中部靠下位置与横梁右端形成了叁个塑性铰而破坏。低屈服体系在各种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均未超出规范限值,证明这种体系在无震、小震、中震作用下是可行的。其次,本文通过5组15个构件对剪切型低屈服体系进行了参数分析。参数变量为:耗能梁段长度、腹板厚度、加劲肋间距、低屈服点钢牌号以及轴压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耗能梁段的长度增加,剪切型模型的耗能能力、刚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承载力呈先小再增大的趋势,但对模型的延性和塑性转动能力影响较小,所以,建议剪切型耗能梁段的长度取值范围为1.01~1.14 MP/VP;随着剪切型耗能梁段腹板的厚度的增加,模型的耗能能力先增大后减小,承载力先减小后增大,耗能梁段腹板的厚度不宜过厚,对刚度和转动能力、延性则几乎没有影响。所以,建议双槽钢耗能梁段的腹板厚度取为横梁的0.78~1.0倍;增加耗能梁段加劲肋的间距,模型的耗能能力先增大后减小,刚度没有变化,延性及转动能力有所提高,承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所以,建议加劲肋间距取0.33~0.42倍耗能梁段高度;随着耗能梁段低屈服点钢屈服点的降低,模型的耗能能力、转动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承载力及刚度呈下降趋势,延性先降低后提高。综合比较来看,耗能梁段材料建议用225级低屈服点钢;随着轴压比的降低,模型的耗能能力与承载力呈先降低后提高的特点,刚度先降低然后保持不变,延性提高,转动能力降低。综上,建议轴压比的取值范围为0.6~0.75。最后,本文对单榀四层的剪切型低屈服体系做了动力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作用对剪切型体系前五阶振型基本周期的影响先增大后减小;在天津波、唐山波、人工波加载下,剪切型低屈服体系的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均出现在第二层,并且柱底剪力峰值与层间位移正负向极值均出现在1.5s~5s波段内,而且弹塑性位移角均小于规范要求的1/50,说明结构在这叁种波作用下的抗侧能力满足规范要求,结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螺栓部分,且未达到螺栓的屈服应力,天津波作用下耗能梁段腹板中部进入屈服状态,唐山波、人工波作用下耗能梁段整个腹板进入屈服状态,其余构件均处于弹性状态,与第叁章结论基本吻合,证明了第叁章结论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8-06-01)
张皮[8](2018)在《偏心支撑钢与GFRP框架结构的抗震耗能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充分考虑偏心支撑框架结构和GFRP材料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之上,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典型的Y、K形偏心支撑框架结构与Y形偏心支撑GFRP框架结构进行抗震耗能有限元分析,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对Y形和K形两种偏心支撑框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以比较不同形式偏心支撑框架的抗震耗能性能。拟分析钢组合K形和Y形钢框架,耗能段和支撑均采用Q235B钢,梁柱构件分别采用Q345和Q460。相同截面尺寸及荷载条件下,对比两种结构形式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性能。通过比较两种框架在往复荷载作用下得出以下结论:(1)K形和Y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滞回曲线整体相似,差异不大,均具有一定的耗能能力。(2)两种支撑形式耗能段耗散的能量都超过百分之四十以上,耗散的能量主要由耗能段承担。(3)Y形支撑框架整体耗能能力强于K形,弹塑性变形主要集中在耗能段上,且Y形框架的耗能段独立于框架梁、柱,可在震后快速修复。2.建立单层和多层Y形偏心支撑GFRP框架结构。模型试件耗能段、支撑采用钢材,框架梁柱采用GFRP材料。建立4组系列试件,通过改变耗能段的参数:耗能段材料组合、耗能段长度、耗能段腹板厚度,探讨Y形偏心支撑GFRP框架结构的滞回曲线、各构件的滞回曲线、能量耗能占比等情况。总结得出:1)Y形偏心支撑GFRP框架结构的耗能段、支撑都采用Q235B屈服点较低的钢材,其结构的滞回耗能性能、极限承载力都较为良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抗震结构形式,可以适用于烈度高的地区。2)耗能段的长度宜采用700mm较为合适的长度,过短、过长都会影响框架结构的整体耗能性能。适当提升耗能段长度能够提升结构的延性,较好的发挥钢材的耗能能力。3)作为框架耗能的主要部分,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增加耗能段腹板的厚度不会使得结构整体滞回耗能增加,反而会使结构整体延性下降,后续下降速度较慢。4)GFRP构件与钢材组合,虽没有有纯钢结构那样良好的抗震耗能能力,但是总体耗能也能达到钢框架总能量的一半以上。3.对Y形钢框架和GFRP框架两种偏心支撑结构进行耗能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材料组合偏心支撑框架的抗震耗能性能,详细对比两种结构形式在地震作用下各构件的耗能能力。根据本文模拟分析的结果,总结关于Y、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的各个构件耗能占比情况,研究两种支撑结构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式。对Y形偏心支撑GFRP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完善这种新型结构材料应用于框架结构构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给以后工程设计人员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8-05-01)
孙蓉[9](2017)在《屈曲约束偏心支撑—钢交错桁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钢交错桁架结构体系的研究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工程界以及学术界的关注,该体系采用的是平面桁架体系,抗侧刚度好,自重轻,施工速度快,造价低且绿色环保。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受力和传力途径及利用有限元分析和试验分析进行了横向抗震性能和一些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但是钢交错桁架结构体系的纵向抗侧刚度比其横向抗侧刚度小很多,这不利于该结构体系的整体抗震能力,所以合理适当的纵向抗侧刚度与横向抗侧刚度相比同等重要,是该结构整体抗震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国内外对此所做的研究甚少。本文基于此问题,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相关规范及前人所做的研究成果,运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钢交错桁架结构模型,在钢交错桁架结构的纵向适当的布置屈曲约束偏心支撑,增加纵向抗侧刚度,用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本文采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交错桁架结构、纵向布置两种不同偏心支撑形式的结构及纵向布置屈曲约束偏心支撑的结构,对所建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对比分析其基本动力特性;然后对原结构、普通偏心支撑结构及屈曲约束偏心支撑结构进行反应谱分析及多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分析其地震反应参数;最后对普通偏心支撑结构和屈曲约束偏心支撑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对比两种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经过对比分析可知:合理的支撑布置方式对结构刚度的提高更有效;在弹性阶段,增加支撑后,结构的刚度明显增加,地震反应也明显减小,但是屈曲约束偏心支撑与耗能梁段尚未产生塑性变形,没有发挥耗能作用,所以弹性阶段的屈曲约束支撑与普通支撑无异,仅仅是为结构提供抗侧刚度;弹塑性阶段,屈曲约束支撑与耗能梁段产生塑性变形,二者共同耗能保护主体结构免遭破坏;对比各楼层的支撑轴力的最大值可以发现,部分楼层的支撑尚处于弹性阶段,若出于经济考虑,在满足规范要求与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减少支撑的布置数量或将屈曲约束支撑换为普通支撑。(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王华飞[10](2016)在《结构近场地震作用及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近场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场地震动通常含有强烈的速度脉冲,地面峰值速度与地面峰值加速度的比值较大,使得其加速度反应谱中的加速度敏感段变宽。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对结构的强度和变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基于远场地震动记录得到的设计反应谱不能满足近场区结构的抗震需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对处于发震断裂两侧10km以内的结构,地震动参数应考虑近场影响,5km以内乘以放大系数1.5,5km以外宜乘以不小于1.25的放大系数。该规定没有考虑近场地震动反应谱形状的变化,只是粗略地同步放大了远场地震动固定形状反应谱的谱值来提高近场设计地震作用,在条文说明中也未给出依据。为了评价抗震规范中近场地震作用放大系数1.5的合理性,本文以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为研究对象,所做工作如下:(1)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10),考虑近场地震的影响,将地震动参数乘以放大系数1.5,设计了10层、15层和20层3个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2)对3个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采用能力谱法(能力谱考虑了近场放大系数1.5)得到各结构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并将其与抗震规范中的层间位移限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3个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要求;(3)按照场地条件、近场波特征,从美国太平洋地震研究中心筛选了10条近场地震动记录作为输入,基于结构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层剪力、支撑承担剪力及其占层剪力的比例和层间位移角,对所设计的3个结构进行了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4)多遇地震下,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所得各结构基底剪力明显大于规范中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值(已考虑地震作用放大系数1.5),对于10层和15层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所得基底剪力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值的1.55倍,对于20层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所得结果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值的1.76倍;(5)多遇地震下,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所得各结构的层剪力均明显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值(已考虑近场地震作用放大系数1.5),在结构上部,二者差异较小,在结构下部,二者差异增大。结构基底剪力和层剪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近场区结构,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计算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不能满足结构抗震需求。(6)对多遇地震下各结构支撑承担剪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越高,支撑承担剪力占层剪力的比例越小,说明了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不适用于弯曲变形较大的高层建筑;(7)对结构的层间位移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遇地震下,3个结构层间位移角均超过抗震规范中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250,不满足“小震不坏”的要求;罕遇地震下,结构有部分楼层的层间位移角超过了抗震规范中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50,不满足“大震不倒”,但也说明了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8)将静力弹塑性分析所得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与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前者明显小于后者,说明了静力弹塑性分析法不适用于评估近场区结构的地震反应;(9)对单条地震波进行了分析,当地震波的脉冲周期与结构自振周期相近时,由于共振效应,结构的地震反应增大,明显大于脉冲周期与结构自振周期相差较大的地震波。对结构在近场地震下的反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对处于发震断裂两侧5km以内的结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近场地震作用放大系数1.5不能满足结构抗震需求。(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6-12-01)
偏心支撑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功能平衡原理和预先选定的目标位移与屈服机制,可得到Y形偏心支撑结构的基底剪力和各楼层剪力值。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短剪切型消能梁段的能量耗散系数和框架梁的耗能折减系数,可得到各楼层消能梁段的塑性剪力和塑性弯矩。详细研究支撑与短剪切型消能梁段的刚度比对Y形偏心支撑结构侧移的影响,可明确刚度比和支撑刚度的合理取值,并提出相应的结构设计方法。基于所提出方法对某6层Y形偏心支撑框架进行设计,并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法进行验正。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无需进行复杂的计算和迭代,就能使所设计Y形偏心支撑结构满足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屈服机理和层间位移等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偏心支撑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徐泽远.偏心支撑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抗扭转性能影响研究[J].江苏建筑.2019
[2].熊进刚,陈文,胡淑军,王雪飞,曾思智.基于功能平衡原理和能量耗散系数的Y形偏心支撑结构设计方法[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9
[3].徐泽远.偏心支撑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
[4].胡淑军,熊悦辰,王湛.偏心支撑结构体系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9
[5].李腾飞,隋龑,苏明周,张浩,高秀煜.偏心支撑框架子结构实时混合仿真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程倩倩,石鲁,苏明周,连鸣.高强钢组合K型偏心支撑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C].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6届(ISSF-2018)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8
[7].冯晓伟.低屈服可替换耗能梁段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8
[8].张皮.偏心支撑钢与GFRP框架结构的抗震耗能有限元分析[D].南华大学.2018
[9].孙蓉.屈曲约束偏心支撑—钢交错桁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7
[10].王华飞.结构近场地震作用及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近场地震反应分析[D].苏州科技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