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孢子虫论文-罗潇

环孢子虫论文-罗潇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孢子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毕氏微孢子虫,环孢子虫,独龙牛,流行病学

环孢子虫论文文献综述

罗潇[1](2019)在《云南省怒江州独龙牛微孢子虫和环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环孢子虫与微孢子虫作为人类肠道寄生虫常见种类,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污染,曾在世界多地爆发性流行,免疫力低下患者感染后可致脱水性腹泻直至死亡,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独龙牛(Bos frontalis)在中国境内仅分布于云南怒江州独龙江和怒江流域,具有很高的经济利用价值与宝贵的遗传资源价值,环孢子虫与微孢子作为肠道寄生虫随粪便排出,可污染环境,由于其存在人兽共患感染型可造成人群感染。本研究利用巢式PCR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高的特点,选取云南省怒江州独龙牛为调查对象,对毕式微孢子虫和环孢子虫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独龙牛的微孢子虫和环孢子虫基因型,为该地区人兽共患微孢子虫病和环孢子虫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贡山县周边及村庄共五个地点分四个季节采集到1129份独龙牛粪便样本,用OMG试剂盒提取样本DNA。基于环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18S rRNA)基因和微孢子虫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中的多态区,利用巢式PCR扩增提取的样本DNA后凝胶电泳,将测到的阳性标本送测序,确定阳性率。测序结果利用NCBI进行序列检索,应用MEGA6、SPSS19.0、Cluster X 1.83等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和进化树绘制,确定虫种、基因型及流行规律。结果1.在怒江州采集到的1129份独龙牛粪便样本中,经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后测序,共检测到微孢子虫19份,感染率为1.68%(19/1129,95%CI0.93%~2.43%),五个地点总感染率其中福贡县的鸠门当感染率为0(0/218),古泉村感染率为2.73%(6/220,95%CI 0.58%~4.88%),亚左洛村感染率为0.87%(2/231,95%CI 0~2.07%),贡山县茨开镇感染率1.28%(3/234,95%CI0~2.72%),独龙江乡感染率3.54%(8/226,95%CI 1.13%~5.95%),五个地点感染率(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个季度总感染率其中春季感染率为1.10%(3/272,95%CI 0~2.34%),夏季感染率为3.26%(9/276,95%CI1.17%~5.36%),秋季感染率为1.28%(4/312,95%CI 0.03%~2.53%),冬季感染率为1.12%(3/269,95%CI 0~2.38%),四个季度感染率(P=0.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份阳性样本中鉴定出4种已知基因:EbpC(n=6)、CHN3(n=3)、CHN4(n=4)、BEB4(n=4);两种新基因型分别命名为YNNJ1,YNNJ2。2.采集到的1129份独龙牛粪便样本中,共检测到环孢子虫17份,感染率为1.51%(17/1129,95%CI 0.80%~2.22%),五个地点总感染率其中鸠门当感染率为0(0/218),古泉村感染率为0.91%(2/220,95%CI 0~2.16%),亚左洛村感染率为1.29%(3/232,95%CI 0~2.74%),贡山县茨开镇感染率1.71%(4/234,95%CI 0.05%~3.37%),独龙江乡感染率3.54%(8/226,95%CI1.13%~5.95%),五个地点感染率(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个季度总感染率其中春季感染率为0.74%(2/272,95%CI 0~1.76%),夏季感染率为2.90%(8/276,95%CI 0.92%~4.88%),秋季感染率为0.64%(2/312,95%CI0~1.55%),冬季感染率为1.86%(5/269,95%CI 0.25%~3.47%),四个季度感染率(P=0.0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首次分析了云南省怒江地区独龙牛微孢子虫的人兽共患基因型种类和环孢子虫种类。独龙牛微孢子虫春夏秋冬感染率分别为1.10%(3/272)、3.26%(9/276)、1.28%(4/312)、1.12%(3/269);独龙牛环孢子虫春夏秋冬感染率分别为0.74%(2/272)、2.90%(8/276)、0.64%(2/312)、1.86%(5/269)。成功鉴定出毕氏微孢子虫基因型:EbpC、CHN3、CHN4、BEB4、YNNJ1、YNNJ2,全部为人兽共患基因型,其中YNNJ1、YNNJ2是本次研究鉴定出的新型微孢子虫,丰富了该虫种的基因型。分析发现微孢子虫不同地点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地点是微孢子虫感染的风险因素,以独龙江乡感染率最高;不同季度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孢子虫感染不受季节影响。本实验鉴定出环孢子虫都为牛环孢子虫,分析发现环孢子虫不同地点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地点是环孢子虫感染的风险因素,以独龙江乡感染率最高;不同季度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环孢子虫感染不受季节影响。(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期刊2019-06-15)

孙春雪,钱艳琼,李渊,张莉,李海龙[2](2019)在《环孢子虫分子生物学检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孢子虫是一种主要寄生于肠道上皮细胞的人畜共患寄生虫,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流行性腹泻。环孢子虫种属内含有多个具有宿主或组织特异性的虫种,其传播方式主要是饮用或食入被卵囊污染的水或食物,感染的宿主类型广泛,在全球呈地方性和散发性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寄生原虫中的广泛应用,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环孢子虫的分类和流行病学调查中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环孢子虫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俊强[3](2018)在《卡耶塔环孢子虫分离株群体遗传结构特征及常见果蔬携带情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孢子虫(Cyclospora)是一种新近出现的食源性传播,人和动物体肠道上皮细胞寄生,广泛地引起宿主胃肠炎或腹泻症状的寄生性原虫。到目前,环孢子虫具有20个种,其中卡耶塔环孢子虫(Cyclospora cayetanensis)是唯一感染人体的种类。自1990s以来,人体环孢子虫病在世界范围内有大量零星和暴发感染的报道,溯源研究显示与呈地方流行地区旅游归来或消费受污染的食物有关。同时,环孢子虫的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主要发生在夏季或雨季),且许多肠道寄生原虫(包括:隐孢子虫、环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孢子虫、弓形虫)与生的或未经煮熟的蔬菜/水果的食入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为了解我国河南地区人体环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和卡耶塔环孢子虫的群体遗传结构,以及果蔬表面寄生原虫的携带感染情况开展本研究,以期为人体环孢子虫传播方式及其病的防控提供支持。我国卡耶塔环孢子虫分离株(n=102)卵囊的平均大小为8.49±0.12μm×8.26±0.12μm,卵形指数为1.03。河南地区(郑州和开封)住院病人环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总体感染率为1.2%(76/6579),各个年龄段均有环孢子虫的感染(P>0.05)。在2011-2015年期间,环孢子虫的总体感染率呈下降趋势。本调查结果与洪都拉斯医院住院病人样本中环孢子虫的感染率(1.3%)类似;而显着高于墨西哥儿科医院病人的感染率(0.67%);低于尼泊尔在校儿童和意大利住院病人的感染率。基于SSU rRNA基因、ITS基因和HSP70蛋白基因的分子种系进化分析显示,所获得的环孢子虫分离株与已报道的墨西哥,波兰,中国,尼泊尔和秘鲁的卡耶塔环孢子虫分离株均聚集于同一进化分枝。然而,仅依靠单一基因的进化分析是不充分或是不可靠的,应该检测多个基因位点,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卡耶塔环孢子虫阳性分离株(n=76)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结果显示,环孢子虫五个微卫星位点(CYC3,CYC13,CYC15,CYC21和CYC22)分别成功扩增数为49、59、57、52和56个,共有45个分离株样本在五个微卫星位点均成功扩增。微卫星位点CYC21显示比其它位点具有更高的基因多态性和分辨率。这45个卡耶塔环孢子虫分离株共形成29个多位点基因型(MLG26-MLG54)。在全球范围内报道的79个卡耶塔环孢子虫分离株(包括34个已知分离株的参考序列)共形成了54个多位点基因型(MLG1到MLG54),29个单倍型(haplotypes),64个多态性位点(polymorphic sites)。环孢子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具有显着但不完全的连锁不平衡性,且为克隆性群体遗传结构;重组分析显示存在极少的重组事件数(Rm=5)。基于环孢子虫5个微卫星位点的串联序列形成54个多位点基因型(MLG)的分子种系发育分析,结果共产生了3个主分枝。使用STRUCTURE软件基于环孢子虫五个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序列图谱进行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ΔK在K=3时达到峰值,共形成了3个亚群。MLST分析方法为卡耶塔环孢子虫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视角。蔬菜/水果表面隐孢子虫卵囊洗脱方法优化的研究表明,采取往返振荡方式,振荡频率为100次/min,振荡时间为1h(期间每15 min翻转一次),洗脱液采用1%Alconox~?,其总体回收率最高。显微镜计数分别采用第一次洗脱液和第二次洗脱液之和时,回收率达到71.40%(31.42×10~4/44.00×10~4)。其回收率高于之前报道的基于免疫磁珠检测生菜表面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的回收率;而低于基于流式细胞仪检测,同样使用1%Alconox~?作为洗涤液的回收率。在商业化试剂盒提取水溶液中隐孢子虫卵囊基因组DNA质量的比较研究中,土壤DNA提取试剂盒与粪便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的质与量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然而,土壤DNA试剂盒耗时较短,粪便DNA试剂盒成本较低。综上所述,本研究部分以生菜为研究对象,优化了蔬菜/水果表面携带原虫的洗脱方法,为之后病原携带情况的调查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我国河南(郑州和开封)地区蔬菜/水果表面携带寄生性肠道原虫(隐孢子、贾第虫、环孢子虫和微孢子虫)的检测结果显示,其总体携带感染率为3.8%(42/1099)。其中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率最高为3.5%(39/1099),只检测到少量的卡耶塔环孢子虫(n=2)和微小隐孢子虫(n=1),未检测到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感染。然而,在波兰蔬菜/水果表面携带的微孢子虫感染率达到11.3%(9/80),显着高于本研究(P<0.01)。值得注意的是,蔬菜/水果表面感染的微孢子虫基因型EbpC在中国和美国的人体内报道,显示其具有较强的人体致病性。本研究中,卡耶塔环孢子虫和微小隐孢子虫分别仅鉴定于生菜,油麦菜和韭菜表面。蔬菜/水果表面携带隐孢子虫和环孢子虫感染的报道,亦常见于韩国,加纳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这是我国首次进行果蔬表面微孢子虫、卡耶塔环孢子虫和微小隐孢子虫等原虫携带情况的报道。综上所述,我国河南地区住院病人的环孢子虫总体感染率较低,MLST分析显示卡耶塔环孢子虫群体具有连锁不平衡性,且为克隆性群体遗传结构。同时,本研究优化了蔬菜/水果表面携带原虫的洗脱方法,为之后的调查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对河南地区果蔬表面毕氏肠微孢子虫,卡耶塔环孢子虫和微小隐孢子虫携带感染情况进行了报道。然而,来自于人体和其它来源(动物、土壤、蔬菜和水源)MLST数据有待深入研究,并对其传播途径和风险进行评估。(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李俊强,余复昌,常艳凯,张振杰,王臣荣[4](2015)在《卡耶塔环孢子虫基于18S rRNA和ITS-1基因的种系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人环孢子虫病是由卡耶塔环孢子虫(Cyclospora cayetanensis)引起的一种以胃肠炎和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新发肠道寄生性原虫。自1979年首次发现,到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感染。本研究基于18S r RNA基因较小的遗传多样性来解析ITS-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系发育关系。方法:对河南省郑汴地区11份卡耶塔环孢子虫分离株的18S r RNA和ITS-1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遗传距离及种系发育进化树构建。结果:所获得的11份卡耶塔环孢子虫分离株18S r RNA基因序列与其他地区卡耶塔环孢子虫分离株有2个碱基差异,而ITS-1基因序列之间有39个碱基差异。遗传距离及种系发育进化树显示,基于18S r RNA基因的卡耶塔环孢子虫河南分离株与其他地区分离株之间形成两个分枝,且与孢子虫纲其他种类寄生虫分离。基于ITS-1基因,卡耶塔环孢子虫河南分离株在同一分枝上,而与其他地区的卡耶塔环孢子虫分离株分离,且也与孢子虫纲的其他种类的寄生虫分离。结论:可见ITS-1基因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卡耶塔环孢子虫基因亚型的分子标记。(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六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2)

李娜,叶建斌,Michael,J.Arrowood,马静波,王琳[5](2015)在《来自中国猕猴的环孢子虫新种Cyclospora macacae的鉴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所感染的环孢子虫虫种与感染人的主要虫种卡耶塔环孢子虫(Cyclospora cayetanensis)亲缘关系最为相近,而卡耶塔环孢子虫曾在北美造成多起环孢子虫病暴发。目前研究表明环孢子虫的虫种可能存在一定的宿主特异性。本研究通过对SSU rRNA(small subunit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对采自于自由放养猕猴(Macacamulatta)的411个粪样进行了环孢子虫的检测。在其中的28个(6.8%)粪样中检测出一个新的环孢子虫虫种,并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其命名为Cyclospora macacae。C.macacae的卵囊是球形的,直径大小8.49+0.55×8.49±0.49μm。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macacae和其他四种感染灵长类动物的环孢子虫虫种(包括感染人的卡耶塔环孢子虫)分为一组,并且该组与主要感染鸟类的艾美球虫亲缘关系最为相近。此外,在一个猕猴粪便样品中检测出主要感染人的卡耶塔环孢子虫,但猕猴是否能作为卡耶塔环孢子虫的自然宿主还需进一步研究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5)

李俊强,余复昌,常艳凯,张振杰,王臣荣[6](2015)在《卡耶塔环孢子虫基于18S rRNA和ITS-1基因的种系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环孢子虫病是由卡耶塔环孢子虫(Cyclospora cayetanensis)引起的一种以胃肠炎和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新发肠道寄生性原虫。自1979年首次发现,到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传播。本研究基于18S rRNA基因较小的遗传多样性来解析ITS-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系发育关系。对河南省郑汴地区11份卡耶塔环孢子虫分离株的18S rRNA和ITS-1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遗传距离及种系发育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所获得的11份卡耶塔环孢子虫分离株18S rRNA基因序列与其他地区卡耶塔环孢子虫分离株有2个碱基差异,而ITS-1基因序列之间有39个碱基差异。种系发育进化树显示,基于18S rRNA基因的环孢子虫河南分离株与墨西哥(KC662281.1)、尼泊尔(KC662285.1)和秘鲁(KC662295.1)分离株之间的进化关系,形成两个大的分枝,且遗传距离比较的小。基于ITS-1基因的环孢子虫河南分离株与危地马拉(AF302616.1),尼泊尔(AF302581.1),秘鲁(AF302605.1)和海地(AF302584.1)分离株的进化关系,可以看出河南地区分离株都在同一个大分枝上,且河南分离株之间也有不同程度的分枝。可见ITS-1基因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卡耶塔环孢子虫基因亚型的分子标记。(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5)

郭亚琼[7](2015)在《隐孢子虫和环孢子虫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在分型工具建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和环孢子虫(Cyclospora spp.)是新发的食源性和水源性病原。每个属内均有多个虫种/基因型。其中,大多数虫种/基因型具有宿主特异性,但少数虫种宿主范围广,为人兽共患虫种。并且在同一虫种内部,不同分离株的毒力也有差异。但人们对虫种宿主范围差异、高毒力虫株产生的原因、新发的感染人的虫种的人兽共患性以及一些引起大规模暴发虫种的地理隔离性并不清楚。为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如下研究:1.针对目前这两个属已经测序的基因组少(隐孢子虫)或无(环孢子虫)是由于难以大量获得纯化病原和DNA的现状,我们首先建立了一种可用于隐孢子虫和环孢子虫全基因组测序的DNA分离、富集和质控方法。该方法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氯化铯梯度离心以及免疫磁分离(隐孢子虫)或流式细胞仪分选(环孢子虫)相结合的方法对粪便样品中的卵囊进行纯化,之后采用全基因组扩增(WGA)对从纯化卵囊中提取的DNA进行富集,最后采用qPCR和克隆Sanger测序的方法对WGA产物进行质控分析。通过对隐孢子虫6个虫种/基因型和卡耶塔环孢子虫的共25份粪便样品的WGA产物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2.进一步采用以上方法,对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hominis)中常引起暴发的高毒力虫株(IbA10G2和IaA28R4的暴发株各两个)进行了测序,并与已报道的低毒力虫株(IaA25R3的TU502分离株)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发现高毒力与低毒力虫株在所有染色体上都有明显的序列差异,但高毒力亚型分离株之间主要在6号染色体上有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尽管在6号染色体的gp60位点(亚型区分位点)上,每个亚型都表现出各自亚型的特征,但在该位点之前和之后的位点,高毒力亚型常表现出其它亚型的特征,这表明遗传重组可能是人隐孢子虫高毒力亚型产生的遗传基础。3.由于人隐孢子虫主要感染人,而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为隐孢子虫属中最主要的人兽共患虫种,可感染人和反刍动物等,所以进一步对本课题中新测序的4个人隐孢子虫的分离株和已报道的这两个虫种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发现尽管两个虫种的基因组有97%的相似度,但还是存在一些虫种特异性基因。微小隐孢子虫在3条染色体(5,6和8号)上都有虫种特异性的基因,且这些基因都是属于近端粒区的多拷贝家族,包括MEDLE家族和类胰岛素酶。而人隐孢子虫只在3号染色体上有一个虫种特异性片段。这两个虫种基因组的高度相似性以及端粒区MEDLE家族和类胰岛素酶基因拷贝数的不同,表明端粒基因的重复可能是导致微小隐孢子虫宿主范围扩大的原因。4.隐孢子虫花栗鼠基因型I(Cryptosporidium chipmunk genotype Ⅰ)近年来在一些感染人的散发病例中被报道,但该基因型此前主要发现于啮齿类动物中,也偶尔在水源中被检出。为了解该该基因的人兽共患性,本课题在对该虫种测序的基础上,从其基因组中筛选出了gp60基因和mucm基因,建立了亚型区分方法,并对32个人源、野生动物源和水源的分离株进行了亚型区分,发现了15个gp60亚型,而且它们均属于同一家族。发现了2个mucin亚型,二者也仅相差一个重复序列的拷贝。人源和动物源分离株的遗传相似性说明该基因型具有人兽共患性。因此,该基因型感染人有可能是源于啮齿动物,并通过水源性途径进行传播。5.卡耶塔环孢子虫(Cyclospora cayetanensis)是环孢子虫属中唯一可感染人的虫种,该虫种近年来已引起了多起食源性暴发。为了建立可用于溯源的分子工具,本课题首先对来自我国的一个分离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进一步筛选出5个多态性的位点,建立了具有高分辨率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工具。采用该工具对来自多个国家的64个样品进行分型,鉴定出了25个多位点序列类型(MLSTs),并发现这些MLSTs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因此,本课题中建立的MLST方法有望被用于该虫种的地理来源追踪。综上,本课题建立了可用于隐孢子虫和环孢子虫全基因组测序的DNA的富集和质控方法,获得的全基因数据提高了我们对隐孢子虫宿主特异性和毒力差异的认识,同时还促进了高分辨率的分子溯源工具的建立。以上结果有助于了解隐孢子虫和环孢子虫的其它生物学特性,群体遗传结构,以及其它难培养病原的测序,从而为隐孢子虫病和环孢子虫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5-04-03)

李俊强,孙芳芳,王荣军,张龙现[8](2015)在《环孢子虫食源性感染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孢子虫(Cyclospora)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内寄生的肠道寄生性原虫,食入被环孢子虫卵囊污染的蔬菜或水果会引起感染发病,环孢子虫主要寄生于人类和啮齿类、爬行类、哺乳类、非人灵长类等动物体内。环孢子虫病在世界范围内散在感染或暴发流行,主要引起人和动物的胃肠炎和腹泻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和经济损失。本文概述近几年来环孢子虫的分类情况、遗传特性研究、流行病学现状以及常用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李俊强[9](2014)在《人、牛环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孢子虫(Cyclospora cayetanensis)是一种新现的肠道原虫,感染主要集中在旅游者、艾滋病人和呈地方性流行地区的居民,寄生于人肠道上皮细胞内,可引起人腹泻、肠痉挛、食欲减退等症状。1995年之前仅有散在环孢子虫感染的报道,1996至1997年间,北美地区有大规模的环孢子虫病暴发,共有2944个环孢子虫感染病例。自2000年以来,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土耳其、哥伦比亚、南非等地区相继暴发,特别是2013年7月以来发生在美国的超过25个州的631个环孢子虫确诊病例,至少有49例由于严重腹泻危及生命而住院。我国于1995年首次报道环孢子虫感染病例,随后在云南、安徽、浙江等地均有环孢子虫感染病例报道。环孢子虫病的暴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欧美发达国家,其流行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为了解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本试验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和饱和蔗糖漂浮法对收集的3234份粪便样品进行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有1748份检查到肠道寄生虫,总体感染率为54.05%。共检查到11种肠道寄生虫,其中感染率最高的为阿米巴原虫,其次为鞭虫和圆线虫。单虫的感染率最高为40.41%,两虫的混合感染率为11.66%,3虫及以上的混合感染率为1.98%,其中混合感染最高的寄生虫为阿米巴原虫和鞭虫。将收集的样品按照饲养方式不同分为野生型、圈养型和动物园型的饲养方式,其感染率分别为70.47%、55.99%和42.76%,不同饲养方式之间非人灵长类动物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野生型的猴类感染率最高。为建立流式细胞仪检测卡耶坦环孢子虫卵囊的方法,将环孢子虫卵囊液和阴性对照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制备不同浓度的卵囊液,同时设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各组分别经流式细胞仪筛选检测,每次分析的常量设定为20000个事件,选定聚集区域R1且在488nm光谱下能自发蓝色荧光区域R2的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环孢子虫卵囊液浓度低于1048.6个/mL时,卵囊事件量与阴性卵囊液中杂质事件量无差异,流式细胞仪对环孢子虫卵囊量的平均检测限在34~90.8个之间,即流式细胞仪在检测临床患者粪便时,分析20000个事件,在设定的参数下,事件发生数在34~90个之间即可判定为疑似,事件发生数在91个及以上即可诊断为环孢子虫感染。为鉴定和比较2007-2013年期间河南省的显微镜检测到的84份环孢子虫分离株与GenBank上不同地区的环孢子虫分离株之间的进化关系,基于18S rRNA基因和ITS-1基因的PCR测序结果,采用clustal X和MEGA等生物学软件对其进行生物种系发育分析和同源性分析。18S rRNA基因种系发育结果显示,所有的人环孢子虫分离株均在同一分支上,且与已经提交的人环孢子虫分离株(AF111183)只有一个碱基差异。ITS-1基因的种系发育分析发现,从河南分离的人环孢子虫与从危地马拉,尼泊尔,秘鲁和海地等不同地区提交的环孢子虫ITS-1基因序列差异较大。同时也显示不同分离株之间的ITS-1基因序列具有较大的变异性。为了解河南省奶牛环孢子虫的感染情况,从河南省11个不同的奶牛场采集了1229份奶牛粪便样品,采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和饱和蔗糖漂浮方法检测。提取样品的基因组DNA进行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的PCR扩增,为区分环孢子虫和艾美尔球虫,设计了一种限制性内切酶BSpE I进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与艾美球虫属区分。共发现44份阳性样品,环孢子虫的总感染率为3.58%,其中感染率最高为8周龄组,其感染率为9.6%。基于18S rRNA基因的种系发育分析表明,从河南省奶牛体内分离的环孢子虫与从广州分离的Guangzhou1株和从日本分离的Cyclospora sp. Oita株在同一个分支上。本次试验通过对奶牛环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为其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研究和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次研究对我国部分地区非人灵长类动物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建立了流式细胞仪检测环孢子虫卵囊的方法,并对人环孢子虫和奶牛环孢子虫进行了分子鉴定和序列比对,以及种系发育分析。(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丛湄湄[10](2013)在《陕西省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其环孢子虫、隐孢子虫种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同时也是人兽共患病病原的主要“储库”。生态旅游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在给人类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挑战。因此,对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对陕西省秦岭一带圈养野生动物进行肠道寄生虫种类的调查,并对所获得的环孢子虫和隐孢子虫分离株进行了虫种及亚型鉴定。获得以下结果:1.用饱和蔗糖漂浮法和卢戈式染色法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和秦岭野生动物园的51种动物965份粪便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在其中42种动物中共检出8种肠道寄生虫,分别为球虫、环孢子虫、隐孢子虫、阿米巴、类圆线虫、毛尾线虫、毛细线虫和蛔虫。结果还表明,陕西省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多数具有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及感染的不均衡性特征。另外,羚牛性别与寄生虫的感染率存在一定关系,雄性羚牛均比雌性羚牛相应的要高,且差异显着。2.利用套式PCR对金丝猴源环孢子虫2个分离株进行18S rRNA基因扩增、测序,得到了长度约500bp的目的片段。种系发育分析表明,金丝猴源环孢子虫分离株位于环孢子虫属分支中,并与C. colobi互为姊妹枝。3.基于18S rRNA基因对羚牛源和骆驼源隐孢子虫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感染羚牛的隐孢子虫种为C. andersoni和C. parvum,感染骆驼的隐孢子虫种为C.andersoni。经相似性分析和种系发育分析,表明羚牛源C. andersoni有两个不同的分离株(LN1、LN2),两者之间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6.1%;C. andersoni的羚牛源分离株LN1、LN2、骆驼源分离株LT4和基因库中C. andersoni(JX515549)相比,相似性分别为100%、96.1%和100%。4.基于GP60基因位点对羚牛源C. parvum进行亚型分析,发现一新亚型,命名为IIaA11。羚牛源C. andersoni在MS16基因位点的亚型为A1;骆驼源C. andersoni在MS2、MS16基因位点的亚型为(A2、A1)。在MS2基因位点,骆驼源C. andersoni与基因库中A1(HM565078)的相似性最高,为99.8%;在MS16基因位点,羚牛源和骆驼源C.andersoni的分离株与基因库中A1(HM565086)的相似性均为100%。(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环孢子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环孢子虫是一种主要寄生于肠道上皮细胞的人畜共患寄生虫,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流行性腹泻。环孢子虫种属内含有多个具有宿主或组织特异性的虫种,其传播方式主要是饮用或食入被卵囊污染的水或食物,感染的宿主类型广泛,在全球呈地方性和散发性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寄生原虫中的广泛应用,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环孢子虫的分类和流行病学调查中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环孢子虫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孢子虫论文参考文献

[1].罗潇.云南省怒江州独龙牛微孢子虫和环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大理大学.2019

[2].孙春雪,钱艳琼,李渊,张莉,李海龙.环孢子虫分子生物学检测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9

[3].李俊强.卡耶塔环孢子虫分离株群体遗传结构特征及常见果蔬携带情况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

[4].李俊强,余复昌,常艳凯,张振杰,王臣荣.卡耶塔环孢子虫基于18SrRNA和ITS-1基因的种系发育分析[C].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六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5].李娜,叶建斌,Michael,J.Arrowood,马静波,王琳.来自中国猕猴的环孢子虫新种Cyclosporamacacae的鉴定分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6].李俊强,余复昌,常艳凯,张振杰,王臣荣.卡耶塔环孢子虫基于18SrRNA和ITS-1基因的种系发育分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7].郭亚琼.隐孢子虫和环孢子虫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在分型工具建立中的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5

[8].李俊强,孙芳芳,王荣军,张龙现.环孢子虫食源性感染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5

[9].李俊强.人、牛环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4

[10].丛湄湄.陕西省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其环孢子虫、隐孢子虫种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标签:;  ;  ;  ;  

环孢子虫论文-罗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