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秋琴[1]2008年在《葛根美白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主要对中草药葛根中含有的对皮肤具有美白活性的物质进行了研究,包括葛根有效成分的提取,提取工艺的优化,和对美白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进一步探讨了葛根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类型和机理,最后对葛根提取物作了一些应用研究。对葛根,金银花,六月雪和柿叶四种常用中草药分别通过水和乙醇回流提取、浓缩、低温烘干。采用生化酶法测定各提取物的美白活性。分别测定它们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的美白活性,得到葛根的水提物和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强于其它几种中草药的提取物。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缓冲溶液的pH值、L-酪氨酸的量、酪氨酸酶的量、恒温时间和反应时间这五个因素对美白功效实验体系的影响,得到最佳实验条件是:pH值为6.85、L-酪氨酸溶液的量为1.0mL、酪氨酸酶的量为0.40mL、恒温时间为10min、反应时间为5min。采用叁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法对葛根乙醇提物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75%、回流时间4h、料液比1:8、提取次数2次。并绘制了葛根素标准品的标准曲线,测定了正交实验中9次实验得到的葛根提取物的黄酮含量。将葛根的乙醇提取物通过不同极性的溶剂萃取,浓缩后得粗提物,对各粗提物进行酪氨酸酶抑制率的测定,得到葛根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最强。然后用常压硅胶柱层析法对该萃取物作梯度洗脱,用硅胶G薄板进行TLC检测,跟踪洗脱情况,得到A~J共10个洗脱物,再分别对这些洗脱物进行酪氨酸酶抑制率的测定。从测定结果得到,从葛根中分离得到两个组分B和D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较高,分别为65.7%和79.2%。对B进行第二次柱层析,得到了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明显的B3,它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为92.3%。对D组分进行第二次柱层析后,得到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最强的是D4,它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达98.5%。对B3和D4进行高效液相色谱、紫外色谱,液质联用色谱检测,并与标准品对比,推断大豆苷元和葛根素分别为中草药葛根中的主要美白成分。研究葛根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动力学,发现葛根素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将葛根素添加入膏霜中,用α-熊果苷作阳性对照,通过对15位实验者进行3个月的人体实验,得到添加葛根素的膏霜具有较好的皮肤美白效果。采用滤纸片法测定葛根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得到葛根素对两种菌的抑菌效果影响不明显,而葛根醇提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更明显。
张全军[2]2007年在《荸荠皮抑菌物质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外对植物资源杀菌、抑菌的研究备受重视,并且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荸荠皮作为荸荠的加工废弃物,除一部分用作饲料外,大部分都作为废弃物扔掉,如果能将这些废弃物加以利用,对增加荸荠附加值将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对荸荠皮抑菌物质的提取工艺、稳定性及抑菌成分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包括:采用超声波法提取荸荠皮抑菌物质并获得最佳工艺条件;研究了荸荠皮提取物的稳定性及其对多种菌的抑制作用;通过薄层层析和硅胶柱层析对抑菌物质分离纯化后对抑菌成分进行了初步的结构鉴定。超声波法提取荸荠皮中抑菌物质的实验中,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60目的荸荠皮粉碎物、浓度65%的乙醇溶液、料液比1∶10、超声波作用45min、提取次数一次,在此条件下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3mm和14.3mm。对荸荠皮提取物稳定性的研究表明:荸荠皮提取物对温度和紫外光的稳定性较强;提取物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糖溶液和pH环境中其稳定性有一定的变化。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好。对荸荠皮提取物最小抑菌浓度的研究结果表明:荸荠皮提取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比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好,对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比它们差。对荸荠皮抑菌物质纯化后进行的GC-MS鉴定结果显示:荸荠皮抑菌物质中含有甾醇类、有机酸类、酯类和黄酮类4类活性成分共11种活性物质。
李明强[3]2016年在《分蘖洋葱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番茄的化感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一种世界性的蔬菜作物,也是我国设施的主栽蔬菜之一。近年来,番茄设施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由于生产栽培条件的限制及经济利益的驱使,设施内种植蔬菜种类单一,导致连作障碍十分严重。连作障碍常使蔬菜生长不良,病虫害发生严重,从而造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给蔬菜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克服连作障碍是保证番茄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采用分蘖洋葱伴生番茄,可显着提高番茄的生长势,抑制番茄枯萎病的作用,对缓解番茄连作障碍具有积极作用,但化感物质释放途径及作用机理仍未探明。本研究以番茄和分蘖洋葱为试材,采用共盆伴生、异盆伴生及淋溶浇灌叁种栽培方式,研究分蘖洋葱根系分泌、自然挥发及地上部淋溶这叁种化感物质不同释放途径对番茄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探明分蘖洋葱化感物质的主要释放途径;采用发芽试验及生长速率法,评价分蘖洋葱不同部位挥发物对番茄幼苗生长和番茄枯萎病的化感潜力;采用超声辅助提取、回流提取方法及大孔树脂吸附方法提取纯化分蘖洋葱鳞茎中的总黄酮化合物,研究分蘖洋葱总黄酮对番茄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机理;运用气质色谱(GC-MS)技术鉴定了分蘖洋葱不同部位挥发物中主要的化感物质;通过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对分蘖洋葱所含黄酮类活性成分的结构进行分析,明确其中的主要成分;本文研究为全面评价分蘖洋葱化感作用,揭示伴生分蘖洋葱促进番茄生长及抑制番茄枯萎病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共盆伴生、小拱棚内异盆伴生及叶片浸提液淋溶浇灌等叁种方式模拟分蘖洋葱化感物质叁种释放途径,表明分蘖洋葱含有的化感物质可通过根系分泌、挥发及淋溶途径释放。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叶片挥发物及浸提液对番茄幼苗生长均表现出双重效应,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浓度为40株/盘、挥发物浓度为80株/1.77m3、叶片浸提液浓度为0.02g/mL处理时对番茄幼苗生长均有显着促进作用,且提高番茄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脯氨酸(Pro)的含量,降低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MDA)含量。2.分蘖洋葱不同部位挥发物对番茄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叶片挥发物及根部干物质挥发物对番茄枯萎病菌丝生长有显着抑制作用,浓度为0.03g/mL叶片鲜物质挥发物抑制作用最大,抑菌率达75.76%。3.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分蘖洋葱总黄酮两种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筛选,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法提取的较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25min、超声功率345W、提取温度60-℃、液料比30mLg-1,此条件下分蘖洋葱总黄酮的得率为2.286%;确定回流法提取的较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90min、提取温度70℃、乙醇浓度65%、液料比30mL.g-1,此条件下分蘖洋葱总黄酮的得率为2.323%。超声辅助法对比回流法省时高效,且提取温度较低利于保护活性成分,得率相差不大,确定采用超声辅助法提取分蘖洋葱总黄酮。4.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分蘖洋葱总黄酮纯化工艺,确定了AB-8大孔树脂较佳纯化工艺为:上样液浓度为0.558mg/mL, pH=4的总黄酮提取液以2BV/h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静态吸附30mmin后,用3BV70%的乙醇溶液以1BV/h流速洗脱,经纯化后,纯度由原来的17.43%提高到了52.56%。5.分蘖洋葱总黄酮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的孢子萌发、产孢量、菌丝生长及生物量均有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浓度达到20mg/mL时抑菌率达91.81%。经过分蘖洋葱总黄酮处理后的菌丝相对电导率及MDA含量较对照明显升高;SOD及CAT活性先增加后下降,处理时间为72h后均显着低于对照。6.运用GC-MS分析分蘖洋葱不同部位挥发物的化学成分,挥发成分以含硫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其中根、茎、叶3个部位挥发物中均含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二丙基二硫醚及2-乙基-3-甲基四氢噻吩3种成分,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及二丙基二硫醚已被证明为重要的挥发性化感物质。7.采用UA、IR及HPLC分析方法对分蘖洋葱黄酮样品中主要活性成分的进行结构分析,认为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和山奈酚两种黄酮醇化合物。
王治平[4]2011年在《探讨“黄芪—葛根”药对配伍规律对药效物质的影响》文中认为药对配伍规律及其药效物质研究是解决方剂关键问题的突破口,是国家各级科技项目重点支持的领域之一。中药复方(含药对)配伍规律研究的常用方法有文献理论研究、拆方研究、药理效应变化研究、化学成分变化研究、体内化学成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即综合方法研究)。配伍规律研究在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均取得了显着的进展,但其研究思路与方法尚未成熟,仍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方法学有待新的突破。对其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常用方法有传统的植物化学研究法、药代动力学对血清处理分析的研究法、基于受体理论构建的生物色谱研究法及高通量筛选技术—亲和超滤技术研究法等。“黄芪-葛根”药对出自《证治汇补》黄芪葛根汤,黄芪补气托表,葛根生津解肌,合用能益气解表,为补气升气药对方。黄芪、葛根单独均有较多有关制剂、化学成分、有效部位或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文献,其药效物质基本明确。黄芪葛根汤联用其他药物临床应用广泛,未见黄芪葛根汤配伍规律影响药效物质相关研究。本课题组前期已探索黄芪散(由本药对加桑白皮组成)改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机理。本文主要在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及文献调研已探明黄芪、葛根药效物质基础上,以指纹图谱技术为本研究提供方法学保证,从化学成分层面探讨配伍规律;多成分定量从有效成分层面研究其配伍规律影响药效物质的动态过程;研究本药对主要药效物质(总黄酮及总皂苷)的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从有效部位层面探讨本药对配伍规律。目的1.对中药复方(含药对)配伍规律及其药效物质研究、“黄芪-葛根”药对配伍规律、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等进行总结,明确“黄芪-葛根”药对药味层面的配伍规律及黄芪、葛根药效物质。2.研究黄芪、葛根药材及“黄芪-葛根”药对不同配比的HPLC指纹图谱,考察药材及不同配比药对的异黄酮类成分谱是否因产地、提取溶剂及制备方法的改变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从化学成分层面探讨“黄芪-葛根”药对配伍规律对物质基础动态影响。3.克服药效物质定量研究测定成分单一等问题,建立HPLC-UV测定10种异黄酮类成分及HPLC-ELSD测定黄芪甲苷的方法,考察“黄芪-葛根”药对配伍前后及不同配比时黄酮类及皂苷类成分的溶出率变化情况,从有效成分层面探讨“黄芪-葛根”药对配伍与药效物质动态变化过程,即配伍规律对药效物质动态影响。4.系统研究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的因素,筛选纯化“黄芪-葛根”药对药效物质(主要为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工艺条件,从有效部位层面探讨“黄芪-葛根”药对配伍规律对药效物质动态影响。1.检索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药复方”、“方剂”、“药对”、“配伍规律”、“黄芪”、“葛根”、“化学成分”、“有效部位”、“有效成分”、“黄芪葛根”药对文献,分析综述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药对理论、临床应用、药效物质及实验研究,总结黄芪、葛根品种来源、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效物质及“黄芪-葛根”药对应用概况、药理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2.建立“黄芪-葛根”药对及组成药材黄酮类成分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用HPLC-UV法,Kromasil 100-5 C18色谱柱(4.6 mm X 250 mm,5μm), Phenomenex C18保护柱(4.0mm×3.0 mm);流动相:甲醇-0.1%枸橼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50 nm;用HPLC-PDA鉴别色谱峰纯度,参考文献资料及对照品对照法鉴别指认色谱峰;用STATA8.0统计软件分析指纹图谱相关标准化处理数据。3.黄酮类成分HPLC测定色谱条件同上,黄芪甲苷HPLC测定色谱柱同上,流动相乙腈-水(32:68),流速mL. min-1,漂移管温度(分流)60℃,气体压力25 Psi。测定“黄芪-葛根”药对(2:1)配伍前后不同时间点各成分的溶出量,将“黄芪-葛根”药对配伍合煎样品各成分溶出量按1/0或0/1中所测溶出量折算出理论溶出量;测定“黄芪-葛根”药对不同配比各成分溶出量,同法计算理论溶出量。4.以“黄芪-葛根”药对总黄酮和总皂苷吸附量为考察指标,根据树脂的吸附和解析能力,从9种国内外常用树脂中筛选出XDA-5、D101、AB-8,对优选的XDA-5吸附树脂绘制吸附等温线、漏出曲线,优化纯化工艺条件,并测定树脂纯化物中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含量。结果1.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理论的精华和中医药现代化的难点,常用方法有文献理论研究、拆方研究、药理效应变化研究、化学成分变化研究、体内化学成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即综合方法研究)。药理研究主要是观察复方配伍的药效变化及作用机制,分整方和拆方研究。拆方研究有撤药研究、析因分析、正交设计、均匀设计、聚类分析、基线等比增减设计等方法,析因分析又分为药对研究、药组研究及药性研究。拆方研究在寻找复方增效减毒作用的最佳组合、确定方中主要药物或活性物质、寻找方中药物最佳剂量配比关系、精简方剂等方面取得了确实的成效。但所得结论难以反应原复方的本质内涵,更难以深入揭示复方配伍的普遍规律。药理效应研究从药效学角度对方中各药作用、地位及相互关系进行探讨,证明复方中各药物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方中各药具有“君臣佐使”不同地位,一定程度上验证复方组成的合理性及中药配伍应用的优越性,但药效指标选择的局限,难以客观揭示复方组方原理,且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相对滞后,对复方物质基础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难以从根本上阐明其配伍规律和科学内涵。复方的化学成分是其疗效的根本,已发现大量的活性成分,为解析复方的组成贡献巨大,但复方的化学组成并不代表其在体内发挥生物效应的化学形式,必须结合效应成分数和量的变化说明配伍药物的相互关系。以药对配伍规律为基础的数据挖掘在发现规律和深入研究方面的突出优势,对药对和方剂的配伍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目前在药味层次上的数据挖掘虽可发现常用药物组合,难以充分体现药对或方剂的配伍思想。从药性层面进行研究,可发现具有特定功效药对的常见组合模式,这些组合模式能够体现中医的治法治则。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指中药进入人体内作用于多个靶点并产生整体功效的化学成分组,对其主要有两条基本的研究思路:一条是基于西方还原论和微观科学为基础的研究思路,将中药分成不同层次,逐层研究其与药效的关系;另一条则是基于系统论或中药作用的整体性的研究思路。将中药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与药效的关系。在这两条基本思路的主导下,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传统的植物化学研究方法、药代动力学对血清处理分析的研究方法、基于受体理论构建的生物色谱研究方法及高通量筛选技术——亲和超滤技术研究方法等四类。中药效应物质基础经过几十年的探讨,虽然至今没有一种中药完全弄清其药效物质基础,但在药效物质基础的不同层面上还是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在有效成分层面。由于对中药效应物质基础理解不同、目标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对象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等对中药效应物质基础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黄芪-葛根”药对常用于气阴两虚之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的治疗。目前,已从黄芪、葛根药材中分离出100余种化合物,其中异黄酮、紫檀烷等黄酮类成分达30多种,已明确药理效应的成分有毛蕊异黄酮及其葡萄糖苷、芒柄花素及其葡萄糖苷、葛根素、大豆苷及其苷元等20多种,这些效应成分具有抗高血压、抗高血脂、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黄芪、葛根总黄酮均有抗氧化、降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雌激素样活性等作用。现代临床“黄芪-葛根”药对联用其它药物治疗脑梗死、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衰、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黄芪散(由此药对加桑白皮组成)可改善改善糖脂代谢、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上调GLUT-4mRNA表达,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增强心脏抗氧化能力,抑制NF-κB和TNF-α1的表达,减轻心脏和全身炎症反应;降低TGF-β1和SMAD3 mRNA及蛋白表达等多方面的作用。2.经HPLC-PDA分析色谱峰纯度高,色谱图中各化合物可有效分离;比较乙醇索氏提取、乙醇及30%乙醇及水回流提取等制备方法,选择乙醇回流提取制备供试品溶液;考察流动相组成、洗脱方式、柱温、进样量等,参考文献及对照品对照法鉴定成分:黄芪药材4个、葛根药材6个、黄芪-葛根药对10个,分别为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并在色谱图中确认。对拟定的HPLC条件进行精密度、重现性及稳定性等方法学考察,其RSD值均低于3%,对黄芪、葛根药材10批醇提液、1批水提液,黄芪-葛根药对1:1、2:1、3:1、4:1、5:1及1:2比例水提液进行指纹图谱测定;统计分析结果: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3,以RRT为变量的指标聚成3类:变量(1-6号吸收峰)聚成一类,变量(7-11号吸收峰)聚成一类,变量(12、13号吸收峰)聚成一类,以PPA为变量的指标聚成3类:变量(1、3-5号吸收峰)聚成一类,变量(6-13号吸收峰)聚成一类,变量(2号吸收峰)聚成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第一主成分RPC1中1-8及10号吸收峰相关性较强,第二主成分RPC2中9-13号吸收峰相关性较强,第叁主成分RPC3中1、5及11号吸收峰相关性较强,其中1、2、5-12号吸收峰分别为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大豆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染料木苷、芒柄花苷、大豆苷元、毛蕊异黄酮、染料木素及芒柄花素。标准化处理分析结果,“黄芪-葛根”药对配比为4:1时1-5及11号吸收峰的A/mg值最高,7、9、10及13号色谱峰在2:1配比时最高,而6、8及12号吸收峰以1:1配比时最高。3.黄酮类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羟基葛根素76.2~1016 ng、葛根素65.8~1316 ng、大豆苷85.6~1712 ng、毛蕊异黄酮苷33.376~166.88 ng、染料木苷49.98~499.8 ng、芒柄花苷26.176~130.88 ng、大豆苷元29.68~269.8 ng、毛蕊异黄酮44.544~222.72 ng、染料木素48.5~485、芒柄花素26.56~132.8 ng,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27%、102.38%、98.46%、103.06%、101.29%、99.71%、102.28%、97.89%、100.78%及98.37%,其RSD分别为1.77%、2.02%、1.43%、1.41%、1.33%、1.81%、1.32%、0.97%、1.84%及1.79%。黄芪甲苷回归方程y=1.2919x+4.1601,R2=0.9979。“黄芪-葛根”单煎及配伍合煎供试液中,各成分的溶出量在60分钟内逐步升高,之后基本平衡。将“黄芪-葛根”药对配伍合煎样品各成分溶出量按1/0或0/1中所测溶出量折算出理论溶出量,除芒柄花苷配伍后溶出量略有降低之外,其余9种成分合煎时溶出量均比单煎时高。经wilcoson signed-ranktest统计分析,芒柄花苷P>0.05,其余成分P<0.05,说明“黄芪-葛根”药对不同配比各成分的溶出量除芒柄花苷之外的其余9种成分较单一药材具有显着性差异;“黄芪-葛根”药对6种比例配伍10种成分溶出量试验,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大豆苷溶出量实测值较理论值在4:1配伍时增加较多,染料木苷、大豆苷元、毛蕊异黄酮及其苷、芒柄花素及黄芪甲苷在2:1时溶出增加较多,芒柄花苷溶出量的实测值低于理论值。4.大孔吸附树脂XDA-5型的纯化工艺条件为:取适当浓度的黄芪提取液,上样吸附速度为2 BV/h,饱和吸附后(总黄酮的饱和吸附量为58.83 mg/mL),先以4 BV水洗脱,再分别以4 BV30%、50%及70%乙醇解析,所得纯化物中总黄酮和总皂苷比例不同。中试生产直接70%乙醇洗脱所得树脂纯化物中总黄酮、总皂苷、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苷、大豆苷元及黄芪甲苷含大豆苷元为佐使,揭示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层次的配伍规律。但需要药理效应试验进一步验证。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为黄芪-葛根药对进一步的机理探讨及新药研发提供稳定可控的生产路线。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及实际应用价值。
闫倩倩[5]2012年在《紫甘薯花色苷和咖啡酰类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特性》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日本紫甘薯“菱紫”(Ayamurasaki)的块根为试验材料,采用微波烘烤-酸性电解水联合萃取的方法获得精提物,经AB-8大孔树脂吸附、醇水溶液洗脱后得到紫甘薯精提物。模型小鼠体内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紫甘薯精提物对小鼠S180肉瘤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可接近80%;这种精提物对模型小鼠急性乙醇性肝损伤也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紫甘薯精提物治疗组能够有效地抑制模型小鼠体内血清ALT、AST水平的升高,同时明显促进肝脏组织GSH、GST、SOD、CAT水平升高,最高可达到甚至超过阳性对照水飞蓟宾处理组的水平,这说明紫甘薯精提物可能是通过提高小鼠的抗氧化能力而保护肝脏组织免受乙醇损伤的。本实验进一步采用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上述紫甘薯精提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和制备,获得了十种单体组分,其中有五种组分水溶液呈红色,在可见光谱530nm处有强吸收。根据质谱分析获得的分子离子、分子碎片的波谱数据和有关报道的结果分析表明,这五种活性组分都是矢车菊素或芍药素酰化的葡萄糖苷类化合物,具体为3-O-{6-O-(E)-咖啡酰-2-O-[6-O-(E)-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糖基}-[5-O-(β-D-吡喃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O-{6-O-(E)-咖啡酰-2-O-[6-O-(E)-阿魏酰-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糖基}-[5-O-(β-D-吡喃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O-{6-O-(E)-咖啡酰-2-O-[6-O-(E)-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糖基}-[5-O-(β-D-吡喃葡萄糖苷)]芍药素;3-O-{6-O-(E)-咖啡酰-2-O-[6-O-(E)-对羟基苯甲酰-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糖苷}-[5-O-(β-D-吡喃葡萄糖苷)]芍药素;3-O-{6-O-(E)-咖啡酰-2-O-[6-O-(E)-阿魏酰-β-D-吡喃葡糖基]-β-D-吡喃葡糖苷}-[5-O-(β-D-吡喃葡糖苷)]芍药素。这五种紫甘薯花色苷组分色价各异,其中3-O-{6-O-(E)-咖啡酰-2-O-[6-O-(E)-阿魏酰-β-D-吡喃葡糖基]-β-D-吡喃葡糖基}-[5-O-(β-D-吡喃葡糖苷)]芍药素的色价最高,530nm处的色价值高达147,即该组分是紫甘薯花色苷中颜色最艳红的成分,这一结果对于今后作为绿色健康食品着色剂的紫甘薯新品种的培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五种非红色的成分经LC-MS、1H-NMR和13C-NMR波谱分析,鉴定为咖啡酰类物质,包括咖啡酰基奎宁酸和咖啡酰基二糖苷二类。在以往的报道中,5-咖啡酰基奎宁酸、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4,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以花色苷结合的方式存在于紫甘薯中,没有在紫甘薯中分离到单体的报道;而咖啡酰基-β-D-呋喃果糖基-α-D-吡喃葡萄苷和反式4,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在紫甘薯“菱紫”的块根中还是首次发现。体外抗氧化作用实验表明,这五种咖啡酰类物质的活性最高,其次为前五种花色苷类物质,而紫甘薯精提物最低。二苯代苦味酰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活性试验表明,这些样品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较强,其IC50值在7.6~12.4μg/ml范围内。综上所述,紫甘薯精提物具有很强的抗肿瘤和保肝护肝作用。经过进一步纯化获得了五种呈红色的花色苷类化合物和五种非红色的咖啡酰类化合物,其中咖啡酰类组分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紫甘薯或紫甘薯提取物作为健康食品或绿色食品着色剂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功能性紫甘薯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陈周潭[6]2013年在《葛根黄酮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其壳聚糖微颗粒的制备》文中认为本文采用国标方法对新鲜葛根、葛根片、葛根粉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包括黄酮含量、水分含量、淀粉含量、灰分含量、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含量、矿物质含量的测定。并对葛根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对影响葛根黄酮超声提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采用了大孔树脂吸附法,以葛根黄酮纯度及吸附率为考察指标,对葛根黄酮进行分离纯化。先使用静态吸附的方式筛选树脂品种,再用动态吸附确定最佳的分离纯化工艺。以葛根黄酮提取物为芯材,壳聚糖和叁聚磷酸钠(TPP)为包裹材料,制备葛根黄酮的壳聚糖颗粒。采用国标方法对新鲜葛根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新鲜葛根中水分含量为40.11g/100g,干基的灰分含量为5.06g/100g,淀粉为51.61g/100g,总膳食纤维为30.95g/100g,蛋白质为9.89g/100g,粗脂肪1.71g/100g,总黄酮0.51g/100g。并且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含了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缺少必需氨基酸色氨酸。鲜葛根中氨基酸的含量为6.48g/100g,新鲜葛根中的矿物质含量丰富,钾、钙、镁、锌、铁、锰的含量分别为2024mg/100g、178.4mg/100g、118.6mg/100g、0.35mg/100g、5mg/100g、0.41mg/100g。葛根片、葛粉同鲜葛根之间的营养成分种类是相同的,而且淀粉均是叁者的主要成分,其中葛根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1.23g/100g和0.73g/100g。葛根片较好地保留了新鲜葛根的各项营养成分,而葛粉由于过度加工和过筛营养损失较大。对葛根黄酮超声提取的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固液比、浸泡时间、乙醇浓度进行单因素考察,运用正交实验原理得到最佳的超声提取条件为:预浸泡时间1h,固液比1:45,乙醇浓度60%,超声功率800W,超声时间70mins,按此条件提取葛根黄酮,每克葛根片可以提取得到11.5mg的葛根黄酮。以葛根黄酮的静态吸附率为指标,比较了静态吸附条件下5种树脂(AB-8、NKA-9、X-5、HPD-722、AL-2)对葛根黄酮的吸附效果,筛选出了AB-8树脂。然后以葛根黄酮最后分离之后的纯度为主要指标,辅助参考葛根黄酮的吸附率,考察了AB-8大孔树脂对葛根黄酮的动态吸附性能,确定了葛根黄酮的最优吸附分离条件为:上样浓度2mg/ml,上样速率1ml/min,乙醇的洗脱浓度为60%,乙醇洗脱量为60ml,乙醇的洗脱速率为2ml/min。最后,成功分离出葛根黄酮,黄酮纯度达到了75%。以葛根黄酮提取物为芯材,壳聚糖和叁聚磷酸钠(TPP)为包裹材料,制备葛根黄酮的壳聚糖颗粒。以包埋率为指标筛选壳聚糖颗粒制备的工艺条件,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初步分析其性质,同时通过体外药物释放试验评价其释放性能。结果表明:葛根黄酮的壳聚糖颗粒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葛根黄酮浓度6mg/ml,壳聚糖浓度0.6%(m/v),TPP浓度0.6%(m/v),在此条件下包埋率可达到67.1%。所制备的颗粒的体外释放缓慢且完全,12h时释放率能达到90%。
丁重阳[7]2007年在《鸡腿蘑(Coprinus comatus)防治糖尿病生物活性物质结构鉴定及液体发酵的研究》文中指出鸡腿蘑(Coprinus comatus),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为具“天然、营养、保健”叁种功能为一体的16种珍稀食用菌之一。现代研究表明,鸡腿蘑具有降低血糖、防止肝损伤、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本课题以抑制糖尿病非酶糖基化反应为筛选指标,首次对鸡腿蘑发酵液中的抗糖尿病活性成份分进行分离纯化,并以此展开结构分析、生理活性及发酵优化等相关的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AB-8大孔树脂吸附分离与检测表明,鸡腿蘑发酵液中在抑制非酶糖基化反应方面具有高活性的物质是非多糖和非蛋白类物质。对AB-8大孔树脂吸附20%乙醇洗脱组分进行常压C18反相柱分离,获得了一种具有高抑制非酶糖基化活性的物质,将其命名为Comatin。其在2mg/mL浓度下的抑制率达到95.86%,在0.5mg/mL浓度下抑制率达到60.53%。2、在常压分离的基础上,通过中压C18反相柱对Comatin进行纯化,获得色谱纯的Comatin。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红外、紫外测定,推定Comatin为4,5-二羟基-2-甲氧基苯甲醛(4,5-Dihydroxy-2-Methoxy-Benzaldehyde,4,5-DHMB),为首次从鸡腿蘑中分离获得,进一步有力的证明了鸡腿蘑防治糖尿病的作用。经过量子化学计算4,5-DHMB具有稳定的结构。3、建立了HPLC检测鸡腿蘑发酵液中4,5-DHMB的方法,实验表明,鸡腿蘑发酵液采用乙酸乙酯预处理对HPLC的测定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所建立的测定方法,在样品浓度为1.23~123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在3.8,19.1,114.8μg·mL~(-1)浓度水平上,其日内和日间精度分别为1.5~5.6%,2.5~4.6%;准确度为97.9~110.2%;在4.90,9.80,58.8μ·mL~(-1)。3个添加水平范围内,回收率为93.8~96.6%,相对标准偏差为3.3~8.5%。该方法能够在20min内完成一次分析,具有快速、准确、可靠的特点。4、体外试验表明,4,5-DHMB对非酶糖基化抑制作用的半抑制浓度IC_(50)为0.39mg/mL。根据实验结果分析,4,5-DHMB可能与蛋白质某一位点结合,且这种结合是在己二醛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之后,同时4,5-DHMB与其结合后改变了非酶糖基化反应产物的结构,表现其荧光消失。根据经过量子化学计算结果以及与相关文献的对比分析,4,5-DHMB对非酶糖基化的抑制并不是在于影响蛋白质中的氨基与糖的醛基的结合,而更有可能是对Amadori产物之后反应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或者是对希夫碱重排产生影响,这与实验结果所推导的结论相吻合。同时,4,5-DHMB在体外还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作用,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半抑制浓度IC_(50)为2.96mg/mL,且是一种非竞争性抑制剂,K_m=3.5×10~(-4)mol/L,Dixon曲线表明,K_i值为1.35mg/mL。5、口服糖耐量试验表明,4,5-DHMB显着降低口服葡萄糖后2~3 h血糖的水平,说明4,5-DHMB具有降血糖的作用;预防性动物试验表明,4,5-DHMB具有较好的预防小鼠由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的作用。6、糖尿病小鼠动物试验表明,4,5-DHMB降低了四氧嘧啶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降低了体内果糖胺水平,说明抑制了体内非酶糖基化反应;降低了小鼠叁磷酸甘油酯和胆固醇水平,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得到改善,减轻了糖脂毒性。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7、以4,5-DHMB为目的产物,对鸡腿蘑液体发酵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Plackett-Burman实验表明,影响4,5-DHMB产量和鸡腿蘑生物量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且相同因素的正负效应作用也不一致,这表明4,5-DHMB形成与鸡腿蘑菌丝体的生长处于不偶联的状态。通过全因子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获得以4,5-DHMB为目的产物的鸡腿蘑最优发酵培养基为:玉米粉15.40g/L,麸皮13.01g/L、KH_2PO_4 4.02g/L、MgSO_4·7H_2O 1.87g/L,葡萄糖5 g/L,在此条件下4,5-DHMB产量达到最大值:674.49μg·mL~(-1)。通过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获得以4,5-DHMB为目的产物的鸡腿蘑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6.84℃,发酵时间99.57h,起始pH 6.30,装液量173.93mL/500mL,在此条件下4,5-DHMB产量达到最大值:894.01μg·mL~(-1)。8、7L发酵罐规模的发酵实验表明在鸡腿蘑液体发酵过程中,4,5-DHMB的合成与鸡腿蘑菌体的形态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搅拌速度对4,5-DHMB产量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搅拌所形成的剪切力对鸡腿蘑菌体形态的影响,在较低的搅拌转速下有利于鸡腿蘑产生4,5-DHMB。通风量或溶氧水平对4,5-DHMB产量的影响要远大于对鸡腿蘑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的影响。在鸡腿蘑发酵过程中,发酵液pH变化较小,说明不产生或极少产生有机酸,同时也不产生类似于灵芝酸类的萜类物质。9、研究表明,较优的7L发酵罐鸡腿蘑发酵条件为:装液系数60%,发酵温度27℃,发酵起始pH 6.30,接种量7.5%,搅拌转速为75rpm,起始通风量0.6vvm,发酵到88~96h时降通风量降低到0.4vvm,发酵时间112~120h,4,5-DHMB产量达到最大值830.41μg·mL~(-1)。
向海艳[8]2005年在《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分离纯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详细的资料调研,以具有抗癌、抗心血管疾病等重要生理活性并具广阔市场前景的白藜芦醇为研究对象,以湖南湘西丰富而价廉的虎杖资源为原料,对虎杖中白藜芦醇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确定了工艺流程、分析方法和分离纯化条件;本着开发高效的天然产物分离方法的原则,对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白藜芦醇的分离纯化做了研究。具体内容摘要如下: 1.研究了虎杖中药用活性成分的分析方法及稳定性。建立了以甲醇-水为体系等度洗脱,同时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甙的HPLC分析方法及快速、准确测定大黄素的HPLC法;确定了定性分析虎杖中活性成分的TLC法,避免了使用氯仿等有毒试剂,方法简便,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了快速定性检测手段;对白藜芦醇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结果。 2.对虎杖中药用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同时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甙、白藜芦醇及大黄素叁种活性成分的常规溶剂提取工艺,有利于虎杖资源的开发利用;针对活性成分的结构特点,筛选出一种植物精提复合酶,建立了酶法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工艺,与常规溶剂提取法相比,酶法提取使白藜芦醇得率由2.40mg/g提高到12.13mg/g,得率提高了5倍左右,且反应时间仅1.5h,较文献报道的方法具有酶解效率高、反应时间短等特点;对酶解后的工艺进行优化,同时考虑了白藜芦醇和大黄素的提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工艺具有省时、省能等特点,且产品在收率和质量上同时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酶法较常规溶剂提取法的优越性,这一研究对其它中草药的酶法提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探讨了酶解机制,建立了酶解动力学。 3.分离纯化虎杖提取液中白藜芦醇和大黄素的工艺研究。对酶解-乙醇提取液通过预处理分离得到大黄素溶液,并采用硅胶柱层析技术进一步纯化,得到了纯度达95%的大黄素产品,确定了工艺条件;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分离纯化白藜芦醇的工艺条件。将对白藜芦醇吸附能力强的1#树脂和对白藜芦醇吸附能力弱而对色素等杂质吸附能力强的2#树脂进行串联,对经预处理得到的白藜芦醇溶液进行分步洗脱纯化,使白藜芦醇含量从40.2%提高到94.5%,经重结晶可得到纯度大于99%的高纯白藜芦醇产品,具有处
胡谢馨[9]2016年在《转化葛根“金花”菌的分离、鉴定及产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异黄酮类化合物是葛根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保护心血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多种生理及药物活性。目前我国对葛根资源的使用主要集中在葛根淀粉的应用,通常忽略了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制药和加工过程脱节现象严重,导致资源大量浪费。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又名“金花”菌,是茯砖茶渥堆过程中的优势菌,具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如抗氧化、抗菌、抗癌等,它可利用单宁与淀粉等物质作为碳源,分泌多种胞外酶,如多酚氧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本试验从茯砖茶中分离、纯化到一株优势菌株,通过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试验对发酵前后产物进行抗氧化活性对比,并采用HPLC法检测分析发酵前后产物中的葛根素含量,为全面了解葛根和冠突散囊菌的生物活性奠定基础;同时研究叁种材料发酵产物对病原真菌和致腐败细菌的抑制作用;以樱桃番茄为供试水果,用抗氧化活性及抑菌效果最强的材料及发酵液进行采后贮藏试验,探讨保鲜效果及机理:为全面提高发酵产物抗氧化活性,优化葛根-“金花”菌固体发酵条件,最终为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试验结果如下:1.从茯砖茶中分离、纯化出一株可转化野葛、粉葛、葛渣的优势菌株LS1,表明葛根可提供其生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LS1为冠突散囊菌(,Eurotiim Cristatum), GenBank登录号为KR812327。2.以Vc、 BHT、葛根素为对照,比较叁种材料发酵前后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显示,叁种发酵产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效果。野葛各个浓度下的发酵产物抗氧化活性均优于发酵前,且差异显着(P<0.05),在浓度为0.04~0.08mg/mL时,抗氧化活性与Vc相近。3.采用HPLC法检测叁种材料发酵前后的葛根素含量,结果显示经过“金花”菌LS1发酵,野葛、粉葛、葛渣中葛根素含量分别提高了20.48%、7.00%和20.29%。4.采用平板对峙法检测叁种材料发酵前后对豆角炭疽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白菜黑斑病菌、油菜菌核4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叁种材料均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发酵前对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弱于阳性对照组恶霉灵;经LS1生物转化后,葛渣、野葛对豆角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显着增强,优于恶霉灵(P<0.05),葛渣、野葛、粉葛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效果也高于恶霉灵(P>0.05)。5.采用滤纸片法检测叁种材料发酵前后对病原细菌,结果显示,野葛发酵后(Y-2)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2.67±0.09mm),属中度敏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仅Y-2对其中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1.40±0.09mm.10.43±0.05mm.10.93±0.09mm);对沙门氏菌除葛渣为低度敏感(抑菌圈直径为9.67:±0.09mm)外,其余处理组均为中度敏感:而所有处理组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均为中度敏感。试验证明叁种材料经LS1生物转化后,均提高了对5种病原细菌的抑制效果。6.在温度为20℃,湿度为75%的条件下,以无菌水为空白对照,野葛(Y-1)及其发酵产物(Y-2)作为保鲜液处理樱桃番茄,贮藏16 d进行保鲜试验。通过记录贮藏期间果实腐烂率、失重率、Vc、可滴定酸、还原糖的含量,分析评价其对樱桃番茄保鲜效果。结果显示,贮藏结束时,与无菌水相比,Y-1、Y-2组显着降低了果实的腐烂率(53.33%、45.00%)、失重率(4.86%、4.31%),维持较高的Vc(11.95%、14.71%)、可滴定酸(0.26%、0.30%)、还原糖(1.12%、1.32%)的含量。野葛经LSl转化后Y-2对樱桃番茄的保鲜作用比Y-1更强。7.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与响应面法优化野葛-“金花”菌的发酵条件,试验结果显示,在孢子悬浮液浓度为6×1010个/mL、基质厚度0.6cm、初始水分含量100%、发酵时间5d、发酵温度30℃时,发酵产物抗氧化活性最好,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59.63%。
李雅君[10]2014年在《葛根有效成分提取及分离纯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葛根(Radix Puerariae)系豆科植物野葛Pueraia lobata (Willd.) Ohwi的干燥根,素有“千年人参”的美誉,是国家卫生部批准的药食两用植物。具有提高免疫、解热、护肝、抗氧化、降血糖、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是传统医学上的常用药物。大量研究表明,葛根黄酮是葛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以葛根素的含量最高。葛根素与葛根总黄酮的含量通常被作为评价葛根质量的标准。本文以葛根为原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木瓜蛋白酶酶解辅助提取法研究了葛根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另外,对葛根有效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工艺研究,探索出了一条较为成熟的分离工艺路线。最后,对葛根提取物进行了抗氧化能力的比较。1.乙醇回流法提取葛根中的有效成分:以葛根中主要活性成分葛根素和葛根总黄酮得率为指标,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别测定了葛根素和葛根总黄酮的含量,全面评价了不同提取条件对葛根素和葛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乙醇回流法提取葛根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为:用20倍量50%的乙醇溶液作提取溶剂,每次提取120 min,提取2次。葛根素得率为1.998%,葛根总黄酮得率为8.914%。2.木瓜蛋白酶酶解辅助提取葛根中的有效成分:首先考察了酶解时间、酶解浓度及酶解温度等单因素对葛根素和葛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进一步利用正交试验,以葛根素和葛根总黄酮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得出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酶解时间为4 h,酶解浓度为2%,酶解温度为60℃,酶解pH为6时,葛根素得率为2.201%,葛根总黄酮得率为10.613%,木瓜蛋白酶酶解辅助提取葛根有效成分的得率比乙醇回流法高。3.通过大孔树脂静态吸附解析实验,对HPD-750、FL-2、AB-8、X-5、NKA-Ⅱ五种大孔树脂进行了比较,筛选出AB-8大孔树脂作为分离葛根有效成分的柱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对上样pH、饱和吸附量、上样液浓度、径高比、洗脱剂浓度和用量进行了考察,得到了最佳纯化工艺条件。实验结果为:葛根醇提液浓缩后直接上样,上样液浓度7.59 mg/mL,径高比1:6,上样吸附后,先用3 BV水洗除杂,再用40%的乙醇洗脱3 BV。分离得到的提取物中葛根素含量为29.59%,葛根总黄酮含量为64.39%。4.利用DPPH·法和2-脱氧核糖氧化降解法研究了葛根素纯品和不同醇浓度葛根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葛根素纯品对DPPH-的清除能力很弱,且不能有效地抑制Fenton反应诱导的2-脱氧核糖氧化降解;而不同醇浓度葛根提取物对DPPH表现出较好的清除作用,而且可以有效抑伟Fenton反应诱导的2-脱氧核糖氧化降解。由此说明葛根中含有比葛根素抗氧化能力更强的化学成分,这些物质可能是其他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
参考文献:
[1]. 葛根美白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D]. 钟秋琴. 江南大学. 2008
[2]. 荸荠皮抑菌物质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D]. 张全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3]. 分蘖洋葱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番茄的化感作用研究[D]. 李明强. 东北农业大学. 2016
[4]. 探讨“黄芪—葛根”药对配伍规律对药效物质的影响[D]. 王治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5]. 紫甘薯花色苷和咖啡酰类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特性[D]. 闫倩倩. 苏州大学. 2012
[6]. 葛根黄酮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其壳聚糖微颗粒的制备[D]. 陈周潭.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7]. 鸡腿蘑(Coprinus comatus)防治糖尿病生物活性物质结构鉴定及液体发酵的研究[D]. 丁重阳.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8]. 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分离纯化研究[D]. 向海艳. 中南大学. 2005
[9]. 转化葛根“金花”菌的分离、鉴定及产物活性研究[D]. 胡谢馨. 湖南农业大学. 2016
[10]. 葛根有效成分提取及分离纯化工艺研究[D]. 李雅君. 山西大学. 2014
标签:中药学论文; 葛根论文; 黄芪论文; 鸡腿菇论文; 黄芪多糖论文; 蛋白质纯化论文; 白藜芦醇论文; 中药论文; 咖啡论文; 生物活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