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扭性盆地论文_刘传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压扭性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柴达木盆地,柴达木,渤海湾,圈闭,冷湖,油气藏。

压扭性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刘传虎[1](2006)在《压扭性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世界上压扭性盆地的成盆机制、演化模式和油气地质特点分析,总结压扭性盆地具有6个方面的石油地质特征:①压扭作用期间盆地的沉积速率较高,一般形成较厚的粗碎屑沉积,它们常构成很好的油气储集层;②盆地的烃源岩往往来自于前压扭期形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岩石,但在强烈的压扭作用期间,在冲断带的前缘深坳陷(前渊)中有可能发育深水-半深水相的烃源岩;③压扭(张扭)作用期间形成的雁行式褶皱(包括背斜和断鼻等)往往是很好的油气圈闭;④压扭作用易于成藏;⑤压扭作用可以促进有机质的成熟生烃作用;⑥压扭性盆地的周边冲断带是油气赋存的有利部位。(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06年06期)

向奎,时华星,杨品荣[2](2006)在《压扭性盆地的类型与成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扭性盆地是世界上广泛发育的一类盆地,也是一种主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对压扭性盆地合理分类,并对每类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开展压扭性盆地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勘探前景评价。从有利于盆地构造研究与油气勘探的角度提出了压扭性盆地的分类方案。根据压扭作用发生的时间及其与所形成盆地的成因关系,可分为原生和后生压扭性盆地,然后根据盆地所处的板块构造部位、压扭作用的动力机制和压扭作用力的大小等因素,又分为许多次级类型。根据压扭性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剖析了其成因机制和构造特征。压扭性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与张(张扭)性盆地有很大不同,主要形成于斜向挤压背景,包括斜向会聚板块边界、转换板块边界和碰撞造山带的周边地区;后生压扭性盆地的成因机制比原生的更为复杂,板块之间的斜向挤压、微陆块的加入、板块的旋转等因素都可能形成压扭性盆地。(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06年04期)

于俊峰,夏斌,许静[3](2006)在《对渤海湾盆地张扭、压扭性构造的一点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扭和压扭性构造是兼有走滑和拉张挤压2种作用的构造样式。经对大量具有张扭和压扭特征断层的统计提出,这2种扭动断层在沉积盆地的发育中具有特殊的空间位置与剖面特征,认为应当进一步加深对张扭和压扭断层的研究和认识,张扭和压扭构造是厘定渤海湾盆地及其内部坳陷演化过程的必需条件。(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06年04期)

黄泽光[4](2004)在《中西部压扭性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石油地质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采用多旋回盆地分析、构造解析及复式成藏的分析方法和整体、动态、复合、迭置、有效的基本思路,运用重点解剖及比较分析的方法,遵循由面到点,再到面的技术路线。首先通过对全球压扭性盆地的系统总结,分析中国中西部压扭性盆地的成盆、成烃及成藏特点,并对塔北与塔西南地区成藏条件进行类比分析,得出中西部压扭性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最后指出塔西南拗陷的有利勘探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压扭性盆地定义为:走滑断层系中由挤压作用形成的盆地,以及先前形成的盆地在演化的某个阶段,盆地的一部分或整体被压扭作用改造的盆地。因此可将压扭性盆地划分:a、原生压扭性盆地;b、后生压扭性盆地。并进一步分为弱压扭盆地和强压扭盆地。 (2)中西部地区,在古生代主要处于一种伸展环境,因而发育若干大大小小的克拉通块体,如塔里木、准噶尔、四川等。在块体之间发育一些小洋盆和海槽,如天山洋、昆仑洋、阿尔金洋、秦岭洋等,它们历经开合,并最终消亡,形成聚敛环境,导致造山带升起,山前带沉降,为众多原生压扭性盆地的成盆奠定了基础。侏罗—白垩纪由于羌塘板片及冈底斯板片的碰撞力度相对较小,曾一度造成中西部地区应力的减弱,工区若干坳陷扩大,湖泊扩展。E_3—N_1雅鲁藏布缝合带的关闭和N_2—Q_1在喜马拉雅山前发生了印度块体向北的陆内俯冲,喜马拉雅的高高隆起,恒河前渊深沉降。这一场运动的强烈活动,导致中西部地区的强烈挤榨及其相匹配的走滑扭动。对原有的多种类型盆地进行了深刻的改造,因而形成众多后生压扭型盆地。 (3)通过塔西南拗陷、库车拗陷、川西拗陷、准噶尔南缘拗陷中新生界构造演化、地层沉积、烃源岩特征、形变特征的类比分析,将库车拗陷、准噶尔南缘拗陷划分为弱压扭盆地;塔西南拗陷、川西拗陷划分为强压扭盆地。 (4)将压扭性盆地成藏机制总结出5种类型:a、冲断带构造驱动流成藏;b、前渊坳陷深部高压封存箱水溶对流原生成藏;c、封存箱外,混相涌流浅部次生成藏;d、斜坡带重力流驱动成藏;e、底辟构造混相涌流成藏。 (5)塔西南坳陷的成臧特点:a、发育海、陆相多套烃源岩,资源类型丰富;b、压扭冲断带部位的断裂系统可以沟通深层的源岩,在浅层形成次生气藏:c、具有的强扭动特征,导致其构造变形形变带窄、形变强度大的特点;d、麦盖提斜坡带构造类圈闭不发育,但发育的多个不整合面为非构造及复合类圈闭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6)塔西南拗陷的有利勘探领域:a、库孜贡苏走滑断裂带旁侧的背斜带;b、和田古隆起;c、和田前陆冲断带;d、麦盖提斜坡北缘及巴楚隆起部位海西晚期东西向断裂构造带;e、麦盖提斜坡非背斜带。(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4-04-01)

孙兆元[5](1991)在《从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对柴达木盆地七一沟深层含油气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昆仑山以北柴达木等区的压(扭)性(平面上)垂向交叉(剖面上)断裂是由北西西向挤压断隆、断陷相间带与北东东和北北西两组左、右行共轭扭压隆、坳相间带交接,并与北北东向张(扭)性断裂配套,在来自南南西印度洋壳应力场作用下所形成的构造格局。它不仅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及盆地内各级构造单元,也控制了盆地内油气的形成与聚集,进而形成新的选坳(凹)定带的找油观点。本文是对该新观点的实践检验,并已初见成效。(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1991年04期)

孙兆元[6](1989)在《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与柴达木盆地油气田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青藏高原南南西统一应力场作用下,叁维空间展布的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十分发育。北西西向隆、坳相间带,被北东东与北北西向两组共轭扭压带所交接,形成了复合断隆、断陷带。在此格局下,西北部形成左行斜列盆地带,东北部形成四条右行斜列盆地带,于两带之间形成了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这种格局对柴达木盆地内部的各级构造单元育着控制作用。本文按其断裂组合的交接情况,分为五种断陷类型,其中以叁、四组断裂形成的历史复合断(坳、凹)陷最有利于生油。断陷形成的早期多在盆地边缘,而后随着沉降向中央迁移,生油中心亦随之迁移。与生油断(坳、凹)陷相关的扭压带上所形成的隆起有利于聚油。同时总结了六种断裂构造油气藏类型,并阐述了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对我国西部压性区油气控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1989年04期)

孙兆元[7](1988)在《青藏高原北部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对柴达木等中、新生代盆地形成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北西西向压性断隆、断陷带与北北西向扭压性断隆、断陷带交接,从而在高原东北部形成了四条右行斜列盆地带;又因北西西向压性断隆、断陷带与北东东向共轭剪切带交接,形成了高原西北部北东东向左行斜列盆地带;而柴达木为夹持于两扭压性盆地带之间的大型压扭性中、新生代盆地。上述断陷格局也控制了盆地内部的构造单元及油气的形成与聚集。(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1988年04期)

孙兆元[8](1985)在《论柴达木盆地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青藏高原北部和柴达木盆地内的表层与深层(十几公里)断裂构造的发生,发展及应力场进行研究分析后,总结出本区几组不同方向断裂的性质、分布规律及成因模式。进而认识到这些不同方向,不同性质及不同级次的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构成了高原北部的构造格局。而盆地内的不同级次的深浅断裂构造的形成是与高原北部构造处于同一构造环境中并控制着油气的形成与聚集。(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1985年05期)

压扭性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压扭性盆地是世界上广泛发育的一类盆地,也是一种主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对压扭性盆地合理分类,并对每类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开展压扭性盆地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勘探前景评价。从有利于盆地构造研究与油气勘探的角度提出了压扭性盆地的分类方案。根据压扭作用发生的时间及其与所形成盆地的成因关系,可分为原生和后生压扭性盆地,然后根据盆地所处的板块构造部位、压扭作用的动力机制和压扭作用力的大小等因素,又分为许多次级类型。根据压扭性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剖析了其成因机制和构造特征。压扭性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与张(张扭)性盆地有很大不同,主要形成于斜向挤压背景,包括斜向会聚板块边界、转换板块边界和碰撞造山带的周边地区;后生压扭性盆地的成因机制比原生的更为复杂,板块之间的斜向挤压、微陆块的加入、板块的旋转等因素都可能形成压扭性盆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压扭性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刘传虎.压扭性盆地石油地质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6

[2].向奎,时华星,杨品荣.压扭性盆地的类型与成因机制[J].石油实验地质.2006

[3].于俊峰,夏斌,许静.对渤海湾盆地张扭、压扭性构造的一点认识[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

[4].黄泽光.中西部压扭性盆地油气地质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4

[5].孙兆元.从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对柴达木盆地七一沟深层含油气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1

[6].孙兆元.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与柴达木盆地油气田的形成[J].石油学报.1989

[7].孙兆元.青藏高原北部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对柴达木等中、新生代盆地形成的控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

[8].孙兆元.论柴达木盆地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J].地质论评.1985

论文知识图

一1焉誉盆地侏罗系古沉积边界分布示意图

标签:;  ;  ;  ;  ;  ;  ;  

压扭性盆地论文_刘传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