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机身干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共轴刚性双旋翼,旋翼,机身干扰,滑移网格,气动干扰
机身干扰论文文献综述
柳家齐,陈荣钱,程佳铭,林威,尤延铖[1](2019)在《共轴刚性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滑移网格技术求解Navier-Stokes(RANS)方程的方法,研究了共轴刚性双旋翼/机身的干扰问题。通过Caradonna-Tung旋翼、Robin直升机、Maryland直升机旋翼/机身干扰和Harrington 2共轴双旋翼等算例,验证了所提出的旋翼流场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以Maryland机身为原型,分析了不同桨距的共轴刚性双旋翼与机身之间的干扰特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很好地模拟共轴刚性双旋翼/机身的气动干扰特性;由于机身对于共轴刚性双旋翼下洗流场的阻滞作用,旋翼的悬停效率增加5%左右,并且随着拉力系数的增大使得悬停效率的增量更加明显;旋翼的悬停效率增加主要来源于下旋翼0°方位角附近的桨叶升力系数的增大,并且拉力系数的增量由桨根向桨尖方向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黄博伟[2](2019)在《旋翼流场干扰下的直升机机身减阻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直升机的气动外形对其在飞行过程中的阻力有很大影响,且直升机的机身阻力是全机总阻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直升机机身气动外形参数分析与设计、基于吹气控制与涡流发生器等主被动流动控制方式探究直升机机身减阻方法。第一章,作为研究背景,介绍了国内外针对直升机机身减阻方法的相关研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工作规划。第二章,建立了一套基于混合网格的旋翼/机身非结构网格生成方法,发展了一套基于机身贴体网格和动量源模型结合的直升机旋翼/机身干扰流场与气动特性计算的CFD方法,并针对ROBIN机身压力分布与模型旋翼流场动压分布进行了计算,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和良好,验证了所建立CFD方法的有效性,为本文后续开展直升机机身减阻方法研究奠定了方法基础。第叁章,通过对模型机身气动外形的初步分析,确定将机头和过渡段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机头部分,选取机身对称截面前端的曲率半径、机身头部长度和机身头部的顶点高度为参数,针对过渡段,选取上翘角和过渡段形状作为分析参数,开展了气动外形对直升机机身阻力的影响分析。第四章,在机身过渡段设置涡流发生器,开展了涡流发生器在直升机机身减阻方面的作用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添加涡流发生器前后机身部分截面的涡量分布、压强分布等气动特性的差异,获得涡流发生器对机身气动特性的影响机理。通过改变涡流发生器的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开展其对机身气动阻力影响的参数分析。第五章,在机身过渡段采用主动吹气方法研究主动控制对机身减阻的效果。通过叁维模型的简化,以机身对称截面为研究对象,选取射流出口的位置和吹气速度为可变参数,研究吹气控制在改变机身气动特性方面的作用,揭示了定常吹气方法对机身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第六章,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进行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曹飞,陈铭,马艺敏[3](2018)在《复合式直升机旋翼/机身干扰流场数值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式直升机是增加直升机最大飞行速度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和传统直升机相比,其旋翼与机身之间存在更为严重的气动干扰。基于结构运动嵌套网格技术,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S方程,建立一套适用于复合式直升机流场计算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构造两种不同构型的复合式直升机作为算例,研究了不同飞行状态下复合式直升机旋翼/机身的干扰气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带有辅助机翼的机身对旋翼功率系数的影响优于常规机身;在小速度前飞时共轴旋翼比单旋翼对机身的影响大;在高速前飞时,旋翼对机身的干扰较弱。(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8年08期)
杜思亮,王策,孙宏佳,唐正飞,招启军[4](2018)在《倾转四旋翼UAV过渡状态下旋翼/机身气动干扰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十字构型倾转四旋翼UAV在倾转过渡状态下前旋翼/机身/后旋翼间的气动干扰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分别建立了孤立前旋翼、前后旋翼、前旋翼-机身、前后旋翼-机身组合时的计算模型。在不同旋翼倾转角下,研究了以上组合模型对前旋翼、后旋翼以及机身的气动力和力矩的影响并分析了相互间的气动干扰情况,得出了前旋翼是整机气动干扰影响的主导因素,揭示了旋翼/机身间气动干扰形成的原因,为该构型旋翼布置与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辛冀,马成江,陈仁良[5](2015)在《一种新的直升机旋翼-机身气动干扰分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直升机的旋翼-机身气动干扰现象,建立了一种新的流场分析模型。对旋翼尾流采用自由尾迹方法进行模拟,分析探讨了在气动干扰现象的模拟当中全展自由尾迹模型的优越性。针对离散计算中尾迹涡线节点可能"进入"机身内部的非物理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物质线"修正法对节点位置进行修正。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计算了孤立机身和旋翼-机身干扰情况下的机身表面压力分布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同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直升机技术》期刊2015年04期)
黄深[6](2015)在《复合式高速直升机旋翼/机身/尾推干扰流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式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干扰流场的模拟是直升机空气动力学领域具有挑战性和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结合动量源模型,建立了一套以N-S方程为控制方程的复合式高速直升机旋翼/机身/螺旋桨尾推的干扰流场数值计算方法。应用所建立的方法,针对不同飞行状态下的复合式高速直升机旋翼/机身/螺旋桨尾推的流场干扰特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文首先介绍了复合式高速直升机流场及气动特性研究的国内外现状,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阐述了进行复合式高速直升机旋翼/机身/螺旋桨尾推流场干扰研究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针对复合式高速直升机的流场特点和运动特征,结合动量源方法,建立了一种能够包含刚性双旋翼和螺旋桨尾推的全机干扰流场计算的模型,给出了适合干扰流场计算所需的网格。同时通过孤立旋翼算例计算及与可得到的实验值对比,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型的正确性。本文的第叁章是针对复合式高速直升机旋翼与机身气动干扰进行的研究。分别计算了悬停和前飞两种飞行状态下的复合式高速直升机旋翼/机身干扰流场特性,同时研究了旋翼不同安装高度、上下旋翼间距、旋翼总距等设计参数变化对复合式高速直升机干扰流场的影响。第四章是对于复合式高速直升机旋翼与螺旋桨尾推气动干扰特性的研究。首先计算了孤立螺旋桨尾推的流场特性,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复合式高速直升机在不同前飞状态时刚性双旋翼对螺旋桨尾推的气动干扰影响。此外,还通过改变推力螺旋桨布局为拉力螺旋桨布局,进一步探究了旋翼与拉力螺旋桨之间的流场干扰特性,这对于高速直升机的螺旋桨布局方案选择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在第五章,应用所建立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复合式高速直升机的全机气动干扰计算与分析,着重研究了不同前飞速度和不同总距等对复合式高速直升机全机气动干扰特性的影响,得出了一些对复合式高速直升机设计有实际意义的结论。最后,在论文的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工作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5-12-01)
樊枫,林永峰,黄水林,徐国华[7](2015)在《基于混合网格的直升机旋翼/机身非定常干扰流场数值模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混合网格建立了一个适合于直升机旋翼/机身非定常干扰流场的数值模拟方法。其中,采用混合网格系统生成旋翼/机身干扰流场网格以降低网格生成难度;将二阶MUSCL格式和Roe格式相结合进行空间离散以提高流场的计算精度;同时引入隐式LU-SGS时间格式和OpenMP并行模式以提高干扰流场的计算效率。应用建立的计算方法,对Georgia和Robin旋翼/机身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与试验结果良好的相关性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李晓鹏,宋文萍,韩忠华,朱震[8](2014)在《类乘波体飞行器机身与安定面对舵效影响及干扰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Navier-Stokes方程,数值模拟了高超声速情况下,类乘波构形机身带安定面与舵面粘性绕流,找出关键参数对舵面效率的影响规律,并对其干扰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安定面与舵面的水平距离、垂直距离、机身的存在都会对舵面效率产生影响;2在有机身和无机身的2种构型下,水平距离与垂直距离对舵面效率影响趋势一致,相对影响量也基本相同;3在攻角4°状态下,水平距离对舵面效率的干扰影响小,因此在水平舵面安装位置固定的情况下,为了增加飞行器纵向静稳定性,安定面可以适当地靠近水平舵面;而垂直距离对舵面效率的干扰影响较大,因此,为了减小干扰,安定面的安装位置尽可能地靠上一些;4由于机身的存在,舵面根部受到了机身低马赫数区较强的干扰,造成了舵面效率降低,与无机身的构型相比较,机身的存在使得舵面效率降低可达到20%,因而应该采取适当措施减小机身干扰。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布局设计提供定量与定性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谭剑锋,王浩文[9](2014)在《直升机旋翼/机身非定常气动干扰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非定常面元/时间步进全展自由尾迹建立了旋翼/机身非定常气动干扰分析方法。方法中耦合了非定常面元法和时间步进自由尾迹,以准确模拟旋翼非定常气动力、旋翼尾迹及桨叶对机身的非定常干扰效应。为模拟前飞状态下具有升力的机身,将机身离散为汇/偶极子面元,并采用涡线镜像法模拟旋翼尾迹靠近机身表面产生的加速效应。通过计算前飞状态的Maryland、ROBIN(Rotor Body INteraction)旋翼/机身干扰下的非定常压力分布,并与可得到的实验值、CFD计算结果对比,验证方法的准确性。随后分析前飞速度、旋翼与机身距离对旋翼/机身非定气动干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机身头部和中部非定常压力主要受桨叶的通过性影响,而机身尾梁主要受尾迹/机身干扰影响,机身非定常气动力频率为桨叶片数的倍频。随前飞速度的增加,机身非定常压力幅值增加,尾梁压力幅值先增加后减小;增加旋翼与机身距离将减小机身和尾梁非定常压力幅值。(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吕少杰,曹义华,肖阳[10](2014)在《直升机机身、平尾、垂尾的气动干扰》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面元法模拟直升机机身流场,计算前飞状态的ROBIN(rotor body interaction)模型孤立机身顶部中线的压力系数分布,并与参考数据、CFD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方法的准确性.采用离散涡系模拟平尾、垂尾和短翼等升力面,以带短翼的UH-60直升机为例,研究了升力面参数变化对机身、平尾、垂尾气动干扰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升力面的安装角显着改变了气流对其周围的绕流情况,在参数中影响最大;平尾参数尤其是安装角会对垂尾和短翼的压力系数产生较大影响;减小垂尾展长和增大短翼安装角会提升各自的压力系数.(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机身干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众所周知,直升机的气动外形对其在飞行过程中的阻力有很大影响,且直升机的机身阻力是全机总阻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直升机机身气动外形参数分析与设计、基于吹气控制与涡流发生器等主被动流动控制方式探究直升机机身减阻方法。第一章,作为研究背景,介绍了国内外针对直升机机身减阻方法的相关研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工作规划。第二章,建立了一套基于混合网格的旋翼/机身非结构网格生成方法,发展了一套基于机身贴体网格和动量源模型结合的直升机旋翼/机身干扰流场与气动特性计算的CFD方法,并针对ROBIN机身压力分布与模型旋翼流场动压分布进行了计算,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和良好,验证了所建立CFD方法的有效性,为本文后续开展直升机机身减阻方法研究奠定了方法基础。第叁章,通过对模型机身气动外形的初步分析,确定将机头和过渡段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机头部分,选取机身对称截面前端的曲率半径、机身头部长度和机身头部的顶点高度为参数,针对过渡段,选取上翘角和过渡段形状作为分析参数,开展了气动外形对直升机机身阻力的影响分析。第四章,在机身过渡段设置涡流发生器,开展了涡流发生器在直升机机身减阻方面的作用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添加涡流发生器前后机身部分截面的涡量分布、压强分布等气动特性的差异,获得涡流发生器对机身气动特性的影响机理。通过改变涡流发生器的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开展其对机身气动阻力影响的参数分析。第五章,在机身过渡段采用主动吹气方法研究主动控制对机身减阻的效果。通过叁维模型的简化,以机身对称截面为研究对象,选取射流出口的位置和吹气速度为可变参数,研究吹气控制在改变机身气动特性方面的作用,揭示了定常吹气方法对机身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第六章,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进行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机身干扰论文参考文献
[1].柳家齐,陈荣钱,程佳铭,林威,尤延铖.共轴刚性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数值模拟[J].航空动力学报.2019
[2].黄博伟.旋翼流场干扰下的直升机机身减阻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3].曹飞,陈铭,马艺敏.复合式直升机旋翼/机身干扰流场数值计算[J].计算机仿真.2018
[4].杜思亮,王策,孙宏佳,唐正飞,招启军.倾转四旋翼UAV过渡状态下旋翼/机身气动干扰数值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8
[5].辛冀,马成江,陈仁良.一种新的直升机旋翼-机身气动干扰分析模型[J].直升机技术.2015
[6].黄深.复合式高速直升机旋翼/机身/尾推干扰流场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
[7].樊枫,林永峰,黄水林,徐国华.基于混合网格的直升机旋翼/机身非定常干扰流场数值模拟方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
[8].李晓鹏,宋文萍,韩忠华,朱震.类乘波体飞行器机身与安定面对舵效影响及干扰机理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
[9].谭剑锋,王浩文.直升机旋翼/机身非定常气动干扰数值分析[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4
[10].吕少杰,曹义华,肖阳.直升机机身、平尾、垂尾的气动干扰[J].航空动力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