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1]2003年在《测井解释成果图数字化与再利用模式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本论文以测井解释成果图为基础,建立面向现代计算环境的历史资料新型应用模式。这一模式所涉及的内容包括:针对测井曲线的特点,研究多介质种类测井解释成果图的高效数字化方法(SPCTR算法),实现测井曲线隐含信息的准确数字化;采用软件Agent技术建立测井曲线综合信息数据操纵平台,在高度灵活、健壮和统一的信息管理环境下,为分布存储的测井曲线综合信息再利用提供支持;进行测井曲线信息再利用实例研究,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应用模式的可行性。 测井解释成果图具有线型多、线间位置关系复杂、多比例、人为误差等特点,采用传统的测井曲线识别技术很难达到准确和高效数字化目的。为此,我们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测井曲线方法(SPCTR算法)。该方法包括测井解释成果图扫描(Scanning)、原始图像模式规范化预处理(Preprocessing)、图像压缩(Compressing)、曲线跟踪(Tracing)、曲线偏差校正(Rectifying)等过程。鉴于目前各油田保存及使用的测井解释成果图的差异,对扫描进机的图像进行归一化预处理是必要的。预处理的目的是实现图像的去灰、消蓝和去噪,为后期的图像压缩、曲线跟踪和校正等过程提供良好保证。本文利用灰度直方图技术,结合网格信息的分布特点和规律以及网格信息数据,提出了基于网格信息的测井解释成果图的预处理。在曲线压缩过程中,我们采用了LAG数据结构对测井曲线图像进行压缩,不仅压缩效率较高,且便于曲线的跟踪。在跟踪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曲线段数据结构,在进一步压缩数据的基础上,解决了跟踪时交叉线和粘连点的分离问题。根据测井曲线图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坐标格的校正算法,较好地解决了曲线图变形、跟踪误差及图纸拼接错误等问题。 针对测井曲线信息的多样性和分布性,我们以软件Agent技术与叁层体系结构相结合为手段,实现了基于Agent的叁层体系结构的测井曲线综合信息数据操纵平台。叁层体系结构由应用服务层(用户Agent)、中间层(中间Agent)和数据服务层(数据库Agent和数据文件Agent)组成。Agent通讯语言(简称ACL)和系统信息库的有机结合,使整个系统各层间具有了通讯、交互与合作等能力,这不仅完成了曲线综合信息数据的智能操纵,同时也体现了该系统的Agent特性。 为了检验本测井曲线信息再利用模式的可用性,我们在本模式下开发了测井曲线解释信息的自动提取和测井曲线数据校深对比两个应用实例。经过在大庆油田实际应用,系统运行稳定。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概述部分,主要陈述了本系统开发的意义和必要性,并简单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的任务和难点。第二章为基于Agent的测井曲线综合信息数据操纵平台的建立,介绍了系统体系结构以及系统模块。第叁章是基于Agent的测井曲线综合信息数据操纵的实现部分,着重介绍了基于Agent的各个系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第四章为测井解释成果图的数字化部分,着重介绍网格提取算法以及图纸的预处理,详细描述了预处理的主要处理过程;另外,对SPCTR算法的压缩和跟踪部分进行了讨论。在描述LAG数据结构和曲线段数据结构的基础上,讨论了曲线跟踪时候选段的选取问题。第五章介绍测井曲线数据再利用的研究实例。第六章为系统实现及工作总结,给出了整个系统的基本组成,同时总结了已完成的工作,并提出了日后的研究内容。
张雪[2]2009年在《射孔深度计算校深方法的研究与辅助校深系统的实现》文中认为利用射孔方法以达到最后完井的目的,是当今世界各国开发油田的主要手段。射孔深度计算工作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射孔的精度及准确性。射孔的校深工作更是射孔深度计算中一个必要的环节,对于保证射孔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射孔深度来源于套前测井综合解释成果图和套后放磁图两次测井,接箍深度由套后放磁图确定,射孔深度通知单是由套前测井综合解释成果图确定,受测井电缆伸缩性、机械、人为以及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会造成两次测井深度上的误差,为消除这一深度误差,使深度统一,采用套后放磁曲线图中自然伽玛曲线为媒介,把深度统一到测井解释成果图上,也就是射孔校深。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油田,整个射孔校深等工作均靠人工来实现,仍未摆脱手工作业模式,现代化程度非常低,校深方法比较落后,还势必增加产生校正误差的几率、使得施工精度低,从而可能导致无法开采薄油层,严重影响油田的生产和发展。本文正是在此背景条件下对射孔校深方法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为了提高射孔校深的精度,提取套后图中测井曲线的信号特征,应用B样条变换套后测井信号,使其逼近套前曲线的形态。建立配套的数据库,完成射孔校深的数据资料格式的转换,为后续工作做好数据准备。第二:根据射孔校深所需测井曲线的形态规律,应用数学方法抽取自然伽马曲线元素特征。用自然伽玛射线强度与泥质含量间相互关系确定砂岩和泥岩段,并划分层界;利用自然伽玛目的层、泥岩层、砂岩层的相互关系来提取自然伽玛曲线特征层段;采用层段相关对比算法求校正值并验证结果满足用户要求的误差范围。第叁:实现了射孔深度计算辅助校深系统。包括标准曲线的回放,区域回放曲线,显示记号深度,辅助自然伽玛校深和操作辅助功能等。最后系统求得校正值与传统方式求得校正值相比,验证辅助校深系统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计算精度。
张国彦[3]2008年在《测井曲线矢量化反演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测井曲线为应用背景,主要研究测井曲线的数字化跟踪及校正技术,实现测井曲线的数字化存储,以及应用Agent技术实现测井曲线的网上数据操纵,为用户建立一个数据操作用户界面,实现对测井曲线的分布式管理.本文采用LAG数据结构对测井曲线数据进行二次压缩,提高跟踪效率和准确率,并对跟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出相应的校正方法,采用软件Agent技术实现网上操作,基于矢量化成果可以进行多次解释分析,在多系列测井曲线对有效厚度的解释取得良好应用效果.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技术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广泛调研,开展了测井曲线矢量化技术研究,重点实现曲线图象的储存与共享。自主创新技术主要有:通过图象的二值化处理和曲线段的建立,实现图象数据的二次压缩,提高跟踪速度和准确率;总结测井曲线矢量化成果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校正方法;Agent数据共享程序设计;完成测井曲线矢量化成果应用分析。
宋立才[4]2011年在《沾车地区沙四上亚段湖相碳酸盐岩测井二次解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湖相碳酸盐岩作为济阳坳陷内发育的一类特殊储层类型,显示出很大的勘探空间和潜力。坳陷内湖相碳酸盐岩主要发育的层段为沙一段和沙四上亚段。其中沙四上碳酸盐岩在沾车凹陷主要发育在沾化凹陷西部义东、罗家地区和车镇凹陷南部缓坡带,在这些地区钻出了高产井,加深对该地区碳酸盐岩沉积与储层发育规律的认识,对指导该地区勘探与开发实践,有着很重要的实践意义。由于该区沙四上厚度薄,仅根据地震资料进行碳酸盐岩分布规律解释难度很大,钻井、测井数据是研究碳酸盐岩成因类型和分布特征的重要资料基础。但是,测井资料年代跨度很大,为了充分利用测井数据获取对研究区碳酸盐岩沉积相分布、成因类型以及储层发育规律的认识,很有必要充分利用岩心、录井以及生产资料等等对测井资料进行二次解释。测井二次解释的思路:在研究区域地质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岩心观察研究,也对收集到的岩心录井进行数字化工作,同时也结合大量的薄片观察工作,确定本区岩性分类方案,进而在测井曲线标准化等处理的基础上建立本区的岩-电模板;随后在成因类型和试油成果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交会图法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岩性解释,然后再利用已有的岩-电模板进行细化解释。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归纳了碳酸盐岩岩心观察的方法,并在综合岩心、薄片的基础进行了岩性分类,对于湖相碳酸盐岩岩性及沉积相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选择恰当的测井序列,包括伽马曲线、声波时差等曲线进行了标准化,形成了测井曲线标准化的流程,并在综合分析岩心、测井等资料基础上,建立本区的岩-电模板;成因类型与试油成果等资料相结合,进行岩性解释,首先对岩性进行了合并归类,归纳了叁大类:灰岩、泥质灰岩、泥岩,然后根据建立的岩-电模板对岩性进行细化,对于区域骨干井进行了较为精细的解释,为沉积相研究以及储层分布预测奠定了良好基础。
蔺建华[5]2013年在《成像测井在伊通莫里青区块岩性识别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莫里青油田位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区域构造隶属伊通地堑莫里青断陷,跨越了靠山凹陷、马鞍山断阶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从现有资料分析,常规测井技术在复杂岩性油气藏的参数评价、裂缝性油气藏的裂缝系统分析和砂泥岩薄互层储层的划分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而成像测井技术能更好地解决在进行复杂的、非均质地层的油气勘探时所遇到的问题。本文以莫里青油田双阳组地层为研究对象,该组全区分布,厚度变化大,一般厚度在500m-600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以莫里青油田现有的录井、常规测井及成像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地层岩性对比和储层展布的研究,通过常规测井方法先将本区块岩性分为五大类:砂砾岩类、细砂岩类、粉砂岩类、泥岩类、含钙岩类。并总结了各大类岩性所对应的物性和含油性。然后通过成像测井与常规测井结合的解释方法研究,进一步建立了该区块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含泥粉砂岩、砂砾岩、含砾粉砂质泥岩、含砾粉砂岩、含钙含砾粉砂岩、含泥含砾粉砂岩、含砾细砂岩、含砾泥质粉砂岩、含钙砂砾岩、细砂岩等17种岩性的统一成像测井岩性解释模型。并根据由Geoframe软件所提供的面比率等参数建立了成像测井定量识别图版。通过与实际地层岩性资料的对比,对这一解释模型和图版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效果较好。
隋新光[6]2006年在《曲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研究》文中指出大庆喇萨杏油田储油层为大型河流――叁角洲沉积储层,层数多、厚度大、非均质性严重。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空间上分布高度分散,叁次采油已成为这一开发阶段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主导技术。从机理上讲,叁次采油提高采收率主要依靠挖掘储层内部的剩余油,要求准确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特征。目前,油田储层描述的层次,纵向上到沉积单元,平面上到沉积微相,尚不能充分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特征。特别是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及层内非均质性研究,尽管国内外大批学者从野外地质露头和现代河流沉积进行了非均质模式的理论探索,但尚没有一套成熟的储油层描述方法和技术。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技术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广泛调研,针对大庆萨尔图油田中部开发区曲流河沉积储层发育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情况,基于油田密闭取心资料、密井网测井资料、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和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质统计学及层次分析法、结构要素分析法等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曲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研究的工作方法和标准,建立了曲流河沉积储层内部非均质性描述的技术体系。基于点坝体沉积机制,结合点坝体垂向层序、侧积体类型与组成,建立了储油层单一侧积体横向沉积模式和点坝侧积体沉积迭加样式,形成了点坝体内部夹层组合关系和空间展布特征的描述方法和曲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建模技术。自主创新技术主要是:曲流河复合砂体中单一点坝体识别方法;单井夹层识别和参数解释方法;曲流河点坝体井间夹层预测方法;曲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建模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具体应用于2个典型区块,既完善了方法和技术,还通过实践认识到50米井距的密井网条件能够认识曲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揭示储层内部非均质性,这一模式具有推广价值;点坝体内部夹层具有渗流屏障作用,控制储层内部剩余油的分布,研究曲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具有必要性;描述曲流带点坝体内部夹层空间展布特征,对井网、井距部署等具有指导作用;尤其是水平井设计与实施的实践表明,曲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表征技术可以为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内部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同时,本文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河道砂体储层建筑结构建模系统(CRAMS)具有指导意义。
罗梅[7]2017年在《射孔深度数据计算机处理技术》文中指出针对射孔深度数据计算工作目前仍靠人工操作现状,调研了射孔深度数据计算机处理技术在国内外油田的发展应用情况,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本单位生产实际,设计了射孔深度数据计算机处理系统主要功能和实现方法。对不同格式的测井原始曲线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各采油厂测井数据格式解编,套前、套后曲线采样点匹配,曲线回放对比等。射孔深度数据计算主体内容为接箍标注和深度校正。运用相对幅值法识别接箍信号主峰,计算接箍深度及套管长度,以实现自动化标图。设计自然伽马尖峰校深和层位校深两种深度校正方法。通过陡度和偏度计算,识别符合校深标准的自然伽马尖峰。通过微电极曲线幅度差、自然伽马曲线负异常以及小层数据共同确定对比层位。自动化计算成果直接应用于射孔现场,使现场得到能同步对比回放的接箍曲线和直接指导现场施工的深度数据。联炮图优化设计方面,革新联炮图设计理论方法,实现充分射开油层,合理控制射孔器材成本,减轻装炮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标准化程度的目的。通过本研究内容,实现了射孔深度数据计算机处理,在大庆油田推广使用,提高射孔深度数据计算效率,保证计算精度,降低射孔施工难度。
鲁明辉[8]2009年在《双河油田Ⅶ下单元油藏精细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针对双河油田Ⅶ下单元非均质油藏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现状,综合应用各种勘探开发资料,以石油地质学、现代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现代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对双河油田Ⅶ下单元油藏进行了精细描述和剩余油预测,为下一步的开发提供有利的理论指导。本研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从油田生产的实际需要开发,将双河油田Ⅶ下单元的14个小层,重新划分为31个;在综合研究各种储层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参数对储层质量影响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多参数综合评价,对Ⅶ下单元的隔夹层进行研究,绘制了各小层的平面分布图,并对Ⅶ下单元的31个流动单元划分为4种类型,在平面上画出了所有小层的评价图。研究表明,双河油田Ⅶ下单元储层以严重非均质性为主,隔层分布受扇叁角洲前缘微相控制,流动单元以G类流动单元为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沉积背景和沉积特征分析,进行了储层沉积微相研究,认为该区为扇叁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的沉积微相为扇叁角洲前缘相,绘制了研究区主力单元的沉积微相平面图,并对相控的储层物性做了分析研究,认为微相发育的期次和规模决定了储层物性平面上的分布规律,控制了流体的宏观运动。在综合研究各种储层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基础上,借助Petrel软件,对研究区做了油藏精细描述,分别建立了储层模型、构造模型和属性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规律,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点、断层边部及储层物性相对较差的部位。
刘巍[9]2009年在《测井图纸矢量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也是十分宝贵的化工原料,因此世界各国对油气的勘探与开发都特别重视。测井信息的数字化将有利于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共享和网络传输,所以测井图纸的矢量化就成为了各油田的核心工作之一。工程图纸矢量化是将纸介质工程图纸扫描输入计算机后,对所得的扫描图像加以分析、识别,最终重建其中的目标对象的过程。矢量化研究是图纸复用、自动理解等应用的基础,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论文研究的测井图纸是进行油气勘探开发时使用的工程图纸。目前通常采用数字化仪或国外矢量化软件来完成这一工作,但是速度较慢,效率较低。因此,如何把图纸上的测井信息快速地自动识别和提取出来,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上述要求开展了测井信息自动识别与提取的研究工作。本文的研究思路即首先针对计算机清绘图纸和蓝晒图纸的特征设计出不同的图纸预处理方法,使处理过的图纸效果达到曲线跟踪算法的要求,再利用一种统一的算法对不同类型的曲线进行跟踪,达到识别图纸信息的目的。另外本文还对矢量化之后的图纸反演技术进行了探讨。本文完成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1、清绘图纸中的网格识别。在空域中设计了“基于阶跃点定位的十字模板匹配法”有效地解决了网格的识别问题,为后续的曲线跟踪提供了方便。2、针对蓝底退化图纸的特点提出了“生成背景法”。该算法能够有效地从测井工程图纸中分离出前景信息,为进一步矢量化打下了基础。3、在确定一系列优选法则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由局部到整体的跟踪方法——“扩散法”,利用该算法可以将测井曲线快速地自动识别和提取出来。4、针对不同的使用要求分别研究并实现了叁种不同的反演方式。
徐淑娟[10]2010年在《卫城油田卫22断块精细地质模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卫城油田卫22断块厚层块状非均质油藏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现状,综合应用各种勘探开发资料,以石油地质学、现代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评价技术、油藏叁维地质建模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等现代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对卫城油田卫22断块进行了精细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利用叁维地震、钻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该区进行了构造精细研究,编制了油藏剖面图和大比例尺小间距等值线的微构造图,逐步搞清了区内小断层的发育分布规律和小幅度微构造的分布特征。运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基准面旋回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在骨架剖面对比的基础上,完成了该区小层的划分与对比,将卫22断块地层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为储层的精细描述、建模奠定了基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沉积背景和沉积特征的分析,进行了储层沉积微相研究,认为卫22断块发育水进式叁角洲沉积,该区位于叁角洲前缘相带。沉积微相主要为分流河道、河口沙坝、前缘沙席、河道间和浅湖相,储积砂体以分流河道和河口沙坝砂体为主,前缘沙席次之。通过对储层物性的综合评价认为卫22断块为严重非均质的中低渗透储层,各个小层中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受沉积相带控制,层间、层内矛盾突出是开发生产面临的主要矛盾。综合以上研究成果,采用多信息协同和随机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卫城油田卫22断块的叁维储层地质模型。根据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特征,运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沉积微相模型;运用相控建模技术和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了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并进行了原始地质储量拟合。在石油地质储量计算基础上,对卫22断块油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及定量描述研究,分析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认为油藏的可动油高值区域一般存在于砂岩尖灭区、井网不完善区和构造高部位,并大多呈分散状、片状、连续状分布。
参考文献:
[1]. 测井解释成果图数字化与再利用模式研究与实现[D]. 杨丽萍. 大庆石油学院. 2003
[2]. 射孔深度计算校深方法的研究与辅助校深系统的实现[D]. 张雪. 大庆石油学院. 2009
[3]. 测井曲线矢量化反演及应用技术研究[D]. 张国彦. 大庆石油学院. 2008
[4]. 沾车地区沙四上亚段湖相碳酸盐岩测井二次解释研究[D]. 宋立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5]. 成像测井在伊通莫里青区块岩性识别中的应用[D]. 蔺建华. 东北石油大学. 2013
[6]. 曲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研究[D]. 隋新光. 大庆石油学院. 2006
[7]. 射孔深度数据计算机处理技术[D]. 罗梅. 东北石油大学. 2017
[8]. 双河油田Ⅶ下单元油藏精细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 鲁明辉. 山东科技大学. 2009
[9]. 测井图纸矢量化技术研究[D]. 刘巍.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10]. 卫城油田卫22断块精细地质模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 徐淑娟. 中国海洋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