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功能多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釉原蛋白,功能多肽,自组装
功能多肽论文文献综述
郑赛男,韩思理,丁隆江,牛玉梅,李浩然[1](2018)在《新型自组装釉原蛋白功能多肽的体外成核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新型自组装釉原蛋白功能多肽的体外成核能力。方法:1)自组装釉原蛋白功能多肽的构建:在釉原蛋白功能多肽QP5的基础上,设计釉原蛋白功能多肽QPD5和QPE5。2)钙离子引导多肽的自组装:将100ul浓度10 mg/mL的QP5,QPD5和QPE5中加入25ul1M的氯化钙,通过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其形态。3)体外成核实验:将多肽溶液,钙溶液和磷溶液按体积比1:1:1混合,最终浓度分别为10 mg/mL,3.3mM和1.6mM。37℃培养24小时后,用TEM和SEM观察分析沉淀物形态,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矿物质成分。结果:1)采用固相合成法成功合成了QPD5和QPE5。2)Ca~(2+)可以诱导10mg/mL的QPD5发生自组装,TEM,SEM和AFM显示形态为纳米球状结构。10mg/mL的QP5和QPE5均不能发生自组装。3)TEM,SEM显示QP5和QPE5的矿化物呈散在的片状结构,QPD5则为密集的针状结构。FTIR和XRD显示叁种矿化物均为羟基磷灰石(HA),但QPD5组的结晶度最好。结论:本实验成功合成一种自组装釉原蛋白功能多肽QPD5,它能在Ca~(2+)触发下自组装为纳米球状结构,并形成结晶度较好的HA。(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11-06)
何英,秦东亚,查神芳,梁亚楠,解华东[2](2016)在《食源性功能多肽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与数据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水解产物中含有丰富的功能多肽,其具有抗氧化、抗菌、抗高血压、免疫调节、抗血栓等功能。我们广泛收集了文献以及数据库中报道的各种食源性的功能多肽序列与活性数据,采用2D与3D结构表征技术,结合分子模拟研究了各种多肽与其相应受体的作用动力学特征,分别应用线性与非线性的建模方法,包括偏最小二乘与支持向量机等,建立了各种功能多肽的定量-序列-结构-动力学-活性特征关系模型。进而分析了各种功能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以及其结构与生理活性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开放的食源性功能多肽数据库。研究结果益于深入理解各种食源性功能多肽的作用机制,亦可为生理活性肽在保健食品领域内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叁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9)
宁庆鹏[3](2016)在《花生粕功能多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生是一种传统的油料作物,它的拉丁名称为Arachis hypogaea Linn.,是一种蔷薇目豆科落花生属的油料型作物。它广泛地分布在世界各个区域,在我国的大多数省份均有花生种植。2014年我国花生总产量达1700万吨,其中有约50%~60%用于加工成为花生油,产生的花生柏总量约达400万吨。花生粕是一种极具营养价值的资源,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但目前花生粕资源并未得到合理的利用,它多以饲料或肥料的形式被处理,因此更合理的有效利用花生粕资源是有必要的。本文通过水浸提法除去花生粕的水溶性蛋白,用酶法制备具有醒酒活性的花生粕多肽及花生粕减肥膳食纤维,为了更合理的综合利用花生粕资源,提升花生粕资源的附加价值,推动花生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试验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花生粕醒酒肽的制备及分离纯化。以乙醇脱氢酶激活率为指标,筛选出诺维信Alcalase AF为制备花生粕醒酒肽所用酶。从单因素及正交结果可以知道,制备花生粕醒酒肽的最优组成条件是:水解的时长是3h,水解的温度是35℃,水解反应的pH值是9.5及料液比为1:30,其乙醇脱氢酶的激活率为18.25%。制备醒酒肽方差分析表明,制备过程中的水解反应温度和反应里的料液比,对ADH的激活率影响呈显着性,而水解反应的pH及水解反应时间,对ADH的激活率影响不明显。经各级花生粕多肽分子段对比结果可知,分子量在1000~3000 Da的多肽为醒酒最佳有效分子段,ADH的激活率为30.47%。2、花生粕醒酒肽的动物试验。由醒酒防醉试验可知,花生粕多肽高、中剂量组对于延缓小鼠醉酒分别表现极显着性和显着性;而对于加快小鼠醒酒均表现出显着性。通过小鼠血液中乙醇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可知,在花生粕醒酒多肽的高、低剂量组中,小鼠血液内的酒精含量均比模型组的低,于酒后60min~90min里醒酒效果最好。3、制备花生粕减肥膳食纤维及该纤维减肥功效的研究。所用蛋白酶筛选结果可以知道,由中性蛋白酶B水解制备所得的花生粕膳食纤维含量最高。从该制备反应的单因素及正交结果可知,制备最优花生粕减肥膳食纤维工工艺因素组成是:水解反应的温度45℃,pH=5.5,水解时长是3.5 h,水解所得的花生粕减肥膳食纤维含量约是68.47%。而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水解反应的pH对花生粕减肥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最强,其次是水解反应的温度,水解的时长影响最弱。动物喂养试验表明,减肥的膳食纤维含量越高,对于动物减肥的功效越好。(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6-06-01)
熊丹[4](2016)在《双功能多肽GX1介导的阴离子脂质体转运腺病毒抑制胃癌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胃癌治疗寻求一种靶向肿瘤血管的载药系统,以期提高药物的选择特异性,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本项目拟将既有靶向作用又有抑癌作用的靶向肽GX1,通过后插入法连接到载PTEN抑癌基因的腺病毒-阴离子脂质体(AL-Ad5)表面,考察其对胃腺癌细胞SGC-7901和共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co-HUVEC的增殖抑制作用,对胃腺癌细胞SGC-7901的迁移抑制作用以及胃腺癌细胞SGC-7901对该拟构建载药系统GX1-AL-Ad5的摄取情况,为进一步证明它能在体内有效的抑制胃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做基础工作。方法:1、对已导入抑癌基因PTEN的重组腺病毒进行扩增、纯化和滴度测定。2、通过简单的化学方法将GX1与PEG2000偶联,并且通过SDS-PAGE电泳和荧光强度的检测确认其是否偶联成功。3、合成胆固醇琥珀酸单酯以制备阴离子脂质体。4、通过钙离子融合法制备腺病毒-阴离子脂质体(Ad5-AL);通过后插入法将双功能多肽GX1连接到腺病毒-阴离子脂质体(Ad5-AL)表面,制备靶向载药系统(GX1-AL-Ad5),并测定该复合物的粒径及Zeta电位。5、采用MTT法考察GX1-AL-Ad5对胃腺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Transwell实验考察GX1-AL-Ad5对胃腺癌细胞SGC-7901的迁移抑制作用;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胃腺癌细胞SGC-7901对GX1的摄取能力。结果:1、扩增、纯化后的腺病毒滴度为2.21×109 pfu/m L。2、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显示GX1-PEG2000条带位置略低于10kd,PEG2000条带呈弥散分布于2-5kd处。通过荧光强度检测计算GX1-PEG2000平均连接率为75%。3、光谱检测显示成功合成胆固醇琥珀酸单酯,以用于制备阴离子脂质体。4、成功制备GX1介导的腺病毒-阴离子脂质体复合物(GX1-AL-Ad5),并测得其粒径和Zeta电位均在较优范围内。5、GX1-AL-Ad5靶向给药系统对SGC-7901细胞和co-HUVEC细胞的平均增殖抑制率分别是68.36%和64.13%,均高于单独使用GX1-AL或Ad5-AL的平均增殖抑制率;GX1-AL-Ad5对胃腺癌细胞SGC-7901的迁移抑制作用明显高于GX1-AL和Ad5-AL;激光共聚焦的结果显示胃腺癌细胞SGC-7901对连接有GX1的载药系统摄取效果明显更好。结论:GX1能够介导腺病毒-阴离子脂质体携载抑癌基因PTEN靶向胃癌血管内皮细胞发挥肿瘤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马爱平[5](2015)在《我超声辅助酶解功能多肽实现产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中每年约有9000万吨蛋白类副产物产生,因变性程度高、溶解度低、营养品质差,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蛋白资源浪费严重。 国家863计划“低值蛋白资源生物转化及精制关键技术与开发”项目江苏大学课题组,突破了瓶颈问题,首创了多项关键技术,(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5-01-20)
尤涛,董洲,张可可[6](2014)在《可溶性啮齿目动物CD59功能多肽的制备及生物活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含啮齿目动物小鼠的CD59a功能片段及6×His键的质粒载体,将其转染入原核生物表达体系BL21大肠杆菌,扩增,裂解细菌,层析柱纯化,得到CD59a功能多肽,并运用SDS-PAGE鉴定其分子量,经典及替代途径溶血实验鉴定其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在原核BL21大肠杆菌表达体系中可制备有良好的抑制补体溶血活性的小鼠CD59a功能多肽,其分子量约18.4KDa,为啮齿目动物CD59的功能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13期)
周亮[7](2014)在《硫酸钙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功能多肽修复骨缺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骨形态发生蛋白-2功能多肽的合成及其体外成骨诱导活性研究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2功能多肽P24的合成及其体外成骨诱导活性。方法:FMOC/tBu固相合成法合成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核心区的功能多肽P24。配备含10μg/ml和30μg/ml P24的两种SD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完全培养液,与SD大鼠MSC完全培养液及SD大鼠MSC成骨诱导完全培养液分组培养SD大鼠MSC。培养2周和3周时分别检测各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FMOC/tBu固相合成法成功合成了BMP-2的功能多肽P24。培养2周和3周时,含30μg/ml P24的完全培养液组ALP活性明显高于成骨诱导完全培养液组。结论:通过FMOC/tBu固相合成法合成的BMP-2的功能多肽P24具有体外成骨诱导活性,含30μg/ml P24的MSC完全培养液成骨诱导能力最强。第二部分硫酸钙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多肽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硫酸钙(CS)复合BMP-2功能多肽P24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A组)、CS组(B组),50μgP24/2gCS组(C组),100μgP24/2gCS组(D组),200μgP24/2gCS组(E组)。在兔股骨髁造成直径7mm,深10mm的腔隙性骨缺损,按照分组植入材料。术后第4、8、12周分组处死兔子,分别进行大体标本、X线、Micro-CT以及组织学观察,比较各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大体标本观察:术后12周,A组骨缺损仍然明显,B组骨缺损区大部分修复,C、D、E组骨缺损完全修复。X线观察:对术后12周各组标本骨缺损修复情况进行X线评级,C、D、E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ro-CT检测:术后12周骨计量学指标显示,C、D、E组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及结构模型指数(SMI)的测量结果均优于B组,D、E组各项指标均优于C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术后12周,A组骨缺损明显,基本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B、C、D、E组材料完全降解,骨缺损区域由新生骨填充,其中C、D、E组骨小梁密度高于B组,D、E组优于C组。结论:P24功能多肽在动物体内具有较强的促进骨修复的能力;复合P24功能多肽可提高硫酸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按100μgP24/2gCS比例复合的材料修复骨缺损可获得满意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4-05-30)
张进[8](2014)在《QSAR用于功能多肽的结构优化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肽作为维持生命体正常运转的关键性物质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关注,特别是其药用价值,并且近年来,其在材料方面的应用价值也日益凸显。但是某些多肽其自身的结构与功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对其结构的优化与修饰有助于设计出更为合理的多肽化合物。本文运用二维定量构效关系(2D-QSAR)与叁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相结合的方法对阿片肽与淀粉样肽两种多肽进行深入研究。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支持向量机(SVM)、Topomer CoMFA及Topomer Search和分子对接等方法对上述两种肽的定量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多肽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出功能更优,结构更为合理的新化合物,结合分子动力学和量子化学,对设计分子进行评估。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①运用基于R基团的3D Topomer CoMFA建模方法对30个delta阿片六肽进行建模,得到最优模型的拟合、交互验证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和0.596。基于所建模型,结合Topomer Search虚拟筛选方法,设计215个非天然氨基酸修饰的delta阿片拟肽。经预测,214个分子的活性高于模板分子。运用Surflex-Dock分子对接研究关键位点作用模式与机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相关位点作用能,结果表明delta阿片肽N末端第叁个氨基酸对活性具有重要的贡献。受体的Lys108, Asp128, Tyr129, Lys214, Val217, Val218, Trp284, Leu300, Ile304, Tyr308氨基酸对配体的选择性及活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单点能的计算结果显示His278可能与YP型delta阿片肽的活性密切相关。②应用FASGAI描述符对30个delta阿片六肽进行序列结构表征,结合逐步回归(SMR)筛选变量,建立MLR模型和偏最小二乘(PLS)模型。经对比,8变量MLR建模结果较优。最优模型的拟合、交互验证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891和0.756,基于所建模型,设计30条活性较高的delta阿片肽。通过分子对接,研究阿片肽与delta阿片受体可能作用模式。本章从2D的角度进一步证明N末端第叁个氨基酸对活性具有重要的影响,5号位和6号位次之。同时运用2D方法设计的分子与运用3D方法设计的分子对受体上作用位点的选择相似。③应用FASGAI描述符对277条六肽进行序列结构表征,结合径向基核支持向量机(RBF-SVM)建立淀粉样肽的预测模型,得留五法交互验证的正确率为74.37%,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59。对淀粉样肽构效关系分析,氨基酸的疏水性质与静电性质对蛋白质聚集具有关键作用。采用6-残基窗口扫描Aβ42和hIAPP37两种蛋白中的六肽并预测其可聚集性,对比发现,模型识别出可聚集六肽片段与实验报道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基于此模型,设计558条可能聚集的六肽。结合模型预测的Aβ42上的GGVVIA序列和先前设计的8条六肽,运用分子动力学和量子化学方法分析,并辅以圆二色谱(CD)实验验证。结果显示以一种作用方式的能量占优,适度大小的侧链,均匀的能量分布有利于多肽聚集。所设计多肽AEFRHD可能具有较好聚集能力。(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4-01)
刘建恒[9](2013)在《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功能多肽可注射硫酸钙/矿化胶原骨修复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2功能多肽的骨诱导活性。方法:FMOC/tBu固相多肽合成法合成P17,取少量样品做质谱分析和色谱分析确定P17分子量和纯度。SD大鼠间充质细胞体外培养,将P17以生理盐水溶解,并配置10μg/ml和30μg/ml的两种溶液,添加到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完全培养液中。2周和3周时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FMOC/tBu固相多肽合成的P17的平均分子量为2023.67,与理论上设计多肽的分子量一致;高压液相色谱仪显示合成的活性多肽纯度为96%,达到实验的要求。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ALP活性均持续增高。2周和3周时,30μg/ml组ALP含量均高于10μg/ml。结论:通过固相多肽合成法合成的P17体外具有诱导活性,浓度30μg/ml组的诱导活性优于10μg/ml组。目的:制备α型半水硫酸钙(α-CSH)和矿化胶原(nHAC)复合的骨修复材料,测试其不同组分的理化性质、降解性能和力学性能;将α-CSH/nHAC与BMP-2功能多肽P17复合,测定其体外释放性能。方法:1.将矿化胶原含量为0%、5%、10%和20%与α-CSH混合,取不同配比的混合材料2g与去离子水按不同液/固比混合均匀成浆体,移至5ml注射器内,在材料保持良好可注射性的前提下,记录此时液固比。2.研究不同的液固比、矿化胶原含量、促凝剂的含量与固化性能的关系。3.不同组份的人工骨固化后,置于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材料的力学性能。4.将模具中固化的样品放入模拟体液中,测试其降解率。5.将模具中固化并负载P17圆柱状材料放入模拟体液中,测定材料的释放性能。结果:(1)矿化胶原的含量与液固比有一定的联系,随着矿物化胶原含量增加,其液固比也需增加,才能良好注射性。(2)随着矿化胶原含量及液固比的增加,其凝固时间也不断的增加,促凝剂CSD的加入可大大缩短其凝固时间。根据组份不同其凝固时间可以调节在4.3±0.6分钟至169±22.3分钟。(3)随着液固比的增加和矿化胶原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压缩强度从最高的18.3±2.3兆帕降低为1.5±0.5兆帕。(4)液固比增加,材料的降解速率增加;相同的液固比条件下,矿化胶原含量越多降解速率越慢;促凝剂和功能多肽P17对复合材料降解速率没有显着影响。(5)硫酸钙/矿化胶原可作为P17的缓释载体,体外呈持续性释放,释放时间可持续21天以上。结论:硫酸钙/矿化胶原是一种具有原位自固化性能的可注射骨修复材料,其可作为BMP-2功能多肽P17的载体。目的:研究BMP-2功能多肽P17/硫酸钙/矿化胶原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新西兰白兔45只,双侧股骨髁部制作腔隙性骨缺损,深度10mm,直径7mm。动物随机分为叁个组,即空白组(A组)、硫酸钙/矿化胶原组(B组),P17/硫酸钙/矿化胶原组(C组)。植入相应的材料,术后对动物进行大体观察,术后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进行X线和Micro CT检测、组织学观察,比较各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大体观察:所有动物均在术后1小时苏醒,当天可站立,术后第2天可自由活动。A组一只出现手术部位骨折,补充一只。其余动物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伤口处无明显红肿发生。膝关节活动度尚可。X线观察:A组:12周时骨缺损依然明显,骨缺损边缘模糊,少量新生骨生成。B组:术后4周可见材料部分降解,仍有部分材料影像,骨缺损边缘模糊,少量新生骨生成;术后8周材料几乎完全降解,缺损区域仍然可见,但修复效果明显优于A组;术后12周骨缺损大部分修复,未见有明显剩余材料。C组:术后各时间点修复效果优于其它两组,12周时骨缺损完全修复,骨缺损处密度均匀。Micro CT检测:新生骨主要从缺损的边缘形成,向心生长。其中C组的骨缺损修复情况明显好于其他两组,术后12周时,A组骨缺损依旧很明显。组织学观察:在HE染色中,从4周到12周,A组新生骨面积由6.20±7.6%增加到15.40±7.30%,B组由32.20±6.26%增加到41.60±4.39%,C组由38.00±8.97%增加到67.20±6.89%,与C组相比,A组和B组的面积明显少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天然猩红染色中,各个时间点,A组和B组的I型胶原纤维面积明显少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17/硫酸钙/矿化胶原植入动物体内修复股骨髁临界骨缺损,其修复效果比硫酸钙/矿化胶原好,P17/硫酸钙/矿化胶原是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修复材料,能有效地促进骨缺损的修复。(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3-05-31)
王立江[10](2011)在《玉米功能多肽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了木瓜蛋白酶对玉米蛋白进行水解制备玉米多肽,以水解度(DH)作为检测标准,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玉米肽的最佳水解条件:水解温度为55℃,pH值为7.5,底物浓度为6.0%,加酶量4.0%。在最优条件下水解时间3.5h后水解液的水解度(DH)为14.15%。(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1年09期)
功能多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蛋白质水解产物中含有丰富的功能多肽,其具有抗氧化、抗菌、抗高血压、免疫调节、抗血栓等功能。我们广泛收集了文献以及数据库中报道的各种食源性的功能多肽序列与活性数据,采用2D与3D结构表征技术,结合分子模拟研究了各种多肽与其相应受体的作用动力学特征,分别应用线性与非线性的建模方法,包括偏最小二乘与支持向量机等,建立了各种功能多肽的定量-序列-结构-动力学-活性特征关系模型。进而分析了各种功能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以及其结构与生理活性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开放的食源性功能多肽数据库。研究结果益于深入理解各种食源性功能多肽的作用机制,亦可为生理活性肽在保健食品领域内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能多肽论文参考文献
[1].郑赛男,韩思理,丁隆江,牛玉梅,李浩然.新型自组装釉原蛋白功能多肽的体外成核实验研究[C].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8
[2].何英,秦东亚,查神芳,梁亚楠,解华东.食源性功能多肽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与数据库构建[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叁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3].宁庆鹏.花生粕功能多肽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6
[4].熊丹.双功能多肽GX1介导的阴离子脂质体转运腺病毒抑制胃癌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6
[5].马爱平.我超声辅助酶解功能多肽实现产业化[N].科技日报.2015
[6].尤涛,董洲,张可可.可溶性啮齿目动物CD59功能多肽的制备及生物活性鉴定[J].安徽农学通报.2014
[7].周亮.硫酸钙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功能多肽修复骨缺损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
[8].张进.QSAR用于功能多肽的结构优化与设计[D].重庆大学.2014
[9].刘建恒.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功能多肽可注射硫酸钙/矿化胶原骨修复材料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
[10].王立江.玉米功能多肽的制备[J].中国调味品.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