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编译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语言,技术,译码器,局部性,子集,管理系统,无线通信。
编译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桃,李曙生,邹海曙,吉盛[1](2019)在《一种基于AUTOSAR的BMS软件系统编译技术路线》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文章介绍了将AUTOSAR技术引入到BMS系统的技术路线,探索基于AUTOSAR的BMS软件系统编译的技术路线,该技术路线根据AUTOSAR层次架构,结合BMS的功能需求,运用AUTOSAR工具链,建立Simulink、Targetlink模型,集成编译成执行代码,进行在环仿真和实车搭载试验,得到准确无误、性能优异的BMS系统。(本文来源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甘佳,张茂凡,周志寰,任想,潘娅[2](2019)在《基于反编译技术的Android应用自动化测试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监测Android应用的性能数据,对提高稳定流畅的用户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移动应用的性能测试主要是借助第叁方工具或是直接用adb(Android Debug Bridge)命令进行测试,往往不能准确定位性能问题,性能数据分析也比较困难,导致测试效率和测试结果较差。提出一种性能自动化测试解决方案,利用反编译技术,在源码中进行插桩,重新打包后再进行性能测试,最终依据特征规则将异常性能数据提取并可视化展示。对启动耗时、过度绘制两点进行测试从而进行方案验证,结果表明能够直接通过性能测试结果准确定位问题代码,有助于实现自动化测试以节省人力。(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朱致焕[3](2019)在《极化码的先进编译码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通信技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传输手段。香农的信道编码定理证明了存在一种信道编码,能以信道容量的码率渐进无差错地传输信息,也为信道编码设定了一个目标:设计一个可实现的信道容量可达编码。2008年Arikan提出了历史上第一种可达信道容量的编码算法,Polar码,并很快引起了学界和工业界广泛的关注。Polar码的优异表现使其成为了 5G通信标准的强力候选方案。然而作为一个诞生仅十年的新型编码,Polar码在实用化方面上还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本文以此为背景,对分析其对应译码器性能的数学工具以及能用于提高其性能表现的具体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推广中位数的推广高斯近似算法。现有用于分析SC译码器性能的高斯近似算法需要输入的LLR值分布为满足对称性条件的高斯变量,而该条件在SCL译码器中不再满足。本文对现有高斯近似算法进行分析,进而用推广中位数对其修改,提出的推广高斯近似算法,突破了对称性条件的限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路径度量的分布,提出了针对路径度量进行修改的推广高斯近似算法,用于获得路径度量的近似分布。通过仿真验证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该算法可以为SCL译码性能的理论分析通过有用的数学工具,从而为进一步优化Polar码和SCL译码器提供支撑。本文对Polar码的高效译码算法进行了研究。针对目前SCL译码器需要频繁地复制、排序和删除译码路径信息,从而令硬件实现较为复杂,提出了一种混合BP-SC译码算法。依据翻转首错比特能极大提升SC译码器性能的观察结论,在SC译码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关键集合概念和增强BP算法。通过增强BP算法在高概率出现首错的关键集合上进行准最大似然搜索,然后将搜索到的多个结果分别送入SC译码器中从而获取完整的译码结果,并选择通过校验的作为最后译码结果。该译码器在实现上更为简单。通过仿真实验并与其它常见译码器进行对比,BP-SC译码器展现出了良好的译码性能。本文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中间值的分布式CRC辅助Polar码构造方法。将向未编码序列中加入分布式的校验比特和带校验能力的冻结比特,并在译码器中使用相应的处理方式,能在不显着提升复杂度的同时,提升了译码性能,并为译码器引入了在译码失败时提前终止的译码的能力,从而降低了时延和能量消耗。为了获得能灵活获取校验值的算法,本文通过分析CRC的实现过程,提出了在需要进行校验的位置,抽取CRC寄存器当前中间值作为校验值的校验算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1)
郭肖旺,陈海,赵德政[4](2018)在《工控行业自主可控编程编译工具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工控行业中使用的编程编译工具大多是国外产品,软件内部逻辑、软件代码自主可控程度低,存在逻辑炸弹、软件后门等安全问题,严重制约国内工控行业的技术发展。针对关键领域自主可控,在分析编译器、架构设计、领域驱动等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工控行业中所使用的编程编译工具在国产化自主可控方面的关键应用,提出了基于领域驱动的工控行业编程编译软件架构、工业语言编程编译工具链、异构平台调试技术、国产化基础软硬件平台适配、可信编译五个关键技术研究方向,为工控行业编程编译工具的自主可控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期刊2018年09期)
卢向华[5](2018)在《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下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计算机学科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结合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和编译原理课程自身特点,重新思考和探讨该课程的定位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针对现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教学内容调整优化,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学过程中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考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来源于《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期刊2018年09期)
高雨辰[6](2018)在《面向国产处理器的OpenMP程序编译优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性能计算机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利用率很低,并行程序无法充分利用高性能计算系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并行编程问题一直是高性能计算机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其有效解决对于充分发挥高性能计算机的作用,提升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并行体系结构和处理器芯片的发展,计算机系统提供的计算资源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程序员手工编写并行程序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并行化技术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针对“神威·太湖之光”国产处理器的性能特点,对OpenMP程序的循环调度策略和并行化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有以下几点:(1)对DOALL循环的调度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从循环的调度策略入手,将DOALL循环的调度策略按照访问存储器的方式分为两类,分别对两类调度策略进行总结阐述,对不同调度算法的调度开销和负载均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不同调度算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对比。(2)对DOACROSS循环的调度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按照依赖距离的不同,DOACROSS循环可分为两类,本文分别对两类循环展开研究,并对两类DOACROSS循环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3)对循环自动并行化技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对循环自动并行化的研究工作进了梳理,首次将循环的并行方式分为SIMD向量并行、DOALL并行、DOACROSS流水并行以及TASK流水并行等四种方式,并进行详细分析。本文通过对标准测试集程序进行测试,验证本文观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对于自动并行化系统的研制以及应用程序的优化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4-15)
王琦[7](2018)在《面向非规则应用的SIMD自动向量化编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IMD扩展部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主流处理器芯片中的向量加速器件,是构建当代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能有效提升各种应用的处理效能。自动向量化编译作为一种构造向量程序的主要手段,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并在各种主流编译系统中予以实现。然而,当前自动向量化编译仅能处理规则访存模式的应用,对含有复杂非规则访存模式的各种新型应用,尚缺乏有效的处理能力。针对自动向量化编译面临的挑战,本文依循自动向量化的向量挖掘、优化与代码生成过程,开展面向非规则应用的自动向量化编译优化技术研究,对非规则应用的向量化挖掘、访存优化以及非规则数据访问的向量指令生成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非规则应用的向量化挖掘。现有编译器的自动向量化能够对规则应用给出精准的数据分析,从而指导程序进行向量代码的转换。非规则应用中同样蕴含着向量并行执行的机会,但由于其访存不连续或者依赖于输入数据,使得编译器在编译阶段无法建立准确的数据引用关系,因而放弃其向量化的机会。因此本文以Inspector/Executor模型为基础,提出基于Inspector的非规则数据访存模式识别,在计算之前对非规则应用的访存模式进行预分析,并且针对不规则规约操作存在向量写冲突的问题,提出非规则数据的向量打包策略,将不同的迭代打包成向量,解决非规则应用的向量挖掘的问题。(2)非规则应用的访存优化技术研究。非规则应用中,访存不连续性和随机性使得程序数据局部性较差,访存效率较低。因此为了提高非规则应用的访存效率,本文提出分层分块算法,提高数据局部性。其次提出基于访存记录的数据预取算法,以隐藏内存访问的延迟。最后提出基于最大匹配度的向量寄存器重用,以减少程序访存次数,提升程序执行效率。(3)非规则数据访问的向量指令生成。SIMD扩展指令可以将内存中连续的数据一次性的加载到向量寄存器中。但是对于非规则应用的数据访问随机性,可能使向量包内同构语句的数量小于向量化因子,并且一次向量加载指令不能将非规则数据加载到向量寄存器中去,所以需要对向量寄存器的部分使用以及非规则数据访问的向量代码生成展开研究。因此本文提出不充分向量化以及非规则向量访存的实现方案。最后提出代价模型的计算,以选择最优方案对程序进行向量变换。为验证本文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以GCC5.3.0编译器为基础实现了本文提出的算法。通过对选择的程序进行测试,本文的研究能提升SIMD扩展部件的加速效能,对于编译系统的研制以及应用程序的优化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4-15)
贾巧兰[8](2018)在《编译技术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译技术即把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的程序代码翻译成为计算机可以运行的二进制机器语言代码,其核心是把同样的逻辑结构和思想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表示,是计算机发展的主要支柱,集中体现了计算机发展的成果和精髓。现代计算机系统一般都含有不止一个的高级语言编译程序,对于有些高级语言甚至配置不同性能的编译程序,供用户按不同需要进行选择。高级语言编译程序是计算机系统软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8年04期)
赖策[9](2018)在《面向国产处理器的编译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国防、航空等领域的飞速发展,高性能自主可控的软、硬件已经成为我国自主化信息产业发展的必备技术。对一个国家而言,自主可控的信息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国防、航天航空领域信息自主化必须构筑于安全关键系统之上,而国产龙芯处理器在国产信息化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性能的发挥需要系统核心软件的全力配合。作为系统核心软件之一的编译器的重要性已提升至信息产业前列,是确保安全关键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以国防科工委公布的《航天型号软件C语言安全子集》作为安全检测技术的标准,构造符合规范的测试用例,对LonGcc编译器进行改造、升级。最后实测表明,所构造的编译器符合《航天型号软件C语言安全子集》标准,并且没有增加执行时的开销。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的工作:(1)通过对比叁种编译器Gcc,CompCert,Clang对《航天型号软件C语言安全子集》的支持程度选取了Gcc4.9.3作为基准编译器,在此基础上构造安全编译器LonGcc。分析《航天型号软件C语言安全子集》规则并结合LonGcc实际需求实现了安全子集的等级划分策略。(2)对词法分析、语法分析涉及到的主要函数和流程进行分析,并分析了Gcc中重要数据结构,对Gcc中重要树节点进行分析说明。(3)采取移植Gcc前端的方法,添加安全检测开关fsafe_c,扩展Gcc前端中的词法分析、语法语义分析部分实现了基于《航天型号软件C语言安全子集》的安全编译器LonGcc。(4)对LonGcc编译器进行安全性测试,根据《航天型号软件C语言安全子集》的规则要求,为每条规则编写了大量的测试用例来验证其正确性,通过与商业测试软件工具Testbed的对比,证明LonGcc编译器具有可靠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石来宾,陈阳[10](2018)在《浅谈编译技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译就是将源程序语言(高级程序语言)翻译成逻辑上等价的目标程序语言(机器语言即在计算机上可以识别的语言即0和1或汇编语言)的过程。编译技术就是研究这一过程的思想方法、理论和技术。从本质上说,编译其实是一个算法的问题,但由于它复杂度较高,所以设计这个问题的算法也极其复杂。这里的算法与我们所学习的数据结构中的算法略有不同。数据结构中的算法是基本算法,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编译中的算法是用来解决人与计算机交流的算法。(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产品与流通》期刊2018年03期)
编译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效监测Android应用的性能数据,对提高稳定流畅的用户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移动应用的性能测试主要是借助第叁方工具或是直接用adb(Android Debug Bridge)命令进行测试,往往不能准确定位性能问题,性能数据分析也比较困难,导致测试效率和测试结果较差。提出一种性能自动化测试解决方案,利用反编译技术,在源码中进行插桩,重新打包后再进行性能测试,最终依据特征规则将异常性能数据提取并可视化展示。对启动耗时、过度绘制两点进行测试从而进行方案验证,结果表明能够直接通过性能测试结果准确定位问题代码,有助于实现自动化测试以节省人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编译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杨桃,李曙生,邹海曙,吉盛.一种基于AUTOSAR的BMS软件系统编译技术路线[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甘佳,张茂凡,周志寰,任想,潘娅.基于反编译技术的Android应用自动化测试方案[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9
[3].朱致焕.极化码的先进编译码技术[D].浙江大学.2019
[4].郭肖旺,陈海,赵德政.工控行业自主可控编程编译工具关键技术研究[J].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2018
[5].卢向华.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下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
[6].高雨辰.面向国产处理器的OpenMP程序编译优化技术研究[D].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18
[7].王琦.面向非规则应用的SIMD自动向量化编译技术研究[D].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18
[8].贾巧兰.编译技术的发展[J].数码世界.2018
[9].赖策.面向国产处理器的编译检测技术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10].石来宾,陈阳.浅谈编译技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