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磁场处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磁场,铝合金,力学性能,电晕,磁共振,算子,水污染。
磁场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马红艳[1](2019)在《磁场强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水污染给我国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磁场强化技术在水污染的处理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对磁场强化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展望了磁场强化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9年11期)
武成艳[2](2019)在《亥姆霍兹线圈磁场测量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亥姆赫兹线圈磁场测量实验是电磁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研究霍尔效应法测量磁场的重要手段。该文利用Origin9.1软件的误差分析、绘图、拟合等功能处理"亥姆霍兹线圈磁场测量"实验数据,最终得到载流圆线圈轴线上磁场的分布,加深对毕奥—萨伐尔定律的理解,为实验提供一种高精确度的数据处理方法。(本文来源于《集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镪,张建生,马元魁[3](2019)在《船舶尾流感应磁场仿真图像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船舶尾流产生的感应磁场模型,以新巴拿马船型为例,在一定的航行条件下,应用MATLAB软件,得到了尾流感应磁场仿真图像和灰度图像,并对此图像进行了直方图处理和边缘检测处理。通过对该图像的处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随着船舶航行距离增加,感应磁场逐渐减小,同时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感应磁场的范围逐渐变宽。用Canny算子检测尾流感应磁场仿真图像能够检测到清晰的弱边缘,不容易受到噪声干扰。(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李天杭[4](2019)在《磁场强化厌氧污水处理工艺及其运行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污水处理运行费用偏高、能量消耗偏大等问题是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随着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污水处理领域的节能和资源回收领域。基于厌氧消化和自营养脱氮的污水处理工艺,曝气能耗大大降低,脱氮环节对碳源的依赖性较低,可有效利用污水中的有机质产生可利用能源(CH_4),具有鲜明的节能与资源回收利用特点。但是,由于厌氧微生物富集缓慢,抗冲击负荷能力弱等不足,使该工艺的推广应用受到制约。因此如何提高厌氧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增强其抗冲击负荷是现阶段推广该工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论文基于微生物的磁效应,开展了磁场投加方式与反应器内部磁场分布规律的基础研究,对比分析了内加磁粉与外加磁场的磁场分布特点;采用对比试验研究了磁场对厌氧消化处理效能的影响,通过对COD去除率、挥发性脂肪酸、酶活性的分析,探究了磁场对厌氧消化的影响规律;采用平行试验的方式研究了磁场对自营养脱氮体系中Anammox、AOB及NOB的影响规律,考察了磁场强化下的自营养脱氮反应器效能,利用分子生物学分析手段探究了磁场对自营养脱氮体系微生物菌落优势菌群演替规律的影响规律;组建了磁场强化下的厌氧消化-自营养脱氮处理工艺,考察了其处理效能与抗冲击负荷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投加磁粉方式构建磁性反应器时,充磁时间、磁粉投加量、磁粉材料都对磁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其中当充磁时间为60min,投加量为50g/L时钕铁硼磁粉形成的磁场强度最大,约为0.38mT。采用外加磁源方式构建磁性反应器时,单磁源方式形成的磁场沿垂直距离方向衰减较快,分布不够均匀,对称双磁源方式磁场分布相对均匀,磁场大小与两磁铁的间距相关,磁铁间距越小其形成的磁场强度越高。对比分析可知,相对于外加磁源方式,反应器内加磁粉方式形成的磁场强度较弱,磁衰减现象明显;双磁源外部投加磁场的方式,其磁场相对较高,分布均匀性更优,且磁场强度调节便利性较高。采用双磁源外加磁场方式,研究了磁场对厌氧消化处理效能的影响,探究了磁场对厌氧消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磁场对COD去除率和累积产气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磁场强度为2mT、5mT和10mT时,对累积产气量均是促进作用。磁场强度为2mT和5mT时对于COD去除率有促进作用,而当磁场强度为10mT时,COD去除率有所降低。磁场强度为5mT时,COD去除率和累积产气量最高。对关键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磁场对水解阶段的促进效果最明显,其次是酸化阶段,最后是产甲烷阶段。磁场强度为5mT时,淀粉水解酶、乙酸激酶和丁酸激酶的活性均最高,分别为2.98U/mg、0.24U/mg、0.13U/mg。采用双磁源外加磁场方式研究了磁场对厌氧氨氧化、氨氧化过程的影响规律,利用分子生物学分析手段探究了磁场对自营养脱氮体系微生物菌落优势菌群演替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磁场存在不仅能缩短自营养脱氮反应的启动时间,还能提高其去除效能。在10mT磁场强度下,自营养脱氮反应的启动时间缩短了14%,反应稳定运行期间,磁场强度为0mT、2mT、5mT、10mT的小试的总氮去除率别为52%、52%、56%、62%。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10mT的磁场下Anammox的相对丰度比例最高,2mT的磁场下AOB菌属的相对丰度比例最高。采用磁场强化下的厌氧消化-自营养脱氮处理工艺,考察了其运行状态、处理效能与抗冲击负荷能力。结果表明,在最佳磁场强度下,COD去除率可达90%,总氮去除率可达80%。溶解氧、氨氮负荷、有机负荷均对磁场强化厌氧消化-自营养脱氮工艺的处理效能有较大的影响,自营养脱氮工艺溶解氧为0.9~1.5mg/L时总氮去除效果最好;氨氮负荷变化会影响到厌氧消化段生物活性,过高的氨氮负荷使得厌氧消化效能下降,高有机负荷易引起厌氧消化反应器内挥发性脂肪酸累积,抑制产甲烷菌的活性,使得厌氧消化效能下降,出水COD浓度升高,进一步影响自营养脱氮反应的失衡,总氮去除效能下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双磁源外加磁场方式可以构建出磁场分布更均匀的磁性反应器,适当的磁场可以对反应器内的优势菌群群落结构演替产生影响,并提升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对厌氧消化以及自营养脱氮工艺的处理效能产生促进作用。磁场强化厌氧消化-自营养脱氮组合工艺,对含有机物与氨氮的废水可实现有效去除,有望成为市政生活污水或高氨氮低碳源污水的核心处理工艺,实现废水行业的节能减排与资源化利用。(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宗超[5](2019)在《交流磁场强化处理硬质合金刀具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切削刀具是制造业切削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制造业发展到今天,新型轻量化、高强度的材料得到广泛应用,对刀具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刀具硬度和韧性、减少刀具磨损与崩刃、提高工件产品质量等成为国内外金属切削领域研究的热点。金属切削刀具磁场强化处理技术是通过能量传递的方式将磁场能量转移到刀具材料上,改变材料内部原子和分子的排列结构,使材料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发生改变。相比于涂层强化等传统刀具强化处理技术,磁场强化具有操作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且不影响刀具刀刃尺寸等优点,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本课题采用交流磁场强化处理技术对硬质合金刀具进行强化处理,运用电磁学、材料学、金相学、摩擦学、金属切削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磁化处理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交流磁化处理对硬质合金刀具材料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交流磁场强化处理可以增加试样硬度,不同的磁化参数对试样硬度的增加效果不一样,YT5试样的显微硬度增加值最大为61Hv,此时的硬度增益率最大,达到5.15%,YG8试样的洛氏硬度最大增加了0.32HRA。通过对试样金相组织的对比观察,发现磁场强化处理可以引起或加速硬质合金材料位错运动,增加W和C在黏结相中的固溶度,细化WC晶粒,减少晶粒棱角。另外,由于组织中碳化物数量有所增加而出现了η相,η相可以减小局部矫顽磁力和钴磁,从而减小内应力,金相组织中的矫顽磁力、钴磁和WC晶粒叁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2)研究了交流磁化处理对硬质合金刀具材料摩擦磨损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化处理可以改变刀具材料的主要摩擦磨损方式,减小硬质合金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降低材料磨损率。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磁化后试样的平均摩擦系数下降2.9~7.9%;对于YT5试样组,磁化后的磨损率下降了13.2%,对于YG8试样组,磁化后的磨损率下降了15.8%。(3)研究了交流磁化处理对硬质合金刀具切削性能的影响。通过不同磁属性材料的铣削实验,从铣削力、刀具摩擦磨损和工件表面质量叁个方面分析了磁场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加工铁磁性材料时,交流磁场强化处理减小了刀具切削刃的磨损,增大了切削力,对工件表面质量具有优化作用。加工顺磁性材料时,铣刀的磨损减少,切削力基本不变,工件表面质量无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2)
胡颐华[6](2019)在《交变磁场处理对Fe_(78)Si_9B_(13)非晶合金结构及物理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热量仪(DSC)、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电化学工作站、顺磁共振(ESR)等设备分析了交变磁场对Fe78Si9B13非晶条带的磁学、力学、电化学性能及结构的影响,并探究了其磁各向异性、晶化行为以及不均匀区的影响。通过对交变磁场处理后样品的晶化行为进行分析,α-Fe(Si)相长大受扩散控制(tω=0.5),所以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在低的交变磁场处理后,样品的成长激活能与形核激活能就已经变化的较大;α-Fe(Si)和FeB共晶相长大主要受界面控制(ω=1),在低交变场处理后,样品的成长激活能与形核激活能变化较小,然而在高的交变磁场处理后,样品的形核激活能与成长激活能发生较大的变化。随着交变磁场的增强,处理样表观激活能先减后增再减,这是由于材料内部存在叁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低的交变磁场使得原子扩散能力加强,第二个过程是随着磁场提高,溶质原子开始偏聚富集,第叁个过程是较大的交变磁场下,惰性区的扩散能力也得到加强。通过对磁学性能分析,可以发现,dM/dH~1/H3曲线在原点附近处离散程度沿着X-Direction先增后减,沿着Y-Direction表现为相反的趋势,大的离散程度意味着大的内应力或非磁性掺杂,log(Ms2/xir)~|K|存在线性关系;并且通过顺磁共振数据可以得到T2z(1号样)<T2h(1号样),T2z(3号样)>T2h(3号样),T2z(5号样)<T2h(5号样),更大的T2可能是由于同类小磁矩的跃迁(近邻同类核更多)引起,同样反映了样品中发生了溶质原子的富集过程,这意味着材料内部本身存在或在交变场处理后存在着不均匀的结构。材料内不均匀区的分布显着影响材料的塑性。垂直于剪切带延伸方向的不均匀区分布状况更能反映材料的塑性:原始条带中,沿着X方向的不均匀区分布类型,使得X方向不具备较好拉伸塑性;沿着Y方向的不均匀区分布类型使得剪切带的延伸受到阻碍,使得Y方向具有更好的拉伸塑性;在较低的交变磁场处理后,横向处理样品塑性提高了,这是由于沿着X方向的分布类型发生了改变,而纵向处理样品则相反;在较高的交变磁场处理后,不均匀区含量普遍减少,无论横向处理样品还是纵向处理样品,塑性都降低。(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李桂荣,李超群,韩松,王宏明,程江峰[7](2019)在《磁场处理2024铝合金的塑性和微观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磁感应强度B和脉冲数N下,用强脉冲磁场处理2024铝合金试样,进行力学性能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测试.结果显示:合金延伸率和未成对电子数之间呈现对应关系;当B=1 T,N=30个时,合金延伸率最大,此时波谱曲线上吸收强度最大,对应未成对电子数最多.分析认为:在优化参数条件下,因磁场能量满足电子激发条件,促使未成对电子数增高,材料顺磁性增强;未成对电子来自位错和合金相等位错钉扎中心,含有这些未成对电子的结构单元构成自由基对,在磁场作用下,自由基对从单线态向叁重态发生转化,对应位错和钉扎中心结合键能由强变弱,有助于位错退钉扎和塑性提高.(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桂荣,程江峰,王宏明,李超群[8](2019)在《静磁场处理对7055铝合金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静磁场强度对7055铝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其中,位错特征、相变、织构、拉伸性能、断口形貌和残余应力都用先进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样中的位错密度随着磁感应强度B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位错由原来的低能胞状向网络状转变;此外,磁场也促进了晶粒的细化和η(MgZn_2)向η'的转变,这有益于材料综合性能的提高。当B=3 T时,磁场弱化了晶粒择优取向且重新调整了晶粒结构,此时,材料获得最优性能,延伸率,残余应力,抗拉强度分别为10.5%,38 MPa,,555 MPa。断口形貌也通过扫描电镜进行了分析,其特征与材料塑性增强一致。(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张天昊,李晓旭,米俊锋,杜胜男[9](2019)在《磁场对接地极雾化电晕放电处理采油废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等离子法产生的活性物质可将采油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氧化为无机物,便于后续处理。利用接地极雾化电晕放电技术提高活性物质的氧化能力和与废水的接触时间,并加入磁场作用,对比了有无磁场条件下流量对伏安特性曲线的影响;考察了磁场对废水浊度、pH、BOD、COD、BOD/COD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磁场后,废水的浊度减小,p H、BOD、COD都有所升高,且处理时间在180 min时即可使采油废水达到可生化程度。(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9年03期)
张瑞[10](2019)在《平面驻波磁场式二维时栅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兴起,高新科技的发展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促进人民生活福祉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精密位移测量技术作为一门与高新科技的各个方面都起着密切联系的前沿学科,其发展在促进高新科技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科技发展需求的不断提升,对精密位移测量技术的需求不再仅停留于一维位移测量领域,在精密数控加工中心、微机电系统、坐标测量机、精密装备制造、机器人工程等众多领域都需要高精度的二维平面测量。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二维平面测量系统主要有叁种:二维平面微位移测量系统、二维电容测量系统和二维光栅测量系统。但这叁种测量系统都存在测量精度易受环境干扰和高精度与低成本无法兼备等问题。时栅位移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精度位移传感器,具有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和成本低廉等优势。目前时栅位移传感器在角位移测量与一维直线位移测量领域均已取得较大突破,但在二维平面测量领域尚处于技术空白。为解决现阶段二维测量领域的技术难题,课题组成员在时栅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二维时栅位移传感器的概念,旨在为高精度的二维测量提供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本文主要针对二维时栅位移传感器的位移解算方法和信号处理系统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二维时栅位移传感器的测量原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对二维时栅平面驻波磁场的构建与感应信号的产生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推导。2)根据二维时栅感应信号数学模型特征,研究了二维时栅位移解算方法。提出了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位移解算的方法:(1)基于FFT的时空变量分离;(2)基于角度旋转的二维空间变量分离;(3)全角度值的拓展优化;(4)求解范围的拓展优化。3)通过对二维时栅感应信号特征分析,进行了信号处理硬件电路的设计。设计了信号处理电路并进行了Multisim仿真,基于PCB技术对信号处理电路板进行加工制作,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与调试。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信号处理电路板能够满足二维时栅信号处理的要求。4)采用STM32F4ZGT6微处理器作为信号处理核心,研究了对二维时栅四路信号进行同步采集的信号采集方案与基于STM32F4ZGT6的位移解算方法实现,并完成了下位机程序的编写。5)完成了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设计,实现了对二维位移值x和y的实时显示,并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实时存储,以方便后期的数据分析。6)搭建实验平台,开展了稳定性与精度实验。实验测得二维时栅测量系统X方向稳定性为1um,Y方向的稳定性为2um。并按照以下叁种情况对二维时栅测量系统的精度进行了检测:(1)仅沿X方向移动一个节距时,X方向的原始误差为-28~22umum,Y方向的原始误差为-42~4umum;(2)仅沿Y方向移动一个节距时,X方向的原始误差为-10~27umum,Y方向的原始误差为38~0umum;(3)同时沿XY方向移动一个节距时,X方向的原始误差为-62~6umum,Y方向的原始误差为63~2umum。并根据实验结果,对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二维时栅信号处理系统是切实可行的。系统的稳定性与原始测量误差均在允许范围之内。本课题的研究为高精度二维时栅位移传感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平面二维高精度测量领域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0)
磁场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亥姆赫兹线圈磁场测量实验是电磁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研究霍尔效应法测量磁场的重要手段。该文利用Origin9.1软件的误差分析、绘图、拟合等功能处理"亥姆霍兹线圈磁场测量"实验数据,最终得到载流圆线圈轴线上磁场的分布,加深对毕奥—萨伐尔定律的理解,为实验提供一种高精确度的数据处理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场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1].马红艳.磁场强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9
[2].武成艳.亥姆霍兹线圈磁场测量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改进[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9
[3].张镪,张建生,马元魁.船舶尾流感应磁场仿真图像处理研究[J].河南科技.2019
[4].李天杭.磁场强化厌氧污水处理工艺及其运行特性研究[D].济南大学.2019
[5].宗超.交流磁场强化处理硬质合金刀具性能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9
[6].胡颐华.交变磁场处理对Fe_(78)Si_9B_(13)非晶合金结构及物理性能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9
[7].李桂荣,李超群,韩松,王宏明,程江峰.磁场处理2024铝合金的塑性和微观机制[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李桂荣,程江峰,王宏明,李超群.静磁场处理对7055铝合金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9].张天昊,李晓旭,米俊锋,杜胜男.磁场对接地极雾化电晕放电处理采油废水的影响[J].工业水处理.2019
[10].张瑞.平面驻波磁场式二维时栅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