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相互作用论文_王英楠,解朝娣,杨思梦,张涵,张晓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断层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断层,应力,相互作用,危险区,分辨力,汶川,碳酸盐。

断层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英楠,解朝娣,杨思梦,张涵,张晓燕[1](2018)在《断层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计算为基础,研究断层的相互作用。从震源断层和投影断层两个角度出发,研究5种地震断层模型分别描述地震断层和投影断层时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分布特征,分析震源断层以及投影断层的不同滑动机制对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的影响。分析发现,断层的相互作用与断层的滑动机制关系密切;走滑断层还与其左右旋有一定关系;除斜滑断层外,其他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呈现一定的对称关系。(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8年08期)

吴志强[2](2017)在《活断层错动下隧道与围岩的相互作用特征及抗震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地铁事业高速发展,地铁在大城市里的的需求性与日俱增,由于地铁建设目的是方便人们的出行以及缓解交通压力,因此,在线路的选择时,地铁隧道可能会不可避免的需要穿越活动断层破碎带。如何保证跨越活动断层破碎带的地铁隧道工程在断层错动下,达到大震不塌以及震后可修的安全要求,给业界提出了新的挑战极,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以乌鲁木齐地铁2号线地铁隧道为研究对象,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穿越活动断层破碎带的隧道模型,对2号线地铁隧道进行抗震以及减震的分析与研究。首先概述目前跨越活动断层破碎带隧道抗震研究的发展状况,总结国内外有关地下隧道抗震与抗错断的研究方法与计算理论,并选择合理的计算理论与方法,结合实际工况,开展活动断层不同断层宽度、不同错动形式以及不同的约束方式下衬砌位移变化、受力特征及规律,提出合理的断层设防范围。其次,分别研究不同厚度减震层以及不同不同长度的隧道节段进行对比与分析,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措施。最后分析了在设置抗震措施条件下的隧道整体稳定性与安全性。该研究成果为乌鲁木齐地铁穿越活动断层抗震设计及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期刊2017-06-01)

汤爱平,王连发,武百超,麦克·诺金[3](2015)在《考虑土结相互作用的逆断层作用下埋地管道性能离心机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埋地管道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因素源于地震引起的永久地面变形(PGD),其中管道-土体间相互作用决定土体位移作用到管体的大小。利用离心机试验技术模拟埋地管道在逆断层大位移下的反应特性,重点讨论断层与管道的交角、断层位移大小、管土相互作用、管径和埋深五个参数对管道破坏的影响水平。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参数对管道断层作用的反应均有明显影响,其中断层的位移量、管土相互作用、埋深和管径的影响更为显着。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管道经过断层区的抗震设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李红,陈连旺,詹自敏,邢成起,朱红彬[4](2015)在《北京及邻区断层相互作用及强震活动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及邻区处于华北地区张渤带与华北平原带、汾渭带相汇区域,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震。为探索该区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断层相互作用及强震活动的影响,在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北京及邻区(38.5°~41.7°N,114.0°~119.0°E)叁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模型深60 km,分为上(分上下两层)、中下地壳及地幔层,涉及了NE、NW、近EW向等不同切割深度的断裂近30条(其中7 km 2条,15 km 21条,22 km 4条,39 km 3条),断层处理为遵从库仑摩擦的间断面。有限元模型节点数为98 316,单元数(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5年09期)

刘博研,史保平[5](2015)在《汶川地震同震过程中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及子事件触发》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MS8.0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主震发生时,龙门山前山断层从都江堰北部开始错动,且一直破裂到地表。文中利用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2条断层模型,着重研究和深入探讨了灌县-江油断裂的触发机制以及错动时间。基于滑移速率和状态相依赖的摩擦定律,推导出在剪切应力变化率是否为0的2种前提条件下的地震触发新破裂的时间延迟,并将结果用于研究汶川地震是否为同震触发的时间过程上。通过与绵竹清平和汶川卧龙台站的叁分量强地面运动观测资料计算出的时间延迟对比,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果,发现汶川地震中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并不是同时错动的,而是映秀-北川破裂产生的动态地震波(应力波)触发了灌县-江油断裂,并造成了几秒到十几秒的触发延迟。(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5年02期)

张迎梅[6](2015)在《碳酸盐岩张性断层断裂带结构及水—岩相互作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断裂是野外广泛存在的一种构造样式,其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控制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碳酸盐岩是野外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野外露头表明碳酸盐岩内发育的张性断层存在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断裂内部的流体活动及由此造成的水-岩相互作用特征如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野外大量断层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对碳酸盐岩内发育的张性断层的断裂带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断裂带样品的分析测试和模拟实验,探讨了碳酸盐岩断裂带内部水-岩相互作用特征。本文对山东新泰、沂水等地碳酸盐岩内出露的60余条正断层进行考察,对26条断裂带结构清楚的张性正断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平面和剖面的角度直观的分析了断裂带的宏观结构特征,发现碳酸盐岩张性断层断裂带内部结构具有典型的二元特征:断层核和破碎带,但不同断层的断裂带结构存在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断距、单层岩层厚度以及岩石的胶结程度和埋深等。断距由小到大,断层核由不发育到不连续发育到连续发育,断层核宽度和断距之间存在1:10~1:100的关系,断裂带宽度与断距之间存在10:1~100:1的关系。岩层厚度小于断距的情况下,裂缝发育;岩层厚度大于断距时,裂缝不发育;在同一断裂中,岩层厚度越小,裂缝发育越密集且裂缝发育带宽度越大,岩层厚度越大,裂缝发育越少且裂缝发育带宽度越小。通过对各结构单元样品的光学显微镜下分析,结合资料调研,探讨了断裂带内部不同结构单元微观特征及物性特征,为断裂带的封堵和连通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对断裂带内部充填的方解石脉体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冰点测试及均一温度测试,对岩石薄片进行了阴极发光测试,初步划分了断裂带内部流体活动期次,确定了流体的性质及特征;结合方解石脉的碳、氧同位素特征进一步确定了成脉流体来源及成脉成岩环境。断裂带内部水-岩相互作用极为发育,本文通过实验模拟了不同温、压条件下的碳酸盐岩的水-岩相互作用,发现在不同的温、压条件下断裂带内部水-岩相互作用中溶蚀作用和沉淀作用同时发生。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溶蚀作用越强烈,从溶蚀坑逐渐演变为溶蚀条带及溶蚀晶锥。沉淀作用在温、压升高的过程中沉淀物先减少后增加,析出矿物晶体从半自形晶-他形晶向自形晶演变。溶蚀作用和沉淀作用共同控制着断裂带的封堵和连通性,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断裂带的垂向运移及侧向封堵机理,并探讨了不同断裂带结构与油气运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5-05-01)

赵根模,吴中海,刘艳辉[7](2014)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层相互作用、应力触发与差别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圈、地壳由众多板块、地块及层圈组合而成,是开放性复杂巨系统,活断层在地壳中犹如神经网络也是复杂的开放体系。因此活断层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例如地震断层破裂产生应力扰动,可能触发其他断层破裂,不仅在近处,也会在远处发生。不同的活断层构造产状、活动方式及应变阶段不同,对同一次触发响应不同。触发与差别响应二者的迭加效应在地震活动性上有重要表现。表现之一是区域大震后,余震区外地震活动显着增强处发生继发性大震的概率最大,也即率先出现"远余震、诱发前震、响应震"的地方地震危险性增大,对预测未来地震位置有效。对本区1950—2013年地震统计表明,预测成功率W=1-漏报率-虚报率=80%。同时,对当前地震危险区作了预测。(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4年04期)

葛红红,柴培,单保慈[8](2011)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相互作用深度效应的校正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相互作用深度效应是影响PET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效应的各种校正方法进行综述,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校正,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1年10期)

钱琦[9](2011)在《断层相互作用对地震发生概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次大地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CFS)既能影响后续地震的空间分布,又可能改变邻近地区的地震发生概率。开展库仑应力变化(△CFS)与地震发生概率的相关性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断裂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未来地震危险性定量评估中。本论文以汶川地震为例,充分利用研究区内现有的丰富的地质资料及地震目录,确定断层模型中的各个物理参数,合理计算数值模拟中所使用的相关参数,其中包括研究区内b值分布、最小完整震级(Mc)、背景地震活动率、断层基本物理特性(Aσn)及瞬时效应的持续时间(ta)等相关参数的确定,对汶川地震后邻近断裂的地震发生概率进行了预测。1)在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已有的研究成果上,根据断层产状和运动性质的差异,构建汶川地震震源断层模型。汶川地震断层可分为以下主要段落:虹口段(BY1)、龙门山镇-高川段(BY2)、高川-擂鼓段(BY3)、擂鼓-南坝段(BY4)和南坝以北-青川段(BY5),及彭灌断裂。根据震后的野外实测数据,获得断层各断裂段的平均水平地震位错量位移和平均垂直地震位错量。2)基于Coulomb 3.1软件,分别以龙泉山断裂和虎牙断裂为接收断层,计算了汶川地震在龙泉山断裂及虎牙断裂7.5 km深处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量。结果显示:龙泉山断裂北部应力增加为0.46-0.58 bar,并沿断裂往南库仑应力变化量逐渐减小,到最南端基本无库仑应力变化;虎牙断裂则处于明显的应力抑制区,其北部应力减小0.1 bar左右,并沿着断裂往南,应力抑制逐渐增大,在虎牙断裂的南段应力减小约0.5 bar左右。它们代表了断层相互作用时出现的两种典型状态,即应力触发和应力抑制。3)利用汶川地震后1年M≥1.0级小震活动特征与汶川地震对龙泉山断裂和虎牙断裂所造成的库仑应力变化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龙泉山断裂地区,库仑应力增加大的区域,地震活动频度也明显增大,库仑应力增加量与小震分布同时呈现了沿断裂从北往南逐渐下降的现象,即汶川地震对龙泉山断裂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触发作用。对比处于应力抑制的虎牙断裂,其断裂北-中部的A和B区域地震活动频度明显下降,C区域在汶川地震后基本无明显小震活动,这说明汶川地震对虎牙断裂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无论是在龙泉山断裂还是虎牙断裂,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的空间分布都有着明显影响:库仑应力的上升使得对应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增强;库仑应力的下降使得地震活动性减弱。4)应用速率/状态摩擦定律,计算了汶川地震后龙泉山断裂及虎牙断裂未来10年的预期地震活动率:龙泉山地区未来10a地震活动率明显上升;虎牙断裂预期地震活动率下降。根据库仑应力变化量与研究区内不同区段未来地震活动性的相关性,分析了汶川地震产生应力扰动后的地震活动率与背景地震活动率之比[R(t)/r]随时间的变化,结果为:龙泉山断裂北部A区域地震活动恢复至背景水平需要400a左右,中部B区域约为300a,而南部为100a左右;虎牙断裂的北部A区域地震活动恢复至背景地震水平需要400a左右,中部B区域约为600a,南部在700a左右。应力扰动值大的区域,其地震活动率恢复至背景水平所需要的时间也长。5)计算了汶川地震后龙泉山断裂及虎牙断裂未来10年的预期地震发生概率。其结果为:在龙泉山断裂北部A区域未来10年5.0≤Ms<6.0级地震的发生概率为16%-31%,汶川地震前为3%-8%;B区域未来10年5.0≤Ms<6.0级地震的发生概率为9%-14%,而汶川地震前为3%-8%;C区域汶川地震前后未来10年5.0≤Ms<6.0级地震的发生概率都为4%-8%,基本不变。虎牙断裂北部A区域未来10年Ms≥5.0级地震的发生概率为4%-7%,汶川地震前为7%-13%;B区域未来10年Ms≥5.0级地震的发生概率为4%-9%,汶川地震前为10%-17%;C区域未来10年Ms≥5.0级地震的发生概率为2%-6%左右,汶川地震前为9%-20%。在汶川地震后,龙泉山断裂5.0级及其以上地震的发生概率由低概率事件上升到了中概率事件;而虎牙断裂5.0级及其以上地震的发生概率由中概率事件下降为低概率事件。6)结合汶川地震的余震资料,考虑小鱼洞断裂作为一个独立的破裂段。基于Coulomb 3.1软件,分别计算了以北川-映秀断裂西南的虹口段(BY1)与小鱼洞断裂作为初始破裂段所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量(△CFS)分布图像,结果显示:如果以北川—映秀断裂虹口段(BY1)做为起始破裂段,那么在汶川地震过程中,小鱼洞断裂始终处于应力抑制区,即应该是稳定的,不可能产生地表破裂带及小震密集条带;而以小鱼洞断裂作为起始破裂段,北川-映秀断裂BY1段的大部分区段处于1.0-1.5bar的应力触发区。不但如此,小鱼洞断裂对彭灌断裂也有触发作用。基于断层相互作用的原理,汶川地震破裂过程应是以北西向小鱼洞断裂为起始破裂段,触发了北川-映秀断裂和彭灌断裂活动,并导致北川-映秀断裂向北东方向级联破裂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1-06-01)

石耀霖,朱伯靖[10](2010)在《基于流体驱动模型的水库及其附近地震断层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库仑应力是评价地震触发及余震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孔隙应力作为库仑应力的组成部分,是评价水库及其附近地震断层相互作用的重要参数。流体驱动模型与流体浸润渗透应力降理论相结合,可为研究水库及附近地震相互作用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叁峡及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自建成以来,(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叁次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0-10-17)

断层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我国地铁事业高速发展,地铁在大城市里的的需求性与日俱增,由于地铁建设目的是方便人们的出行以及缓解交通压力,因此,在线路的选择时,地铁隧道可能会不可避免的需要穿越活动断层破碎带。如何保证跨越活动断层破碎带的地铁隧道工程在断层错动下,达到大震不塌以及震后可修的安全要求,给业界提出了新的挑战极,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以乌鲁木齐地铁2号线地铁隧道为研究对象,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穿越活动断层破碎带的隧道模型,对2号线地铁隧道进行抗震以及减震的分析与研究。首先概述目前跨越活动断层破碎带隧道抗震研究的发展状况,总结国内外有关地下隧道抗震与抗错断的研究方法与计算理论,并选择合理的计算理论与方法,结合实际工况,开展活动断层不同断层宽度、不同错动形式以及不同的约束方式下衬砌位移变化、受力特征及规律,提出合理的断层设防范围。其次,分别研究不同厚度减震层以及不同不同长度的隧道节段进行对比与分析,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措施。最后分析了在设置抗震措施条件下的隧道整体稳定性与安全性。该研究成果为乌鲁木齐地铁穿越活动断层抗震设计及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断层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王英楠,解朝娣,杨思梦,张涵,张晓燕.断层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8

[2].吴志强.活断层错动下隧道与围岩的相互作用特征及抗震措施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7

[3].汤爱平,王连发,武百超,麦克·诺金.考虑土结相互作用的逆断层作用下埋地管道性能离心机试验[J].地震工程学报.2015

[4].李红,陈连旺,詹自敏,邢成起,朱红彬.北京及邻区断层相互作用及强震活动的数值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5

[5].刘博研,史保平.汶川地震同震过程中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及子事件触发[J].地震地质.2015

[6].张迎梅.碳酸盐岩张性断层断裂带结构及水—岩相互作用特征[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

[7].赵根模,吴中海,刘艳辉.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层相互作用、应力触发与差别响应[J].地质通报.2014

[8].葛红红,柴培,单保慈.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相互作用深度效应的校正方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

[9].钱琦.断层相互作用对地震发生概率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

[10].石耀霖,朱伯靖.基于流体驱动模型的水库及其附近地震断层相互作用研究[C].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叁次学术大会论文集.2010

论文知识图

拉分盆地的变形类型(据DengQ.Deta...数值模拟得到的最大剪应力增量场所显示...用相同模型参数模拟50次(每次均模拟5...在华北构造应力场作用下2条震源断层的...一12正断层扩展方向与力学模式的关系(据...沙3上亚段残留厚度图

标签:;  ;  ;  ;  ;  ;  ;  

断层相互作用论文_王英楠,解朝娣,杨思梦,张涵,张晓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