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人高校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论成人高校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试论成人高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陈沛酉[1](2019)在《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文中认为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着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胡纵宇[2](2015)在《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以C大学和A学院合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高校合并大潮兴起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已基本告一段落。随着高校合并融合进程的深化,以及人们对合并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合并的利弊得失日益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现时如果再有高校自主决策选择合并道路,人们有理由认为新的合并进程有可能避免前面集中性高校合并存在的很多不足,从而得到师生更多的支持。本文试图通过C大学与A学院合并的案例研究来呈现多年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学治理水平的现状。案例表明,即使在上一轮合并潮基本结束十年后的今天,自上而下,充分运用组织的力量,通过组织的途径,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化运作”依然主导了两校合并的进程。组织化运作延续了教育的“行政化”趋向,与大学“松散的组织系统”的特性相冲突,使合并决策带有“理想导向”的特点,改革过程“工程”色彩浓厚。高校合并及后期整合过程中,一些“组织决策”成为合并争端的焦点。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忙于救急,整合过程中对矛盾过度退让,人为因素过多干扰决策,合并磨合过程艰难而反复。作为利益主体的普通教师和学生与决策层信息不对称,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在合并中有着复杂的利益诉求,合并高校双方的教师都将自己归为合并的被剥夺者,改革动力不足。学科布局、人事安排、人员考核晋升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学校发展中的重大决策,缺少有力的统筹和系统支持,学校管理趋向“碎片化”。C大学合并进程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组织化运作”模式下教育变革形式与变革精神的断裂。新C大学后续改革以及今后高等教育改革仍然需要“去行政化”,使大学按照自身发展规律进行顶层设计,坚持特色发展,使内部改革成为一种常态。高校决策者应更多关注改革中的“人”,注意维护个人愿景,增加变革动力,守护大学的尊严和教育者的尊严。社会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支持高校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依法治校,民主决策,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依据大学运行的基本逻辑解决大学系统的组织控制和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保护问题,使大学得以从组织化运作走向现代治理。

刘春朝[3](2013)在《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城市社区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和居民教育需求的多样化,迫切需要方便灵活、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服务。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社区学院很好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在我国作为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重要载体的社区学院,正肩负着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历史重任以及加快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日益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赋予更多的期望和责任。社区学院在我国尚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社区学院相比,我国社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较多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问题。以终身学习视角系统研究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课题利用质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对我国社区学院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社区学院研究文献,并在明晰相关概念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界定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内涵:我国社区学院是以专科教育为主,集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于一体,具有职业性、社区性和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剖析了目前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现状和价值诉求,在对比国外社区学院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外部定位、内部定位及其定位的指导思想。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焦点团体讨论等实证研究,提炼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为社区学院研究的结论和对策建议,提出了政府宏观引导、社区具体推动、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企业倾力支持和学院自主建设的社区学院发展的“五元驱动”思路,构建了以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大机制”为核心支撑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

李凤兰[4](2009)在《强化成人高校教务管理》文中认为教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人高校的教务管理除了具有高校的常规管理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其教务管理模式、教务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意识等进行了分析。

赵君[5](2008)在《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特征日益明显,人们的主体性普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其整体水平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过程与评估以及领导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学科建设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实效性的进一步提高、做好高校育人工作的现实需求,无不迫切要求我们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本选题从马克思主义人才学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本质,界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等概念,并梳理了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从队伍整体结构和个体素质结构两个层面研究了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从发展和创新的视角提出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组织、体制、机制和制度四位一体的建设路径和模型,即以专职、兼职、后备多维力量综合作用的组织设计,以党务、政府、社会、专家、从业者多位一体的体制创新,以教育、监管、评价、培训、服务有机结合的机制创新,以计划、酬劳、晋升、赏罚、保障跟进到位的制度创新的队伍建设路径和建设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研究成果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提升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必将发挥有益的指导作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人才队伍建设的一般规律入手,按从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从共性到个性、从一般到特殊、由显性到隐性的逻辑路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特殊规律,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路径、模式与评价等内容。从描述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层面,比较系统地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四个问题,研究的焦点聚集于队伍建设的理论模型设计和实证分析。通过长期而艰苦的调研工作,收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部72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数据资料,以本文提出的模型,通过数学分析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近五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建设情况进行了定量考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某高校为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分析。

闫爱莲[6](2006)在《简析成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结构》文中指出成人高校档案室是各种知识信息保存、传播和交流的中心,是培养学生学会思维、选择理想的学习场所。因此,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不仅决定了档案室的业务水平和存在价值,也在造就优秀人才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李方[7](2005)在《论新形势下成人高校兼职档案人员素质》文中研究表明成人高校档案是学校发展的历史记录,是国家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兼职档案人员又是高等学校档案事业体系中的一支主体力量,这支队伍的素质如何,将会直接影响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针对新形势下成人高校兼职档案人员档案意识不强、业务素质不高的现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其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

田树红[8](2004)在《成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

张亚杭[9](2004)在《二十一世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组在对重庆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基础上,主要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方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相关机制与措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举措。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题重点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如何定位,培养与培训的对象是什么,政府与行业在高职教育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承担的工作职能。探索了如何建立高职教育与中职、应用本科教育之间纵横贯通的立交桥。分析并阐述了高职教育怎样采取宽进严出、灵活的培训方式、传授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以及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等问题。归纳总结出高职人才培养要以"一条主线、二个机制、三个平台、四个保障、五个结合"为模式。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通过设置"产销"对路、有特色的高职教育专业,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机制,全面实施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多元整合课程观,开发行业、企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标准,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的课程模块,开发出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学材料。通过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科学、有效的能力鉴定和评估手段,确保学习者能力的形成。通过探索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弹性学习机制以及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过程?

徐祝青[10](2004)在《成人高校管理人员素质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人高校管理人员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主体,在成人高校教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成人高校的特点要求其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科学文化、管理和身体心理等素质。

二、试论成人高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成人高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高等职业院校
        二、组织转型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一、文献考察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延伸个案法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组织文化整合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以C大学和A学院合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意识
    二、理论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实施
    五、研究的伦理考虑
    六、文献综述
第一章 组织化运作的“理想导向”
    第一节 在“工程”的旗帜下——合并决策的整体视角
    第二节 何以是被剥夺者——合并决策的个体视角
第二章 组织化运作的组织化应对
    第一节 复杂的利益诉求——何为应该坚持的根本利益
    第二节 艰难反复的接轨进程——合并磨合的迂回轨迹
第三章 组织化运作的管理之伤
    第一节 从碎片化到有机联系——高校呼唤决策支持系统
    第二节 “管”或“理”—C大学《大学章程》的探讨
第四章 组织中的改革对象或大学的主人
    第一节 责权利的分离——“一级半管理”与二级管理
    第二节 共赢何以可能——一个融洽的新C大学三级机构
第五章 组织融合的钥匙与顶层设计
    第一节 学科融合的关键——“大信息”与“信息文科”的设计
    第二节 新C大学的再出发——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第六章 结论:大学合并之于教育改革
    第一节 一元复始——大学改革的形式与精神
    第二节 人本情怀——守护教育的尊严和教育者的尊严
第七章 建议: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第一节 他山之石——大学合并的自在节奏
    第二节 实践之行——告别大学改革的组织化运作
结语: 回眸与展望
    一、调查结果与现有文献的关系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3)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6 概念界定
    1.7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8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和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的现实需要
    2.1 终身学习理念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
    2.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价值诉求
    2.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4 小结
3 中外社区学院发展的比较分析
    3.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2 我国社区学院建立的主要类型
    3.3 主要发达国家社区学院发展情况
    3.4 经验和启示
    3.5 小结
4 终身学习视角下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4.1 我国社区学院定位存在的问题
    4.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4.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依据与原则
    4.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构想
    4.5 小结
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确定与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5.1 访谈主要目的
    5.2 访谈方案设计
    5.3 访谈资料分析
    5.4 测量量表的设计与测试
    5.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5.6 小结
6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6.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提出的思路
    6.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6.3 小结
7 案例剖析
    7.1 HZXS 社区学院分析
    7.2 SHCN 社区学院分析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论文的局限性
    8.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社区学院分布
附录2. 预试访谈提纲
附录3. 正式访谈提纲
附录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预试问卷
附录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正式问卷
附录6.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7.HZXS 社区学院章程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强化成人高校教务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人高校的教务管理模式
    (一) 招生与管理并重管理模式
    (二) 教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模式
二、更新、完善教务管理制度与规范管理
三、强化成人高校教务管理的措施
    (一) 树立以招生为龙头, 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二) 充分了解、重视教务管理工作
    (三) 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1. 沟通、协调能力
        2. 服务和创新意识
        3. 提高教务管理的业务水平
四、总结

(5)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的缘起
        (一)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临挑战的迫切呼唤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水平的理论诉求
    二、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四、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本选题的研究思路
        (二)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五、本选题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本选题的创新点
        (二)本选题的难点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所涉若干概念的学理澄清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概念诠释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一般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殊涵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组织成分分析和组织功能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组织属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多维结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组织功能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要素检视和建设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基本含义及其要素分析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理论探索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论述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属性及作用的阐述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互动关系的阐述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基本方法论述
    二、列宁斯大林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理论贡献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论述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结构与配置的阐述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选拔和培养的理论
    三、毛泽东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理论发展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领导人才重要性的论述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规格和素养结构的阐述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选拔、使用和培养的理论
    四、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理论突破
        (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选拔工作理论
        (二)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方法
        (三)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的新要求
    五、江泽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理论创新
        (一)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二)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选拔的标准和方法
        (三)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理论
        (四)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一系列制度
第三章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现实视域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成就检视
        (一)理论研究成就
        (二)机制建设成就
        (三)制度建设成就
        (四)能力建设成就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尚缺乏整体性的科学规划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整体作战能力与承载任务不相协调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正面形象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发展的培育机制和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三、结果判断与成因分析
        (一)结果判断
        (二)成因分析
第四章 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比较沉思
    一、欧美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二、东南亚诸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三、比较与启示
第五章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路径依赖
    一、关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经验的理性反思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路径依赖的文化依据
        (一)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遵循成长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科学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路径辨认及发展态势
        (一)组织设计:专职、兼职、后备多维力量统筹兼顾
        (二)体制创新:党务、政府、社会、专家、从业者多位一体
        (三)机制创新:教育、监管、评价、培训、服务有机结合
        (四)制度创新:计划、酬劳、晋升、赏罚、保障跟进到位
第六章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模式设计与评价体系构建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模式设计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模式设计依据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模式设计的主要参数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主要模式注解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评价体系构建
        (一)定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件
        (二)定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件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评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为例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整体情况评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属高校为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有效性评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某高校为例
结语 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水平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必须强化几种意识
        (一)强化人才意识,树立科学人才观
        (二)强化发展意识,分解队伍建设目标和任务
        (三)强化统筹意识,协调推进队伍建设
        (四)强化能力意识,提升干部工作技能
        (五)强化创新意识,破解队伍建设深层矛盾
        (六)强化人本意识,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氛围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高起点谋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选拔和考核工作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
        (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职业化发展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要素关系
        (一)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统筹队伍结构的优化
        (二)处理好职责与待遇的关系,统筹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三)处理好做人与做事的关系,统筹队伍政治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提高
        (四)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统筹队伍的流动与稳定
    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后记

(6)简析成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1.职业理想。
    2.职业态度。
    3.职业纪律。
二、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
    1.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
    2.具备创新意识。
    3.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
    4.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
    5.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8)成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高成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对我国成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现状的分析
三、提高成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对策

四、试论成人高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 陈沛酉. 天津大学, 2019(01)
  • [2]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以C大学和A学院合并为例[D]. 胡纵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2)
  • [3]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D]. 刘春朝. 中国矿业大学, 2013(12)
  • [4]强化成人高校教务管理[J]. 李凤兰.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9(05)
  • [5]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D]. 赵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08(10)
  • [6]简析成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结构[J]. 闫爱莲.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S1)
  • [7]论新形势下成人高校兼职档案人员素质[J]. 李方.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06)
  • [8]成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 田树红.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S1)
  • [9]二十一世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研究[J]. 张亚杭. 机械职业教育, 2004(S1)
  • [10]成人高校管理人员素质初探[J]. 徐祝青.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4(05)

标签:;  ;  ;  ;  ;  

论成人高校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