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县中医院康复科414100
【摘要】目的:对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0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5,给予常规治疗方法)和观察组(n=35,给予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的康复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水平、活力指数、社会功能以及生理职能等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治疗后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活力指数,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临床效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脑梗死发病率不断提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脑梗死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由于脑组织血液供应出现血流灌注障碍,导致缺血与缺氧耐受性相对较差,从而出现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者脑组织软化,脑梗死的死亡率与致残率相对较高,在中医学角度认为,脑梗死主要由于脾气亏虚以及肝肾不足造成的,应按照活血化瘀通络以及清热化痰熄风为原则进行治疗,本文选取我院70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方法与传统治疗方法的效果作为比较,现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年龄范围在47~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3±13.6)岁,病程为1~4年,平均在(3.4±1.5)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年龄范围在44~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8±10.3)岁,病程为2~5年,平均在(2.7±1.2)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给予患者每天静脉滴注一次30毫升丹红注射液,以及长春西汀注射液。
观察组使用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使用体针以及头针方法,在进行头针方式时,应选择头部感觉区以及运行区进行行针,每次行针30分钟,控制捻针速度在每分钟200次左右,每次捻针时长为5分钟,共进行3次捻针过程,当患者病情处于软瘫情况时,应选择三阴交穴、合谷穴、手三里穴、太冲穴、曲池穴以及足三里穴与血海穴等穴位进行用针,对于处于硬瘫时期,只屈不伸的患者,应在天井穴、阳陵泉穴、肩髃穴以及外关穴与曲池穴等穴位进行用针,对于处于硬瘫时期,只伸不屈的患者,应在内关穴、尺泽穴、三阴交穴、合谷穴以及曲泽穴与阴陵泉穴等穴位进行用针,每次用针30至40分钟,每天用针一次,每8次作为一个疗程,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应治疗三个疗程,在每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应让患者休息两天后在进行下一疗程,其次,在患者进行治疗后,应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隔离选取患者的体位,对患者四肢关节进行主动以及被动运行,引导患者进行坐起、翻身、起立、以及步行训练等。
1.3疗效判断标准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HISS)评价与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生活能力,NHISS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意识、语言、上肢与下肢肌力、步行能力以及水平凝视功能面部肌肉等八项标准进行评价,进行评分,患者得分越高者证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为严重,ADL主要包括工具性生活能力量表与躯体生活自理量表两大部分,其中包括十四项评价内容,同样进行评分,患者得分越高者证明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损坏以及生活质量的评价显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有效改善,并且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可见下表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后偏瘫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脑部神经存在一定的损伤导致,根据医学研究证明,脑神经细胞死亡过程是不可逆的,其中急性脑梗死后,虽存在部分脑神经细胞已经死亡,当位于死亡细胞周围的大部分神经细胞只是处于失活状态,并未彻底死亡,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保证失活状态的细胞恢复正常活性,此项操作过程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关键,长久以来,针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治疗常使用以西药为主的方式进行治疗,根据临床数据表明,仅靠西药进行治疗方式的效果很不理想,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康复医学随之不断进步,中医针灸康复治疗方式已经成为康复治疗的代表,并且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灸作为我国医学的传统治疗方式,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利用舒筋通络的中医理论,可以通畅淤阻的经络,从而对脑组织中的血液循环进行有效改善。
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临床治疗过程中,针灸康复治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针灸的方式,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淤阻的脉络以针灸的方式进行打通,从而对受损细胞进行修复,进而改善脑组织中的血液循环,另外,通过针灸的方式对失活状态的脑神经细胞进行刺激,从而对各部分的脑神经细胞进行相应的刺激,对大脑以及机体的功能进行调整,进而对肢体运动功能、面部神经功能以及语言能力进行康复治疗。
对于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进行传统的药物进行治疗时,药物的治疗方式可有效控制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病情的继续恶化,但不能对临床病症的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的脑神经活性以及生活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改善.
本组结果:通过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方法进行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大脑神经细胞的活性以及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时,可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艳红.研究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临床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6,8(5):13-15.
[2]贺小洁,刘军铭.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2019(4):128-129.
[3]杜华,魏树林,张莉.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早期针灸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A02):337-338.
[4]陈长晶.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偏瘫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67):48.
[5]杜华,魏树林,张莉.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早期针灸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A02):337-338.
[6]阎海丽.研究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临床效果[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