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姬松茸多糖体外免疫及抗肿瘤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奇[1](2020)在《姬松茸多酚降血糖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姬松茸(Agaricus blazei Murrill)是一种食用兼药用的真菌,富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有着很高的食药用价值,能够提高免疫力、抑制肿瘤和抗糖尿病等功效。本研究以姬松茸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获得姬松茸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通过代谢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的手段,研究姬松茸多酚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活性,并且探究其降血糖的作用机制。由此,为姬松茸在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和作为糖尿病人的辅助膳食开辟新的思路与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姬松茸为原料,利用乙醇浸提法获得姬松茸多酚,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法结合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经响应面优化后,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72℃、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20,此工艺条件下的姬松茸总酚含量为2.92 mg/g,接近预测值(3.03 mg/g)。通过评估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四个抗氧化指标,综合评估姬松茸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姬松茸多酚显示出对DPPH,ABTS和羟基自由基有清除能力,半抑制浓度分别为:440μg/m L、300μg/m L和2.84 mg/m L,同时具有较好的还原能力(浓度为1.25 mg/m L时,姬松茸多酚的还原力为1.49)。2、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动力学模型和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相结合,评估姬松茸多酚体外调节葡萄糖消耗的效果。结果表明:姬松茸多酚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作用。姬松茸乙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率为0.95 mg/m L,姬松茸乙酸乙酯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率为0.27 mg/m L,姬松茸乙酸乙酯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强于姬松茸乙醇提取物。在作用浓度为200μg/m L时,姬松茸多酚对Hep G2细胞活力无显着的影响(P>0.05),并且能够显着提高胰岛素抵抗的Hep 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P<0.05)。3、采用STZ诱导Sprague Dawley大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用于评估姬松茸多酚的体内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喂食姬松茸多酚(250 mg/kg和500 mg/kg),连续喂食28天后,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FBG)、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并且提高糖尿病大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在降低血脂方面:姬松茸多酚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C)水平,胆固醇(TG)和丙二醛(MDA)含量。于此同时,姬松茸多酚处理能够提高糖尿病大鼠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从而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糖尿病大鼠肝脏的脂质代谢紊乱。由组织病理学分析可知:姬松茸多酚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肝细胞和胰腺的组织形态结构,减少胰腺组织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促进胰腺中胰岛素的分泌,从而达到缓解糖尿病大鼠高血糖的症状。4、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探究了姬松茸多酚对PI3K和AMPK信号通路上关键靶因子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姬松茸多酚能够上调Akt、AMPK、IRS1、PI3K、GK和GLUT4的基因表达,下调GSK3β、G6Pase和JNK1/2的基因表达;上调Akt、p-Akt、GS和PI3K蛋白表达,下调GSK3β蛋白表达。由此可知,姬松茸多酚可以通过调控PI3K和AMPK信号通路达到降血糖的作用。5、取大鼠的盲肠内容物样本,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姬松茸多酚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柔膜菌门(Tenericutes)是各组大鼠的优势菌群。姬松茸多酚处理组的糖尿病大鼠肠道内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减少,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开始增加。可见,姬松茸多酚可以调节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从而调节体内代谢。6、为了进一步探究姬松茸多酚降血糖活性的作用机理,应用UPLC-MS代谢组学分析平台对健康大鼠,糖尿病大鼠和姬松茸多酚处理组的大鼠肝脏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经姬松茸多酚处理后,能够上调糖尿病大鼠氧化磷酸化代谢通路中的NAD含量,由此增加机体的能量代谢;并且上调糖代谢通路中的3种化合物(cis-Aconitate、Glyceraldehyde-3P和2-Hydroxy-ethyl-Th PP)含量。由代谢通路分析可知:姬松茸多酚处理后主要干扰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由此加快糖类的分解代谢。可见,姬松茸多酚能够有效干预肝脏的糖代谢途径和氧化磷酸化作用,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姬松茸多酚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其潜在作用机理如下:(1)上调Akt、AMPK、IRS1、PI3K、GK和GLUT4的基因表达,下调GSK3β、G6Pase和JNK1/2的基因表达;上调Akt、p-Akt、GS和PI3K蛋白表达,下调GSK3β蛋白表达;(2)增加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度,稳定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3)以糖酵解为联接,磷酸戊糖途径,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代谢过程受到明显的干扰(P<0.05);(4)改善氧化/抗氧化平衡、促进糖原合成、激活PI3K和AMPK通路。
王馨[2](2020)在《姬松茸多糖生物活性研究与产品开发》文中提出姬松茸作为重要的食用菌之一,因其营养价值丰富,姬松茸在日常的餐饮生活中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是姬松茸主要成分的多糖以及其生物活性、精深加工的产品等方面的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姬松茸多糖的提取工艺、姬松茸多糖的分离纯化、多糖的生物活性以及以多糖为原料开发产品,提高姬松茸的综合利用价值,丰富姬松茸类的产品,推动产业的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响应面法优化了姬松茸粗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结合实际情况的可行性,姬松茸粗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6℃、料液比1:42、超声波处理时间45 min。在此提取条件下,得到姬松茸粗多糖提取率为11.74%。相对于热水提取法,姬松茸粗多糖的提取率提高了42.64%,并且极大缩短了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2)对姬松茸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首先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姬松茸粗多糖的脱蛋白工艺,综合考虑了脱蛋白率与多糖的回收率,最终确定脱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氯仿与正丁醇体积比5:1、试剂与样液体积比2:1、脱蛋白次数为5。在此提取条件下,得到姬松茸多糖蛋白质脱除率为77.82%,多糖回收率为78.13%。然后进行了脱色处理,2次脱色后,溶液呈现淡黄色,脱色效果明显。将旋转浓缩后的多糖进行超滤分离,测定多糖含量,结果为100KD以上分子量的多糖溶液中多糖含量为89.32%,50KD以下的多糖溶液中其多糖含量为75.14%。(3)选取100KD以上分子量的姬松茸多糖进行生物活性的测定,分别进行了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体内免疫与抗疲劳测定。结果为在4mg/mL时的姬松茸多糖,对于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为97.92±0.14%、59.23±0.21%、57.94±0.17%。此外姬松茸多糖能够增强实验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巨噬细胞的功能,能够提高免疫能力;并且实验小鼠血清中的SOD含量明显增加,MDA的含量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长小鼠的耐缺氧时间和其负重游泳时间,因此在对于抗疲劳有一定的作用。(4)对姬松茸多糖的产品进行了研发,分别为姬松茸速溶茶与姬松茸酸奶。姬松茸速溶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混合粉10.0 g、白砂糖1.5g、柠檬酸0.06g、β-环糊精0.04g、按1:120冲调、得到的茶汤颜色为黄绿色,茶香清新淡雅,有姬松茸与绿茶的双重风味。姬松茸酸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每100mL鲜奶中加入姬松茸多糖粉0.4g、低聚木糖0.3g、白砂糖7g、接种量5%、发酵温度44℃、发酵时间6h。所得的姬松茸酸奶,组织状态较好,甜酸味适中,没有乳清析出,色泽为淡黄色。2项产品均符合国家食品质量要求。
徐勇[3](2019)在《姬松茸碱提水溶性多糖提取、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姬松茸(Agaricus Blazei Murill,ABM)又名巴西蘑菇,原产于巴西,是一种药食兼用的珍稀食用菌,因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在我国和日本广泛种植。姬松茸富含多糖、蛋白、核酸、脂肪、皂甙、单宁、甾醇、矿物质、微量元素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等。由于含有甾醇、多糖等活性成分,姬松茸在抗肿瘤、降低血糖、抗疲劳、抗氧化等方面具有显着效果。本文采用碱液提取热水浸提后的姬松茸子实体粉末残渣,优化了提取工艺,并初步制备碱提水溶性姬松茸粗多糖ABMP,研究了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后经离子交换柱和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后得到均一多糖ABMP-2-a,并对其初级结构进行了鉴定,探讨了均一多糖的溶液构象和形态学特征。对姬松茸子实体粉末以1:20(w/v)料液比加入蒸馏水,100℃煮沸2 h。得到的残渣经碱液提取后,过滤得到上清液,经3 mol/L乙酸中和后离心分离。收集上清液经透析,乙醇醇沉,离心过滤,蒸馏水复溶后冻干,得到碱提水溶性粗多糖ABMP。响应面优化得到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碱液浓度5.33%,温度60℃,时间2.23 h,多糖的得率为12.69±0.08%(理论值为12.74%)。但是温度过高可能会使多糖结构遭到破坏,因此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提取工艺为碱液浓度5%,温度50℃,时间2 h提取多糖进行后续结构鉴定,此时多糖得率为12.44±0.12%,多糖含量为37.80±0.20%,蛋白质含量为32.12±0.18%。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ABMP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的IC50值分别为0.104、0.237和0.0136 mg/mL,表现出ABMP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ABMP粗多糖经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柱层析,0.2 mol/L NaCl溶液洗脱,洗脱液经透析袋(MWCO:20000 D)脱盐后,冻干得到ABMP-2组分。ABMP-2用蒸馏水溶解,过Sephacryl S-300 HR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均一多糖ABMP-2-a。用激光光散射仪与示差折光检测联用仪测得多糖绝对分子量为1.87×105 Da。经红外光谱和紫外全扫描,表明ABMP-2-a不含核酸和蛋白质,并且符合多糖特征,为α构型中性多糖。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ABMP-2-a进行乙酰化和甲基化分析,结果表明ABMP-2-a主要由L-Ara、D-Xyl、D-Man、D-Glc和D-Gal组成,摩尔比为0.53:0.37:1.00:13.65:6.77,并且ABMP-2-a的主链主要由6-连接的中性α-吡喃型葡聚糖(α-6-linked Glcp)构成。对碱提水溶性均一多糖ABMP-2-a的溶液构象和形态学特征进行研究。刚果红实验结合圆二色光谱结果表明,ABMP-2-a没有三螺旋结构;扫描电镜结果表明,ABMP-2-a主要以长条状存在,长条状交叉连接,形成复杂、稳定的网络结构。长条状表面光滑,没有孔结构,表明分子间作用力强,也说明了结构稳定;热特性分析表明,多糖结构在30-300℃范围内,ABMP-2-a热稳定性较好,结构较稳定,这和扫描电镜结果一致;X射线衍射实验表明,ABMP-2-a为半结晶和无定形形态。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ABMP-2-a在溶液中为柔顺链构象结构,不存在三螺旋结构,和刚果红实验结果一致。
景彦萍[4](2019)在《三种食用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性分析》文中提出芦笋老茎是芦笋在收获季节过后形成的农业废弃物,大多自然腐败或被焚烧处理,这使得环境污染严重,又酿成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如何恰当使用芦笋老茎这种农业废弃物,是一个急需处理的问题。本课题组在前期利用芦笋老茎为主要原料成功栽培得到了鲍鱼菇、姬松茸和秀珍菇3种食用菌。本论文以这种食用菌的子实体为研究对象,对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和抗氧化能力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不仅为芦笋老茎的科学使用和食用菌新型栽培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它为农村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规划,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本论文首先采用国标法分析了鲍鱼菇、姬松茸和秀珍菇的子实体干粉的营养成分,分别测定了粗蛋白、粗脂肪、总糖、多糖、粗纤维、水分和灰分7项指标;然后研究了3种食用菌子实体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4项指标;最后通过动物实验,从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能力(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GSH-Px)和丙二醛含量(MDA)4个方面对这3种食用菌子实体进行了体内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取得了如下结果和结论:(1)鲍鱼菇、姬松茸和秀珍菇子实体粗蛋白含量分别为干重的22.25%、42.15%和33.40%;粗脂肪含量分别为干重的3.88%、1.61%和2.34%;总糖含量分别为干重的6.92%、9.18%和5.08%;多糖含量分别为干重的5.33%、8.98%和4.31%;粗纤维含量分别为干重的32.92%、20.47%和42.10%;水分含量分别为干重的9.99%、3.41%和10.33%;灰分含量分别为干重的为6.20%、5.18%和7.08%。其中,姬松茸中蛋白质含量为42.2%,而利用非芦笋老茎栽培料栽培的姬松茸子实体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29.9%,前者是后者的的1.43倍;鲍鱼菇的总糖含量丰富,粗纤维含量最高;秀珍菇中灰分含量最高,占子实体干重7.08%。(2)鲍鱼菇、姬松茸和秀珍菇子实体的体外抗氧化性实验结果表明:鲍鱼菇的还原力(OD值0.611)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74.14%)是三者中最强的;姬松茸在这两个指标中表现最差,但是姬松茸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中表现突出,清除率分别为91.02%和73.07%。秀珍菇在测定体外抗氧化性的4项指标中均有较好的测定结果,还原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仅次于鲍鱼菇,但没有明显差别,然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却是三者中最优的,清除率分别是92.02%和81.11%。(3)鲍鱼菇、姬松茸和秀珍菇子实体的体内抗氧化性实验结果表明:鲍鱼菇、姬松茸和秀珍菇3种食用菌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小鼠血清和肝脏中T-AOC、SOD活性和GSH-Px活性,减少血清和肝脏中的MDA含量。灌胃不同剂量样品处理液对小鼠血清和肝脏的影响不同,姬松茸中剂量组对小鼠血清影响效果最好,它可使小鼠血清T-AOC提升25%,SOD活性提升31%,同时血清GSH-Px活性提升59%。姬松茸高剂量组对小鼠肝脏影响作用最明显,可使小鼠的肝脏T-AOC提升33%,SOD活性提升6%,GSH-Px活性提升80%,同时使MDA含量减少24%。
陶茹莹,张辉[5](2017)在《地龙蛋白和姬松茸多糖的药理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地龙除具有定惊、清热、通络、平喘、利尿的传统功效外,其主要有效成分地龙蛋白还具有抗血栓、溶栓和改善血液循环、抗肿瘤、调节免疫、抗辐射、降压、抗心律失常及镇痛消炎等多种现代药理作用;姬松茸多糖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抗突变、抗辐射,提高免疫力等主要药理活性。二者都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辐射引起的细胞损伤,免疫力低下等不良反应,具有改善作用。
刘玮[6](2017)在《姬松茸多糖ABD的纯化、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姬松茸(Agaricus blazei Murill)是一种原产自巴西的药食两用型真菌,它属于担子菌亚纲、层菌纲、伞菌目、蘑菇科。目前人们对它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多糖的分离纯化,对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较少。本课题以姬松茸为原料,研究了姬松茸水溶性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为之后开发相关保健产品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姬松茸多糖进行了初步取和纯化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了纯化多糖ABD的理化性质。通过热水浸、sevage法除蛋白、反复醇沉之后得到了姬松茸粗多糖,得率为18.69%,其中糖含量仅为47.50%;经过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柱进一步纯化后得到了一种纯化多糖ABD,糖含量达到了93.09%。经凝胶反相渗透色谱和冻融分析鉴定其为单一组分多糖,重均分子量为2058 kDa;经过理化性质分析得出,ABD中不含有淀粉,含有极微量的蛋白质和糖醛酸,是一种中性的多糖。(2)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酸水解、甲基化等手段分析了多糖ABD的结构特性。经过红外分析,在3389 cm-1处、2935 cm-1处和13001000 cm-1范围有吡喃糖环多糖基团的特征吸收,在929 cm-1和853 cm-1处分别有α型和β型糖环的特征吸收;经过高效液相分析其单糖组成及比例,结果显示其中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甘露糖=83.59∶5.46∶1.04∶0.59;经过核磁共振和甲基化以及高碘酸氧化等手段分析,在ABD中可能是由α-1,3-D-Glc、α-1,4-D-Glc和β-1,3-D-Gal构成主链,侧链可能是β-1,3-D-Glc和α-1,6-D-Glc等组成,分支点为α-1,2-L-Man或者α-1,2-L-Fuc;通过I2/KI实验证明其中含有较多的分支或侧链;通过刚果红试验证明ABD并没有三螺旋的空间构象;热重分析证明ABD多糖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玻璃态转化温度和热裂解温度分别为65.6℃和305.0℃。(3)对多糖ABD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Fe还原力试验测定了ABD对三价Fe的还原能力;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了ABD对自由基的抑制作用;通过ORAC值的测定来表征了ABD多糖对活性氧的总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ABD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在高浓度时效果较好。(4)选用三种癌细胞(Hela、MCF-7和HepG-2)进行了ABD多糖的体外抗癌实验,选用高中低三种剂量分别作用于三种癌细胞,结果表明在中低剂量时ABD多糖对三种癌细胞抑制率相近,而高浓度时对MCF-7和HepG-2的抑制效果明显高于对Hela的抑制效果。(5)测定了ABD多糖的免疫作用和抗炎效果。选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构建细胞模型,进行了体外的免疫和抗炎实验,测定了NO、TNF-α和IL-6的分泌情况。结果证明ABD多糖不仅能够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分泌促炎症因子,起到升免疫力的作用;而且在LPS诱导炎症反应过度时可以降低促炎症因子的分泌,抑制炎症进一部扩大,起到抗炎做用。ABD多糖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的效果,能够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新型的姬松茸多糖ABD是一种主要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高分子量中性多糖,热稳定性好,不含有三螺旋空间构象,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和体外抗癌能力,可以双向调节免疫功能,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路垚[7](2016)在《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制备及药理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姬松茸多糖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降血糖、抗肿瘤生长、抗氧化、抗辐射、抗突变等多种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多糖的活性与它本身的分子结构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可以提高多糖溶解性,增强多糖本身的生物活性。本研究探索了姬松茸多糖磷酸化的工艺方法以及磷酸化多糖的药理作用,为进一步开发新产品奠定理论基础。(1)利用大孔树脂吸附法对姬松茸多糖进行纯化,并通过单因素试验观察物料比、磷酸化试剂配比、温度、时间和pH值对姬松茸多糖磷酸根接枝量的影响,进而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法得出姬松茸多糖磷酸化的最适条件。结果表明,多糖与磷酸化试剂物料比为1:3,STPP与STMP比例为6:1,温度95℃,时间5.5h,pH值为9,此时磷酸根接枝量为9.35%,为姬松茸多糖磷酸化的最佳反应条件。(2)利用腹腔注射法对小鼠进行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急性毒性试验。安全剂量范围测定中,给药量范围0.25g/kg至5g/kg小鼠存活率均为100%。最大给药量试验中,给药剂量分别为5g/kg、10g/kg和15g/kg,通过组织学检查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所有试验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均无显着差异。证明磷酸化姬松茸多糖对小鼠是无毒害的。(3)用磷酸化姬松茸多糖和姬松茸多糖进行了对比试验,测试两种多糖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双球菌、链球菌这四种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两者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有抑菌作用,且磷酸化姬松茸多糖抑菌效果较好。(4)三组小鼠分别灌服磷酸化姬松茸多糖、姬松茸多糖和生理盐水。结果显示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组的小鼠体重和免疫器官重量增长较快,显着高于姬松茸多糖组和对照组。三组小鼠的各器官均正常良好,无显着性差异。同上处理的三组小鼠灌服大肠杆菌,灌服13 d后眼球采血测定血清抗体(IgG)含量,处死后取三组小鼠脾脏,通过RT-PCR对小鼠脾脏中IL-2、IL-4、INF-γ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一免后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组的抗体(IgG)含量显着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二免后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抗体含量显着高于另两组。一免后三组小鼠的基因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而二免后两个多糖组小鼠的基因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二次免疫的免疫效果优于一次免疫。结果说明姬松茸多糖磷酸化前后均可以显着提高二免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均可以显着提升二免小鼠脾脏中IL-2、IL-4、INF-γ的表达,且均为磷酸化姬松茸多糖效果较好。
王夏梅[8](2016)在《姬松茸子实体多糖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和免疫活性分析》文中提出姬松茸(Agaricus Blazei Murill)为珍稀药食兼用真菌,抗肿瘤活性居抗肿瘤活性真菌前列,具有很高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从姬松茸子实体中提取了水溶性多糖,并对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然后对多糖级分进行了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和免疫活性研究。采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的方法提取姬松茸子实体多糖,并用苯酚硫酸法测得多糖提取率和粗多糖得率。热水回流提取的条件为:温度100℃,料液比1:20,提取时间4 h。多糖提取率为8.17%,粗多糖得率为12.2%。此法操作简单方便,不会引起多糖降解,多糖提取率较高。对比了5种树脂和Sevag法脱蛋白、脱色的效果,结果发现树脂法优于Sevag法。大孔吸附树脂D101、HPD-100和LX-22,离子树脂D113和D315 5种树脂的脱蛋白和脱色效果实验中,多糖保留率、蛋白脱除率和脱色率较高为D101和D315树脂。本论文采用不对电荷性质和大小有选择性的树脂D101。D101静态吸附的条件为:温度40℃,时间7 h。此条件下多糖保留率为80.65%,蛋白质脱除率为61.85%,色素脱除率为62.4%。经D101树脂脱色得姬松茸多糖(ABM)为褐色粉末,多糖含量为83%(苯酚硫酸法),蛋白质含量4.4%(凯氏定氮法)。通过柱层析法对ABM进行了分离,并对所得级分得率和总多糖含量进行了测定。通过DEAE Sepharose Fast Flow柱层析和Sepharose CL-6B柱层析依次对ABM分离,得到7个多糖级分,依次是ABM1-1、ABM1-2、ABM1-3、ABM2-1、ABM2-2、ABM2-3和ABM2-4,依次占上样多糖(ABM1和ABM2)的6.5%、18.26%、25.84%、8.7%、7.7%、5.7%和25.13%。经苯酚硫酸法测得7种多糖级分的总多糖含量依次为94.11%、93.28%、88.60%、86.12%、84.98%、82.18%和75.32%。采用高效体积排阻色谱-示差折光检测(HPSEC-RI)和体积排阻色谱光散射仪联用(SEC-LLS)分别分析各纯化级分的相对分子量、绝对分子量和高级构象。HPSEC-RI检测到7个级分分子量分布均为单一对称峰,ABM1-1、ABM1-2、ABM1-3、ABM2-1、ABM2-2、ABM2-3和ABM2-4的相对分子量(Mw)依次为1.08×106 Da、4.08×105 Da、1.13×104 Da、1.07×106 Da、4.9×105 Da、7.7×104 Da和1.45×104 Da。由SEC-LLS测得7种多糖级分重均分子量(Mw)依次为2.450×107 g/mol、4.727×106 g/mol、1.486×104 g/mol、8.595×106 g/mol、5.503×106 g/mol、5.302×104 g/mol、2.322×104 g/mol(结果比HPSEC-RI结果略高)。SEC-LLS检测7个多糖级分的高级构象结果显示,ABM1-1高级构象可能为柔顺链;ABM1-2、ABM1-3、ABM2-1和ABM2-2四种多糖高级构象可能为刚性链;ABM2-3与ABM2-4高级构象可能为卷曲成球状。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NMR)的1H谱和13C谱测得各多糖级分的单糖组成和糖苷键构型。单糖组成结果显示,ABM1-1、ABM1-2、ABM2-1和ABM2-2中葡萄糖摩尔百分比依次为97.38%、95.94%、95.84%和95.98%,均高于95%,所以这4种多糖级分多糖部分均为葡聚糖。ABM1-3中葡萄糖摩尔百分比只有62.83%,还含有一定量的半乳糖(28.43%)、岩藻糖(5.54%)和甘露糖(1.46%),即ABM1-3的多糖部分主要是由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和甘露糖组成的。ABM2-3和ABM2-4的葡萄糖摩尔百分比依次为93.12%和91.04%,高于91%,葡萄糖醛酸摩尔百分比依次为2.14%和2.40%,所以这2个级分的多糖部分是含有少量糖醛酸的葡聚糖。7种多糖级分的IR和NMR结果表明,ABM1-1、ABM1-2和ABM2-2可能有两种糖苷键α-(1→4)和β-(1→6)连接方式;ABM1-3包括β和α两种构型,而且单糖组成中有岩藻糖,糖苷键有(1→2)和(1→6)两种;ABM2-1可能有两种糖苷键α-(1→4)和α-(1→6)连接方式;ABM2-3和ABM2-4可能有两种糖苷键β-(1→6)和β-(1→3)连接方式,比例为1:1。通过MTT法体外检测姬松茸子实体多糖促进脾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殖效果。结果表明,三个剂量浓度(10、25和50μg/ml)的姬松茸多糖对正常小鼠脾细胞均有增殖效果,其中ABM、ABM1-1和ABM1-2增值率均在30%以上,具有较明显的增殖效果。三个剂量浓度(10、50和200μg/ml)的姬松茸多糖对正常小鼠巨噬细胞均有增殖效果,多糖与LPS共培养实验结果高于多糖单独作用时,也高于LPS单独作用时,说明多糖可以促进LPS激活的巨噬细胞增殖。其中ABM1-2促进LPS激活巨噬细胞增殖的效果最明显。
李世玲[9](2015)在《低分子量姬松茸多糖对Mφ免疫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从姬松茸中分离纯化的低分子量姬松茸多糖(Agaricus blazei Murill Polysaccharide-AWA1,ABP-AWA 1)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acrophages,Mφ)吞噬和分泌功能的影响,进而探讨ABP-AWA1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昆明小鼠腹腔注射5%可溶性淀粉1mL,3d后从小鼠腹腔分离与纯化Mφ,以 RPMI-1640 培养液处理细胞为正常对照组、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处理细胞为阳性对照组、以不同浓度的ABP-AWA1(75μg/mL、150μg/mL、300μg/mL)处理细胞为药物处理组;中性红法测定小鼠腹腔Mφ的吞噬功能;Griess法测定NO的分泌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法)测定 IL-1β、IL-6、IL-12p70、TNF-α 的分泌量,以 1 50μg/mLABP-AWA1 作用下,检测不同培养时间Mφ的NO及IL-1β、IL-6、IL-12 p70、TNF-α分泌量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因子IL-1β、IL-6、IL-12p40、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Mφ吞噬能力检测结果显示:ABP-AWA1能明显提高小鼠腹腔Mφ对中性红的吞噬能力(P<0.05),当ABP-AWA1的浓度为150 μg/mL时,吞噬能力最强。ABP-AWA1 对小鼠腹腔 Mφ释放NO 的影响结果显示:ABP-AWA1能显着提高小鼠腹腔Mφ释放NO(P<0.05),当ABP-AWA1的浓度为1 50 μg/mL时,NO的释放量最大。在考察培养时间对NO的释放量影响时发现:培养48h以后NO的释放量趋于平稳。ELISA法对Mφ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ABP-AWA1能显着促进Mφ分泌细胞因子IL-1 β、IL-6、IL-12p70、TNF-α;在考察培养时间对细胞因子分泌量影响时发现:培养48h后Mφ分泌细胞因子IL-1β、IL-6、IL-12p70的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细胞因子TNF-α出现的峰值时间是培养24h。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ABP-AWA1可显着上调Mφ中细胞因子IL-1β、IL-6、IL-12p40、TNF-α 的 mRNA表达(P<0.05)。结论:1.ABP-AWA1能刺激活化小鼠腹腔Mφ,增强其吞噬能力,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2.ABP-AWA1能提高小鼠腹腔Mφ分泌NO及细胞因子 IL-1β、IL-6、IL-12 p70、TNF-α 的能力,并促进 IL-1β、IL-6、IL-12 p40、TNF-α mRNA的表达。提示ABP-AWA 1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和表达,来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
李晨光[10](2014)在《巴氏蘑菇多糖对TLR4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巴氏蘑菇多糖(Agaricus blazei Murrill polysaccharide,ABPS)对 TLR4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巴氏蘑菇多糖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1)15.6 μg/mL、31.2 μg/mL、62.5 μg/mL、250 μg/mL、125 μg/mL、500 μg/mL、1000 μg/mL和2000 μg/mL的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 12 h、24 h和36 h,采用MTT法检测巴氏蘑菇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增殖作用。(2)相同浓度巴氏蘑菇多糖及脂多糖(LPS,阳性对照)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3h、6h、12 h、18 h和36h;不同浓度巴氏蘑菇多糖及LPS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 24 h;TLR4抗体作用巨噬细胞1 h后,更换含有巴氏蘑菇多糖和LPS的细胞培养液作用24 h。然后分别收集细胞培养上清和细胞,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巨噬细胞的NO生成量;提取巨噬细胞全细胞蛋白,检测巨噬细胞的iNOS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L-1β、TNF-α、IFN-β的含量;提取细胞总RNA,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巨噬细胞 TNF-α、IL-1β、IL-6、TLR4、MyD88、TRAM、TRAF-6 mRNA 表达量。[结果](1)巴氏蘑菇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作用12 h、24 h和36h后,与空白对照相比,多糖有促进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的作用,浓度为62.5 μg/mL、125 μg/mL、250 μg/mL、500 μg/mL 和 1000 μg/mL 差异极显着(P<0.01),其中 1000 μg/mL 促进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作用最大。(2)巴氏蘑菇多糖和LPS作用巨噬细胞不同时间的NO生成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NO的生成量高于阴性对照,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在每个时间段内,LPS作用巨噬细胞的NO生成量都明显高于多糖,差异极显着(P<0.01)。(3)不同浓度巴氏蘑菇多糖和LPS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 24 h,巨噬细胞NO生成量极显着高于阴性对照(P<0.01)。LPS作用巨噬细胞NO生成量高于多糖,多糖浓度为 250 μg/mL、500 μg/mL、2000 μg/mL 时,差异极显着(P<0.01);1000 μg/mL 时,差异显着(P<0.05)。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多糖作用巨噬细胞NO生成量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其中多糖浓度为1000 μg/mL时,NO生成量最大。多糖和LPS作用的TLR4抗体处理的巨噬细胞NO生成量分别低于未处理的,差异分别是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但仍高于阴性对照,差异极显着(P<0.01)。(4)巴氏蘑菇多糖和LPS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 24 h,细胞iNOS含量明显高于阴性对照,差异极显着(P<0-0.01)。LPS作用巨噬细胞后的iNOS含量明显高于多糖,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多糖作用巨噬细胞的iNOS含量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其中多糖浓度为1000 μg/mL时,iNOS含量最大。(5)巴氏蘑菇多糖和LPS作用巨噬细胞RWA264.7 24h后,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TNF-α、IFN-β含量明显高于阴性对照,差异极显着(P<0.01);LPS作用的巨噬细胞IL-1 β、TNF-α、IFN-β含量明显高于巴氏蘑菇多糖。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TNF-α、IFN-β的含量随巴氏蘑菇多糖浓度增大而增大,浓度为1000 μg/mL时IL-1β、TNF-α、IFN-β含量达到最大。经TLR4抗体处理的巨噬细胞经多糖和LPS作用,IL-1β、TNF-α、IFN-β含量低于未处理组,差异极显着(P<0.01)。(6)随着巴氏蘑菇多糖浓度的增大,巨噬细胞RAW264.7的TNF-α、IL-1β、IL-6、TLR4、MyD88、TRAM、TRAF-6 mRNA表达量增大;经TLR4抗体处理,巴氏蘑菇多糖和 LPS 作用巨噬细胞后的 TNF-α、IL-1β、IL-6、TLR4、MyD88、TRAM、TRAF-6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未处理组,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结论]巴氏蘑菇多糖促进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增殖,并通过TLR4受体信号转导通路调节巨噬细胞RAW264.7的免疫功能,TLR4是巴氏蘑菇多糖的受体之一。
二、姬松茸多糖体外免疫及抗肿瘤作用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姬松茸多糖体外免疫及抗肿瘤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姬松茸多酚降血糖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糖尿病及降血糖功能的研究进展 |
1.1 糖尿病类型 |
1.2 糖尿病的形成机理 |
1.3 降血糖机制的研究进展 |
1.4 降血糖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2 食用菌的研究进展 |
2.1 食用菌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2.2 食用菌降血糖机理 |
3 姬松茸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3.1 姬松茸简介 |
3.2 姬松茸营养成分 |
3.3 姬松茸生物活性 |
4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
4.1 论文研究内容 |
4.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姬松茸多酚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食用菌对蛋白质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的抑制作用 |
2.2 不同食用菌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2.3 提取温度对姬松茸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 |
2.4 提取时间对姬松茸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 |
2.5 料液比对姬松茸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 |
2.6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2.7 姬松茸多酚的抗氧化活性 |
3 讨论 |
第三章 姬松茸多酚体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实验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姬松茸多酚的测定 |
2.2 不同底物浓度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
2.3 最适α-葡萄糖苷酶浓度的确定 |
2.4 不同反应时间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
2.5 姬松茸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2.6 姬松茸多酚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 |
2.7 姬松茸多酚对HepG2胰岛素抵抗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姬松茸多酚体内降血糖活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一般体征的影响 |
2.2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
2.3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
2.4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血清胰岛素及HbA1c的影响 |
2.5 姬松茸多酚的降血脂活性 |
2.6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肝糖原及GK和 G6Pase基因表达的影响 |
2.7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8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组织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五章 姬松茸多酚基于胰岛素信号通路的降血糖作用机制探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仪器设备 |
1.2 实验试剂 |
1.3 引物设计 |
1.4 RNA抽提和检测 |
1.5 肝脏组织相关基因的测定 |
1.6 肝脏组织蛋白质提取与含量测定 |
1.7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测定相关蛋白的表达 |
1.8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姬松茸多酚对PI3K和 AM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 姬松茸多酚对PI3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六章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
2.2 大鼠肠道微生物种群的结构分析 |
2.3 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聚类分析 |
2.4 肠道菌群结构与降血糖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第七章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肝脏代谢组学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肝脏代谢轮廓分析 |
2.2 PCA分析 |
2.3 PLS-DA和 OPLS-DA分析 |
2.4 肝脏组织中差异标记物 |
2.5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肝脏组织代谢通路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姬松茸多糖生物活性研究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姬松茸简介 |
1.1.1 姬松茸概述 |
1.1.2 姬松茸主要成分 |
1.2 食用菌多糖的提取 |
1.2.1 热水浸提法 |
1.2.2 超声提取法 |
1.2.3 酶提取法 |
1.2.4 微波提取法 |
1.2.5 超临界流体萃取 |
1.2.6 酸碱浸提法 |
1.3 多糖的分离纯化 |
1.3.1 除蛋白质 |
1.3.2 脱色 |
1.3.3 多糖的纯化 |
1.4 多糖的生物活性 |
1.4.1 抗肿瘤活性 |
1.4.2 降血糖活性 |
1.4.3 抗氧化活性 |
1.4.4 免疫调节活性 |
1.4.5 抗疲劳活性 |
1.4.6 其他生物活性 |
1.5 姬松茸产品开发情况 |
1.6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
1.6.1 课题研究意义 |
1.6.2 课题研究内容 |
1.6.3 课题技术路线图 |
2 响应面法优化姬松茸粗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姬松茸粗多糖测定液 |
2.2.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3 粗多糖得率的测定 |
2.2.4 单因素实验 |
2.2.5 姬松茸粗多糖超声波提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
2.2.6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2.3.2 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工艺参数 |
2.4 小结 |
3 姬松茸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醇沉 |
3.2.2 响应面法优化脱蛋白工艺 |
3.2.3 脱色 |
3.2.4 旋转浓缩 |
3.2.5 超滤分离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3.2 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工艺参数 |
3.3.3 超滤分离结果 |
3.4 小结 |
4 姬松茸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体内免疫活性与抗疲劳的测定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姬松茸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4.2.2 姬松茸多糖体内免疫活性与抗疲劳的测定 |
4.2.3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姬松茸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
4.3.2 姬松茸多糖的体内免疫活性与抗疲劳活性 |
4.4 小结 |
5 姬松茸速溶茶与姬松茸酸奶的研发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姬松茸速溶茶 |
5.2.3 姬松茸酸奶 |
5.2.4 产品质量分析 |
5.2.5 数据处理 |
5.3 实验结果 |
5.3.1 姬松茸速溶茶实验结果 |
5.3.3 姬松茸酸奶实验结果 |
5.3.4 产品质量分析结果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姬松茸碱提水溶性多糖提取、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姬松茸子实体的研究概况 |
1.1.1 姬松茸的生物学形态特性研究 |
1.1.2 姬松茸的营养价值 |
1.1.3 姬松茸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研究 |
1.1.4 姬松茸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
1.2 姬松茸多糖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真菌多糖研究概况 |
1.3.1 真菌多糖简介 |
1.3.2 真菌多糖的提取方法 |
1.3.3 真菌多糖的除杂方法 |
1.3.4 真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
1.3.5 真菌多糖的纯度及分子量测定 |
1.3.6 真菌多糖的结构鉴定 |
1.3.7 真菌多糖的溶液构象及形态学研究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技术路线 |
1.4.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4 创新点 |
第二章 姬松茸碱提水溶性粗多糖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材料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姬松茸热水浸提后的残渣制备 |
2.2.2 响应面优化碱提水溶性粗多糖工艺 |
2.2.3 碱提水溶性粗多糖含量及得率的测定 |
2.2.4 碱提水溶性粗多糖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2.5 碱提水溶性粗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2.3.2 响应面优化实验分析 |
2.3.3 碱提水溶性粗多糖含量及得率的测定 |
2.3.4 碱提水溶性粗多糖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3.5 碱提水溶性粗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姬松茸碱提水溶性粗多糖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3.1 试剂与仪器 |
3.1.1 材料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均一多糖制备 |
3.2.2 多糖分子量及纯度测定 |
3.2.3 红外(FT-IR)光谱扫描 |
3.2.4 紫外(UV)全扫描 |
3.2.5 单糖组成分析 |
3.2.6 甲基化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姬松茸碱提水溶性粗多糖均一多糖的制备 |
3.3.2 多糖分子量及纯度测定 |
3.3.3 红外(FT-IR)光谱扫描分析 |
3.3.4 紫外(UV)全扫描分析 |
3.3.5 单糖组成分析 |
3.3.6 甲基化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姬松茸碱提水溶性多糖的溶液构象及形态学研究 |
4.1 试剂与仪器 |
4.1.1 材料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刚果红实验 |
4.2.2 圆二色光谱(CD)分析 |
4.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4.2.4 热特性分析(DSC) |
4.2.5 X射线衍射(XRD) |
4.2.6 原子力显微镜(AFM)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刚果红实验 |
4.3.2 圆二色光谱(CD)图谱分析 |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谱分析 |
4.3.4 热特性分析(DSC) |
4.3.5 X射线衍射(XRD)图谱分析 |
4.3.6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三种食用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芦笋和芦笋老茎 |
1.1.1 芦笋 |
1.1.2 芦笋老茎 |
1.1.3 芦笋老茎作为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现状 |
1.2 食用菌概况 |
1.2.1 食用菌 |
1.2.2 鲍鱼菇 |
1.2.3 姬松茸 |
1.2.4 秀珍菇 |
1.3 抗氧化性的研究概况 |
1.3.1 自由基 |
1.3.2 抗氧化作用 |
1.3.3 食用菌抗氧化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三种食用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1.4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
2.1.5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
2.1.6 总糖含量的测定 |
2.1.7 多糖含量的测定 |
2.1.8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
2.1.9 水分含量的测定 |
2.1.10 灰分含量的测定 |
2.1.11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粗蛋白含量 |
2.2.2 粗脂肪含量 |
2.2.3 总糖含量 |
2.2.4 多糖含量 |
2.2.5 粗纤维含量 |
2.2.6 水分含量 |
2.2.7 灰分含量 |
2.3 结论 |
2.4 讨论 |
第三章 三种食用菌子实体体外抗氧化性测定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体外抗氧化性的测定 |
3.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3.2.2 还原力 |
3.2.3 亚铁离子螯合能力 |
3.2.4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
3.2.5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3.3.2 还原力 |
3.3.3 亚铁离子螯合能力 |
3.3.4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
3.4 结论 |
3.5 讨论 |
第四章 三种食用菌子实体体内抗氧化性测定 |
4.1 实验方法 |
4.1.1 试验动物来源 |
4.1.2 动物分组及剂量设计 |
4.1.3 体内抗氧化性测定 |
4.2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灌胃不同剂量食用菌子实体对小鼠体质量的影响 |
4.3.2 灌胃不同剂量食用菌子实体对小鼠肝脏、肾脏、心脏指数的影响 |
4.3.3 灌胃不同剂量食用菌子实体对小鼠血清T-AOC、SOD、GSH-Px活力及MDA含量的影响 |
4.3.4 灌胃不同剂量食用菌子实体对小鼠肝脏T-AOC、SOD、GSH-Px活力及MDA含量的影响 |
4.4 结论 |
4.5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地龙蛋白和姬松茸多糖的药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龙蛋白的药理作用 |
1.1 抗血栓、溶栓和改善血液循环 |
1.2 抗肿瘤 |
1.3 降压 |
1.4 抗辐射 |
2 姬松茸多糖的物理作用 |
2.1 降血糖 |
2.2 抗肿瘤 |
2.3 免疫活性调节 |
2.4 抗突变 |
2.5 抗辐射 |
3 结语 |
(6)姬松茸多糖ABD的纯化、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姬松茸 |
1.1.1 姬松茸的生物学特性 |
1.1.2 姬松茸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
1.1.3 姬松茸的人工培育历史和经济效益 |
1.2 药食两用真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
1.2.1 多糖的取 |
1.2.2 多糖的分离 |
1.2.3 多糖的纯化与纯度鉴定 |
1.3 药食两用真菌多糖的结构鉴定方法 |
1.3.1 多糖结构的化学分析 |
1.3.2 多糖结构的仪器分析 |
1.4 药食两用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
1.4.1 药食两用真菌类多糖的构效关系 |
1.4.2 药食两用真菌多糖的主要生物活性 |
1.4.2.1 抗肿瘤活性 |
1.4.2.2 抗病毒活性 |
1.4.2.3 抗氧化活性 |
1.4.2.4 降血糖活性 |
1.4.2.5 抗辐射活性 |
1.4.2.6 免疫调节活性 |
1.4.2.7 其他生物活性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姬松茸多糖的研究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姬松茸多糖的取和纯化 |
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2.2 实验主要仪式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姬松茸多糖的取工艺与分离 |
2.3.2 姬松茸多糖的纯化 |
2.3.3 姬松茸多糖纯度的鉴定 |
2.3.3.1 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
2.3.3.2 冻融分析 |
2.3.3.3 多糖溶液的全波长扫分析 |
2.3.4 姬松茸多糖的理化指标测定 |
2.3.4.1 淀粉的测定 |
2.3.4.2 总糖含量的测定 |
2.3.4.3 糖醛酸含量测定 |
2.3.4.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3.5 统计结果与数据处理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姬松茸多糖的洗脱曲线 |
2.4.2 姬松茸多糖的GPC分析 |
2.4.3 姬松茸多糖全波长扫分析 |
2.4.4 姬松茸多糖的理化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姬松茸多糖ABD的结构鉴定 |
3.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3.2 实验主要仪式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单糖组成测定 |
3.3.2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
3.3.3 甲基化 |
3.3.4 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5 多糖的核磁共振分析 |
3.3.6 刚果红试验 |
3.3.7 I2-KI反应 |
3.3.8 ABD多糖的热稳定性分析 |
3.3.9 ABD多糖的扫 电子显微镜镜像研究 |
3.3.10 统计结果与数据处理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4.1 单糖组成分析 |
3.4.2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分析 |
3.4.3 甲基化分析 |
3.4.4 红外光谱分析 |
3.4.5 核磁共振分析 |
3.4.6 刚果红试验 |
3.4.7 I2-KI反应结果分析 |
3.4.8 ABD多糖的热稳定性分析 |
3.4.9 ABD多糖的扫 电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姬松茸多糖ABD的生物活性研究 |
4.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4.2 实验主要仪式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多糖ABD的抗氧化能力研究 |
4.3.1.1 Fe还原力测定 |
4.3.1.2 DPPH自由基清除率 |
4.3.1.3 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值的测定 |
4.3.2 多糖ABD的抗癌活性的研究 |
4.3.2.1 5-氟尿嘧啶浓度的选择 |
4.3.2.2 多糖ABD的抗癌活性 |
4.3.3 多糖ABD的免疫活性和抗炎活性研究 |
4.3.3.1 诱导物LPS的筛选 |
4.3.3.2 多糖对巨噬细胞的毒性试验 |
4.3.3.3 多糖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4.3.3.4 多糖对NO分泌的影响 |
4.3.3.5 多糖对IL-6 和TNF-α 分泌的影响 |
4.3.4 统计结果与数据处理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ABD抗氧化能力分析 |
4.4.1.1 Fe还原力的测定 |
4.4.1.2 ABD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 |
4.4.3.3 抗氧化指标ORAC值的测定 |
4.4.2 ABD抗肿瘤活性分析 |
4.4.3 ABD免疫活性和抗炎活性分析 |
4.4.3.1 诱导物LPS的浓度筛选 |
4.4.3.2 MTT试验 |
4.4.3.3 中性红吞噬能力实验 |
4.4.3.4 ABD多糖对RAW264.7 分泌NO、TNF-α、IL-6 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制备及药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现状 |
3 多糖的种类和来源 |
3.1 动物多糖 |
3.2 植物多糖 |
3.3 微生物多糖 |
4 多糖的提取方法 |
4.1 热水浸提法 |
4.2 复合酶解法 |
4.3 微波辅助法 |
4.4 超声波法 |
5 多糖的生物活性 |
5.1 抗氧化作用 |
5.2 降血糖作用 |
5.3 免疫调节作用 |
5.4 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
6 多糖的分子修饰 |
6.1 硫酸化修饰 |
6.2 磷酸化修饰 |
6.3 乙酰化修饰 |
6.4 羧甲基化修饰 |
6.5 烷基化修饰 |
第二章 姬松茸多糖磷酸化修饰工艺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对姬松茸多糖的纯化方法优选 |
1.2.2 磷酸化反应条件的筛选 |
1.2.3 多糖含量的测定 |
1.2.4 磷酸根含量的测定 |
1.2.5 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理化性质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孔树脂法对姬松茸多糖纯化方法的优选结果 |
2.2 磷酸化多糖反应条件的筛选结果 |
2.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2 正交试验结果 |
2.3 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
2.3.1 外观检测结果 |
2.3.2 磷酸化修饰前后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
3 讨论 |
3.1 大孔树脂法纯化姬松茸多糖的结果讨论 |
3.2 磷酸化多糖反应条件的筛选结果讨论 |
3.3 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理化测定结果讨论 |
第三章 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毒性试验和体外抑菌试验 |
1 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急性毒性试验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动物分组方法 |
1.1.3 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LD50测定结果 |
1.2.2 最大给药量试验结果 |
2 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体外抑菌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牛津杯法药敏试验 |
2.2.2 MIC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结果 |
3 讨论 |
3.1 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急性毒性试验讨论 |
3.2 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体外抑菌试验讨论 |
第四章 磷酸化姬松茸多糖对小鼠免疫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动物分组方法 |
1.2.1 多糖对小鼠体重、脏器指数和组织变化试验 |
1.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试验 |
1.3 方法 |
1.3.1 多糖对小鼠体重、脏器指数和组织变化的影响 |
1.3.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1.3.3 磷酸化姬松茸多糖对小鼠脾脏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糖对小鼠体重、脏器指数和组织变化的影响 |
2.1.1 多糖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2.1.2 多糖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结果 |
2.1.3 组织学检查结果 |
2.2 免疫后脏器指数及ELISA结果 |
2.2.1 多糖对一免二免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2.2.2 多糖对小鼠血清抗体影响 |
2.3 多糖对小鼠脾脏三种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2.3.1 RNA纯度的检测 |
2.3.2 标曲、溶解和扩增曲线 |
2.3.3 多糖对INF-γ、IL-2 和IL-4 表达的调控作用 |
3 讨论 |
3.1 多糖对小鼠体重和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结果讨论 |
3.2 ELISA测小鼠血清中抗体(IgG)含量结果讨论 |
3.3 荧光定量PCR测多糖对小鼠基因的调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姬松茸子实体多糖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和免疫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缩写 |
1 绪论 |
1.1 姬松茸概述 |
1.1.1 姬松茸简介 |
1.1.2 姬松茸主要成分 |
1.2 真菌多糖和姬松茸多糖 |
1.3 姬松茸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 |
1.3.1 姬松茸多糖的提取方法 |
1.3.2 姬松茸多糖的纯化方法 |
1.4 姬松茸多糖的结构分析 |
1.4.1 纯度鉴定 |
1.4.2 分子量 |
1.4.3 一级结构 |
1.4.4 高级结构 |
1.5 姬松茸多糖的生物活性分析 |
1.5.1 作用机制 |
1.5.2 抗氧化活性 |
1.5.3 免疫调节活性 |
1.5.4 抗肿瘤 |
1.5.5 降血糖活性 |
1.5.6 其他生物活性 |
1.6 多糖的构效关系 |
1.7 姬松茸多糖的研究进展 |
1.7.1 姬松茸多糖国外研究进展 |
1.7.2 姬松茸多糖国内研究进展 |
1.8 本课题立题依据和意义 |
1.9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和仪器 |
2.1.1 材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姬松茸多糖的提取 |
2.2.2 姬松茸多糖的脱蛋白和脱色 |
2.2.3 姬松茸多糖的分离纯化 |
2.2.4 高效体积排阻色谱(HPSEC)分析 |
2.2.5 姬松茸多糖体积排阻色谱和光散射仪联用(SEC-LLS)分析 |
2.2.6 姬松茸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
2.2.7 姬松茸多糖的红外光谱(IR)分析 |
2.2.8 姬松茸多糖的核磁共振谱(NMR)分析 |
2.2.9 姬松茸多糖体外促进正常小鼠脾细胞、巨噬细胞增殖的MTT实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姬松茸粗多糖产品的得率及其组成 |
3.2 姬松茸粗多糖的脱色和脱蛋白方法的选择 |
3.3 姬松茸多糖的分离级分及其组成 |
3.3.1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柱分离级分 |
3.3.2 Sepharose CL-6B柱分离级分 |
3.4 姬松茸多糖各级分的纯度、分子量及其构象特征 |
3.5 姬松茸多糖的单糖组成 |
3.6 姬松茸多糖各级分的结构表征 |
3.6.1 红外光谱(IR)特征 |
3.6.2 姬松茸多糖各组分的NMR图谱解析及其糖苷键特征 |
3.7 姬松茸多糖的免疫活性 |
3.7.1 姬松茸多糖体外促进正常小鼠脾细胞增殖的效果 |
3.7.2 姬松茸多糖体外促进正常小鼠巨噬细胞增殖的效果 |
3.8 小结 |
主要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9)低分子量姬松茸多糖对Mφ免疫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多糖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 |
2. 姬松茸多糖的研究现状 |
3. Mφ概述及对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
4. 研究展望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药物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小鼠腹腔Mφ的制备与纯化 |
1.2.2 Mφ吞噬能力的测定 |
1.2.3 Griess法对NO含量的测定 |
1.2.4 ELISA法测定IL-1β、IL-6、IL-12p70、TNF-α的分泌量 |
1.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RNA的表达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ABP-AWA1对小鼠腹腔Mφ吞噬能力的影响 |
3.2 ABP-AWA1对Mφ释放NO的影响 |
3.3 ABP-AWA1对Mφ分泌IL-1β、IL-6、IL-12p70、TNF-α的影响 |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主要创新点 |
(10)巴氏蘑菇多糖对TLR4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巴氏蘑菇多糖的研究进展 |
1.1 巴氏蘑菇的成分 |
1.2 巴氏蘑菇多糖的结构和组分 |
1.3 巴氏蘑菇多糖的生物活性 |
1.3.1 调节免疫作用 |
1.3.2 其它作用 |
2 TLR4受体 |
2.1 Toll样受体家族 |
2.2 TLR4受体 |
2.3 TLR4受体信号转导通路 |
2.3.1 NF-κB信号转导途径 |
2.3.2 MAPKs信号转导途径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原料 |
1.1.2 细胞和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1.1.2.1 细胞 |
1.1.2.2 主要试剂 |
1.1.2.3 溶液的配制 |
1.1.3 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巨噬细胞RAW264.7的复苏、传代和冻存及试验前处理 |
1.2.1.1 细胞复苏 |
1.2.1.2 细胞传代培养 |
1.2.1.3 细胞冻存 |
1.2.1.4 巨噬细胞RAW264.7试验前处理 |
1.2.2 MTT法检测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 |
1.2.3 细胞培养上清NO的测定 |
1.2.3.1 巴氏蘑菇多糖和脂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不同时间NO含量 |
1.2.3.2 不同浓度巴氏蘑菇多糖作用RAW264.7细胞24h后NO含量 |
1.2.3.3 TLR4抗体处理巨噬细胞RAW264.7后NO含量 |
1.2.4 细胞iNOS含量的测定 |
1.2.5 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1β、TNF-α、IFN-β含量 |
1.2.5.1 巴氏蘑菇多糖和脂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不同时间IL-1β、TNF-α、IFN-β含量 |
1.2.5.2 不同浓度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 24 h后IL-1β、TNF-α、IFN-β含量 |
1.2.5.3 TLR4抗体处理巨噬细胞RAW264.7后IL-1β、TNF-α、IFN-β含量 |
1.2.6 巴氏蘑菇多糖对TLR4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1.2.7 总RNA提取 |
1.2.7.1 RNA提取前的准备 |
1.2.7.2 RNA提取 |
1.2.7.3 RNA纯度和浓度分析 |
1.2.8 反转录反应 |
1.2.9 荧光定量RT-PCR |
1.2.9.1 Real-time q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
1.2.9.2 荧光定量RT-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9.3 标准曲线的制作 |
1.2.9.4 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 |
1.2.10 cDNA的检测 |
1.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巴氏蘑菇多糖作用不同时间对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的影响 |
2.2 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后NO生成的影响 |
2.2.1 巴氏蘑菇多糖和脂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不同时间对NO生成的影响 |
2.2.2 不同浓度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 24 h对NO生成量影响 |
2.2.3 TLR4抗体对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NO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 24 h对iNOS含量的影响 |
2.4 巴氏蘑菇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IL-1β、TNF-α、IFN-β的影响 |
2.4.1 ELISA标准曲线 |
2.4.2 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不同时间对IL-1β、TNF-α、IFN-β生成影响 |
2.4.2.1 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不同时间对IL-1β生成的影响 |
2.4.2.2 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不同时间对TNF-α生成的影响 |
2.4.2.3 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不同时间对IFN-β生成的影响 |
2.4.3 不同浓度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24 h后IL-1β、TNF-α、IFN-β含量 |
2.4.3.1 不同浓度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对IL-1β生成的影响 |
2.4.3.2 不同浓度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对TNF-α生成的影响 |
2.4.3.3 不同浓度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对IFN-β生成的影响 |
2.4.4 TLR4抗体对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IL-1β、TNF-α、IFN-β的影响 |
2.4.4.1 TLR4抗体对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IL-1β的影响 |
2.4.4.2 TLR4抗体对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TNF-α的影响 |
2.4.4.3 TLR4抗体对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IFN-β的影响 |
2.5 巴氏蘑菇多糖对巨噬细胞TNF-α、IL-1β、IL-6、TLR4、MyD88、TRAM、TRAF-6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5.1 RNA纯度及浓度检测 |
2.5.2 TNF-α、IL-1β、IL-6、TLR4、MyD88、TRAM、TRAF-6 mRNA扩增动力学曲线和熔解曲线 |
2.5.3 TNF-α、IL-1β、IL-6、TLR4、MyD88、TRAM、TRAF-6 mRNA标准曲线的建立及回归方程的设定 |
2.5.4 TNF-α IL-1β、IL-6、TLR4、MyD88、TRAM、TRAF-6 cDNA扩增电泳图 |
2.5.5 巴氏蘑菇多糖对巨噬细胞TNF-α、IL-1β、IL-6、TLR4、MyD88、TRAM、TRAF-6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5.5.1 巴氏蘑菇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 TNF-α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5.5.2 巴氏蘑菇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 IL-1β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5.5.3 巴氏蘑菇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 IL-6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5.5.4 巴氏蘑菇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 TLR4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5.5.5 巴氏蘑菇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 MyD88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5.5.6 巴氏蘑菇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 TRAM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5.5.7 巴氏蘑菇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 TRAF-6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5.6 TLR4抗体对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 TNF-α、IL-1β、IL-6、TLR4、MyD88、TRAM、TRAF-6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5.6.1 TLR4抗体对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 TNF-α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5.6.2 TLR4抗体对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 IL-1β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5.6.3 TLR4抗体对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 IL-6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5.6.4 TLR4抗体对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 TLR4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5.6.5 TLR4抗体对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 MyD88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5.6.6 TLR4抗体对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 TRAM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5.6.7 TLR4抗体对巴氏蘑菇多糖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 TRAF-6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四、姬松茸多糖体外免疫及抗肿瘤作用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姬松茸多酚降血糖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魏奇.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2]姬松茸多糖生物活性研究与产品开发[D]. 王馨. 西华大学, 2020(01)
- [3]姬松茸碱提水溶性多糖提取、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徐勇.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4]三种食用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性分析[D]. 景彦萍. 山西大学, 2019(01)
- [5]地龙蛋白和姬松茸多糖的药理研究[J]. 陶茹莹,张辉. 吉林中医药, 2017(07)
- [6]姬松茸多糖ABD的纯化、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研究[D]. 刘玮.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7]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制备及药理作用研究[D]. 路垚. 天津农学院, 2016(10)
- [8]姬松茸子实体多糖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和免疫活性分析[D]. 王夏梅. 江南大学, 2016(06)
- [9]低分子量姬松茸多糖对Mφ免疫活性的影响[D]. 李世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10]巴氏蘑菇多糖对TLR4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D]. 李晨光. 山西农业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