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烟色拟青霉论文_孙萌,董荟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玫烟色拟青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烟色,孢子,蚜虫,胡瓜,霉菌,基因,麦角。

玫烟色拟青霉论文文献综述

孙萌,董荟慧[1](2016)在《培养液酸碱性对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萌发情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培养液酸碱性对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萌发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 H值培养液下其孢子萌发情况不同;酸碱条件均对孢子萌发起促进作用;偏酸性条件下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萌发率最高,中性条件下最低;菌株YXS-515菌株的耐酸碱性最强。(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6年18期)

彭鑫,浦静,朱丽梅,张波,崔群香[2](2016)在《玫烟色拟青霉的形态特征和分生孢子萌发环境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玫烟色拟青霉QH-4分离株的形态特征和培养条件的观察,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拟青霉属;研究不同营养物质、pH值、温度及光照等条件对玫烟色拟青霉QH-4分生孢子萌发条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营养条件对玫烟色拟青霉QH-4分生孢子的萌发无显着影响;分生孢子在pH值为5~11条件下都可萌发,但偏酸(pH=5)和偏碱(pH=11)的情况下,孢子的萌发率比较低,与pH值为6、7、8和9时相比有显着性差异;玫烟色拟青霉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27℃;持续的光照有利于玫烟色拟青霉分生孢子的萌发。(本文来源于《金陵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孙莉,张艳璇,赵玲玲,林坚贞,陈霞[3](2015)在《利用胡瓜新小绥螨携带玫烟色拟青霉菌兼防茄子蚜虫和叶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胡瓜新小绥螨携带玫烟色拟青霉菌兼防蚜虫和叶螨是一种新的生物防治思路,为了证实其可行性,笔者对所得玫烟色拟青霉菌的孢子萌发条件及毒性等进行研究。通过小容器空气湿度调节法测定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湿度;并在适宜条件下,测定1×10~4~1×10~8孢子/ml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对蚜虫和胡瓜新小绥螨的毒力:设置1.空白对照;2.释放50头胡瓜新小绥螨:3.喷洒20 ml 10~7孢子/ml孢子悬浮液:4.喷洒20 ml 10~7孢子/ml孢子悬浮液后释放50头胡瓜新小绥螨:5.释放20头沾满分生孢子粉的胡瓜新小绥螨:6.释放50头沾满分生孢子粉的胡瓜新小绥螨的6种处理,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玫烟色拟青霉菌该菌株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湿度为25~30℃、95%~100%RH,在此条件下,第10天时,1×10~8孢子/ml浓度下,蚜虫和胡瓜新小绥螨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6.52%、41.78%,该菌株相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蚜虫的毒力远大于对胡瓜新小绥螨的毒力,符合作为利用胡瓜新小绥螨携带,用以防治蚜虫的虫生菌的条件。通过盆栽试验,3、4、6处理的效果最好,第8天时蚜虫数量几乎降为0,而且相较而言,捕食螨带菌体最省工、省料,还可以兼防叶螨。所以,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利用捕食螨带菌体同时防治蚜虫和红蜘蛛是最好的方法。(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5年12期)

吴丹丹,黄少华,章玉苹,黄华,朱天圣[4](2015)在《玫烟色拟青霉固体培养基筛选及培养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玫烟色拟青霉If B01菌株在25℃、RH85%下分别在4种单一培养基(大米、黄豆粉、玉米粉、小麦粉)和3种复合培养基(小麦粉∶麦麸1∶1、黄豆粉∶麦麸1∶1、玉米粉∶麦麸1∶1)培养,以产孢量为指标筛选出较佳的基础培养基配方。通过正交试验验证加入不同浓度的碳源、氮源优化的基础培养基,筛选较佳的固体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培养基+0.2%KNO3+0.1%葡萄糖+水(1∶1.5=物料∶水质量比);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菌株较佳的培养条件是28℃、光照黑暗交替培养14h∶10h、产孢前期湿度为80%、产孢后期湿度为50%。(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5期)

孙莉,张艳璇,赵玲玲,林坚贞,陈霞[5](2015)在《利用胡瓜新小绥螨携带玫烟色拟青霉菌兼防茄子蚜虫和叶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胡瓜新小绥螨携带玫烟色拟青霉菌兼防蚜虫和叶螨是一种新的生物防治思路,为了证实其可行性,笔者对所得玫烟色拟青霉菌的孢子萌发条件及毒性等进行研究。通过小容器空气湿度调节法测定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湿度;并在适宜条件下,测定1×104~1×108孢子/m L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对蚜虫和胡瓜新小绥螨的毒力;试验设置:(1)空白对照;(2)释放50头胡瓜新小绥螨;(3)喷洒20 m L107孢子/m L孢子悬浮液;(4)喷洒20 m L 107孢子/m L孢子悬浮液后释放50头胡瓜新小绥螨;(5)释放20头沾满分生孢子粉的胡瓜新小绥螨;(6)释放50头沾满分生孢子粉的胡瓜新小绥螨,共6种处理,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玫烟色拟青霉菌该菌株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湿度为25~30℃、95%~100%RH,在此条件下,第10天时,1×108孢子/m L浓度下,蚜虫和胡瓜新小绥螨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6.52%和41.78%,该菌株相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蚜虫的毒力远大于对胡瓜新小绥螨的毒力,符合作为利用胡瓜新小绥螨携带,用以防治蚜虫的虫生菌的条件。通过盆栽试验,3、4、6处理的效果最好,第8天蚜虫数量几乎降为0,而且相对而言,捕食螨带菌最省工、省料,还可以兼防叶螨。所以,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利用捕食螨带菌同时防治蚜虫和红蜘蛛是可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20期)

李雪萍[6](2015)在《玫烟色拟青霉几丁质酶基因chit2和蛋白酶基因pr1的克隆及其原核与真核表达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在生物防治中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杀虫剂,具有无污染、触杀性和昆虫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但是同其它杀虫真菌一样,也存在对环境要求高、致死效果较差、防效不稳定等缺点。成功突破昆虫体壁是昆虫病原真菌侵染昆虫的首要步骤,也是决定其致死力和毒力的重要因素。而几丁质酶和蛋白酶可以降解昆虫体壁,是消灭昆虫体壁屏障的重要“武器”。因此,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是昆虫病原真菌侵染虫体的重要毒力因子,为此几丁质酶和蛋白酶(包括几丁质酶源和蛋白酶源)的研究已成为病原真菌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对玫烟色拟青霉几丁质酶和蛋白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研究即明确了以玫烟色拟青霉为目标菌种,开展该菌种几丁质酶和蛋白酶的基因克隆和重组表达载体构建的研究思路,并开展完成了以下工作:1、分别以基因组DNA和反转录的cDNA为模板,经PCR扩增,从玫烟色拟青霉中成功克隆到几丁质酶基因chit2和蛋白酶基因pr1。2、克隆到的几丁质酶基因chit2序列全长1744bp;有3个内含子,长度分别是56bp,46bp,50bp,内含子含有典型的内含子边界序列GT...AG;开放阅读框全长1272bp,起始密码子(ATG)和终止子(TAA)分别在110碱基和1539碱基处,编码423个氨基酸;5'端非翻译区(5'UTR)与3'端非翻译区(3'UTR)分别为109bp和203bp。通过Blast对保守区进行预测,发现该几丁质酶基因含有FDGIDIDWE和SIGGW活性位点,属于糖基水解酶18家族。其与渐狭蜡蚧菌几丁质酶(Lecanicillium attenuatum, endochitinase? AGS12320),莱氏野村菌几丁质酶(Nomuraea rileyi, chitinase, ACF10394),球孢白僵菌几丁质酶(Beauveria bassiana, endochitinase, AAN41260),钩状木霉几丁质酶(Trichoderma hamatum, chitinase, AAC60385),哈次木霉几丁质酶(Trichoderma harzianum, chitinase, ACI43058)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7%,75%,73%,72%,71%。该几丁质酶既具有外切酶活性,又具有内切酶活性。3、克隆到的玫烟色拟青霉类枯草蛋白酶基因序列全长为1632bp;包含3个内含子;开放阅读框长1143bp,编码380个氨基酸。信号肽长度为15个氨基酸,成熟的蛋白理论分子量为39kDa。其与刀孢轮枝菌蛋白酶(Lecanicillium psalliotae, alkaline serine protease, AAW65381),球孢白僵菌蛋白酶(Beauveria bassiana, serine proteinase, ACZ28128),绿僵菌蛋白酶(Metarhizium lepidiotae, subtilisin-like protease Pr1A, ACV71862),淡紫拟青霉蛋白酶(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 serine protease, AAA91584)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为80%,76%,64%和64%。4、成功构建了pET-28a-Pfchit2. PET-32a-Pfchit2、pPICZB-Pfchit2叁个几丁质酶重组表达载体,pET-28a-Pf Prl、pET-32a-Pf Pr1、pPICZB-Pf Pr1叁个蛋白酶重组表达载体。进一步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和毕赤酵母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两种酶的表达检测,发现:chit2和Prl均可大量表达,但表达蛋白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5、对玫烟色拟青霉菌几丁质酶产量条件进行优化,发现培养72小时时酶产量最高:添加2%NaNO3可以显着提高产酶量。该项研究为后续的几丁质酶和蛋白酶转基因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05-01)

王宏民,张奂,郝赤,王曙光,张仙红[7](2009)在《玫烟色拟青霉对小菜蛾幼虫的侵染过程及接菌方法对其致病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分生孢子在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体表的萌发和侵染过程及玫烟色拟青霉孢子粉、孢子悬浮液和孢子培养液对小菜蛾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小菜蛾幼虫体表嵴状突起结构区附着的孢子较多,刺状突起结构区附着的孢子较少;刺状突起结构区附着的孢子萌发较早,多数孢子在接菌后16h开始萌发,而嵴状突起结构区附着的孢子多数在20h开始萌发,在平缓结构区孢子萌发最迟。在嵴状突起结构区和刺状突起结构区,多数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直接以芽管侵入幼虫体壁,少数形成附着胞侵染寄主。此外玫烟色拟青霉3种不同接菌方法对小菜蛾幼虫的侵染速率和致病力大小明显不同,其中孢子培养液比孢子悬浮液和孢子粉对小菜蛾幼虫的侵染速率快,接菌44h虫体表现出明显的感病症状,致死中时为3.18d;孢子悬浮液和孢子粉处理的小菜蛾幼虫,60h虫体出现感病症状,致死中时分别为4.20d和4.34d;而且致病力大小也存在明显差异,接孢子粉的处理明显高于孢子悬浮液和孢子培养液,小菜蛾幼虫6d的死亡率达76.2%,而其他两种处理小菜蛾幼虫6d的死亡率仅为59.8%和58.5%。本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幼虫的体表结构影响玫烟色拟青霉孢子在寄主体表的附着、萌发和侵入,玫烟色拟青霉孢子粉对小菜蛾幼虫的致病力最强,明显高于孢子悬浮液和孢子培养液。(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章能胜,王金彬,胡丰林,汪小艳,王小董[8](2009)在《玫烟色拟青霉中过氧麦角甾醇的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及质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玫烟色拟青霉菌丝体中的过氧麦角甾醇。溶剂系统为V(正己烷):V(乙腈):V(叁氯甲烷)=5:5:1,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转速为850r/min,流速为2mL/min。所得产物纯度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为98.5%(峰面积归一化法),经高分辨ESI-MS质谱确认其精确分子量。(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09年06期)

晋晓彤,赵习女亘,郭富常,李进才[9](2009)在《紫外线照射对玫烟色拟青霉产孢子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紫外线照射对玫烟色拟青霉产孢子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20W紫外灯对玫烟色拟青霉的原生质体悬浮液进行了不同照射时间、对孢子悬浮液进行了不同照射距离和时间组合的紫外线照射处理。结果:紫外灯下30cm照射原生质体90s及紫外灯下20cm照射孢子20min两个处理中,菌落直径最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显着高于出发菌株,产孢量也分别是出发菌株的1.4及1.6倍。结论:适宜的紫外线照射处理可以提高玫烟色拟青霉的产孢子能力。(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09年03期)

单乐天[10](2009)在《绿僵菌的杀蚜潜力评价与球孢白僵菌、绿僵菌及玫烟色拟青霉的孢子疏水性相关特征的解析及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僵菌、绿僵菌和拟青霉等常见丝孢类昆虫病原真菌是害虫微生物防治的重要资源。菌株分生孢子对靶标害虫的毒力以及孢子疏水特性是孢子制剂研制中要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前者决定真菌制剂的生防潜力,后者决定孢子对昆虫体壁的吸附,并影响孢子的水相分散效果。本研究评价了23株绿僵菌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生防潜力,筛选出一批高效杀蚜菌株;系统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绿僵菌(Metarhizium spp.)和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的48个菌株的分生孢子疏水性,揭示了孢子大小、孢壁疏水蛋白含量与孢子疏水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孢子悬乳剂设计中根据孢子疏水性优化孢子制剂配方和应用效果的策略。主要内容和结果分述如下:绿僵菌对桃蚜的毒力测定挑选地理和寄主来源不同的23株绿僵菌株,包括金龟子绿僵菌M.anisopliae,金龟子绿僵菌金龟子变种M.anisopliae var.anisopliae,金龟子绿僵菌蝗变种M.anisopliae var.acridum,金龟子绿僵菌大孢变种M.anisopliae var.majus及黄绿绿僵菌小孢种M.flavoviride var.minus,对桃蚜Myzus Persicae进行平均为11.5、99和1179个孢子/mm~2的低、中、高剂量处理的生物测定,每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为甘蓝叶片上的成蚜40~50头,对照为含0.02%吐温80。采用标准喷塔法接种,接种后的桃蚜饲养于培养箱(21±1℃,14L:10D)中逐日观察8天,所获数据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对桃蚜都有致病性,高接种剂量下的累计死亡率为0.8~95.3%。其中的10株绿僵菌在高剂量下的死亡率超过50%。根据模型模拟产生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参数计算出这些菌株对桃蚜的致死中剂量LC_(50)和致死中时LT_(50),有6株绿僵菌表现理想的杀蚜活性,第5天的LC_(50)为23~189个孢子/mm~2,第8天为8~93个孢子/mm~2。各菌株对桃蚜的LT_(50)随接种剂量增加而下降。在200个孢子/mm~2的剂量下,6株高毒力菌株的LT_(50)在5天以内;而在600个孢子/mm~2的剂量下,各菌株的LT_(50)收敛至4天以内。此外,对供试菌株蚜尸显症率的观察发现,此6株菌致死的蚜尸有80%以上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显示出较佳的流行潜力。这是关于绿僵菌对蚜虫生防潜力的首次评价。孢子疏水性与孢子大小的关联在改良的水/油分层体系中评价了48株绿僵菌、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拟青霉的疏水率H_i,疏水率变化范围在59.7~92.2%,不同菌种或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平均疏水率在绿僵菌高达83.3%,白僵菌为78.6%,拟青霉为72.5%。所有菌株的单孢表面积也存在极显着差异,7.9~25.3μm~2不等。其中,绿僵菌的平均单孢表面积(S_α)为14.4±3.8μm~2,显着大于球孢白僵菌的10.1±1.1μm~2和玫烟色拟青霉的9.0±0.9μm~2,而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相关性分析显示,48株菌的H_i与S_α之间显著正相关(r~2=0.55),说明不同菌株间孢子疏水率变异的55%可归因于其孢子大小的不同。孢子表面积与孢子密度之间呈显着的逆相关(r~2=0.95),表明等重的不同菌株孢子粉的含孢量因孢子大小而异,是孢子制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孢子疏水性与叁氟乙酸可溶孢壁蛋白含量的关联选择6株孢子大小和疏水率均具代表性的菌株,将其分生孢子分别用煮沸2%SDS、甲酸(FA)冰浴和叁氟乙酸(TFA)冰浴进行分步抽提。抽提物经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TFA可溶蛋白组份明显有别于SDS和FA抽提且可溶的孢壁蛋白组份,其蛋白条带稀少,分子量为10~14 kDa。经扫描电镜观察和疏水率检测发现,孢壁表面疏水蛋白组成的短棒层的消失,仅发生在TFA抽提(绿僵菌)或FA抽提(白僵菌和拟青霉)之后,且孢壁短棒层的消失伴随着孢子疏水性的巨降。由于白僵菌和拟青霉孢子的FA抽提物中沉淀经TFA进一步处理后才溶于2%SDS,且白僵菌的TFA解离物与其已知疏水蛋白Hyd1(13.81 kDa)和Hyd2(11.98 kDa)的多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由此推测叁种菌的叁氟乙酸可溶(TFAS)的孢壁蛋白组份就是孢壁疏水蛋白,而绿僵菌和玫烟色拟青霉的TFAS蛋白是未见报道的孢壁疏水蛋白。上述TFAS孢壁蛋白的含量在6株菌间差异极显着,范围为21.5~91.9μg/mg孢子,剔除孢子大小的影响,换算为2.7~44.8μg/10~7个孢子,菌株间差异也极显着。所测菌株的孢子疏水率与剔除孢子大小影响的TFAS蛋白含量显着正相关(r~2=0.79),显示孢子疏水率变异的79%归因于菌株TFAS蛋白即孢子疏水蛋白的含量不同。因此,孢壁疏水蛋白含量是决定孢子疏水率的关键因素。孢子悬乳剂的水相分散率与孢子疏水性的关联将6株孢子大小和疏水率不同的分生孢子粉悬浮于由2.0~5.5%乳化剂AEO-3和94.5~98.0%液体石蜡组成的乳油中,配成标准浓度为1×10~(10)个孢子的悬乳剂,用水稀释100倍后,测定不同浓度乳化剂配方中的孢子水相分散力。结果显示,稀释液中各菌株的孢子分散力均呈现随乳化剂浓度的提高而上升的趋势。在同一乳化剂浓度下,不同菌株间的孢子分散力差异极显着。在高浓度乳化剂(5.5%)作用下,孢子疏水性偏低的菌株(Pf6032、Bb2860和Pf3076)在水相中的孢子分散力均超过50%,能满足田间害虫防治的常规喷雾需要。其中,Pf6032的孢子分散力最佳,几近100%;而一株金龟子绿僵菌大孢变种(Mam978)的孢子分散率最低,仅6.1%。各菌株不同配方悬乳剂的100倍稀释液中的孢子分散力随乳化剂浓度变化的趋势,很好地拟合逻辑斯蒂方程(0.93≤r~2≤0.99,P<0.0001)。其中,拟合参数中的孢子分散速率r_d与所测6株菌的孢子疏水率之间显着逆相关(r~2=0.94),说明疏水性的高低决定了孢子分散速率变化的94%。这一结果表明,疏水性越高的菌株,其悬乳剂的乳化效果越差,孢子越难被分散到水中,需要更高比例的乳化剂才能保证相间应用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一是筛选出了高效杀蚜的绿僵菌菌株,为重新认识绿僵菌对蚜虫的生防潜力提供了新的依据。二是建立了适合生防真菌的分生孢子疏水性测定方法,并发现孢子大小对其疏水性的关联性状。叁是发现菌株TFAS孢壁蛋白的含量是决定其孢子疏水性的关键指标,可用于以孢子疏水性为目标的生防菌株筛选,根据所有研究结果推断这类蛋白就是孢壁疏水蛋白。四是首次从孢子悬乳剂配方优化的角度,证明利用孢子疏水性改进孢子制剂配方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6-01)

玫烟色拟青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玫烟色拟青霉QH-4分离株的形态特征和培养条件的观察,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拟青霉属;研究不同营养物质、pH值、温度及光照等条件对玫烟色拟青霉QH-4分生孢子萌发条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营养条件对玫烟色拟青霉QH-4分生孢子的萌发无显着影响;分生孢子在pH值为5~11条件下都可萌发,但偏酸(pH=5)和偏碱(pH=11)的情况下,孢子的萌发率比较低,与pH值为6、7、8和9时相比有显着性差异;玫烟色拟青霉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27℃;持续的光照有利于玫烟色拟青霉分生孢子的萌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玫烟色拟青霉论文参考文献

[1].孙萌,董荟慧.培养液酸碱性对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萌发情况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6

[2].彭鑫,浦静,朱丽梅,张波,崔群香.玫烟色拟青霉的形态特征和分生孢子萌发环境条件的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6

[3].孙莉,张艳璇,赵玲玲,林坚贞,陈霞.利用胡瓜新小绥螨携带玫烟色拟青霉菌兼防茄子蚜虫和叶螨(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5

[4].吴丹丹,黄少华,章玉苹,黄华,朱天圣.玫烟色拟青霉固体培养基筛选及培养条件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

[5].孙莉,张艳璇,赵玲玲,林坚贞,陈霞.利用胡瓜新小绥螨携带玫烟色拟青霉菌兼防茄子蚜虫和叶螨[J].中国农学通报.2015

[6].李雪萍.玫烟色拟青霉几丁质酶基因chit2和蛋白酶基因pr1的克隆及其原核与真核表达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5

[7].王宏民,张奂,郝赤,王曙光,张仙红.玫烟色拟青霉对小菜蛾幼虫的侵染过程及接菌方法对其致病力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

[8].章能胜,王金彬,胡丰林,汪小艳,王小董.玫烟色拟青霉中过氧麦角甾醇的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及质谱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

[9].晋晓彤,赵习女亘,郭富常,李进才.紫外线照射对玫烟色拟青霉产孢子能力的影响[J].生物技术.2009

[10].单乐天.绿僵菌的杀蚜潜力评价与球孢白僵菌、绿僵菌及玫烟色拟青霉的孢子疏水性相关特征的解析及利用[D].浙江大学.2009

论文知识图

6株玫烟色拟青霉在不同多菌灵浓...玫烟色拟青霉对小菜蛾幼虫的致...多菌灵浓度(C)对玫烟色拟青霉菌...玫烟色拟青霉Prfl6l菌丝酶解Zh...玫烟色拟青霉的侵染过程感染玫烟色拟青霉后3龄(A)和4龄...

标签:;  ;  ;  ;  ;  ;  ;  

玫烟色拟青霉论文_孙萌,董荟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