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及其合金论文_王帅,孟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铜及其合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合金,铜合金,电子束,表面,硫酸钾,氢氧化钠,酸洗。

铜及其合金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孟丽[1](2019)在《铜及其合金材料在真空灭弧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说明了铜及铜合金材料在真空灭弧室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求。着重说明了真空开关管中的核心原件导电杆、屏蔽罩、焊料等铜及其合金材料的重要性。无氧铜、银铜焊料、铜锰镍焊料、银铜钯焊料在整个真空灭弧室管结构中起着重要的密封作用,其质量优劣决定了真空灭弧室的真空水平、绝缘水平等重要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9年15期)

向玲[2](2017)在《铜基多元合金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合金化效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铜基合金纳米管的成分及其合金化效应对其电催化性能的影响,本论文以铜纳米线为模板,采用电化学置换的合成方法,分别制备了不同种类的铜基多元合金纳米管并对其性能及氧气还原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首先以氯铂酸为铂源,铜纳米线为前驱体模板,通过控制氯铂酸的滴加量,制备了不同成分的铜铂二元合金纳米管。制得的纳米管的直径在100-150纳米之间,壁厚15-25纳米,管长2-3微米;铜铂元素在合金纳米管壁上均匀分布。对不同成分的铜铂合金纳米管进行了电催化性能的研究。其中,成分为Cu40Pt60催化性能最优,其催化氧气还原反应的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分别超出商业Pt/C 57mV和20m V,在催化甲醇氧化过程中正负扫峰电流密度的比值约为商业Pt/C的1.57倍。材料合金化效应能够大幅提高其电催化活性。材料氧化还原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商业Pt/C,铜铂合金中由于铜铂间的合金化效应改变了 Pt 5d轨道的电子结构,从而减弱了氢氧根与合金表面相互作用,提高了电催化反应的速率。其次,为了降低上述二元合金的成本,使用相对便宜的氯化钯替换了氯铂酸,采用相同的电化学置换方法,制备了铜钯合金纳米管。结果发现,该催化表现出优秀的催化甲醇氧化性能,大部分催化剂催化甲醇氧化的性能优于商业Pt/C。其中成分为Cu20Pd80性能最优,为了进一步探明合金化效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在上述二元合金的基础上,又制备了铜铂钯叁元合金纳米管。在叁元合金纳米管中各金属元素均匀分布在合金纳米管壁上,其合金化程度达到原子级水平。由于金属间的协同效应使得叁元合金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不同成分的叁元合金的催化氧气还原性能均优于商业Pt/C,其中性能最优的为Cu28.5Pt37.2Pd34.3,在酸性体系下其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分别超出商业Pt/C 88mV和49mV;在电位值为0.85V(vs.RHE)处其催化氧气还原动力学电流密度约为商业Pt/C的8倍。此外,其催化甲醇氧化的正负扫峰电流密度的比值约为商业Pt/C的1.9倍。最后,通过比较叁种不同类型的合金催化剂性能,催化活性由强到弱为:铜铂钯叁元合金>铜铂二元合金>铜钯二元合金。叁元合金的高度合金化是引起高的氧气还原和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26)

黄殿杰,冯源,刘路[3](2016)在《有色金属铜及其合金中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铜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中的微量元素进行准确检测分析,准确分析其化学特性,能扩大铜合金的应用范围,提出一种基于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的有色金属铜及其合金中微量元素检测分析方法,通过发光的原理来检测有色金属铜及合金中的微量元素,分析了化学原理,进行化学实验分析,得出有效性结论,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准确检测出铜及其合金中微量元素,对微量元素的鉴别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6年17期)

江胜波,李宾[4](2016)在《专用型铜及其合金电镀前酸洗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铜及铜合金电镀前处理酸洗技术存在非环保、酸洗质量波动、易腐蚀基体及工艺过程不易控制的缺点,研制了环保型酸洗溶液,该酸洗溶液无挥发性、与环境友好。通过电镀前酸洗实验研究,实现了电气开关用多种铜及铜合金的处理,酸洗质量合格率达到98%,较传统酸洗方式合格率提高约8%。(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精饰》期刊2016年09期)

赵思萌,郝建军,毕祥[5](2016)在《铜及其合金无铬钝化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及其合金经表面清洗后易产生腐蚀变色。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铜及其合金无铬钝化液成分和工艺对其耐蚀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加速腐蚀试验和电化学测试技术对钝化膜的耐蚀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以20 g/L苯并叁氮唑,4 g/L EDTA,2 g/L HEDP,50~100 m L/L乙醇为主要成分的铜及其合金无铬钝化液,处理10 min后,铜及其合金的耐蚀性显着提高,经过180 h湿热试验,185 h盐水浸泡后实验无锈蚀,空气放置720 h不变色。(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精饰》期刊2016年09期)

王文忠[6](2016)在《浅谈铜及其合金黑色氧化》一文中研究指出0前言铜及其合金优异的理化性质使其在家电、航天、五金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为了防止铜及其合金零部件在大气中受H2S、SO2等有害气体的侵蚀并赋予其具有光泽的黑色外观,需要对其进行氧化处理。1化学氧化化学氧化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膜层有光泽等优点,其应用最为广泛。最常用的是过硫酸盐氧化和铜氨配合物氧化。前者适用于纯铜零部件氧(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环保》期刊2016年04期)

安仲庆[7](2016)在《氢同位素在铜及其合金中的滞留渗透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纯铜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其合金在高温时仍能保持较高的强度,析出相粒子可以有效地减弱辐照引起的材料硬化与肿胀行为,因而铜及其合金作为热沉材料被广泛用于聚变堆装置中。聚变装置中所有与氢同位素接触的材料都涉及滞留渗透行为,这些行为对聚变装置的安全性及经济性造成了挑战。国际上迄今对于铜与其合金(特别是A1203弥散强化铜合金)的氢同位素渗透滞留行为的研究非常有限,借助热脱附谱与气体驱动渗透实验平台对相应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补充铜材料在聚变应用中所需的基础数据。借助热脱附谱实验平台对氘气暴露过的无氧铜,铬锆铜和进口国产两种A1203弥散强化铜合金进行了热脱附实验。实验发现:铬锆铜与无氧铜有一个脱附峰,两种弥散铜均有两个脱附峰,铬锆铜与国产弥散铜的脱附速率与脱附总量均较进口弥散铜要高,进口弥散铜又较无氧铜要高。对两种Al203弥散强化铜合金进行的氧氮分析发现:国产Al203弥散强化铜合金中自由氧的含量较高,结合热脱附谱实验时四种材料氘水分压的比较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国产A1203弥散强化铜合金脱附速率和脱附总量较高的原因之一。使用TMAP程序模拟了无氧铜的热脱附实验,发现均匀缺陷和表面缺陷的缺陷密度假设均无法很好地解释热脱附实验的现象。对比无氧铜的氘水和氘脱附谱发现二者释放峰的变化步调基本一致,推测无氧铜热脱附时产生的这个脱附峰可能与氘水的释放有关。本论文还开展了氘气在A1203弥散强化铜合金中渗透性能的研究,通过气体驱动渗透实验平台测量了A1203弥散强化铜合金在621 K到803 K温度范围内的氘渗透率与扩散系数。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渗透通量与驱动气体压强的平方根成正比,渗透率和扩散系数与温度均满足于Arrhenius关系式。与纯铜,铬锆铜文献数据的对比发现叁者的渗透率基本一致但A1203弥散强化铜合金扩散系数明显较低,且在低温时更加明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l203弥散强化铜合金中具有更多的缺陷密度和更高的氢同位素捕获势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5-01)

冯秋洁[8](2015)在《铜、锌及其合金的电化学腐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铜在宫内节育器(IUD)方面已经有近50年的应用背景,而锌与铜锌合金在IUD方面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它们都是利用体液腐蚀所释放的金属离子来增强避孕效果或达到其它某些功效,因此它们的腐蚀对新型IUD的研发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了叁种不同粒径的金属铜颗粒、块体纯铜、块体纯锌和块体黄铜,利用极化曲线、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谱等电化学评价方法,对它们在蒸馏水、生理盐水和模拟宫腔液等叁种介质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对于微米铜、亚微米铜和纳米铜这叁种不同粒径的铜颗粒,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在叁种溶液中的腐蚀行为不尽相同:在蒸馏水中,微米铜最容易发生腐蚀,纳米铜则最难发生腐蚀;在生理盐水中,纳米铜最容易发生腐蚀,亚微米铜最难发生腐蚀;在模拟宫腔液中,纳米铜最易发生腐蚀,微米铜最难发生腐蚀。此外,在这叁种溶液中,微米铜和亚微米铜都同时受电化学控制和扩散控制,而纳米铜则主要受电化学控制。因此,在离子扩散和吸附产物的综合影响下,在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纳米铜的腐蚀速率都是最大的,而在模拟宫腔液中亚微米铜的腐蚀速率最大。对于纯铜、纯锌和黄铜叁种块体金属,测试结果表明:这叁种块体金属均在生理盐水中的耐蚀性最差,而在蒸馏水中则最难发生腐蚀。在蒸馏水中,纯铜和纯锌都会因为开始腐蚀时形成的氧化物薄膜吸附在表面而产生一定程度的钝化,但黄铜这一点却并不明显;在生理盐水中,纯铜、纯锌和黄铜都出现了点蚀,其中黄铜还出现脱锌腐蚀;在模拟宫腔液中,复杂络合物以及蛋白质吸附导致纯铜、纯锌和黄铜的腐蚀速率均小于生理盐水中的腐蚀速率。此外,黄铜在蒸馏水、生理盐水和模拟宫腔液中的脱锌腐蚀敏感度是依次增加的。以上研究结果对于今后将不同的铜颗粒,或者锌及铜锌合金引入IUD材料体系中,开发出副作用小而又高效的新型IUD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吕继可[9](2014)在《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对铜及其合金表面微观组织及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流脉冲电子束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表面改性技术,通过电子束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超快速加热和冷却过程使材料表面发生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凝固,达到常规表面处理方法所无法实现的特殊改性效果,从而可能改变材料表层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本实验采用"MMLAB-HOPE-I"型强流脉冲电子束装置对退火T2紫铜和铸造HPb59-1铅黄铜进行表面改性研究,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EBSD对处理样品表面进行显微形貌和结构组织进行分析,并对电子束处理前后试样的显微硬度、导电性、纯铜的高温抗氧化性和合金的耐腐蚀性能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退火铜:在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之后,纯铜表面出现典型的“熔坑”形貌,熔坑随着脉冲次数的增加不断减少,且在处理表面分布着尺寸约在100nm左右的微孔洞。截面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脉冲次数的不断增加,重熔层变厚。XRD的结果指出,改性后纯铜衍射峰宽化并向高角度偏移,Cu(111)(200)(220)晶面的晶面间距值d减少,Cu晶格常数也减小,晶格发生畸变,25次脉冲处理后,Cu晶粒生长形成了(111)晶面的择优取向。EBSD结果也指出,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后,纯铜表面晶粒取向发生了变化,晶粒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细化,同时,处理后的样品小角度晶界增多,也说明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导致纯铜表面晶粒细化,同时位错密度增加。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对纯铜表面性能的影响:1)改性后纯铜表面硬度整体得到提高,随着脉冲次数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表面硬度由处理前的21.5HV增加到15次处理后的34.2HV,随后25次脉冲处理后又降低28.7HV,截面硬度显示在距表面200μm范围内均出现显微硬度升高的现象,硬度变化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状态;2)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之后,纯铜的抗氧化性能得到增强,结果显示,改性后的样品抗氧化性与脉冲次数关系不明显;3)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前后纯铜的导电性能基本上维持在101%IACS,导电性能未发生明显变化。HPb59-1铜合金:在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之后,合金表面呈现出波纹状起伏的特征形貌,处理后合金中Pb元素分别以堆垛的块体状形式和小颗粒形式存在于合金表面。在表面重熔层中出现纳米组织,包括Pb晶粒和两相(a相和p相)组织,尺寸都在100nm以内,分布于整个表层中,强流脉冲电子束快速的能量沉积使得材料表层骤热极冷过程是诱发表面纳米组织的主要原因。电子束处理使合金表面形成几微米厚度的重熔层,组织细化且成分均匀,重熔层下方为热影响区和基体,随着脉冲次数从5次增加至25次,铜合金表面重熔层的厚度从3.6gm增加到5.5μ.m。XRD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电子束处理后的合金表面有新相生成,为无序态的p相,且处理后各相(Pb相、a相和p’相)衍射峰宽化,通过计算,表面残余应力可达1.33~2.34GPa,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使得各相的择优取向发生了变化。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对合金表面性能的影响:1)处理后合金表面硬度相比于原始合金中的a相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略微低于合金中的p’相的硬度;2)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前后HPb59-1铜合金表面腐蚀电位向正方向移动,自腐蚀电流由原始样的9.6μA/cm2下降到25次脉冲处理后的6.4μA/cm2,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得到提高,且随着脉冲次数增多,铜合金表面的耐腐蚀性能不断增强。(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4-06-01)

成艳芳[10](2014)在《铜及其合金的抗变色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及其合金在电子、航空、太阳能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大气中存在的水分和极少量的SO2、H2S等腐蚀性气体,它们都会导致裸露在大气中的铜材被腐蚀呈现暗棕色,严重的近似黑色或呈黑色,最终变成蓝绿色,也就是工业常说的“铜锈”。在工业上,这种由于金属表面颜色被形成的化学转化膜改变的现象称为“表面变色”,实质上是铜材与腐蚀物质接触产生了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导致的变色。铜材被腐蚀变色后,不仅影响其外观,同时影响焊接性能,增大传递电阻,缩短使用寿命,造成资源浪费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铜材在存储和使用过程所产生的腐蚀变色,利用缓蚀剂的缓释性能对其进行防护是有效的保护措施。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纯铜和黄铜开展研究工作,利用缓蚀技术,提高铜材质的耐蚀性,从而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因腐蚀变色带来的经济损失。本课题模拟高温高湿的环境对铜及其合金的腐蚀与防护进行研究,对于保证和提高铜材质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湿热腐蚀试验法、正交实验法、交流阻抗测试和电镜扫描技术对20余种缓蚀物质在3.5%NaCl溶液中进行了实验筛选,着重研究对铜抗变色效果显着的有机物。实验结果表明,含有N、S、P的杂环化合物对金属铜的缓释效果明显。由于缓蚀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适用范围窄、水溶性差和对环境不友好等问题,单组份的缓蚀剂效果不够明显,利用有机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本文需要复配出一种对铜及其合金有良好缓蚀作用的复配缓蚀剂。因此,根据设备实际情况,试验选用纯铜和黄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试验,研制出对铜材质设备有优良缓蚀作用的复配缓蚀剂。实验结果表明,2-疏基苯并噻唑和苯并咪唑单独使用对铜存在较好的抗变色作用,但作为复配缓蚀剂中的添加物时则没有贡献。而8-羟基喹啉单独使用时对铜及其合金没有明显抑制作用,但作为复配缓蚀剂中的添加物时有较好的缓蚀作用。缓蚀剂A和缓蚀剂C参与复配时对纯铜有较好的缓蚀作用,AMT和缓蚀剂B参与复配时对黄铜有较好的缓蚀作用。因此,本实验推荐的最优的缓蚀剂配方为:纯铜-BTA1.5g/L,缓蚀剂A0.15g/L、缓蚀剂C0.008g/L;黄铜-BTA1.5g/L、 AMT0.15g/L、有机缓蚀剂B0.008g/L。铜材在缓释处理前进行酸洗是为了去除铜材表面被空气中的水分、氧气腐蚀产生的腐蚀物,同时去除因高温氧化造成的铜材表面附着的膜层。传统的酸洗步骤达不到理想的预处理效果,同时残留酸液会影响缓蚀剂的缓释效果,通过试验最终确定了有效的酸洗工艺:金相-预酸洗-光亮酸洗-清洗-中和-清洗。(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4-04-01)

铜及其合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铜基合金纳米管的成分及其合金化效应对其电催化性能的影响,本论文以铜纳米线为模板,采用电化学置换的合成方法,分别制备了不同种类的铜基多元合金纳米管并对其性能及氧气还原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首先以氯铂酸为铂源,铜纳米线为前驱体模板,通过控制氯铂酸的滴加量,制备了不同成分的铜铂二元合金纳米管。制得的纳米管的直径在100-150纳米之间,壁厚15-25纳米,管长2-3微米;铜铂元素在合金纳米管壁上均匀分布。对不同成分的铜铂合金纳米管进行了电催化性能的研究。其中,成分为Cu40Pt60催化性能最优,其催化氧气还原反应的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分别超出商业Pt/C 57mV和20m V,在催化甲醇氧化过程中正负扫峰电流密度的比值约为商业Pt/C的1.57倍。材料合金化效应能够大幅提高其电催化活性。材料氧化还原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商业Pt/C,铜铂合金中由于铜铂间的合金化效应改变了 Pt 5d轨道的电子结构,从而减弱了氢氧根与合金表面相互作用,提高了电催化反应的速率。其次,为了降低上述二元合金的成本,使用相对便宜的氯化钯替换了氯铂酸,采用相同的电化学置换方法,制备了铜钯合金纳米管。结果发现,该催化表现出优秀的催化甲醇氧化性能,大部分催化剂催化甲醇氧化的性能优于商业Pt/C。其中成分为Cu20Pd80性能最优,为了进一步探明合金化效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在上述二元合金的基础上,又制备了铜铂钯叁元合金纳米管。在叁元合金纳米管中各金属元素均匀分布在合金纳米管壁上,其合金化程度达到原子级水平。由于金属间的协同效应使得叁元合金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不同成分的叁元合金的催化氧气还原性能均优于商业Pt/C,其中性能最优的为Cu28.5Pt37.2Pd34.3,在酸性体系下其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分别超出商业Pt/C 88mV和49mV;在电位值为0.85V(vs.RHE)处其催化氧气还原动力学电流密度约为商业Pt/C的8倍。此外,其催化甲醇氧化的正负扫峰电流密度的比值约为商业Pt/C的1.9倍。最后,通过比较叁种不同类型的合金催化剂性能,催化活性由强到弱为:铜铂钯叁元合金>铜铂二元合金>铜钯二元合金。叁元合金的高度合金化是引起高的氧气还原和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的原因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及其合金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帅,孟丽.铜及其合金材料在真空灭弧室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

[2].向玲.铜基多元合金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合金化效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7

[3].黄殿杰,冯源,刘路.有色金属铜及其合金中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6

[4].江胜波,李宾.专用型铜及其合金电镀前酸洗工艺[J].电镀与精饰.2016

[5].赵思萌,郝建军,毕祥.铜及其合金无铬钝化液的研究[J].电镀与精饰.2016

[6].王文忠.浅谈铜及其合金黑色氧化[J].电镀与环保.2016

[7].安仲庆.氢同位素在铜及其合金中的滞留渗透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8].冯秋洁.铜、锌及其合金的电化学腐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9].吕继可.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对铜及其合金表面微观组织及性能影响研究[D].东北大学.2014

[10].成艳芳.铜及其合金的抗变色剂研究[D].扬州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典型金属部件的粘接及修复工艺-图4-6-3 磨...紫铜抛光前后金相照片光亮剂A的含量对黄铜抛光前后金相照片铜及铜合金抛光前后金相照片100×黄铜钝化膜的电镜扫描表面形貌

标签:;  ;  ;  ;  ;  ;  ;  

铜及其合金论文_王帅,孟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