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土土壤论文_高雅晓玲,苗淑杰,乔云发,钟鑫,赵红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风沙土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风沙,土壤,沙土,东北风,豫东,养分,生物。

风沙土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高雅晓玲,苗淑杰,乔云发,钟鑫,赵红飞[1](2020)在《干湿循环促进风沙土土壤有机碳矿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量少和水分渗漏严重是东北风沙土的典型特点,因此,干湿循环频繁发生,不仅限制作物产量,而且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升。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因子,干湿交替对风沙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还缺少系统研究。本研究设计两种干湿循环处理,即DW7(7d干处理,7d湿处理)和DW14(14d干处理,14d湿处理),干湿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40%和100%田间持水量(WHC),同时,设置40%和100%WHC的两组恒定水分处理作对照,以CW和CD标记。进行室内培养实验,探讨水分对风沙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通过分析土壤呼吸速率、累积呼吸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可溶性碳间的关系,发现土壤在经历干燥期复水后呼吸速率明显增大,且DW14复水后的呼吸率大于DW7;呼吸速率随干湿处理频数的增加而减少;累积矿化量表现为:CW>DW>CD,然而,两组干湿循环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在干湿循环中,湿处理的累积呼吸量大于干处理;微生物数量与累积矿化量呈正比;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在恒定水分土壤中与微生物活性正相关,在干湿循环处理中呈负相关,并且在湿润后下降。这些结果表明,频繁的干湿循环促进风沙土土壤有机碳矿化,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灌溉调节东北风沙土区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和维持可持续的土壤生产力。(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20年01期)

张云舒,唐光木,龙晓双,葛春辉,徐万里[2](2019)在《施用小麦秸秆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改良效果。【方法】以灌耕风沙土为供试土壤,小麦秸秆炭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炭(CK);(2)67.5 t/hm~2生物炭;(3)112.5 t/hm~2生物炭;(4)225.0 t/hm~2生物炭。玉米生长后期测定产量,采集土壤分析相关养分指标。【结果】0~20 cm和20~4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施用小麦秸秆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pH值影响不明显。与对照相比,施用小麦秸秆炭能够显着增加灌耕风沙土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氮及速效钾含量,在0~2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14.5%~29.6%,、48.9%~89.5%、28.7%~93.5%、6.9%~31.3%。在20~4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38.1%~56.0%、24.9%~40.1%、30.8%~68.1%、15.6%~45.2%。施用小麦秸秆炭处理能够明显增加玉米产量,增产了28.7%~49.2%。【结论】施用小麦秸秆炭能够提高灌耕风沙土的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苗淑杰,赵红飞,乔云发,陆欣春,李琪[3](2019)在《基于耕作指数评价耕作措施对东北风沙土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评价构建风沙土合理耕层的土壤质量特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东北风沙土耕层质量诊断最小数据集(MDS),利用最小数据集的耕作指数(TI-MDS)定量评价了耕作措施对东北风沙土农田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旨在为科学选择风沙土区耕作措施提供依据。试验始于2017年,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第一粮种场,设化肥、秸秆还田和有机肥3种施肥模式,常规、旋耕、翻耕、深翻和超深翻5种耕作方式,共15个处理。测定了玉米收获期0~20 cm耕层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阳离子交换量(CEC)、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容重、硬度、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孔隙度和渗透速率16项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全量耕作指数(TI-TDS)与TI-MDS的相关系数r为0.928,Nash有效系数Ef为0.761,偏差系数Er为0.079,TI-MDS取值范围为0.26~0.85,与玉米产量呈显着正相关(r=0.767),故TI-MDS可作为定量评价土壤质量的指标。施有机肥处理土壤耕作指数达到Ⅱ级水平;秸秆还田耕作指数达到Ⅲ级水平;施化肥耕作指数达到Ⅲ级水平,这表明风沙土区施用有机肥是构建合理耕层有效培肥方式,秸秆还田对合理耕层构建效果不明显。翻耕施用有机肥耕作指数最大,为0.85,达到I级;深翻+秸秆还田和超深翻+化肥措施土壤质量严重下降,降为Ⅳ级。在风沙土区应用翻耕+有机肥措施是构建合理耕层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4期)

尤俊坚,谢凯旋,孙蕾,刘霞,胡续礼[4](2019)在《城市污泥生物质炭对豫东黄泛平原风沙土耕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城市污泥生物质炭对风沙土耕地作物产量、土壤有机碳及其矿化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20(B_(20)),40(B_(40)),60(B_(60)) t/hm~2生物质炭、无机肥(NPK)、对照(CK),以一级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对5个处理的土壤样品进行了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与CK相比,不同施量生物质炭处理较CK产量提高了21.30%,51.88%,41.06%,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8.30%,21.84%,29.62%。(2)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动态变化特征呈对数函数关系,培养初期矿化速率先上升,之后迅速下降,最终趋于稳定,培养49 d后,NPK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最高,达到645.50 mg/kg,B_(40),B_(60)次之,为449.53,401.33 mg/kg。(3)风沙土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变化可以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供试土壤潜在有机碳矿化库(C_p)和矿化速率常数(k)较高,分别为0.26~0.66 g/kg和(0.008 6~0.013 4)/d,与CK处理相比,B_(40),B_(60),NPK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率提高55.93%~150.37%。上述结果显示豫东黄泛平原风沙土施用生物质炭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比NPK处理,减小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矿化率,增强土壤固碳能力,以40 t/hm~2处理的效果更佳。研究结果可为豫东黄泛平原风沙土土壤碳储量增加、城市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乔云发,钟鑫,苗淑杰,李琪,陆欣春[5](2019)在《基于最小数据集的东北风沙土农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0月—2017年10月玉米收获期,在位于东北风沙土区的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域内,调查采集了53个样点耕层土壤,测定了21项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和玉米产量。采用聚类分析法建立了东北风沙土农田耕层质量诊断最小数据集(MDS),利用全量数据集(TDS)、土壤质量指数(SQI-TDS)、玉米产量、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MDS)对风沙土耕层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SQI-TDS、玉米产量与SQI-MDS呈极显着正相关(r~2分别为0.451 5,0.557 9),这表明MDS适合替代TDS对风沙土农田耕层土壤质量进行评价。调查区域东北风沙土平均土壤质量指数为0.46,基于MDS,根据土壤质量评价指数土壤地力划分为5级,野外调查53个点中34.0%样点土壤属于地力Ⅳ级,52.8%样点土壤属于地力Ⅲ级,11.2%样点土壤属于地力Ⅱ级,研究区域没有Ⅰ级和Ⅴ级地力分布。调查区域平均玉米产量7.6 Mg/hm~2,根据玉米产量土壤地力划分5级,野外调查53个点中1.9%样点属于地力Ⅴ级,35.8%样点土壤地力属于Ⅳ级,41.5%样点土壤地力属于Ⅲ级,18.9%样点土壤地力属于Ⅱ级,1.9%样点土壤地力属于Ⅰ级。利用最小数据集SQI-MDS能够较准确地定量描述风沙土农田耕层质量,为东北风沙土农田耕层土壤质量诊断、合理耕层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袁立敏,张文军,闫德仁,黄海广,刘博[6](2019)在《玉米秸秆对风沙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新型沙袋沙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内部添加物、不同外层材料袋沙障内部、外部风沙土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土壤微生物总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沙袋沙障内添加玉米秸秆、玉米芯营养物质能够有效改善沙袋沙障内部风沙土环境,沙障内部微生物数量显着提高,微生物总数量分别达到了7.35×10~7 cfu/g、9.47×10~7 cfu/g,分别是对照(只灌装风沙土)沙袋沙障的113.11倍、145.62倍,并且添加玉米芯的作用效果更加显着,土壤微生物总数比添加玉米秸秆的高28.77%;添加玉米秸秆、玉米芯均对土壤真菌的影响较大,真菌数量可升高至微生物总数量的50%以上;玉米秸秆、玉米芯添加量越多,微生物数量越多,添加物体积百分比达到20%时,土壤微生物总数达到了1.01×10~8 cfu/g,随着添加量的继续增加,沙障内微生物数量无显着增加趋势;3种外层材料黄麻纤维、玻璃纤维、稻草沙袋沙障内部微生物总数排序为黄麻纤维>稻草>玻璃纤维,黄麻纤维沙障内部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叁者总数分别比稻草、玻璃纤维的高58.80%、112.64%。(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花东文,李娟,王欢元[7](2018)在《土地整治年限对风沙土区土壤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土地整治对毛乌素沙地土壤质量产生的累积效应,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以整治后不同种植年限的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整治后1年、3年和5年土壤剖面和表层养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对目前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整治年限,土壤剖面有机质和全氮的表聚特征明显;整治后1年土壤质量各指标的变化均不显着,整治后3年和5年,除有效磷外,其余指标均有显着提高,随整治年限增加,效果越来越明显。整治后土壤的肥力状况仍有待提高,建议采用科学的测土配方,增施有机肥,合理的轮作、少耕等培肥措施,缩短土壤熟化时间。(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张云舒,唐光木,葛春辉,蒲胜海,徐万里[8](2018)在《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灌耕风沙土养分贫瘠,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突出问题,采用田间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用量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1)不施炭(CK);(2) 22.5 t·hm-2生物炭(1%BC);(3) 67.5 t·hm-2生物炭(3%BC);(4) 112.5 t·hm-2生物炭(5%BC);(5) 225.0 t·hm-2生物炭(10%BC)。五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能显着降低灌耕风沙土土壤容重降低了2.8%~12.6%;生物炭施用显着增加灌耕风沙土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及阳离子代换量含量,分别增加了7.9%~28.6%、47.2%~148.3%、8.9%~29.6%、6.7~19.8%;生物炭施用玉米产量提高了10.2%~42.1%。研究表明,施用生物炭能有效改善灌耕风沙土的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提高灌耕风沙土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王道涵,邢聪慧,梅傲雪,吕林有[9](2018)在《生物炭改良风沙土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种类生物炭对风沙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辽宁章古台镇风沙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加草炭和秸秆炭,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不同生物炭种类、不同添加量下风沙土土壤团聚体改良状况,利用干筛和湿筛法得出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组成,通过计算土壤团聚体百分含量、团聚体破坏率PAD、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重量直径GMD、土壤分形维数D,分析风沙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的差异.结论如下:施加秸秆炭的土壤稳定性、通透性相对较好,土壤的抗侵蚀能力较强.(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苗淑杰,赵红飞,乔云发,陆欣春,李琪[10](2019)在《东北风沙土区不同玉米产量田块土壤剖面基础性质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玉米产量选取高、中、低产田进行剖面调查和取样测定,揭示风沙土区高、中、低产田土壤剖面基础性质差异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生产力风沙土区玉米产量差异较大,高、中、低产田速效氮磷钾差异主要表现在表土层和稳定层,表土层碱解氮含量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高产田含量是中产田的1.64倍,低产田仅为37.3 mg/kg。在稳定层速效磷差异明显,变化范围为7.66~27.3 mg/kg,高产田比中产田速效磷高出77.0个百分点。从整个剖面来看,在高、中、低产田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全氮与有机质变化趋势相似。在表土层和稳定性高产田的全磷高于中、低产田,表土层中产田高于低产田。全钾在剖面差异不明显,剖面土壤属性间存在着较好的线性相关。在东北风沙土玉米种植区,高、中、低产田土壤基础性质差异主要发生在表土层和稳定层,改良中、低产田应该从培肥表土层和稳定层着手,表土层和稳定层施有机肥配施氮、磷肥是提高风沙土区玉米产量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风沙土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改良效果。【方法】以灌耕风沙土为供试土壤,小麦秸秆炭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炭(CK);(2)67.5 t/hm~2生物炭;(3)112.5 t/hm~2生物炭;(4)225.0 t/hm~2生物炭。玉米生长后期测定产量,采集土壤分析相关养分指标。【结果】0~20 cm和20~4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施用小麦秸秆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pH值影响不明显。与对照相比,施用小麦秸秆炭能够显着增加灌耕风沙土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氮及速效钾含量,在0~2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14.5%~29.6%,、48.9%~89.5%、28.7%~93.5%、6.9%~31.3%。在20~4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38.1%~56.0%、24.9%~40.1%、30.8%~68.1%、15.6%~45.2%。施用小麦秸秆炭处理能够明显增加玉米产量,增产了28.7%~49.2%。【结论】施用小麦秸秆炭能够提高灌耕风沙土的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沙土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高雅晓玲,苗淑杰,乔云发,钟鑫,赵红飞.干湿循环促进风沙土土壤有机碳矿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

[2].张云舒,唐光木,龙晓双,葛春辉,徐万里.施用小麦秸秆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9

[3].苗淑杰,赵红飞,乔云发,陆欣春,李琪.基于耕作指数评价耕作措施对东北风沙土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4].尤俊坚,谢凯旋,孙蕾,刘霞,胡续礼.城市污泥生物质炭对豫东黄泛平原风沙土耕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5].乔云发,钟鑫,苗淑杰,李琪,陆欣春.基于最小数据集的东北风沙土农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指标[J].水土保持研究.2019

[6].袁立敏,张文军,闫德仁,黄海广,刘博.玉米秸秆对风沙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9

[7].花东文,李娟,王欢元.土地整治年限对风沙土区土壤养分的影响[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8

[8].张云舒,唐光木,葛春辉,蒲胜海,徐万里.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8

[9].王道涵,邢聪慧,梅傲雪,吕林有.生物炭改良风沙土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苗淑杰,赵红飞,乔云发,陆欣春,李琪.东北风沙土区不同玉米产量田块土壤剖面基础性质差异研究[J].玉米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土壤图昌平区土壤:(a)土壤类型;(b)土壤质...土壤剖面中有机氯农药含量分布特征荒摸风沙土土壤实测与樱拟含水率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柳林地土壤呼吸速率、...研究区土壤采样点分布示意图

标签:;  ;  ;  ;  ;  ;  ;  

风沙土土壤论文_高雅晓玲,苗淑杰,乔云发,钟鑫,赵红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