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诊治分析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诊治分析

(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东莞523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诊治特点。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41例作为样本,调取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诊断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41例患者中,伴随高血压病史者占比最高,为85.37%;患者临床症状中,疼痛占比最高,为97.56%。恶心呕吐、血压增高症状分别占比48.78%及43.90%;采用CTA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检出率最高,为97.56%;41例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95.12%,死亡3例。结论:当患者伴随胸背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等症状时,临床应考虑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可能,并立即将患者转移至ICU,予以心电监护及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采用DSA或CTA进一步诊断疾病,提高检出率,使患者的死亡率得以降低。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急诊治疗

前言:急性主动脉夹层为危重症的一种,具有临床症状复杂,诊断难度大的特点,漏诊及误诊率较高。受疾病特点的影响,患者的病死率同样较高。为提高急性主动脉夹层治疗有效率,挽救患者的生命。本文于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中,随机选取41例作为样本,阐述了疾病的急诊诊治方法,并对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41例作为样本,患者资料如下:性别:男性18例、女性23例。年龄(29--75)岁,平均(52.09±1.76)岁。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调取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诊断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1.2.2诊断方法

分别采用彩超、CT、DSA与CTA诊断。

1.2.3治疗方法

(1)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镇静、止痛、降血压、降心率治疗。止痛药物以吗啡为主,用法用量:5--10mg/次,静脉注射。降心率药物以硝普钠为主,用法用量:初始剂量0.5μg/kg,根据治疗反应,可每分钟增加0.5μg/kg,常用剂量3μg/kg,静脉滴注。(2)待生命体征稳定,且确诊后,给予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1)观察41例患者的病史。(2)观察4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3)观察不同诊断方法检出率的对比情况及治疗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处理数据,计数采用X2检验,以(%)表示。P<0.05视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41例患者的病史

41例患者中,伴随高血压病史者占比最高,为85.37%,与其他病史占比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主动脉夹层,指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壁内膜破裂,致使主动脉内膜片分隔,形成“双腔主动脉”的一种疾病[1]。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如未及时给予对症治疗,死亡率极高。

有学者指出,伴随高血压病史者,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风险更高[2]。本文研究发现,41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伴随高血压病史者占比最高,为85.37%。与其他病史占比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血压为诱发急性主动脉夹层的高危因素。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的观察发现,疼痛症状占比最高,为97.56%。恶心呕吐、血压增高症状分别占比48.78%及43.90%。伴随疼痛症状者,疼痛部位多集中于胸背部。因此,当患者自述存在胸背部疼痛及恶心呕吐症状,且体征检测发现患者血压明显升高时,则应考虑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可能。影像学检查,为临床用于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法。本文研究发现,根据检查类型的不同,疾病检出率同样不同。采用DSA及CTA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检出率均较高,分别为100%及97.56%。采用CTA诊断疾病,特异性征象以真假腔为主,非特异性征象,则包括主动脉扩张等。DSA为临床用于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但为创伤性操作,且易诱发主动脉破裂等并发症,安全性欠佳。本组患者经确诊后,均视患者病情给予了对症治疗,41例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95.12%,死亡3例。

综上所述,当患者伴随胸背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等症状时,临床应考虑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可能,并立即将患者转移至ICU,予以心电监护及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采用DSA或CTA进一步诊断疾病,提高检出率,使患者的死亡率得以降低。

参考文献:

[1]庄熙晶,高洋,高峰.地尔硫卓与美托洛尔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压和心率的控制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S1):45-48.

[2]黄毕,田力,樊晓寒.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与住院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10):814-818.

标签:;  ;  ;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诊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