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通过分析川滇地区4个浅层地温观测台站(宾川台、丽江台、腾冲台和五龙台)的地温日连续资料表明,太阳辐射的年周期影响随着地下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在地下14m深度,太阳辐射年周期的影响已经基本消失,与理论计算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台站地下介质特性及川滇地区普遍发育的热泉有关。太阳辐射的波峰随深度呈指数衰减,波谷随深度呈对数增加,在14m深度处,太阳辐射的波峰波谷影响基本消失。通过牛顿迭代法反演不同深度的热扩散系数,结果显示,宾川、丽江、腾冲3个台站热扩散系数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五龙台从4m以下深度开始,其热扩散系数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虽然4个地温台站的热扩散系数随深度增加的变化幅度不同,但基本都呈指数函数变化规律。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方颖,王岩,邵志刚,刘晓霞,李文军,崔子健
关键词: 地温,热扩散系数,断裂带,川滇地区,太阳辐射
来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9年0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地震局形变监测中心
基金: 国家科技部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4IES010101)~~
分类号: P315.72
DOI: 10.14075/j.jgg.2019.02.006
页码: 137-141
总页数: 5
文件大小: 430K
下载量: 76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震前后川滇地区地壳水平形变场的动态变化[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 [2].川滇地区近期地壳水平运动与变形场的演化特征及其机制讨论[J]. 国际地震动态 2008(11)
- [3].利用GPS资料研究川滇地区地壳应变与应力场变化[J]. 环球人文地理 2014(12)
- [4].川滇地区近期断层运动特征分析[J]. 地震研究 2018(01)
- [5].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J]. 江西科学 2020(05)
- [6].GPS约束下川滇地区下地壳拖曳作用及断裂活动性有限元模拟[J]. 地震研究 2019(03)
- [7].川滇地区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特征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 [8].川滇地区强震序列间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 [9].川滇地区地壳密度变化与强震孕育关系[J]. 地震学报 2019(05)
- [10].川滇地区壳幔地震各向异性研究进展[J]. 中国地震 2018(02)
- [11].川滇地区Lg波Q值层析成像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08(11)
- [12].基于聚类分析的川滇地区块体划分与应变研究[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13].基于三维粘弹性有限元研究汶川地震对川滇地区的震后影响[J]. 地震研究 2018(02)
- [14].川滇地区横波Q值动态变化[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07)
- [15].汶川地震前川滇地区构造活动与区域应力特征分析[J]. 国际地震动态 2008(11)
- [16].川滇地区近期地壳变形动态特征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7(12)
- [17].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研究综述[J]. 地震研究 2012(03)
- [18].青藏高原东缘川滇构造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06)
- [19].川滇地区GPS速度场聚类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8(05)
- [20].川滇地区岩石圈磁场的小波多尺度分析[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2(03)
- [21].汶川地震前后川滇地区主要断裂活动趋势分析[J]. 测绘科学 2016(12)
- [22].基于多学科物理观测的地震概率预测方法在川滇地区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9)
- [23].川滇地区岩石圈磁场及其与强震关系研究[J]. 地震研究 2017(03)
- [24].川滇地区中小震重新定位与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研究[J]. 地震 2008(02)
- [25].川滇地区陆态网络基准站运动噪声模型分析[J]. 测绘科学 2014(12)
- [26].应用统计物理方法分析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J]. 地震地质 2013(01)
- [27].川滇地区断层活动与地震关系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9(S1)
- [28].基于三维粘弹性有限元进行汶川地震对川滇地区震后影响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7(08)
- [29].川滇地区地震活动趋势再判断[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3(02)
- [30].利用二维经验模态分解提取川滇地区流动重力异常特征[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8(04)